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百文网手机站

全学科阅读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12 08:16:3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全学科阅读教学设计(通用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全学科阅读教学设计(通用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全学科阅读教学设计(通用7篇)

  全学科阅读教学设计1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字。认识2个偏旁“”“”。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二、教材说明

  本课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整幅画面给人以山水相衬、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读读这首诗,使人仿佛看到了诗中所描绘的充满勃勃生机和浓浓春意的画面。

  教学的重点是练习朗读,认字。教学的难点是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带领学生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游览,让他们看看山、水、花、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

  2、准备一幅山水画。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要求他们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利用生字卡片,通过开火车读的方式检查字音是否读准,注意容易读错的字音,如“色”的声母是平舌音,“声”“春”的声母是翘舌音,“近”“春”“人”的韵母是前鼻音,“听”“声”“惊”的韵母是后鼻音。如果有的学生读错,就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帮助正音。

  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可能已认识了一些汉字,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字形。如“元”加上“辶”是“远”,“斤”加上“辶”是“近”,“不”加上“辶”是“还”。“”“”是新学的偏旁,学生认识它以后,让他们自己认记“春”“惊”的字形。此外,要指导学生比较区别“人、八、入”和“无、天”的音形义。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四个字,笔画都比较简单,可在学生对字形有了印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把字写匀称。“人”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火”要指导学生掌握它的笔顺,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三)词句

  要让学生借助拼音反复读熟诗句,然后引导学生弄懂每行诗在字面上说的是什么意思,再结合看图和启发学生回忆郊游时看到的景物,让学生思考:诗中说“山有色”,那么山会是什么颜色?流水会发出哗哗的声音,为什么诗中却说走近流水仍听不到声音?使学生弄清诗句说的是画中的山和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理解第三、四行诗句与画上内容的关系,然后再让学生把课文完整地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这首谜语诗的谜底是画。

  诗中有几对反义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比较,理解它们的意思。如“远”和“近”意思相反,是比较来说的。可以举例说明,如“小明的家离学校远,小英的家离学校近”,让学生知道远和近所表示的距离不一样。

  (四)朗读、背诵

  1、学生理解诗意后要反复朗读。朗读时要注意掌握好停顿和重音。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可以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还可以教师引读,如“远看——,近听——,春去——,人来——”。

  2、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根据板书“山、水、花、鸟”,回忆诗句的顺序和内容,自己先小声试背,再齐背,最后指名背。

  (五)实践活动

  1、把“我会说”中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在头上,在“找朋友”音乐伴奏下跳舞,做找朋友的游戏。

  2、布置学生回家找谜语,课后开展谜语竞猜活动。在规定的时间里谁说得多,猜得对,并说清楚是怎么猜出来的为优胜。先以小组为单位,评出优胜者,然后在全班比赛,评出优胜小组。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指导看图

  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二)理解诗句

  让学生借助拼音读熟诗句,然后启发他们说说每行诗的意思。最后完整地读一读,说出这首谜语诗的谜底,并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三)创设情境

  指名一位学生扮演小诗人,先站在教室后,一边看画面上的山,一边说“‘远看山有色’,这山上一片翠绿,真美啊!”又走近图画,一边听一边说“‘近听水无声’,画上的流水一点声音也没有”。小诗人指着画上的花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在盛开。”他又做赶鸟的动作,大家一齐说:“人来鸟不惊。”

  (四)指导朗读、背诵

  (五)复习巩固字词

  1、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

  2、做反义词找朋友的游戏。

  全学科阅读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起点阶段的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读的乐趣”。《小母鸡种稻子》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不仅插图形象生动,而且语言活泼易懂,符合儿童口语习惯。教学时通过自读、互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同时《小母鸡种稻子》一文富含劳动教育意义,且前三段结构相似,依据课改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领会课文潜在的思想教育内容,提高品德修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好品质。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14个生字,会用“愿意”口头造句。

