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百分网手机站

执业药师考试重难点总结

时间:2020-11-07 08:32:09 题库 我要投稿

执业药师考试重难点总结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执业药师考试重难点,请各位考生复习备考期间加强记忆。

执业药师考试重难点总结

  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学说

  受体理论是药效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受体理论从分子水平上阐述机体生理病理过程,药物作用及其机制,药物分子结构与其效应之间的关系。自1908年Ehrlich提出“受体”以来,受体学说不断修改、补充和发展,现已成为公认的药效学基本理论。先后提出的受体假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占领学说1926年Clark提出药物与受体之间存在亲和力,1937年,Gaddum提出受体占领学说(occupationtheory)。该学说认为药物必须占领受体才能发挥作用,药物效应与被占领的受体数量成正比,受体全部被占领时,出现最大效应。

  Ariens发现同一类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不同,为占领学说不能解释。1954年,他提出药物“内在活性”(intrinsicactivity)概念,他认为药物必须占领受体才能发挥作用,药物效应取决于药物一受体之间的亲和力和药物的内在活性。

  1956年,Stephenson发现,内在活性不同的同类药物产生同等强度效应时所占领受体的数目亦不相等。从而,提出了药物效能(efficacy)概念,他认为药物只占领少部分受体,即可产生最大效应,而未占领的受体称之为储备受体(sparereceptor)。该学说认为药物产生最大效应不需要占领全部受体。药物效应相同,被占领的受体数可以不同。药物效应与药物效能有关。

  激动药占领受体,只有达到一定阈值后,方可产生效应,随之占领受体数目增多,效应应随之增强。阈值以下被占领的受体又称为沉默受体(silentreceptor)。

  2.速率学说1961年,Paton提出速率学说(ratetheory)。认为药物作用主要取决于药物与受体结合及分离速率,而与药物占领受体量无关。药物作用的效应与其占有受体的速率成正比,即药物分子与受体结合位点相互碰撞时,产生一定量的刺激,并传递至效应器的结果。

  3.二态模型学说Karlin和Changeux根据实验资料,提出了药物一受体相互作用的两态学说(twostatetheory),即受体构型存在两种状态,活化态和失活状态,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处于动态平衡。两种状态对配体或药物的亲和力不同,但与哪一种状态受体结合,取决于药物的亲和力。激动药与活化状态受体亲和力大,两者结合后产生效应,拮抗药与失活状态受体亲和力大,两者结合后,不产生效应。当激动药和拮抗药共存时,两者竞争受体,其效应取决于活化状态受体一激动药复合物与失活状态受体一拮抗药复合物之间的比例,若比例小者,则拮抗药减弱或阻断激动药作用。

  药物作用性质和方式

  药物作用(drugaction)是指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初始作用,是动因。药理效应是机体反应的具体表现,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如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α受体结合,引起的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前者属去甲肾上腺素的药物作用,后者为其药理效应。由于二者意义接近,通常药理效应与药物作用互相通用,但当二者并用时,应体现先后顺序。

  药理效应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功能的增强称为兴奋(excitation),如肾上腺素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功能的减弱称为抑制(inhibition),如阿司匹林退热,苯二氮革类药物镇静、催眠。在分析药物所产生的效应时,既要注意药物对靶器官或靶部位的直接作用,又要考虑由于机体整体而产生的反射性或生理调节性影响,以便于对药物作用进行全面的认识。如去甲肾上腺素可直接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同时也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减慢。

  多数药物所引起的药理效应具有选择性(selectivity),药物选择性有高低之分。选择性高的药物与 组织亲和力大,组织细胞对其反应性高;如洋地黄对心脏有较高的选择性。有些药物可影响机体的多 种功能,而有些药物则影响一种功能。药物作用的特异性与药理效应的选择性不一定平行。阿托品特 异性阻断M胆碱受体,但其选择性并不高,对心脏、血管、平滑肌、腺体及中枢神经功能都有影响, 而且有的兴奋、有的抑制。药物作用的特异性强及效应选择性高的药物,应用时针对性强;反之,效 应广泛的药物一般副作用较多。临床上用药一般应尽可能选用选择性高的药物,但效应广泛的药物在 复杂病因或诊断未明时也有好处,如广谱抗生素、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等。药物的选择性一般是相对的, 有时与药物的剂量有关,如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较大剂量则有解热镇痛作用。药 物作用选择性是药物分类的基础。

  药理效应在不同器官,甚至在同一组织,也可产生不同效应。例如肾上腺素在瞳孔产生散大效应, 在骨骼肌、血管平滑肌产生舒张效应,在内脏平滑肌产生收缩效应。有时与药物体内分布有关,如碘 与甲状腺组织有高的亲和力,在其可达很高的浓度,故放射性碘可治

  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又如链霉素90%以原形经肾脏排泄,其可治疗尿路感染;但并非都如此,及其代谢产物虽经肾排泄,但其作 用部位主要在中枢。药物作用一般分为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局部作用指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例如局部麻醉方面的药注射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周围,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产生局麻作用。全身作用又称吸收作用,指药物经吸收入血,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后再发挥作用,例如口服降血糖药、调血脂药等。

  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

  伯氨喹

  【体内过程】伯氨喹(Primaquine)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吸收后分布于肝、肺、脑和心脏等组织,其中肝脏浓度最高。伯氨喹的代谢和排泄均较快,因此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和作用时间都较短。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伯氨喹对红细胞外期及各型疟原虫的`配子体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是有效阻止复发、中断传播的药物。其对红细胞内期作用较弱,对恶性疟红细胞内期无效,因此不能控制疟疾症状的发作。临床作为控制复发和阻止疟疾传播的首选药,疟原虫对此药很少产生耐药性。

