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23 10:04:00 秀雯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铁架台、铜棒、火柴、牙签、蜡盘、酒精灯、凡士林、试管夹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用酒精灯为铜棒加热

  (1)老师现在在干什么?

  (2)加热一会儿后,如果我用手碰一下这儿怎么样? (指铜棒的右端)

  (3)我们在铜棒的左端加热,怎么右端也会烫手呢?你怎么知道的?(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2.从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发现了热会传递,那热是怎样传递的呢?(板;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对于热传递的现象,学生并非一无所知,在生活中他们有过许多无意识的经历。因此,创设情境,用酒精灯为铜棒左端加热,他们都很自然地能说出金属棒的右端会烫手。这时,一个“你怎么知道的?”问题,让学生回归到生活里去学科学。在此基础上, “热是怎样传递的呢?”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他们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

  二、探究热的传递

  1.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到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能不能用手去摸摸看?看不见,又不能碰,那我们怎么知道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呢?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设计一个实验,让看不见的现象变为看得见?

  (2)我为你们提供一些材料,除了这些器材外(给铜棒加热的实验器材),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牙签和凡士林。(介绍材料)这个小盒子里装的就是凡士林,这种材料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的物体,但是遇到热它就会熔化,不能再粘住牙签了。

  (3)下面就利用这些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亲眼“看”到热在铜棒上传递的过程,请把你们的方法画在实验记录表一中。

  (4)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画出实验方法。(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我提出问题“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设计一个实验,让看不见的现象变为看得见?”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让他们尝试着自主设计实验,经历思维探究。对于孩子们来说,科学真正开始于当他们意识到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找出事情真相的那一刻。同时,为学生提供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5)汇报、交流实验方案(鼓励学生想出在金属条不同部位加热的方法,如一端加热、中间加热等)

  教师预设问题:

  a很多组已经完成了实验设计,我们先请这组来汇报一下。其他组认真听,看看他们设计得怎样?

  b有不一样的设计吗?

  c如果学生说到牙签数不同,问:粘一根好还是三根好?(多根可以看到热在铜棒上传递的过程)你们猜测一下牙签掉下的顺序是怎样的?

  d如果学生说到加热点不同。问:可以吗?(换个方向看看情况是怎样的。)

  e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实验,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呢?(凡士林要尽可能粘一样多,牙签大小,重量一样,牙签粘的位置要在同一高度上,注意安全,分组在不同的加热点做实验等)

  【设计意图】:我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自己用实验来验证。但是五年级的学生考虑问题还是欠周到的。因此设计了汇报交流实验方案,通过几个小问题,在同伴互助中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6)同学们考虑得真周到,把为了实验能顺利完成,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温馨提示,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小组分工合作,实验装置都装好后再加热,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

  3. 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实验中或实验后的铜棒。

  (7)下面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加热点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组合作得好,完成得快。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8)交流实验现象: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牙签掉落的先后次序说明了什么?(酒精灯火焰的热传递给金属丝的一端,然后沿着铜棒慢慢地向另一端传递,或酒精灯火焰的热传递到金属丝的中间,然后慢慢地向两边传递)。(依次分组汇报)

  (9)小结:同学们看,无论在铜棒的哪个位置加热,热在铜棒上的传递是有规律的。谁来说说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酒精灯火焰加热的部位温度相对比较高,所以热在铜棒上都是从温度较高的部位向温度较低的部位传递。(板书:高温→低温)

  【设计意图】:在“加热粘有牙签的铜棒”时设计了在铜棒的左、中、右三端分别加热的三个实验,然后让学生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实验,这样改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热不是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传递,通过三个实验的对比、归纳,学生自然得出“热总是从加热的地方也就是温度高的一端往温度低的.一端传递”的结论。

  2.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热会沿着铜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较低的部分,这是一个金属盘,如果老师在盘子的中间加热或者在盘子的边缘加热,热在盘子上又会怎样传递?请把你们小组的猜测画在实验记录表二上。(附后)

  (2)生猜测。(画图)(实物投影学生实验方案)你们为什么这么猜?

  【设计意图】:通过“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一问题,能使学生对前面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也是从较热的部位传递到较冷的部位。同时猜测时以画图的形式来记录,更形象,更利于学生表达。

  (3)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又怎么做呢?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能够“看到”?