  教学流程:

  一、唱唱读读,导入新课

  1、师:早晨,太阳露出了笑脸,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小喜鹊呀,小蜜蜂呀,都从树林里飞了出来,鸟儿们又开始欢快地唱起歌。同学们,请听——(多媒体播放《劳动最光荣》的曲子)

  2(出示歌词)学生朗读这首歌词。

  3、师:同学们,知道“幸福的生活哪里来吗?”(要靠劳动来创造)是呀!劳动最光荣!今天,让我们顺着歌声(音乐声起)一起去认识一位劳动小能手。(师手拿一张小母鸡图片,边演示边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指导认识并读好“种”这个多音字)

  5、设置悬念: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评:童话般的导语一下子就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欢快的乐曲带着学生走进课文,小母鸡生动的动画形象、悬念的设置更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互读,相互评价。要求:知道小母鸡种稻子请谁帮忙?(师贴小鸭、小猫、小猪的图片)

  4、指名读,教师伺机指导,注意正音,把句子读顺。

  评:让学生充分朗读,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指导分角色朗读、表演读作好铺垫。同时,让学生明确读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阅文结合,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教师伺机进行指导。

  (1)指点理解“愿意”。

  1、引导学生自由练读“你愿意和我一起种稻子吗?”这句话。

  2、你能用一个词来代替“愿意”,再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愿意”说一句话。(如:当你看到妈妈干活很累了,你愿意为妈妈做些什么事呢?)

  评:教师通过让学生充分读、换词说话,领悟“愿意”的意思,并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降低了口头造句的难度。让生活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

  (2)结合图,说一说小鸭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小母鸡种稻子呢?

  (3)指导朗读小母鸡和小鸭子的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

  评:分角色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形成良好的语感。

  四、小组合作学习第2、3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2、3自然段,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加上动作演一演。

  2、交流。

  (1)提出不懂的词语。

  (2)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或表演比赛。

  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留出时间,留出空间,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自读、自悟,初步学会主动学习。避免了传统教学繁琐的串讲串问。

  五、学习第4自然段

  1、教师范读。

  2、引导学生看图,组织探究:“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种——锄草——收)

  3、指导朗读。

  4、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上小母鸡、小猪、小猫、小鸭的神情,想象他们的动作、语言,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戴上头饰表演。

  评:喜欢表演是孩子们的天性,课文插图很生动,有助于学生的表演,表演不仅使课文内化,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与创造力。教师实实在在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六、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一想:此时,你最想对小母鸡,还有小猪、小猫、小鸭说些什么呢?

  评:一个巧妙的“想一想”,挖掘了课文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热爱劳动的教育,同时又进行了一次口语交际的训练。正如《标准》提出的“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七、识记生字

  1、学生按顺序指读本节课要记住的生字。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抢答”游戏。

  (课件出示一碗碗米饭图,上面写一个生字,师:小母鸡做做了一碗碗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想吃的同学赶快来抢答。学生若读对了,“米饭”就“啵”地一声不见了。)

  评: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想办法记住生字,再加上有趣的游戏,时时体现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真正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八、作业

  课后和家长进行课本剧表演。

  全学科阅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小说的三大要素、基本结构和部分写作技法,学会运用小说的基本理论指导本单元小说学习。

  2、过程与方法: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相结合,将理论与作品分析融于一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读小说、会读小说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小说的主要理论。

  教学难点

  小说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探究、讲解、讨论

  教具准备

  小说的阅读与鉴赏

  一、小说的三大要素

  1、人物:原型法、杂取法

  2、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线索

  3、环境:⑴自然环境 ⑵社会环境

  二、小说的阅读和鉴赏

  1、阅读和鉴赏的条件

  ⑴生活经验 ⑵审美观 ⑶把握特点

  2、阅读和鉴赏的层次

  ⑴从语言入手,把握整体形象

  ⑵对主题进行理性思考

  ⑶品味语言、思想、结构等精妙之处

  教学过程

  互动感悟

  一、谈话导入:

