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百文网手机站

《谈读书》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15 08:18:3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谈读书》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读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谈读书》教学设计

《谈读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今天就让培根教给我们更多更好的读书方法吧。

  二、授新:

  1、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2、读一读,记一记: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3、理解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4、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有那些?

  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5、“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说明读书可以补天然的不足;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6、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7、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时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归纳说理、举例论证。

  8、作者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这里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举例论证。

  9、文中还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三、教师小结:

  本文主要为我们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作用。

  在句式上多用排比,使说理论证更充分有力;用比喻论证是论证更加形象透彻;语言精辟,句句经典。

《谈读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借鉴作者的经验,学会读书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借鉴作者的经验,学会读书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扫清阅读障碍

  1、检查字词

  2、解答阅读疑难

  三、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读课文

  2、提问:本文谈了关于读书的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大致对应课文的哪个部分?

  明确:讲了读书的目的(开头部分);读书的方法(中间部分);读书的作用(结尾部分)

  三、问题讨论

  讨论学习第一部分

  1、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有那些?你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是怎样的?作者认为最重要的读书目的是什么?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是什么?

  3、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是什么?(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4、“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

  (比喻论证,说明读书可以补天然的不足。)

  5、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6、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

  7、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四、拓展:文中的哪句话对你有所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五、小结:读书应该有正确的目的。

  板书设计

  怡情

  读书的傅彩(比喻论证)

  目的长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借鉴作者的经验,学会读书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剔,迷信书本和只限于文字推求。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句子。

  三、学习第三部分:(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1、生齐读,提问:这段话主要讲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2、可分为几部分理解?

  明确:分两个小层理解:①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明确:归纳说理、举例论证。(正面)

  ②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明确: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反面)

  四、讨论明确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多用排比,是说理论证更充分有力;用比喻论证是论证更加形象透彻;语言精辟,句句经典。

  五、摘抄名言警句。

  六、小结

  板书设计

  读书的方法不同的书用不同的读法道理论证

  读书的作用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举例论证类比论证

《谈读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要具体、简要、可行、可测:

  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自学指导

  明确自学的内容与范围,明确自学的方法,明确自学的要求,明确自学的时间:

  1、学会给加点字注音

  2、根据意思填词语:

  3、了解作者

  4、怡情傅彩

  (三)自学自测

  学生看书、看例题、做测试题,教师巡视。(教师出示问答题或测试题让学生检测自学情况)

  测试题:

  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谈读书的目的。

  1、正面论说读书足以怡情、傅彩、长才。

  2、反面论说读书的惰、矫、迂。

  3、读书与经验互补。

  第二部分:谈读书的方法。

  1、读书要思考。

  2、读书的不同方法。

  3、读书与讨论、作文的关系。

  第三部分:谈读书的作用(益处)。

  1、正面论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

  2、反面论说读书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四)互动展评

  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教师点评:(建议教师预设)

  1、听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谈读书的?

  2、大家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请拿起笔来,把你喜欢的语句勾画出来,大声的读一读。

  (五)归纳总结

  引导归纳,回扣目标:

  1、根据作者来谈读书,谈谈学生的读书方法。

  2、本文是随笔,没有中心论点。培根围绕“读书”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3、归纳这篇文章的名言警句

  (六)当堂训练

  分必做题、选做题或思考题。必做题完不成的开小灶,巡视学困生,当堂批改学困生作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做到“堂堂清”。

  必做题:1、1、探究课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1)从“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到“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2)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3)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4)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选做题:

  1、课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

  (1)语言精辟,表意透彻、富有智慧,用词简明、含义深刻。

  (2)行文灵活,笔法生动,大量运用排比

  思考题:

  1、古往今来,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以激励后之学者。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2、你知道哪些名人读书的故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佚名

  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高尔基

  板书设计:

  目的

  谈读书方法对比论证

  培根比喻论证

  教学反思:

  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抓住文本重点,这篇课文很有思想价值,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愿意读书的人不多,能够读书的人也基本上是被逼的,因此,我把体会文中有关读书名言的句子作为重点之一,让他们通过这一环节,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课前补充的一些读书名言也是为了突出这一重点。因为这是一篇议论文,文体知识也应该是一个重点,我侧重于论证方法的教学。

《谈读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论述的语言精炼的特点。

  【教学媒体】

  投影仪。

  【其他】

  熟读课文,自学字词;查找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x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的特有体裁。