  备课预设:用粘牙签的方法。

  a用粘牙签的方法我们只能看到热在金属片上某些部位、某些点的传递情况,如果我要看到热在盘子上所有部位的传递过程,怎么办呢?

  b粘牙签的方法比较费时,有没有既节约时间,效果又明显的实验方法呢?引导学生想到用凡士林涂抹或蜡。——怎么涂?(要涂满而且涂的要均匀)老师这儿有一个蜡盘,在盘子的底部均匀地涂上了一层蜡,我们就用这个蜡盘来做实验。)

  c这个实验要观察什么?(观察蜡的变化)

  (4)提出实验要求:

  1、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

  2、观察到实验现象后就熄灭酒精灯。

  3、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实验中或实验后的盘子。

  (5)请同学们选择在中间或者边缘加热,开始分组实验。

  (6)交流:

  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根据你们观察到的现象,你能推测出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顺序和方向吗?

  (7)小结:根据这两种现象,谁来总结一下,热在盘子上是怎样传递的?

  也是从酒精灯火焰加热的部位开始传递,从较热的部位向较冷的部位传递。(指板书:较高→较低)

  【设计意图】: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上一活动的设计,学生往往会认为热传递是一个线型的过程,而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也会使学生对热传递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观察、积累、比较,逐步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

  三、巩固延伸

  1.小结:不管是铜棒上还是金属盘子,热在这些物体中的传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现了?(都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2.今天,我们研究了热在铜棒和金属盘子上的传递。像这样,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比如酒精灯火焰的热传给铜棒、金属盘)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热在铜棒、金属盘上的传递)我们称它为热传导。(板:热传导)热传导一般发生在固体中,是热的传递方式之一。

  3、热传导现象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发生,比如说炒菜,火使锅热起来,冬天从外面回来,用手捂一下热茶杯,热传到了手上,热手捂一下脸,热传到了脸上,你能来说说吗?(火锅里汤勺柄,热水袋、电热毯、坐板凳……)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到所需研究的科学问题,即“科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够通过学习,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发烧时用湿毛巾敷额头”“坐过的板凳要热一些”等又回到生活中去,即“科学服务于生活”。突出了“科学生活化,生活科学化”的教学理念。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最终要应用在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科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5、(空调房,太阳)热传递还有二种方式对流和辐射,这两种方式是怎样的呢,我们到初中里会学到,书本47面资料库中有图文介绍,想提前学习的同学课后去阅读吧。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

  2.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

  3.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找寻其中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乐于合作,扎实完成自己的任务。

  科学知识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3.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教学准备:

  金属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支架、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热水、冷水。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演示:将开水倒入杯中,放上汤匙,过会儿,让学生摸摸。

  2.提问:“汤匙变热了,热怎么传递过来的?”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后,进入下面的实验研究。

  二.活动 物体怎样传热

  1.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

  2.猜测: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会怎样?(猜测的理由)

  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

  5.汇报。

  6.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7.归纳:热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三.活动 测量变化的'水温

  1.组织学生预测:两杯水的温度各会有怎样的变化?两杯水最后会怎样?

  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3.分组测量,认真观察、准确读数和及时记录。

  4.分析数据,发现规律:热从热水杯传向冷水杯,温度的变化先快后慢,最后直至两杯水温度相等。

  四.拓展:热的传递方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介绍。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 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 能够做液体对流的实验。

  2、知识与技能

  ● 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 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 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像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

  2、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准备〗

  试管夹,汤匙、蜡烛、酒精灯,烧杯,石棉网,三角架、茶叶,热水。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讲述:今天,我们手冷的时候,爹妈会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的小手。这说明热可以传递。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热的传递。

  二、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

  要求:注意别烫到手;

  可以从汤匙任何一个位置开始烤;

  汤匙不要离蜡烛太近;

  观察蜡是怎么熔化的。

  学生分组烤一烤涂了蜡的汤匙, 观察蜡的熔化并用箭头在图(书68页)中表示。

  展示交流:蜡油熔化的规律?

  小结:固体传热――传导

  三、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 出示用酒精灯加热的水。

  提问:酒精灯产生的热传递到哪儿去了?