  文学作品的四大样式是什么?诗歌、散文、戏剧可能有人不喜欢读,但是似乎很少有人不喜欢读小说,结合自己的感受试分析其中原因。

  二、中国小说发展脉络

  1、古代神话、传说(《山海经》、《穆天子传》)是志怪小说的源头→干宝《搜神记》

  2、先秦散文(《论语》、《孟子》、《庄子》等和历史著作(《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是志人小说的基础→刘义庆《世说新语》

  3、唐传奇(《柳毅传》、《碾玉观音》)→宋话本(明拟话本)→元明清长篇小说(章回体)、短篇小说(拟话本、笔记体)

  学生明确四大文学作品样式,通过感性比较,说说小说的主要特征。

  教师介绍有关文学常识,联系学生已有知识适当举例,激发学生对小说的探讨欲望。

  4、现代小说和当代小说

  三、小说的三大要素

  1、人物

  ⑴人物典型化的方法

  ①原型法:以一个最熟悉的原型为基础,综合与这个原型相近或相似的同类人物的爱好、教养、性格、气质、境遇和心理等方面的共同特征,创造出个性和共性相统一的典型人物形象。

  ②杂取法:在深入地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社会生活中各阶层、各行各业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的基础上,高度概括某类人的共同性格特征,将其浓缩到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身上,塑造出有思想深度的人物形象。

  ⑵人物描写

  ①正面描写:肖像、行动、语言、心理

  心理描写:A、心理描述 B、内心独白 C、动作暗示

  D、环境烘托 E、生理感觉 F、语言体现

  G、幻觉、梦境

  ②侧面描写:借他人之口对对象进行描写。

  2、情节

  ⑴结构:

  ①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②特殊结构:倒叙等(如《祝福》)

  ⑵线索:

  ①常用线索:人(《祝福》中的'“我”)、物(《项链》中的“项链”)事件、时间

  ②双线结构:如《药》:明线“华家”,暗线“夏家”。

  ⑶中西方小说的情节差异:

  ①中:线性结构,强调故事性。

  ②西:团块结构,注重场面描写。

  ⑷情节和细节

  ①短篇小说情节淡化(细节化)

  ②加强对小说中细节描写作用的分析

  3、环境

  ⑴自然环境:设置背景、烘托气氛、反映心理……

  ⑵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揭示主题……

  四、小说的鉴赏

  1、鉴赏的条件

  ⑴一定的生活经验--联想、共鸣

  ⑵正确的审美观--写作目的、辩证分析

  ⑶把握小说的特点

  2、鉴赏的层次

  ⑴从语言入手,把握小说的整体形象。

  教师讲解小说阅读与鉴赏的有关知识,学生从课文《祝福》中寻找相关内容作简要评析。

  《祝福》中关于祥林嫂的描写。

  分析《祝福》倒叙的标志和作用。

  分析《祝福》开头2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祝福》中长工和

  例:鲁四老爷:见面→书房→语言

  语言:①“可恶!然而……”②“不早不晚,偏偏在这个时候,可见是个谬种!

  ⑵对小说的主题进行理性的思考。

  ⑶对内容和艺术上的精妙之处进行品味、鉴赏。

  五、阅读与鉴赏练习

  运用小说基本知识,鉴赏谈歌的小说《桥》。

  六、对照板书总结小说的基本知识、小说的阅读与鉴赏的方法。

  “我”的对话,祥林嫂的语言。

  巩固作业:

  1、课后自学单元知识《现当代小说鉴赏》。

  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小说《祝福》。

  预习作业:自读课文《祝福》,标出不理解之处,准备课堂讨论。

  全学科阅读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四)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三、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全学科阅读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怎样才算读懂现代语体文。