  (也可结合“名著导读”部分引入)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情况:(投影、练习)(略)

  2、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小组积分。(5分钟)

  三、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提示: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广泛,语言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问,学生小组探究思考作答)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⑴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①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②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③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④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⑤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采用比喻手法,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⑵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①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③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⑶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①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注意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②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3、讨论与交流:

  ⑴学习本课后,你对读书的话题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⑵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并编写书签。

  4、总结、归纳:(略)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小段。

  2、对照本文与培根原文(英文版)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谈谈体会。

  精简导入环节,节省时间给学生读书。

  检查预习,巩固知识。

  理清文脉,理解内容。了解文章的写法特点,为阅读和写作准备基础。

  理清文脉,理解内容。了解文章的写法特点,为阅读和写作准备基础。

  引导学生拓展文章的思想意义;积累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谈读书(培根)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论证方法:比喻说理排比说理归纳说理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谈读书》教学设计5

  教学分析

  《谈读书》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谈读书的作用。开篇即以高度概括的格言式语句点题:“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然后从正面加以阐述,要言不繁。接下来话锋一转,从反面指出在求知上可能存在的误区,“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其次,谈读书的方法。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分别采用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的方法,而且应当和笔记、作文相结合,学以高产致用,还要根据个人性情和需要分别对待。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为完整。

  其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例如:“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狡黠者鄙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这些话都充满了成熟的人生经验。培根的随笔富有诗意,雪莱曾赞叹说:“培根勋爵是一个诗人。”《谈读书》多用简洁短句,虽然也有句,但每个句子几乎能独立,似并排而立。说理上,培根喜欢用对比论证,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论证一个问题,于是就形成了对仗的平衡句式,其中还灵活穿插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热爱读书,你就会热爱生活;学会了读书,你也就学会了生活。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情趣。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张扬学生个性。

  3、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

  教学方式

  1、自主、感悟、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让阅读的全过程自始自终都伴随着心与心的对话交流,并呈现出学生成长的轨迹,从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2、合作、探究,体验发现的快感。

  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比较,在合作中质疑。

  教学构思

  一、谈话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你读过哪些书?读书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悟?

  那我们看看几百年前的先哲对读书是怎样看待的。

  二、作家简介

  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贵族家庭,培根小时候很爱学习,13岁便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学习《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藻饰狡黠诘难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

  2、轻声读读课文。想一想作者谈了读书哪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

  四、品读课文

  文章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智慧,富有哲理。

  1、合作编写《读书名言精语评》。

  2、采用“诵读式”点评的方式全班交流。

  先读出句子,然后再对句子进行点评,可以从修辞、内容、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点评。

  例句分析:

  (1)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人的天性是各种各样的,这其中有应继承发扬的,也有努力克服的,好比野生的花草,有繁茂与美丽的一面,也有疯长破坏美感的地方。要使花草只呈现出美丽的一面,就需要人们对它们修剪、移接,而人要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地读书和学习,明智明理,并且不断改进,完善自我,努力趋向人性的完美。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这句话实际上告诉人们读书要有正确的心态。首先要明确,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成长,所以我们要善于从书本中学到知识,而不要用挑剔的批评的眼光看书,随时准备和书本辩论;但我们同时也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完全丧失自我,书本中也有不正确或偏颇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勤于思考,坚持真理,不要轻易盲从。

  (3)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作者这句话论述了六门学科知识对人的帮助。读书可以武装一个人的头脑,也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使你更聪慧、更缜密、更有修养、更……

  五、拓展迁移

  1、课外你还搜集到哪些有关读书的名言?

  2、自拟一条读书名言。

《谈读书》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名言警句: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

  (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xxxxxx、。

  六、布置练习: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谈读书》教学设计7

  一、指导思想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比较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三、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图书馆、家庭藏书……)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言,两篇短文作者的有关情况。都是针对学生搜集的情况进行指导或补充。

  2、学生将整理后的资料在小组间展示、交流,并进一步补充。

  四、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

  [方式一]名言导入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道是谁说的吗?(培根)而知识又从何而来?现在我们看看,在《谈读书》一文中,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

  [方式二」由名人读书故事导入

  [方式三〕由中学生学习现象导入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探究《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读书益处:

