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百文网手机站

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17 18:19:4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口算在实际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掌握一个因数是整百数的乘法口算,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情感

  二、探究新知

  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和另一个因数相乘,得多少个百,在得数后面添上两个0。

  三、尝试练习

  整百数的乘法口算和整十数的乘法口算有什么异同点?

  四、分层练习

  练习十一的第1-3题。

  五、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4、5题。

  课题二用两位数乘的乘法估算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掌握两、三位数乘两闰数的乘法估算。

  3.能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谁能说说上节课我们学

  习了哪些知识?

  口算:28×8

  89×9

  312×7

  498×6

  22×9

  说一说口算的简便方法。

  二、探究新知

  把本题的估算和前面的一位数乘法的估算作比较,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三、尝试练习:完成第46页做一做。

  四、分层练习

  1.估算下面各题

  79×5602×4

  87×9

  188×2

  2.写出下面估算结果。

  12×4232×5184×6293×53

  五、作业:练习十二第1-3题。

  课题三除法口算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口算,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口算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快。

  200÷50

  280÷70

  3600÷90

  450÷50

  2.仔细观察下面两个算式与上面的题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500÷100

  2400÷100

  二、探究新知

  1.探究500÷100怎样口算?

  2.教学例5。

  3.归纳:怎样口算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哪种方法最方便?

  三、分层练习

  1.仔细观察下面左边的算式可以看成右边的哪个算式?用线连起来。

  800÷100

  6÷2

  600÷200

  15÷3

  2800÷70030÷6

  1500÷3008÷1

  3000÷60028÷7

  2.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四、作业:练习十三的第3-5题。

数学教学设计2

  一、设计思想

  新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困难。本课要让学生经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在与同伴的合作中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

  "用数学"在前面已经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知识没有用标题的形式明确给出。在这里出现"用数学"的标题,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觉性。第七题是用"停车场"的画面展开的,描述了停车场上已经停放了9辆汽车,同时还有6辆车正在开进停车场,要解决的是"现有几辆车"的问题。这类问题,学生首次接触,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复习重点是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复习难点是文字信息的处理,依靠关联词语理清解题思路。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给出的资源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但对于捕捉文字信息尚有困难。因此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须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挖掘出形象图外的信息资源,学会解答用比较抽象的文字表示条件和问题的题目。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创设情境,在游戏中感知数学,在数学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复习"用数学"第117页第7题时教师出示没有文字的情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并说出发现了什么。也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接着出示图中两为小朋友的对话,理解"又开来了6辆"这话的含义,告诉学生,图上开来的汽车没有画出来,应该根据图上小朋友告诉我们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七、课前准备

  课件:停车场情境图,堆雪人图和妈妈儿子对话图。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口算

  10-7 5-4 6-2 7-3 8-0 18-10

  17-7 18-5 2+13 4+10 6+9 27-20

  8+5 0+0 15+4 5-5 5+7 20+9

  2、填未知数

  (1)6+( )=11 14-( )=10

  讨论:,括号里该填几?怎么想?指名回答。

  (2)练习

  9+( )=13 8+( )=15 12-( )=2

  5-( )=4 7-( )=1 ( )+7=14

  学生做完后,问是怎样想的。

  (二)创设情景

  1、出示书上第117页的第7题。

  (1) 学生观察,分组讨论,说说发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 问:为什么开来的汽车有一辆没有画完整?看着这幅图,你能准确地说出又开来几辆汽车吗?

  (4) 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5) 问:现在有几辆车?你会列式吗?学生说教师板书:9+6=15(辆)

  (6) 问:如果把"又开来了6辆"这句话去掉,让你们说又开来了几辆,你们会解答吗?四人小组说一说,然后派代表说。

  (三)巩固练习新题

  出示"堆雪人图",书上第121页第11题。

  问:你们喜欢堆雪人吗?

  分组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要求口头编出一道应用题。)

  你知道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堆雪人吗?

  列出算式,一人板演,其余在书上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

  2、出示"对话图",书上第121页第12题。

  (1) 分组讨论,说一说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 引导学生看图,结合文字理解内容。

  (3) 根据问题列式计算,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 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知识方面的问题?

  (四)教师总结

  1、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数学",大家能够根据图上的意思解答问题了。现在老师出一道题目,你还会做吗?(出示下题)

  2、从你们身边的事物中找一找,根据"9+7"的算式,提出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想一想,怎么编?可以与同伴交流,也可以与老师、爸爸妈妈讨论,看谁编得好。

  九、板书设计

  十、作业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3

  摘 要:本着对课堂练习分层教学设计的要求与目的,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层次。针对学困生的特殊情况,课堂练习通过诵读定理和抄写例题来使其加深印象;在巩固练习中中等生要求书面写出步骤并进行展示;对于优等生在快结束本节课时抛出变式让他们进行思考,并交流思路。这三个层次都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使每位学生上课都有事可做,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能力范围内的问题。

  关键词:相切;环节说明;分层体现;