  2、学会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把握文章线索,从而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给他们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和阅读实践机会,利用电脑方便灵活的检索、显示功能,以及网络教室教室机和学生机之间的交互功能,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个别辅导,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向全班同学进行转播。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整堂课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辅以必要的个别辅导。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电脑的稳定性问题,由于网络的稳定性有着许多不可预料的问题,为确保讲课顺利,课前与电脑管理员共同做好计算机的调试工作,把出现的故障可能降至最低。

  2、学生对电脑操作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理解是阅读的基础,不理解,也就是有困惑,所以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就是和困惑作斗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算真正读懂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看完了,文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阅读中也提不出任何问题,那么这是不是就算读懂文章了呢?

  读书,作学问,唯独这“懂”字最难说。自以为懂了的东西,事实却往往证明懂的仅仅是表面,或者只是部分;以前以为是懂了的东西,现在才知道那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全懂。懂是相对的,发展的。

  尽管如此,就具体的文章来说,懂与不懂,还是有一个大致的界限的。

  二、懂与不懂的界限:

  1、应能够清楚地看出文章的基本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2、能看出基本内容是由那些具体内容构成?这些具体内容与总体之间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怎样?

  3、对作者所说的观点,能判断正误。

  4、对作者所叙的事实,能看出其意义。

  5、对作者塑造的形象,能看出其内涵。

  6、对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能说出其凭借。

  7、对作者所介绍或阐述的事物或方法,能应用或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解释。

  8、能看出写作意图,即作者写这部著作或这篇文章想达到什么目的。

  三、以《关于古典文学人民性的几个问题》为例快速阅读文章,然后请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这类文章若用读小说的速度来浏览,常常会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所云。相反,如果阅读的是一篇小说,相同的篇幅,甚至更长比如一个长篇,我们看完后也能发表一些自己对小说的看法,为什么?是不是因为小说有故事?为什么有故事就容易记?

  关键在于,故事有情节,前后环节的承接一般有自然顺序,这种顺序阅读时很容易捕捉到,并且可以毫不费力地掌握前后环节间的联系,读过一遍,作品内容的各环节便很自然地在读者的脑子里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四、总结规律

  当我们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别种形式的有机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认识和记忆该作品。

  由此推出一个相应的阅读基本方法:

  要读懂一篇文章,就应当努力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形成别种形式的结构体。

  从这个基本方法,我们还可以推出检测自己阅读效果的方法:

  当你能顺利地理出作品内容的发展线索时,你的阅读是有成效的;当你对某部分的内容感到茫然时,那主要是由于你没有搞清它和哪些内容有联系,是什么样的联系。怎样去找这条线呢?回到刚才的例文:

  能否留下这五段文字的印象,取决于能否在脑子里形成这样的线:文学的人民性决定于什么-→错误的观点:将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等同-→此观点曾是古典文学研究的流行观点-→此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

  理清了这条内容脉络,我们才有可能对这五段文字进行概括:

  批评将现实主义与文学的人民性等同起来的观点。

  五、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一组同题材的文章。

  要求:

  1、选择一篇作为精读,其他泛读,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能否理出作者的行文线索,从而进行概括。

  2、做好笔记,课后写一篇题为《棋》的周记。

  全学科阅读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字头歌”押韵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

  3、朗读时要有节奏感。

  教学重难点

  试着编一编字头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读字头歌)

  瓜娃娃

  小娃娃,去买瓜。

  买了冬瓜和西瓜。

  甜瓜南瓜小黄瓜,

  苦瓜菜瓜哈密瓜。

  买回家,送给我的好妈妈。

  读一读,说说这首儿歌有什么特点么?引出“字头歌”的概念

  二、学习《腿儿》

  1、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腿儿》。

  2、指名读,正音。

  3、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儿化音。

  三、学习《小孩儿,小孩儿》

  1、自己借助拼音读

  2、指名读、正音

  3、这篇字头歌共有几句话?前后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4、练习打拍子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再读

  1、指名分句读

  2、联系生活,说说两条腿的动物、四条腿的动物、六条腿的动物、八条腿的动物都有哪些?