  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

  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

  (2)质疑问难

  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政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7、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③“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揭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8、探讨比较。

  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1)《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意的特点。

  (2)《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谈谈自己在学习两篇短文前后的不同感受。

《谈读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及名言警句。

  2、品析文中简练、警辟的语言。

  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讨论、合作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品析文中简练、精辟的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法、品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谈话导入

  同学们是初三的学生了,十年寒窗苦读,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在漫长的读书旅程中,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感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谈读书》,去聆听他精辟的见解,去感受他简练有力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共读课文,校正字音。

  2、师生共同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再读课文,品析探究

  1、找出喜欢的句子,交流阅读体会。

  点拨示例:

  (1)选段:“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评析:这句话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使得出的“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论断有说服力,令人信服。

  (2)选段:“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评析:用“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栽”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2、总结论证方法。

  四、小结归纳,拓展延伸

  1、小结《谈读书》一文中的内容和特点。

  2、阅读培根其它随笔中的名言警句,并选取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六、布置作业

  围绕课堂上谈到的你所感兴趣的话题提取观点,试着给它配上论据,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写一篇议论文。

  七、板书设计:

  15、短文两篇

  谈读书(培根)

  1、读书的目的对比论证

  2、读书的方法比喻论证

  3、读书的作用举例论证

《谈读书》教学设计9

  一、课文内容分析

  《古人谈读书》由三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

  第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三句话。第一句写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第二句写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第三句是说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第二则选自朱熹《童蒙须知》(一作《训学斋规》),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眼看、口诵。“心到”,是“三到”中最重要的,用心思考了,自然就会看得仔细,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文中“常”和“急”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常用义不太一样,“常”是曾经的意思,“急”是重要、要紧的意思。

  第三则选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告诉我们:读书首先要立下志向,这样才能不甘落后;其次要有见识、有见地,知道学海无涯,才不会容易满足;最后还要有恒心,只要持之以恒,就没有完不成的事。这三方面缺一不可,都做到了,才能学有所成。“盖”是用在句首的语气词,“断”在这里是“一定、绝对”的意思。“河伯观海”的典故出自《庄子秋水》,说的是河神河伯从自以为了不得,到认识到自己目光短浅、缺乏见识的故事。这里用河伯观海和井蛙窥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课文配有古人席地而坐,手执竹简展卷苦读的插图,和文章主题相互呼应。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读书的好处已经有所体会,能对“读书明智”达成共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得了一些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但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理解句意仍然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引导学生恰当使用借助工具书、借助注解、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等方法,关注古今异义,来理解文意。此外,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方面,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在学习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利用关键词的方法,实现对语文要素的落实。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耻”、“矣”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9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2、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推荐,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故事吗?谁能为大家简单讲一讲?(生讲述故事)

  2、我们从故事中能够看到古人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课文《古人谈读书》,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请大家齐读课题《古人谈读书》。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古人读书的小故事引入本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明示文体,明确学法

  1、本课是文言文,由三个部分组成。今天,我们就先去学习前两部分。

  2、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学习。

  (课件出示:读准、读通、读懂、读深)

  三、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一)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前两则,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前两则,学生之间评价。教师适时引导关注“诲”、“识”、“耻”、“矣”、“岂”的读音。重点关注多音字“识”,引导学生发现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字的意思来判断。

  (二)读通语句

  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在老师停顿的地方,用“/”作标记。

  特别提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已。

  2、自己练习读通语句。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环节,关注多音字的字音,落实判断字音的方法。读通语句环节,关注对“听”的要求,落实边听边画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重视读的训练,引导学生读好文言文,体现了读书训练的梯度。]

  四、再读课文,读懂读深

  (一)读懂文意

  1、自读课文,试着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解释前两则的意思。有疑惑的地方做好标记。

  2、小组合作,互促解疑。

  3、全班交流,师指导学生读懂文意。

  第一则重点关注: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要点“耻”:以……为耻。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要点“知”:前面几个“知”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知”通“智”,表示智慧。(渗透学法:在理解字意的时候,要根据这个字所在的语言环境来判断。)

  (3)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要点“厌”:满足。(渗透学法:文言文中,要特别注意古今义区别较大的字。)

  第二则重点关注:

  (1)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已。

  要点“漫浪诵读”:猜一猜,怎样读叫做“漫浪诵读”?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要点“急”:出示“急”在字典中的意思:①想要马上达到某种目的而激动不安。②使着急。③形容发怒、急躁。④很快而且猛烈,急促。⑤急迫、紧急。⑥紧急严重的事情。⑦对大家的事或别人的困难,赶着帮助。请同学们讨论,选择“急”在本课中的正确意思。(渗透学法:“急”在古文中表示重要,而现在常用的意识是着急。在学习时,这种古今义差别大的字要特别注意。)

  4、读课文。文意都读懂了,读的时候,要读出语气。

  (二)读深道理

  1、读完第一则,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来介绍读书的?