  一、案例背景介绍

  (一)教学环境

  在我们着手进行课题《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式与策略研究》的研究开始后,大家齐心协力探索、研究方法,组内各种分层招数可谓是百花齐放,为此我代表课题组上了一节分层教学的展示课,以供同仁观摩点评,为促进数学教学的分层设计向更好的方向前行作贡献。

  (二)学生情况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韩庄镇不同的自然村,由于小学地域的不同,所以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很多学生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因此这种情况特别适合分层教学。

  (三)教材情况

  本课是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第24章圆第2节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的一个课时:直线和圆相切的情况。学生已经有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以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的认识,本节课研究直线与圆的特殊位置关系相切,将相切从位置到数量的逻辑自然过渡,进而引出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重点是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难点是判定定理的理解和性质定理证明中反证法的理解。

  二、案例内容设计及说明

  环节一:复习引入

  通过回顾旧知再次加深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全班集体朗读中体会d与r的关系,并顺势将位置关系量化这一问题显化,同时自然引出特殊情况――相切

  环节说明: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数学概念在朗读中更能逐渐理解其本质,因此不光语文需要朗读,数学也要朗读。而且针对我班学困生上课听不懂,不会做的现象,这样来设计复习方式更能调动我班学生学习的动力,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也是这个环节分层的体现。

  环节二:新知探究

  活动

  1、引导学生从直线与圆相切的位置及数量关系上来深入探究,通过动态演示来理解一条直线何时变成圆的切线。

  环节说明:上节课得到的圆与直线相切是数量上的关系,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确位置的变化,从而总结出切线的判定。但是引导很重要,从两个方面去观察:直线经过哪里?与圆的半径有什么位置关系?需要老师点拨。并要等待学生来总结,不能操之过急。分层体现1对观察的结果分别让两位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再让中等程度的学生来总结;体现2对定理的数学表达让全体学生写在练习本上,老师选择展示,并修改;体现3对总结出的判定进行朗读。

  活动

  2、将判定的题设和结论互换后的探究。

  环节说明:反证法在过三点做圆时已有所涉及,所以在这里用反证法证明切线的性质时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就行,不要进行过多的引申,否则淡化了主题。分层体现1讨论交流时采取师傅和徒弟在同一组,师傅负责解释证明的方法;体现2数学语言的书写让学生自己写并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环节三:巩固和应用

  通过判断题加深对切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理解。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解决几何解答证明题,并由学生书写证明步骤。

  环节说明:判断题中设置了3道小题,并给出了反例,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定理的意义。这里教学的分层体现在针对反例来问学困生为什么不对,让学生说出违背了所需条件的哪一条,强化切线判定条件在这部分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例题的分析采取了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与环节二中的分组一样,分层体现在“师带徒”弄清解题思路,师傅增强了解题的逻辑性,更严密,徒弟学会了解题的分析,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在有思路的前提下,全班安静书写步骤。还可以展示在投影下,由学生来评判书写的是否清楚。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小结中,除了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判定和性质外,将相关的判定和性质做一归纳很有必要,“在不断的总结中收获、进步”不是吗?同时提出下节课要学习的相关性质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说明:在小结的分层中判定由程度稍差点的学生总结,哪怕照着书上找都行,并进行诵读,使其再次熟知所学知识。在性质的总结中,老师抛出两条本节未涉及的性质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思考证明,在下节课时可由学生简要发表见解并证明。

  环节五:拓展练习

  通过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点拨学生圆中常用辅助线的做法,分情况添加恰当的辅助线。这两个练习旨在拓展尖子生的思维。

  环节六:作业布置

  通过分层布置,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巩固练习。

  环节说明:作业

  1、重点面向学困生考察其掌握基础的程度。作业

  2、针对待优生夯实基础的基础上,提高其运用能力。作业

  3、是设计的培优计划,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实际上本节课中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是为了便于应用而对直线和圆相切的定义改写得到的一种形式,而圆的切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仅仅要求学生再次感受反证法,并不要求会应用,所以本节的设计在分层中很注重理解和感知,通过互帮互助和朗读感知达到难点的突破,另外圆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曲线形,由直线形到曲线形,在知识上是一个飞跃,本节利用图形运动变化过程发现其中图形的性质,做好了知识前后的衔接,同时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发挥出了知识的迁移作用。类比也是本节课所用到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在教授过程中难度的控制非常适当,分层的影子处处可见。纵观整节课的分层之处进入都很自然,也落到了实处,但分层效果的检测没有体现出来,这也是遗憾之处。

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数学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

  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三、教学过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按照三角形“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

  3、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

  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40°、60°、80°,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一下。举例说明:

  如老师上课用的三角尺与同学用的三角板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但一个大一个小,很显然不全等;

  再如同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不等,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4cm,5cm,7cm,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举例说明该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类比着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四边形、五边性有无稳定性

  图形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题组练习(略)3 、(对有能力的学生要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推理过程。对一般学生要求口头表达理由,并能说明每一步的根据。)