  四、编字头歌

  每人编一句,再串起来读一读。

  教学反思

  孩子们首次学习“字头歌”,他们大都读不好儿化音,在阅读指导时我做了强调。低年级课外阅读的指导得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使他们形成习惯,感受阅读的乐趣。练习打拍子读的形式,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了朗读能力和识字能力。

  全学科阅读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明确中考议论文的考察要点

  2.掌握议论文阅读答题的策略和方法

  3.提高议论文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议论文阅读答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方法:

  归纳法、专项训练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议论文知识点回顾

  (一)、议论文及其三要素

  1、什么是议论文: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来阐明作者观点的一种文体。

  2、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什么是论点:作者对文中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或主张。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表明主要见解,能统率全篇观点的是中心论点;只能统率局部的观点的是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

  论点特点:要求正确、严密。

  (2)什么是论据:作者在文中所使用的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论据种类: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什么是事实论据:有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

  什么是道理论据:有名人名言、革命理论、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论据特点:要求准确、典型、真实。

  论据作用:无论是哪一种论据,都只有一个作用:证明中心论点、分论点。

  (3)什么是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纽带。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论证特点:要求严密。

  (4)三要素小结

  论点——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用什么来证明

  论证——怎样证明

  (二)、议论文的结构

  1、一般结构:是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次序来安排的。体现在结构形式上就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2、 各部分作用:引论(开头)担负着提出问题的任务;本论(正文)是主体部分。结论(结尾)是分析论证的结果,担负着总结全文或强调中心论点,明确认识或提出希望的任务。

  (三)、议论文的分类

  1、从论证的方式分,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2、什么是立论和驳论:

  立论: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驳论:指反驳别人的主张,证明别人的主张是虚假的、错误的,从而确立起自己正确的主张。

  3、立论和驳论的共同点: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4、 驳论的方法:驳论有三种方法,即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③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

  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5、 驳论方法的具体说明:①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如:《不求甚解》②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点论据必定得出错误的论点。③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 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四)、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但有时也要用记叙、描写、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都是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服务的,都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些表达方式常常和议论交织在一起,直接间接地为议论服务。但要注意,议论文中使用的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都是辅助手段,决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的语言除具有准确、鲜明、生动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概括性强,非常严密的特点。

  二、考点说明

  1.能准确把握议论文的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能用自己的话正确概括出论点。

  2.能概括分析论据(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能分析论据对论证论点的作用。

  3.能把握论证方法(包括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理解这些论证方法对论证论点的作用。

  4.能分析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即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5.能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6、体会议论语言的严密性、生动性。

  7.能对文章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答题指导

  (一)、能提取、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1、找出中心论点

  (1)方法:

  常见位置寻找

  通过主要论据来寻找论点。即作者对论据分析后,提出论点。

  通过“认为”、“必须”、“由此可见”、“要”、“是”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来寻找论点 。

  有的在摆出对方错误观点分析否定后提出中心论点。

  (2)注意点

  论点必须是紧紧围绕论题、表达看法、主张的比较完整的判断性语句。同属这一类的句子,要找那些概括性强的。

  要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清论点和结论。

  我们判断一个句子是否就是文章的论点,可依据通读整个文段,看文段的其他句子是否围绕这个语句来写,与这个句子有没有逻辑上的关系。

  2、用自己的话归纳中心论点

  (1)方法:

  找出论题,判断作者对此问题的倾向。

  观察论据,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从中推断它所支持的观点。看它证明的是什么,这个就是论点。

  归纳段意——归纳层意——概括论点。

  分析总结性的关键词语。

  分析分论点,找到中心论点。

  (2)注意点

  论点的语言形式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判断性的句子,不能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也不能用问句。常用“××是(应该)×××”、“××不是(不应该)××”的句式。