  【不良反应】本药毒性较高,不宜长期使用。治疗量可以引起疲倦、头晕、恶心、呕吐、腹痛等,某些患者可出现药物热、粒细胞缺乏症,停药后可恢复。少数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患者可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和高铁血红蛋白症。有蚕豆病及粒细胞缺乏倾向的患者禁用。正常人在中毒剂量下也可能发生这种溶血反应。

  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抗疟药

  乙胺嘧啶

  乙胺嘧啶(Pyrimethamine)是人工合成的非喹啉类抗疟药,目前作为病因性预防的首选药。

  【体内过程】口服吸收慢但较为完全,4—6h达峰浓度,主要分布于肝、肾、肺、脾,其中肺中分布最多。药物与组织广泛结合,因此在体内留存时间较长,排泄缓慢,t1/2约为80—95h。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乙胺嘧啶抑制疟原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影响疟原虫叶酸代谢过程,阻碍疟原虫的核酸合成,导致疟原虫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与磺胺类或砜类合用,可在叶酸代谢的两个环节上起阻断作用,增强疗效,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乙胺嘧啶对原发性红细胞外期疟原虫有抑制作用,是较好的病因性预防药。对红细胞内期未成熟的裂殖体也有抑制作用。含药的血液被蚊子吸入后,能阻止疟原虫在蚊虫体内进行的增殖,从而起到阻止传播的作用。

  本药半衰期长,作用持久,临床用于疟疾的病因性预防。但疟原虫很易对乙胺嘧啶产生耐药性。

  【不良反应】常用剂量基本无不良反应。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减少及消化道症状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应停药,必要时可给予甲酰四氢叶酸钙治疗。

  磺胺类和砜类

  二类药皆为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剂,能抑制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常与乙胺嘧啶等合用以增强疗效,主要用于抗氯喹恶性疟的治疗和预防。

  抗病毒药

  病毒寄生于宿主细胞内,依赖宿主细胞代谢系统进行增殖复制。在病毒基因提供的遗传信息调控下合成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然后在胞浆内装配为成熟的感染性病毒体,以各种方式自细胞释出而感染其他细胞。

  抗病毒感染的途径很多,如直接抑制或杀灭病毒、干扰病毒吸附、阻止病毒穿入细胞、抑制病毒生物合成、抑制病毒释放或增强宿主抗病毒能力等。常用抗病毒药有:

  一、金刚烷胺

  金刚烷胺(amantadine)能特异性地抑制甲型流感病毒,干扰RNA病毒穿入宿主细胞,它还能抑制病毒脱壳及核酸的释放,可用于甲型流感的防治,但对乙型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HSV)无效。它还能抗震颤麻痹(见第十六章)。口服易吸收,在体内不被代谢,约90%以原形自尿排出,血浆t1/2约12~17小时。不良反应有厌食、恶心、头痛、眩晕、失眠、共济失调等。

  二、碘苷

  碘苷(idoxuridine)又名疱疹净,竞争性抑制胸苷酸合成酶,使DNA合成受阻,故能抑制DNA病毒,如HSV和牛痘病毒的生长,对RNA病毒无效。本品全身应用毒性大,临床仅限于局部用药,以治疗眼部或皮肤疱疹病毒和牛痘病毒的感染,对急性上皮型疱疹性角膜炎疗效最好,对慢性溃疡性实质层疱疹性角膜炎疗效很差,对疱疹性角膜虹膜炎无效。局部反应有痛、痒,结膜炎和水肿等。

  三、阿昔洛韦

  阿昔洛韦(acyclovir)又名无环鸟苷,是核苷类抗DNA病毒药。抗疱疹病毒作用比碘苷强10倍,比阿糖腺苷强160倍。对乙型肝炎病毒也有一定作用。对牛痘病毒和RNA病毒无效。它在感染细胞内经病毒胸苷激酶和细胞激酶催化,生成三磷酸无环鸟苷,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为15%~30%,血浆t1/2约3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很低,易透过生物膜。药物部分经肝代谢,主要以原型自肾排出。本品适用于HSV所致的各种感染,带状疱疹,EB病毒,艾滋病患者并发水痘带状疱疹等,局部滴眼治疗单纯性疱疹性角膜炎或用霜剂治疗带状疱疹等疗效均佳,不良反应较少。

  四、阿糖腺苷

  阿糖腺苷(adenine arabinoside,Ara~A)为核苷类抗DNA病毒药,能抑制DNA复制,对疱疹病毒与痘病毒均有作用。静脉滴注t1/2为3~4小时,脑脊液中药物浓度约为血药浓度的35%,主要经肾排出。临床用于治疗HSV脑炎、角膜炎、新生儿单纯疱疹,艾滋病患者合并带状疱疹等。静滴可出现消化道反应及血栓静脉炎。偶见血清转氨酶升高。

  五、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ribavirin)又名病毒唑(virazole),为核苷、次黄嘌呤核苷类似物,能抑制病毒核酸的合成,具广谱抗病毒性能,对RNA和D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对甲、乙型流感病毒、腺病毒肺炎、甲型肝炎、疱疹、麻疹等均有防治作用。口服吸收良好,1~1.5小时后血药浓度达到峰值,t1/2为20小时,主要由肾排出。

【执业药师考试重难点总结】相关文章:

1.执业药师考试重点难点考点总结

2.2015执业中药师考试科目:执业药师考试科目

3.执业药师考试要求

4.2015执业药师考试政策

5.执业药师考试用书

6.2017执业药师考试指南

7.执业药师考试备考黄金法则

8.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科目

9.2016执业药师考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