  教师带领,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

  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

  议一议: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受教师启发,从最少条件开始考虑,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

  想一想:

  对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画一画:

  按照下面给出的两个条件做出三角形:

  (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

  (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

  (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一条边为3cm剪一剪:

  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比一比:

  同一条件下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学生重复上面的操作过程,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学生总结出: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独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那出准备好的硬纸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四边形、五边形不具稳定性。

  学生练习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顾反思,归纳整理。

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促使学生加深对每句口诀意义的理解,更好地掌握乘法口诀。

  2、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能灵活运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推理概括能力,向学生渗透函数对应思想。

  4、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探索的乐趣。重点:掌握6的乘法口诀。

  难点:

  熟记6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师:刚才同学们悦耳的背书声,吸引海底的小鱼来到我们的课上和我们一起学习。

  它们啊!出了几个题目让你们做!小鱼说:你会吗?2x5= 4x4= 3x1= 5x4= 1x2= 5x3= 4x2= 4x3= 2x2= 1x3= 2x4= 2x2=

  师:同学们,你们1—5的乘法口诀学得真认真。今天我们继续学习6的乘法口诀,这次,老师想让同学们自己编口诀,你们敢挑战吗?

  二、自主探索,总结规律

  师:老师很喜欢鱼,可是又老是养不好鱼,于是我就想,用三角形摆金鱼可以吗?(课件先出示一条金鱼)

  师:摆一条金鱼用了几个三角形?摆2条呢?那么摆3条、4条、5条、6条呢?学生讨论,然后完成下表。(教材61页主题图下面的表格)鱼(条)1 2 3 4 5 6三角形(个)6 12

  提问:

  1、6是有几个6相加得到的?乘法算式怎么列?那12呢?18、24、30、36呢?

  2、你能根据1x6=6,1x6=6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板书:一六得六)

  师:你能编出6的其它5句口诀吗?请你把教材61页的口诀补充完整(板书: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在生汇报时师板书,并让生说一说口诀所表示的意思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把6的乘法口诀编出来了。齐读!

  师:认真观察这些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这些发现都可以帮助我们记住6的乘法口诀。

  师:你认为哪句容易记,哪句难记?你有好办法很快记住吗?如果我忘记了“四六”是多少怎么办?口答:5个6比4个6多几,比6个6少几?

  师:现在自由记忆口诀看谁记得最快?1)齐背2)分组背3)对口令4)开火车背5)指名背6)同桌比赛,谁背得熟练

  三、趣味练习,应用新知

  1、用口诀读下面的乘法算式2x6= 3x6= 4x6= 6x2= 6x3= 6x4= 6x5= 4x5= 6x6= 1x6=

  2、钓鱼小高手2x6= 4x6= 6x4= 1x6= 6x5= 6x6= 3x6= 6x2= 6x3= 5x6=

  3、谜语:有时挂在天上,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师:这首诗里面一共有多少个字?谁能最快的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4、根据图形说口诀和乘法算式

  四、情感沟通,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6的乘法口诀1x6=6一六得六6x1=6 2x6=12二六十二6x2=12 3x6=18三六十八6x3=18 4x6=24四六二十四6x4=24 5x6=30五六三十6x5=30 6x6=36六六三十六,还可以加上教材分析、作业布置、教后反思。

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

  5.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欣赏几张图片,大家想一想这是什么活动中的呢?(运动会开幕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看,同学们在干什么?在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团体操,整齐吗?(出示P99页情景图)

  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

  老师有点看不懂这幅图,哪里才叫一个方阵?(请同学在屏幕上指一指)那另外两个方阵在哪里?(屏幕不够大,照片没有照出来)。

  那这道题除了“有3个方阵”这个条件外,你还能找出其他的条件吗?

  生:(每行10人,每个方阵有8行。)

  师:那么我们想一想如何根据这些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讨论讨论。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生汇报。板演。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信息,培养了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调动了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方法一:先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的人数。

  10×8=80(人)表示什么意思?

  80×3=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

  列出综合算式10×8×3=240(人)。

  方法二:先求出3个方阵一行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8行的人数。(把3个方阵横着并在一起,先求出一大行的人数,再求出8大行的人数。)

  10×3=30(人)表示什么意思?30×8=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列出综合算式10×3×8=240(人)

  方法三:先求出3个方阵一列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10列的人数。

  (把3个方阵竖着并在一起,先求出一大列的人数,再求出10大列的人数。)

  8×3=24(人)表示什么意思?

  24×10=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

  列出综合算式8×3×10=240(人)。

  小结: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最后结果相同,都连续用了两次乘法,是两步计算应用题

  不同点:方法不一样。

  师:真了不起!,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但是,无论思路如何,都是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连乘

  (设计意图:多种算法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个。

  做一做: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呢?

  练习1:它坚持锻炼身体,每天跑两圈。跑道每圈400米,他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练习2:我们算一算这个场所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练习3:他已经游了多少米?