  概括出来的论点要简洁利落。

  用论据来验证,看看论点和文章中的论据所要证明的是不是吻合。

  3、例题解析

  4、找出分论点

  (1)方法

  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补充、解释、说明。

  一般通过位置寻找,段首比较常见。

  分论点有时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

  分论点形式相对一致。

  (2)例题解析

  第二课时

  (二)、辨析论据类型、概括论据、分析论据对论证论点的作用、按要求补写论据

  1、辨析论据类型

  注意点

  不是所有名人的话都算作是道理论据,这是不妥的。名人的话有时包含在事实论据中,只是事实论据的一部分,而不作为证明论点的道理,这时就不能算作道理论据。

  2、概括论据:

  方法

  (1)、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人物指论据中的主要人物,事情指整个事件中最本质、最核心部分。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概括论据的基本模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核心事件+事件结果。

  (3)、注意点:概括事件要尽可能围绕中心论点;概括要时用词要准确;语言要简洁,对文章语言要提炼、加工;论据的论证角度。(如:从反面论证了——)

  3、分析论据对论证论点的作用:

  (1)方法

  ①概括论据中心

  ②注意论据前后的概括性语句

  ③联系论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2)例题解析

  4、补写论据

  (1)方法

  认真读文段.明确文段的论点,围绕论点补写。

  事实论据补写的方法:恰当选择叙述角度、适当剪裁突出重点、反复强化中心词句。

  注意点:事实论据应当简洁;注意和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和照应;论据要有代表性,说服力强。(最好举名人的例子或用名言)

  (2)例题解析

  (三)、把握论证方法、理解论证方法对论证论点的作用

  1、准确掌握各种论证方法的常见作用。

  2、注意与论点、具体内容相联系

  3、答题模式:论证方法+一般作用+具体内容

  4、例题解析

  (四)、能理清论证的过程

  1、方法:

  ①首先看提出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论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引出论点的(举事例、引名言、分析现象等);接着看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论证过程中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及相应的论据,以及论据使用的角度。②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并列还是递进)。

  ③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词语。

  2、答题思路:

  (1)要点出文段的论点是什么.

  (2)要答出论据是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用好连接词(”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4)答案要准确、简练、通顺。

  3、常见论证结构

  (1)先(正反两方面)举出**事例或者道理论据,然后得出什么结论(或证明什么观点)分——总 (2)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说明了**的道理)总——分——总

  4、例题解析

  第三课时

  (五)、分析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1、方法

  ①理解词句的一般含义;

  ②推敲其在句中的语境义;

  ③结合语境义分析其表达作用;

  ④结合文章论点来理解。解析品味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旨”的原则,揣摩作用一定要结合句意来回答

  2、例题解析

  (六)、体味议论性语言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

  1、语言特点各自表现方面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 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

  D、语言生动表现为: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

  E、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

  2、体味语言特点的角度

  结合关键性词语、修饰性词语(副词)和关联词语,体味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结合修辞手法,体味语言的生动性和深刻性。

  3、补充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

  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

  (七)、能对文章提出自己的见解

  1、常见题型

  (1)、结合现实生活,谈对文中某问题的认识。

  (2)、是否同意文中的某种说法并说明理由。

  (3)、自选角度,谈读了文章之后的感受

  2、应对策略

  (1)、注意尽可能结合文章论点。

  (2)、答题考虑到正反两面情况。

  (3)、态度要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4)、注意语言表达清楚通顺。

  (5)、注意题目要求,个别需要结合自身经历或举生活实例。

【全学科阅读教学设计(通用7篇)】相关文章:

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大全10-06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通用7篇)03-25

《呼兰河传》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02-28

2016济南中考全学科特长生志愿填报及录取办法08-21

英语阅读教学10-16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精选11篇)04-29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5篇12-30

体育学科线上教学总结(通用5篇)05-10

线上教学科组总结(通用9篇)04-30

综合学科线上教学总结(通用13篇)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