  预设:1、谦虚2、求实3、勤奋

  板书:(一)1、谦虚2、求实3、勤奋

  2、读完第二则,交流“三到”读书法。为什么要把“心到”放在最前面?谈谈自己在平时有没有做到这三点。

  预设:做到了。追问:有什么好处能分享吗?

  预设:没有做到。追问:今后打算怎么做?

  板书:(二)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设计意图:读通文意环节,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关注并落实了古今义差别较大字的学习方法,巩固并增强了借助注释理解字意、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的能力。读深道理环节,进一步探讨这两部分所蕴含的学习上的态度和方法,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使学生有生长点。同时训练学生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

  3、读课文。道理明白了,再读课文,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五、交流分享,拓展延伸

  1、学习了前两则,你有什么收获?

  2、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三则,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回顾学法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言文的第三则。上节课我们的学习步骤是什么?(课件出示:读准、读通、读懂、读深)

  二、学法迁移,自主实践

  (一)同桌互助,读准读通

  1、出示学习提示。

  读准: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查。

  读通:与同桌一起读课文,针对停顿不一样的地方进行讨论。

  有问题记录下来,全班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重点关注: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知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设计意图:学生学得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教师只在难点之处进行指点,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使学生形成学习能力]

  (二)小组探究,读懂读深

  1、出示学习提示。

  读懂:借助学习第一、二则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读懂文意。遇到困难,记录下来,小组内互相解疑。

  读深:小组内用简要的话说一说曾国藩的读书要诀,并提炼出关键词。

  2、合作探究。

  3、小组汇报“读懂”。

  重点关注:

  (1)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要点“断”:猜想“断”的意思,再查字典印证。

  (2)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要点“《河伯观海》”、“《井蛙窥天》”的故事。

  4、小组汇报“读深”。

  (1)曾国藩的读书要诀是什么?

  总结并板书:有志有识有恒

  (2)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

  预设: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3)曾国藩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预设: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

  (4)所以作者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这三点很重要。

  5、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设计意图:学法迁移,通过学习提示以及问题引导,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做降低了文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夯实基础,认真写字

  1、出示本课9个生字,观察并提出最需要指导的生字,全班交流书写要点。

  预设:

  窥:上半部分“穴”的捺变成点,要写的扁而宽。左下部分“夫”的捺变成点。右下部分“见”的撇要写舒展,穿插到“夫”的下面。

  缺:右半部分“夬”稍长于左半部分“缶”。“夬”字撇的收笔要在“缶”字的下面。

  2、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已经上五年级了,有一定的写字能力,在课堂上,老师抓住学生写字时的难点进行点拨和指导。]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链接曾国藩的资料。

  曾国藩,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他自幼勤奋好学,6岁时入私塾读书,14岁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突出。23岁中举,后考取进士,供职翰林院。曾国藩博学多才,一生著述颇丰,其中以《家书》(即《曾国藩家书》)流传最广。《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所设计内容比较广泛,在平淡家常中含真是良言,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2、拓展读书名言。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曾国藩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

  五、再次读文,读书明智

  同学们,就像我们学到的,读书能让我们明智,为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许多同学都爱读书,特别好。有的同学可能在读书的时候做的还不够,我们只要努力去做,一定能感受到书籍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在古文的诵读中结束今天的学习吧。齐诵《古人谈读书》。

【《谈读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谈读书》教学设计的范文12-07

关于《谈读书》教学设计范文12-04

《谈读书》教学设计(精选7篇)03-18

《谈生命》教学设计12-04

谈骨气教学设计09-25

《谈礼貌》教学设计11-27

谈礼貌教学设计04-25

《谈礼貌》的教学设计11-27

《谈礼貌》教学设计内容11-27

《谈生命》教学设计优秀范例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