  拓展4:钢笔问题(方法最优化,解决问题)

  为了杜绝浪费粮食现象,学校准备举行节约资源教育活动,并准备购买钢笔奖励给节约之星,共有40个班级,每个班级有3名节约之星。大队委员来到文具批发市场后,得到如下信息:

  第一家商店:每支8元。

  第二家商店:每支9元,如果购买100支或100支以上,每支6元。

  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到哪家去买?

  四、回顾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过去了,这节课你们开心吗?那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教师总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最后祝每个同学都越来越聪明、能干。

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借助观察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多少天,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闰年的方法。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二)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结合有关时间给学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具准备:

  年历卡及表格,课件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从一年级入学到现在,你们在这所学校上学大约多长时间了?那你们记得大约有多少个月吗?你们知道大约有多少天了吗?

  2、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时间单位年、月、日。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努力来探究年、月、日的知识。

  3、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师板书相关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集中反馈解决问题

  (一)总结年、月、日的有关结论

  1、从20xx年到20xx年,在这近三年的小学生活中,我们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乐地成长,都在收获知识。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走过的那些快乐的日子。愿不愿意把这些快乐的日子数一数记录下来呢?请同学们拿出20xx—20xx年的年历卡,把这三年1—12月份的天数填在表中,并计算出你喜欢的一个年份的全年的天数。怎样做既节省时间又高效呢?谁有好主意?

  2、两人合作,全班汇报填写情况。

  3、仔细观察表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给同桌同学。

  3、汇报发现,教师相机板书。介绍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4、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数记混,怎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谁有什么好办法?全班交流。

  5、练习:儿童节、国庆节所在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

  (二)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1、计算20xx---20xx年三年的天数,发现天数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查阅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数填表二。仔细观察表二,从表中记录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

  2、汇报。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20xx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出示资料,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解释与应用

  1、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xx年19xx年2400年1800年

  2、思维训练

  小明过了4个生日,他今年可能几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点什么?

  五、作业布置

  解答我们在这所学校学习了多少个月,多少天的问题,并写在数学日记中,也可以写一写其他与数学有关的事情。

  六、板书设计: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七.附件如下:

  表一:20xx年至20xx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更多的收获。

  表二: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仔细观察表二,你一定可以有新的发现、收获新的知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一、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观察比较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实效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开放性的练习题

  《年月日》教学教学反思

  两次教学《年月日》,相同的教学内容,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亦不相同。根据两次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教学中这些方面需要改进:

  一、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及时调控课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控课堂教学,严格把握好教学时间,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在重点、难点处给予点拨、引导,但教师不能引导过多,适可而止。

  二、重合作过程也要重合作后的结果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合作交流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予以点拨,交流后有所收获,注重交流后得到的结论。

  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思考

  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时间思考,不能提出问题后就急于找同学回答,这时回答问题的同学都是反应较快的同学,要注重学生的不同差异,面向全体同学。

  四、习题训练量不足

  要想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要加强练习题的训练,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深化。

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8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倍”的意义,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融会贯通的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学会描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教学过程:

  比较引入,揭题

  师:会读这个字吗?(板书:比)

  生:比

  师:会比吗?

  生:会

  师:比一比,老师左、右手里的铅笔支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同样多

  师:左手有3支,右手也有3支,我们就说3和3同样多。

  那,再来比一比?

  生:左手比右手少2支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右手比左手多2支

  师:也就是说5比3多,3比5少

  过渡:我们知道两个数相比,会产生谁多、谁少、同样多的关系,其实,两个数相比,还会产生另一种关系倍(板书: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倍。(板书:倍的认识)

  小棒是我们的好朋友,它常常帮助我们学习新的知识。今天,我们也需要它的帮助。

  二、认识“2倍”等,建立概念

  1、学习“倍”的意义:

  (1)、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

  师:我们先在第一排摆3根小棒

  生摆,老师把同学们摆的画出来;我们把3根小棒圈起来,看作1份,以3根为1份;我们在第二排摆2份,会吗?

  生:会,学生摆

  师:哪位同学上台将它画出来?其余同学画在题单上。

  生:画

  师:小老师,你告诉大家:你在第二排摆了几根小棒?

  生:6根

  师:你们在第二排摆了几根小棒?生齐答:6根

  师:小老师,你为什么在第二排摆6根小棒呢?

  生:第一排摆3根小棒为1份,第二排摆2份,2×3=6根。

  师:我们以3根为1份,摆这样的2份,就是2个3。摆的时候,可以把这2份隔开一点;画的时候,还可一份一份圈起来;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6里面有几个3?

  生说:2个3

  师:板书:6里面有2个3,我们就说6是3的2倍。

  生:齐读

  师:看图会说吗?

  生:会,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

  师:这个2倍是谁和谁比产生的呢?

  生:6和3比产生的

  师:6和3比,6里面有2个3,6就是3的2倍。

  过渡:同学们学得真不错,我们再来比一比。我们在第一排摆2根为1份,第二排摆4份,你会吗?

  生:会

  师:同学们先摆一摆,并把你的摆法在题单上画出来;

  谁来把你的摆法画在黑板上?

