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辅导 百分网手机站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针灸学》章节解析

时间:2020-08-08 08:05:46 考试辅导 我要投稿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针灸学》章节解析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临床治疗、针灸医经医籍、实验针灸等部分。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针灸学》章节解析,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针灸学》章节解析

  背俞穴、募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脏腑气机活动最活跃的部位。又称为 “俞穴”。背俞穴共12个。 以相应脏腑命名。

  分布: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

  临床应用:

  ① 反映脏腑病候,协助诊断

  特点:更侧重反映五脏疾病。(背俞穴临床上最能反映五脏六腑的虚实盛衰。当背俞穴局部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结节、陷下、条索状物、压痛、过敏、出血点、丘疹及温度或电阻变化时,往往反映相关脏腑的功能异常。)

  ② 治疗相应的脏腑病,特别是五脏病症的重要用穴。

  ③ 治疗与五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五官五体)等病症。 “阴病治阳”

  常用配穴方法:

  俞原配穴:治疗五脏疾病。

  俞募配穴:是脏腑发病时,使用本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相配的方法,用于治疗脏腑疾病。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募穴共12个。

  分布:募穴多为脏腑在体表的投影区,故分布上大体与对应脏腑所在部位相接近。

  (募穴分布有集中趋势,其中有6个分布于任脉上,为单穴,有6个在循行于胸腹部的经脉上(肺、肝、胆、胃),为双穴。)

  4.临床应用:

  ① 协助诊断疾病 特点是:侧重反映六腑的疾病。

  ② 治疗相关脏腑病 特点是:偏重治疗六腑的疾病

  ③ 俞募配穴治疗相关脏腑病

  六腑有病(阳)反映于胸腹部(阴)的募穴

  五脏有病(阴)反映于背腰部(阳)的俞穴

  “阳病行阴”“阳病治阴”;“阴病行阳”“阴病治阳”

  募穴与背俞穴互补,形成了古代配穴的经典理论。应用时,一般 “先阳后阴”

  ④ 募合配穴治疗六腑病证。

  郄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郄穴共16个。

  分布: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郄穴的特点:生理上:脏腑经络气血深聚之处。

  病理上:脏腑经脉病变的反应点。

  治疗上:主要用于治疗本经脉、本脏腑的急性、发作性、疼痛性病症。

  “气血多” “位置深” “能救急”

  临床应用:① 有助于诊断相应经脉及脏腑疾患。

  ② 是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和相应脏腑严重或顽固性疾病,尤其是急症有独特的疗效。阴经郄穴常用来治血证;阳经郄穴常治气形两伤病证(痛证)

  原穴、络穴

  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 “十二原”。

  多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原穴的特点: a与脏腑之原气关系密切。

  b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

  c阴经输原合一。

  临床应用:

  ① 协助诊断相关脏腑的疾病。② 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分布:十二经脉各有一络穴,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特点:“一络通两经”;“一络治两经”。 “络脉正在两经之间,若刺络穴,表里皆治。”

  临床应用: ① 治疗本经病证。

  ② 治疗其表里经的病证。

  ③ 治疗其络脉的`病证。

  ④ 原络配穴法。

  原络配穴法: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

  先病、病重者为主,取原穴;后病、病轻者为客,取络穴。

  大接经:久病则由原穴到络穴,新病则由络穴到原穴。

  躯干部络穴:任脉之络鸠尾治疗胸腹部病症。督脉之络长强治疗腰背和头部疾患。脾之大络散布于胸胁,网罗周身气血大包治疗全身疼痛。

  五输穴 60个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5个特定腧穴,简称“五输”。与五行相配,又称“五行输”。

  五输穴分布:

 

比喻

脉气状况

腧穴位置

所出为井

水之初流

经气所出,脉气浅小

手、足之端

所溜为荥

水之微流

经气流动,脉气稍大

本节之前

所注为输

水流较大

经气渐盛,脉气较大

本节之后

所行为经

水之畅流

经气通畅,脉气较盛

腕踝关节以上

所入为合

百川入海

经气盛大,脉气充盛,汇合脏腑

肘膝关节附近

  五输穴的特点:a只存在十二经脉之上,每经都有一组。

  b每类穴的命名都提示穴位所在部位经气运行的状态。

  c呈向心性分布。从井穴到合穴依次从末梢向心排列。

  d每个穴位都有五行配属。

  五输穴的五行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近代临床应用:井穴开窍醒神,治疗神志病症;荥穴清热泻火,祛本脏腑经脉火热之邪。

  A、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

  井主心下满:主治肝之疾患,肝气不舒心窝部痞满,郁闷。

  荥主身热:主治心之疾患,热伤神明的心烦、心悸、失眠神昏谵语、狂躁不宁及热伤津液口燥舌干等。

  输主体重节痛:主治脾之疾患,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肢体浮肿,体倦懒言,大便溏稀等。

  经主喘咳寒热:主治肺之疾患。如咽干咽痒,声音嘶哑,鼻塞不通,气喘少气,小便不利,大便失调等。

  合主逆气而泄:主治肾之疾患,泄:二阴病变,如遗精、遗尿、大便失调等肾气失充的疾患。

  B、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补母泻子法(选举例)

  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临床运用:⑴本经子母补泻

  ⑵他经子母补泻

  阿是穴

  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部位的腧穴。又称天应穴。

  特点

  ⑴ 无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

  ⑵ 是腧穴的最早形式,阿是穴只要疗效确切,就可命名、定位、定主治,作为经外奇穴。

  ⑶ 阿是穴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多随疾病的发生而出现,随疾病的痊愈而消失。

  ⑷ 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阿是穴来源:① 出自《内经》所说“以痛为腧”。② “阿是”之名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针灸学》章节解析】相关文章: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试题11-13

2017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针灸学督脉、腧穴试题11-11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总结08-13

口腔执业医师考点解析08-26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复习08-19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运动系统章节考点05-15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预防医学章节考点05-12

2017临床执业医师《儿科疾病》章节试题05-05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辅导:督脉穴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