试题

最新医学微生物学冲刺重点:产气荚膜梭菌

时间:2023-06-25 19:01:28 赛赛 试题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新医学微生物学冲刺重点: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是临床上气性坏疽病原菌中最多见的一种梭菌,因能分解肌肉和结缔组织中的糖,产生大量气体,导致组织严重气肿,继而影响血液供应,造成组织大面积坏死,加之本菌在体内能形成荚膜,故名产气夹膜梭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最新医学微生物学冲刺重点:产气荚膜梭菌,欢迎大家阅读。

最新医学微生物学冲刺重点:产气荚膜梭菌

  最新医学微生物学冲刺重点:产气荚膜梭菌

  曾称魏氏梭菌或产气荚膜杆菌,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 是临床上气性坏疽病原菌中最多见的一种梭菌,因能分解肌肉和结缔组织中的糖,产生大量气体,导致组织严重气肿,继而影响血液供应,造成组织大面积坏死,加之本菌在体内能形成荚膜,故名产气夹膜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

  G+粗大杆菌,无鞭毛,有荚膜,芽胞椭圆形,位于次极端 ,宽度小于菌体。不严格厌氧,营养要求不高,繁殖快(1代8min)。血平板双层溶血环(内环β溶血、外环α溶血)。在蛋黄琼脂板上,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浊圈,是由细菌产生的卵灵芝酶(α毒素)分解蛋黄中卵磷脂所致。生化代谢活跃,分解多种糖、产酸产气,“汹涌发酵”,在牛奶培养基中分解乳糖产酸,使其中的酪蛋白发生凝固,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可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气势凶猛。根据其主要毒素的抗原性分A、B、C、D、E5个型,A型为主。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能产生十余种外毒素,有的是酶类。

  α毒素(卵磷脂酶)——增加血管通透性,溶血、坏死作用,最重要

  β毒素——组织坏死

  ε毒素——增加胃肠壁通透性

  ι毒素——坏死

  2、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产气荚膜梭菌为主)

  创伤感染、伤口条件与破伤风相似,潜伏期短8-48h,局部组织坏死,产生大量气体,组织气肿(捻发音),压迫神经末梢,剧烈疼痛并伴有恶臭,最后大块肌肉坏死,毒素入血(毒血症),全身中毒症状,休克、死亡(30%)。

  2)食物中毒——较轻,1-2天自愈。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微生物学检查

  由于气性坏疽发病急剧、后果严重,病原学诊断十分重要

  直接涂片镜检:革兰大杆菌,白细胞少形态不典型,伴有杂菌。

  分离培养鉴定

  动物试验

  防治原则——无类毒素特异性预防

  及时清创、扩创,切除坏死组织,必要时截肢,大剂量青霉素,气性坏疽多价抗毒素和高压氧舱法联合使用。

  简介

  人类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1892年,美国病理学家W.H.韦尔奇等自一尸体分出本菌,因而又称韦氏梭菌。菌体较大,大小为(0.9~1.3)×(3.0~9.0)微米,无鞭毛,有荚膜。芽孢椭圆形,位于次级端。厌氧不严格。菌落直径2~5毫米,血琼脂平板上有溶血圈。糖发酵能力强,产酸产气。本菌的特征之一是在牛乳培养基中呈暴烈发酵现象。形成的毒性物质有12种,可损伤细胞膜、血管内皮细胞并使糖类分解,导致细胞坏死、组织水肿、充气等病变。根据产生毒素种类和致病性的不同,本菌有A、B、C、D、E、F6个型。有些菌株产生肠毒素,可引起食物中毒。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24~27%。本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人和动物的肠道以及动物和人类的粪便中,会散发臭味。常因深部创伤而感染。导致气性坏疽的病原菌还有诺维氏梭菌、腐败梭菌、溶组织梭菌、产芽孢梭菌等。此外,产气荚膜梭菌能引起羔羊痢疾和羔羊、牛犊、仔猪、家兔、雏鸡等的坏死性肠炎;诺维氏梭菌引起羊、牛的传染性坏疽性肝炎;腐败梭菌引起牛、羊、猪等家畜的肠型坏疽“快疫”(braxy);肖维氏梭菌引起牛、羊气肿疽等。