  生:摆,画

  师:你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生:我们以第一排摆2根小棒为1份,第二排摆4份,2×4=8根。

  师:你们的摆法一样吗?一样的请举手

  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将小棒收起来,看谁收得又快又好。

  2根为1份,第二排摆4份,摆了几个2

  生:4个2

  师:4个2就是8根,你能仿照上面的说一说吗?

  生说:8里面有4个2,8是2的4倍。

  师抽学生说,板书,学生写在题单上。

  师:这个4倍是谁和谁比产生的呢?

  生:8和2比产生的

  师:为什么8是2的4倍呢?

  生:因为8里面有4个2

  师:同学们知道2倍、4倍是怎样产生的,那么,倍是怎样产生的呢?

  生: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比产生的。

  师小结:两个数相比,不仅会产生谁多、谁少、同样多的关系,还会产生另一种关系倍。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了解倍的有关知识。

  三、强化“一份数”,强化概念。

  1、理解

  师:出示图,提问:三角形个数是圆的x倍,请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生:圈一圈、填一填。

  师:你为什么要3个3个地圈?

  生:因为圆有3个,看作1份,所以要3个3个地圈。

  师:圆有3个看作1份,三角形有2份,所以三角形个数是圆的(2)倍。这个2倍是谁和谁比产生的呢?

  生:三角形的6个和圆的3个相比产生的。

  师:为什么三角形个数是圆的2倍呢?

  生1:三角形有6个,圆有3个,6是3的2倍。

  生2:圆3个为1份,三角形有2份,所以三角形个数是圆的2倍。

  师:板书:6和3比,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生:齐读

  2、初步运用

  师:出示图,三角形个数是圆的x倍

  生:三角形个数是圆的2倍

  师:你是怎样圈,知道三角形个数是圆的2倍?

  生:4个圆为1份,三角形圈2次,三角形个数是圆的2倍

  师:出示图及要求,你能画出三角形和圆的3倍关系图吗?

  生:画9个三角形,三角形个数是圆的3倍.

  师:画对了,它是以谁为1份的呢?

  生:圆的个数

  师:还可以以谁为1份呢?

  生:三角形

  师:圆的个数是几份?画几个三角形呢?

  生:圆的个数是3份,画1三角形表示1份

  师:这样,谁的个数是谁的几倍

  生:圆的个数是三角形的3倍

  师:真不错,接下来我们进行判断

  出示图,三角形个数是圆的3倍吗?

  生:判断,说出方法

  师:我们应该看个数,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了。接下来看一看,还能迷惑到你吗?

  出示图,的个数是的x倍。

  生:三角形个数是圆的4倍.因为圆有3个,三角形有12个,12是3的4倍。

  师小结:我们把小的量看作1份,大的量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它的几倍。

  三、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数学教学设计10

  一、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目的

  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阅读具有快捷传播知识、加深理解、提供范例、培养认知能力等功效。在数学教学中。不少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学习数学就是老师多讲解,学生要多做题,课本被当成了教师的讲解材料和学生的练习册,对课本中的内容的阅读重视不够。学生也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学习中若有问题,也往往直接问老师,很少通过钻研课本来寻找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阅读的作用,有效地发挥数学阅读的教学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课题研究的另一目的是想通过课题研究,让老师体会到阅读数学课本内容的重要性,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同时,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国内研究的现状分析

  从网上查找到的资料可以看出,目前,有一部分中学比较注重开展对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研究,小学虽然也有教师对此问题比较关注,能看到一些老师写的理论文章,但在我所听到的各种级别的数学公开课上,还很少看到有教师能够把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体现出来。实际上,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数学阅读具有“有助于规范学生语言,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养成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其自学能力”等特点,应该说,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教学改革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同时我也认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在小学阶段,老师总感觉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该阅读的时候不是被教师代替就是电脑课件代替,学生读的机会少,甚至一节课,学生没有机会读书,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而读的少。这种教学现状,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目前小学生使用的教材,是许多专家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来组织编写的,编写过程中,一定是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应该是可以看懂的。所以,利用现行教材开展阅读教学,完成是可能的。

  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阅读内容的选择研究:如教材中出现的数学概念、公式的推导过程、数学知识、单元小结、算法指导等。

  阅读措施的选择研究:如课内读和课外读。课内读主要有:对概念的阅读。对公式的阅读和对数学习题的阅读。课外读还包括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读课外书等。

  相关研究:教学设计形式的研究、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阅读效果评价方式的研究和阅读教学与其他教学形式想结合的研究。

  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从20xx年开始启动校本教研活动,经过两年的实验和摸索,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开展话题研究的实践经验。

  2.人员结构。以市级骨干教师牵头,教科室指导组织实施,以校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和一线青年教师为主要研究力量。

  课题负责人:汪尊明,男,市级骨干教师,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教导处副主任;

  参与研究人员:

  徐 勇,男,小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数学教研组长;

  孙玉峰,男,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团支部书记;

