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百分网手机站

有的人教学设计

时间:2020-11-30 13:00:3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有的人教学设计范文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有的人教学设计范文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设想】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鲁迅,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

  1、师:请同学们听录音。

  生:听录音。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

  有的人教学设计(二)

  师生互动活动

  1、教师分层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训练中读出诗歌的情。

  2、教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明确诗歌中的理。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爱憎分明的感情。

  2、学习对比手法,体会对比的好处。

  3、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中所寓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 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但这首诗又非一般的悼念性文章,文中运用对比手法,将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进行对比,歌颂了鲁迅先生以及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

  三、教学过程

  1、以介绍诗歌的一般特点导入本文学习。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大样式,其特点有: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富有感情,想象丰富,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新诗一般分行排列。这是诗歌的一般特点。具体到某一诗歌里,其特点又是丰富多彩的,各不相同。

  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看第一段作者介绍,要抓住姓名、出生时间、什么地方人、评价、作品五个方面去了解作者。看其他各段,主要了解本诗的特点、背景。提示概括本诗特点有四:( 1 )富有哲理性。( 2 )语言凝练有力。( 3 )采用对比手法。( 4 )用形象的语言发议论讲道理。

  2、学习正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和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和特点。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体会诗歌朗诵的轻重、缓急、分节、节奏处理及本文思想内容。范读后,要求学生将诗中八处“有的人”分别改换成具体的某种人、某类人,提醒改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尽量准确。

  明确:改换要具体、明确,注意措词,有一定的概括性。可改成: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残酷剥削人民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妄想流芳千古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鱼肉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等。

  学生改后,抽学生根据自己所改朗诵全诗,朗诵后,学生一起评议。然后,再分组齐诵,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分析对比写法,引导更深入地钻研课文。

  提问:文中八处“有的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明确:两种人,对人民有利的人和对人民有害的人。

  提问并引入讨论:

  ①前四节是从哪四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

  ②后三节与前四节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后三节对全诗起什么作用?

  ③为了说明两种人的不同,通篇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对比)

  ④“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句是什么意思?

  ⑤最后一句中“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

  ⑥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明确:①从生死、言行、追求、作用四个方面。

  ②因果关系,不但呼应前文,形象地反出两种人截然不同的结局,而且使全诗内涵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内涵容量增大了。

  ③这里“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指的是像鲁迅这样为人民服务的人将会得到人民广泛的纪念。

  ④“抬举”表示称赞和提拔的意思。

  ⑤主题思想是通过鲜明的对比,歌颂鲁迅先生以及像先生一样的人,号召我们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四、总结、扩展

  这首诗虽然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便没有停留于一般的纪念性文章,而是更深层次地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观念。英语里有这么一句名言:“ To be or not is question ”,意思是: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另外我们读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保尔的名言,思考他们每个时代的人生价值,那么,在今天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呢?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理解鲁迅的《自嘲》。

  2、唐代诗人杜甫有一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然只有 10 个字,但它通过对比手法把不平等社会现象揭露得入木三分,同学课外查阅这首诗,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有的人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1.《春晓》教学设计范文

2.《猫》教学设计范文

3.《坐井观天》教学设计范文

4.《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

5.《母鸡》教学设计范文

6.燕子教学设计范文

7.《故乡》教学设计范文

8.《心声》教学设计范文

9.《桥》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