  培养特征

  本菌虽属厌氧性细菌,但对厌氧程度的要求并不太严,甚至在EH=200-250mv的环境内也能生长。

  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若加葡萄糖,血液,则生长更好。生长适宜温度为37-47℃,多认为43-47℃为最宜本菌生长和繁殖速度极快,在适宜条件下增代时间仅8min,可利用高温快速培养法,对本菌进行选择分离,如在45℃下,每培养3-4小时传种1次,即可较易获得纯培养,在深层葡萄糖琼脂中大量产气,致使琼脂破碎。

  在庖肉培养基中培养数小时即可见到生长,产生大量气体,肉渣或肉块变为略带粉色,但不被消化。

  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培养15小时左右可见到菌落,培养24小时菌落直径2~4mm,圆形、凸起、光滑、半透明、边缘整齐、无迁徙生长现象。

  在血平板上,多数菌株有双层溶血环,内环完全溶血,是由于θ毒素的作用;外环不完全溶血则是由α毒素所致。

  在牛奶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并将液面上的凡士林层向上推挤,甚至冲开管口棉塞,气势凶猛,称为“汹涌发酵”(stormy fermentation),是此菌的特征。

  致病条件

  致病条件与全国各地破伤风梭菌相似。产气荚膜梭菌既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又有多种侵袭性酶,并有荚膜,构成其强大的侵袭力,引起感染致病。毒素的毒性虽不如肉毒毒素和破伤风毒素强,但种类多,外毒素有α、β、γ、δ、ε、η、θ、ι、κ、λ、μ、ν等12种,和具有毒性作用的多种酶,如卵磷脂酶、纤维蛋白酶、透明质酸酶、胶原酶和dna酶等,构成强大的侵袭力。根据细菌产生外毒素的种类差别,可将产气荚膜梭菌分成a、b、c、d、e5个型。对人致病的主要是a型,引起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c型则引起坏死性肠炎。在各种毒素和酶中,以α毒素最为重要,α毒素是一种卵磷脂酶,能分解卵磷脂,人和动物的细胞膜是磷脂和蛋白质的复合物,可被卵磷脂酶所破坏,故α毒素能损伤多种细胞的细胞膜,引起溶血、组织坏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血管通透性增高,造成水肿。此外,θ毒素有溶血和破坏白血球的作用,胶原酶能分解肌肉和皮下的胶原组织,使组织崩解,透明质酸酶能分解细胞间质透明质酸,有利于病变扩散。本菌能引起人类多种疾病,其中最重要的是气性坏疽。

  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60%~80%的病例由A型引起,但除产气荚膜梭菌外,至少还有五种其他梭菌也能引起气性坏疽。该病多见于战伤和地震灾害,也可见于平时大面积创伤的工伤、车祸等。致病条件与破伤风菌相似。

  气性坏疽潜伏期短,一般仅为8~48小时,病菌通过产生多种毒素和侵袭性酶,破坏组织细胞,发酵肌肉和组织中的糖类,产生大量气体,造成气肿;同时血管通透性增加,水分渗出,局部水肿,进而挤压软组织和血管,影响血液供应,造成组织坏死。严重病例表现为组织胀痛剧烈,水气夹杂,触摸有捻发感,最后产生大量组织坏死,并有恶臭。病菌产生的毒素和组织坏死的毒性产物被吸收入血,引起毒血症、休克,死亡率高达40%~100%。

  2、食物中毒:由该菌引发的食物中毒为食入被大量(10^8~10^9)细菌繁殖体污染的食物(主要为肉类食物)而引起,较多见。潜伏期约为10小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水样腹泻;无热、无恶心呕吐。1~2天后自愈。如不进行细菌学检查常难确诊。

【最新医学微生物学冲刺重点:产气荚膜梭菌】相关文章:

2023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备考:病毒的基本性状05-05

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逆转录病毒》试题12-19

2023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微生物学模拟试题及答案04-27

预防野生菌中毒教案范文09-15

最新六年级英语重点单词短语归纳10-18

最新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重点归纳12-14

口腔医学专业大学最新排名04-02

毛概考试重点01-25

中国一本二本医学院排名最新01-20

英语听力重点词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