  张巾巾,女,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

  邓秀梅,女,小学特级教师,大专学历。

  3.资料准备。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和杂志;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

  4.经费保障。向学校争取经支持。

  四、阶段性安排

  第一阶段:课题申报、论证与调查阶段,时间:20xx年8月-20xx年9月;

  第二阶段:课题实践阶段,时间:20xx年9-20xx年6月;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形成模式阶段,时间:20xx年7-20xx年9月

  五、 研究方法

  本课我们定位为行动研究,以实践研究为主要研究手段。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校本,在学中做,在做中求发展。”

  六、 研究人员及分工

  汪尊明:负责课题的规划、指导、实践与总结

  徐 勇:负责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孙玉峰:负责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邓秀梅:负责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张巾巾:负责中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七、 本课题研究的成果显示

  1、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实例;(用录像形式呈现)

  2、实践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写出相关文章(以论文形式呈现)

  3、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编写出有一定特色的教学设计(以教学设计方式呈现)

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角的度量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工具进行角的量化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在对角的具体量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角度量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图形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步骤。

  难点:量角器测量角时内外圈的选择。

  教学流程

  1.导入

  根据游戏“愤怒的小鸟”,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平时玩游戏的时候,是调整什么才能打到小猪呢?让学生初步对于角度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并在黑板上画出在游戏过程中,发现会存在不同大小的角,向学生提问:对于两个角来说如何确切的知道它们之间差多少呢?继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角的度量。

  2.新授

  (1)学生根据之前学习过的经验,会用三角板先测量角的大小,但是会发现这种方法还是不能具体知道两角之间究竟相差多少。

  (2)通过多媒体展示出角被平均分为360份,每一份就叫做1度,写作1°。从而引出角的度量单位。

  (3)指导阅读: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量角器,自学书本上第18页下半部分的内容。

  提出要求: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关于量角器你知道些什么?

  班级反馈对量角器的认识。(多媒体出示量角器的放大图片供学生交流使用)

  提问:量角器上有角吗?有多大的角?最大的角?最小的角?

  要求:指出量角器上不同度数的角,并找到量角器上的角的顶点。

  读出量角器上的一些角的度数。

  多媒体课件显示量角器上1°、30°、78°、140°的角。(读内、外圈数的角都有)

  (4)请学生动手尝试用量角器量出书上∠1的度数,并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量的?班级交流量角的方法。(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解自己量角的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方法。多媒体展示用量角器量角的动态步骤。(每一步在关键部位闪烁提示)

  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①量角器的中心点要和角的顶点重合

  ②量角器上的0刻度线和角的任意一边重合

  ③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是角的度数

  ④量角器上有两条0刻度线,一条是内圈的,一条是外圈的;0刻度线在内圈,度数就读内圈;零刻度线在外圈,度数就读外圈。

  总结“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它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3.巩固练习

  (1)测量课后第三题角的大小,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内外圈度数有误、0刻度线没有和角的一边完全重合)

  (2)游戏:观察量角器角度的大小,老师随便报出一个度数,学生利用胳膊来表现出这个角的大小。(双臂张开代表180度)

  4.小结

  同桌交流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说出测量角的步骤是什么?

  5.作业

  向家长介绍量角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测量生活中见到的角的大小。

数学教学设计12

  一、向量的概念

  1、既有又有的量叫做向量。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时,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

  2、叫做单位向量

  3、的向量叫做平行向量,因为任一组平行向量都可以平移到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平行向量也叫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4、且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5、叫做相反向量

  二、向量的表示方法:几何表示法、字母表示法、坐标表示法

  三、向量的加减法及其坐标运算

  四、实数与向量的乘积

  定义:实数λ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

  五、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e1、e2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其中e1,e2叫基底

  六、向量共线/平行的充要条件

  七、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八、线段的定比分点设是上的两点,P是上_________的任意一点,则存在实数,使_______________,则为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同时,称P为有向线段的定比分点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及向量式

  九、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设两个非零向量a和b,作OA=a,OB=b,则∠AOB=θ叫a与b的夹角,其范围是[0,π],|b|cosθ叫b在a上的投影

  (2)|a||b|cosθ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a·b=|a||b|cosθ

  (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十、平移

  典例解读

  1、给出下列命题:①若|a|=|b|,则a=b;②若A,B,C,D是不共线的四点,则AB=DC是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③若a=b,b=c,则a=c;④a=b的充要条件是|a|=|b|且a∥b;⑤若a∥b,b∥c,则a∥c,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

  2、已知a,b方向相同,且|a|=3,|b|=7,则|2a—b|=____

  3、若将向量a=(2,1)绕原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向量b,则向量b的坐标为_____

  4、下列算式中不正确的是()

  (A)AB+BC+CA=0(B)AB—AC=BC

  (C)0·AB=0(D)λ(μa)=(λμ)a

  5、若向量a=(1,1),b=(1,—1),c=(—1,2),则c=()、函数y=x2的图象按向量a=(2,1)平移后得到的图象的函数表达式为()

  (A)y=(x—2)2—1(B)y=(x+2)2—1(C)y=(x—2)2+1(D)y=(x+2)2+1

  7、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两点A(3,1),B(—1,3),若点C满足OC=αOA+βOB,其中a、β∈R,且α+β=1,则点C的轨迹方程为()

  (A)3x+2y—11=0(B)(x—1)2+(y—2)2=5

  (C)2x—y=0(D)x+2y—5=0

  8、设P、Q是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中点,BC=a,DA=b,则PQ=_________

  9、已知A(5,—1)B(—1,7)C(1,2),求△ABC中∠A平分线长

  10、若向量a、b的坐标满足a+b=(—2,—1),a—b=(4,—3),则a·b等于()

  (A)—5(B)5(C)7(D)—1

  11、若a、b、c是非零的平面向量,其中任意两个向量都不共线,则()

  (A)(a)2·(b)2=(a·b)2(B)|a+b|>|a—b|

  (C)(a·b)·c—(b·c)·a与b垂直(D)(a·b)·c—(b·c)·a=0

  12、设a=(1,0),b=(1,1),且(a+λb)⊥b,则实数λ的值是()

  (A)2(B)0(C)1(D)—1/2

  16、利用向量证明:△ABC中,M为BC的中点,则AB2+AC2=2(AM2+MB2)

  17、在三角形ABC中,=(2,3),=(1,k),且三角形ABC的一个内角为直角,求实数k的值

  18、已知△ABC中,A(2,—1),B(3,2),C(—3,—1),BC边上的高为AD,求点D和向量

数学教学设计13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内容解析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

  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

  4、达成目标4的标志是: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课前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动画演示情景激趣多媒体演示:两个体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跷跷板上做游戏,现在换了一个大人上去,跷跷板发生了倾斜,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立足实际引出新知

  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小组反馈交流结果.最后,老师将小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学生没有讨论出来的思路老师进行补充)

  1.从时间方面虑:2.从行程方面:<>50 3.从速度方面考虑:x>50÷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习惯,使他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梳理与补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紧扣问题概念辨析

  1.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

  设问2:能否举例说明?由学生自学,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比如:是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设问2:不等式的解是唯一的吗?由学生自学再讨论.

  老师点拨:由x>50÷得x>75说明x任意取一个大于75的数都是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集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50的解.<,>50,x>50÷都设问2: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由学生自学后再小组合作交流.

  老师点拨:不等式的解是不等式解集中的一个元素,而不等式的解集是不等式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4.解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解不等式?由学生回答.

  老师强调:解不等式是一个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设计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老师再适当点拨,加深理解.

  (四)数形结合,深化认识

  问题1:由上可知,x>75既是不等式的解集.那么在数轴上如何表示x>75呢?问题2:如果在数轴上表示x≤ 75,又如何表示呢?由老师讲解,注意规范性,准确性.老师适当补充:“≥”与“≤”的意义,并强调用“≥”或“≤”连接的式子也是不等式.比如x≤ 75就是不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数轴的直观让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进一步加深理解,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也是不等式>50

  2、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3、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它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心得,不断积累学习经验.

  (六)布置作业,课外反馈

  教科书第119页第1题,第120页第2,3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六、目标检测设计

  1.填空

  下列式子中属于不等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x +7>

  ②x≥ y + 2 = 0

  ③ 5x + 7

  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区分不等式、等式与代数式,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概念.

  2.用不等式表示

  ① a与5的和小于7

  ② a的与b的3倍的和是非负数

  ③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它的周长不超过160cm,求x满足的条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既要正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大于(小于)、非负数(正数或负数)、不超过(不低于)”等等,正确选择不等号,又要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的实际意义.

数学教学设计14

  一、引入课题

  日历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聪明的祖先,在上千年前就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制定了这个记载时间流逝的工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日历中的规律吧!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月历:

  二、观察月历,规律分类

  通过观察月历,我们发现月历中所呈现的规律特别多,但归纳起来,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横向型

  2.纵向型

  3.左上到右下型

  4.左下到右上型

  5.综合型,比如“工”字型,“ 3×3”方框型等。

  二、观察月历,探索规律

  1.横向型

  如图所示,如果我们横向圏定三个数字,它有什么规律呢?因为横向是一列连续的正整数,所以后边的数总比前边的数大1。

  若前面的数是16的话,则中间的数为17,最后面的数是18,若换成字母,中间数为X,则前一个数为X-1,后面一个数为X+1。三个数的和为中间一个数的3倍。

  2.纵向型

  如果我们纵向圏定三个数字,它有什么规律呢?因为纵向是不同周次的同一天,所以下边的数总比上边的数大7。

  若中间的数是8的话,则上面的数为1,下面的数是15,若换成字母,中间数为X,则上面的数为X-7,下面的数为X+7。三个数的和为中间一个数的3倍。

  3.左上到右下型

  如果我们从左上到右下圏定三个数字,它有什么规律呢?显然,左边的数字总比右边的数字小1,上边的数字又总比下边的数字小1,所以右下的数总比左上的数大8。

  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思考,上面的数总比下面的数小7,左边的数总比右边的数小1,所以右下的数总比左上的数大8。三个数的和为中间一个数的3倍。

  若中间的数是9的话,则左上的数为1,右下的数是17,若换成字母,中间字母为X,则左上的数为X-8,右下数为X+8。

  4.左下到右上型

  如果我们从左下到右上圏定三个数字,它又有什么规律呢?显然,左边的数总比右边的数小1,下面的数又总比上面的数大7,所以,右上的数总比左下的数小6。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下面的数总比上面的数大7,左边的数又总比右边的数小1,所以,右上的数总比左下的数小6。

  若中间的数是8的话,则左下的数为14,右上的数是2,若换成字母,中间的数为X,则左下的数为X+6,右上数为X-6。三个数的和为中间一个数的3倍。

  5.综合型

  (1)规律一、规律二综合的:如“十”字型。

  若中间一个数为18,则左边的数为17,右边的数为19;上面的数为11,下面的数为25。用字母表示,若中间的数为X,则左边的数为X-1,右边的数为X+1,上边的数为X-7,下面的数为X+7。5 个数的和为中间数的5倍。

  (2)规律三、规律四综合的:如 ” X ” 型。

  若中间一个数为16,则左上角的数为8,右上角的数为10,左下角的数为22,右下角的数为24,若中间的数为X,,则左上角的数为X-8,右上角的数为X-6,左下角的数为X+6,右下角的数为X+8, 5 个数的和为中间数的5倍。

  (3)规律一、规律二、规律三、规律四综合的:比如:“工”字型; “H ” 型; “3*3”方框型等。

  下面我们以“3*3”方框型为例来探索它的规律:若中间的数字为10,则它前面的数字为9,后面的数字为11,第一排的数字依次为2,3,4,第三排的数字依次为16,17,18,若中间的数字为X, 则它前面的数字为X-1,后面的数字为X+1,第一排的数字依次为X-8,X-7,X-6,第三排的数字依次为X+6,X+7,X+8.

  除以上几种类型外,常见的类型还有 “ L ” 型、 “ V ” 字型、 “ M ” 型、 “ W ” 型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继续进行探索。

  三、课时小结,巩固提升

  下面我们把学习的内容回顾一下:

  (1)横向型:从左到右,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1,三个数之和是中间数的3倍。

  (2)纵向型:从上到下,下边的数总比上边的数大7,三个数之和是中间数的3倍。

  (3)左上到右下型:从左上到右下,右下的数总比左上的数大8,三个数之和是中间数的3倍。

  (4)左下到右上型:从左下到右上,右上的数总比左下的数小6,三个数之和是中间数的3倍。

  四、教师寄语 鼓励成长

  今天的日历之旅一定对大家有很多启发,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时间,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愿同学越来越聪明!

数学教学设计15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三)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 分组交流、讨论

  (2m+3n)2= 4m2+12mn+9n2,(-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 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 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 (-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 (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① (a-2b)2= a2-2ab+b2 ()

  ② (2m+n)2= 2m2+4mn+n2 ()

  ③ (-n-3m)2= n2-6mn+9m2 ()

  ④ (5a+0.2b)2= 25a2+5ab+0.4b2 ()

  ⑤ (5a-0.2b)2= 5a2-5ab+0.04b2 ()

  ⑥ (-a-2b)2=(a+2b)2 ()

  ⑦ (2a-4b)2=(4a-2b)2 ()

  ⑧ (-5m+n)2=(-n+5m)2

  3.小试牛刀

  ① (x+y)2 =______________;

  ② (-y-x)2 =_______________;

  ③ (2x+3)2 =_____________;

  ④ (3a-2)2 =_______________;

  ⑤ (2x+3y)2 =____________;

  ⑥ (4x-5y)2 =______________;

  ⑦ (0.5m+n)2 =___________;

  ⑧ (a-0.6b)2 =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 公式右边共有3项。

  (2) 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

  p34 随堂练习

  p36 习题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虽然算不上课本中的难点,但在整式一章中是个重点。它是多项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种简便运算。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公式两种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运算速度。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总结公式等号两边的特点,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公式的内容,由于语言缺陷的原因,这一点对聋生来说比较困难,让学生说明运用公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特别注意的细节。然后再通过逐层深入的练习,巩固完全平方公式两种形式的应用,为完全平方公式第二节课的实际应用和提高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1 . 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容量恰当,重点突出,体现内容的有效性、系统性和有序性;

  2 . 重视启发,活跃思维,方式、方法多样,选择适当;教学环节紧凑、合理;

  3 . 教学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有效。

  4 . 教学结构组合优化,优质高效。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11-12

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12-28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1-27

数学教学设计:实数11-27

数学的教学设计模板09-05

数学优秀教学设计09-10

数学函数教学设计09-2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12

《用数学》教学设计11-05

好玩的数学教学设计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