  固体和液体传热的方式会相同吗?

  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烧杯里的'水是如何全部变热的?

  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

  领取材料进行尝试,感受哪种方案能够有效的观察到水的流动。

  再用有效方案进行一次实验(有效方案有很多种,鼓励小组间选择不同的方案),观察水变热的过程,并画在记录(书68页)上。

  展示交流:水变热的规律?

  小结:液体传热――对流。

  四、拓展到空气传热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传热方式。观看多媒体课件。

  五、了解辐射 学生自学19页“辐射”。

  六、应用并区分热传递三种方式 分析图(第19页)中热的传递方式,直接看书,学生利用箭头很容易分析出热传递方式。去掉箭头,学生有能力自己去表示热传递的过程。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二、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金属条、热水、课件

  学生准备:试管夹、蜡烛、凡士林、火柴、金属条、涂有蜡的金属片、三角架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实验,导入新课

  师谈话: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妈妈在煮汤的时候,你把汤勺放入汤中,过一段时间后,勺柄会怎样呢?(学生回答)下面我们做个实验来感知一下吧!老师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金属条的上端会怎样呢?

  1、学生推测实验现象。

  2、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学生感知实验现象。

  3、师提问,生思考:露出水面的金属条怎么会变热呢?热怎么会传递到上端呢?(生回答,教师利用动画课件演示)那么热是怎样传递呢?

  (二)学习新课

  实验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师谈话:刚才热传递的过程只是同学们的推测和感知,那么怎样才能亲自观察到热传递的过程,并证明你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生回答:实验)这个实验怎么做呢?老师为你们每组准备了许多材料:试管夹、火柴、蜡烛、凡士林、金属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先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热传递的过程吗?

  1、小组讨论并汇报设计的实验。

  2、师利用幻灯片介绍实验操作的过程,并提示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及要求。

  3、学生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4、学生汇报实验现象,火柴是怎样落下来的.?实验说明了什么?(热总是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点拨)

  5、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热传递的过程和火柴掉落的方向

  板书:热温度较高温度较低

  6、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蜡烛被点燃后,热传递到金属条加热的一端,使金属条从加热的一端传递到另一端,又传递给与它直接接触的火柴,这说明热也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实验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师:如果把热源放在不同的角度,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为了便于观察,老师事先在金属片上涂有蜡,如果在金属片的中心(或边缘的一个点)进行加热,请同学们先猜想金属片中的蜡会怎样融化?(学生推测)

  1、课件演示做法,同时提示学生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进行实验

  3、汇报实验现象

  4、师小结.(课件演示)

  (三)总结

  1、通过这几个实验,你们有哪些收获?

  2、总结: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课件展示)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5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热的传递》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的第二课,这一单元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从结构上看,这一单元探究的都是生活中一般的热现象及简单的规律。

  而本课是学生在认识温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究三种形态的物质用什么方式来传热(即传导、对流和辐射);使学生认识热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并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热的传递现象。本课是从另一个角度对热现象的研究。同时也是后面《加热和冷却》、《吸热和散热》的研究基础和铺垫。

  二、学情分析

  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气温的高低、物体的冷暖、加热、制冷等,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感知,但他们对冷和热的认识,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自我感觉的层面,对很多冷热现象,并没有刻意地关注,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当教材引领学生聚焦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冷热现象时,当他们面对熟悉的现象而产生迷茫时,探究的欲望是何等的强烈,这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 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3、 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过程与方法:

  1、 能通过实验理解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2、 能使用酒精灯帮助完成实验;

  3、 能运用热的传递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能保持积极的观察实验的兴趣;

  2、 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

  三、说教学模式

  在设计本课时,我关注了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整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释问题”的教学模式,通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的'好奇心,根据生活经验对该教学情境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猜测,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有目的地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再利用答案,解释相类似的生活问题。因此我将本节课教学流程设计为:

  1、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2、 自主设计,认识热传导

  3、 合作探究,认识热对流

  4、 讨论交流,认识热辐射

  5、 巩固延伸,拓展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课始我以小魔术:《灵敏的鼻子》入题,让学生猜测魔术中的秘密,之后再创设冬天的情景,让孩子们想办法利用哪些东西,让老师的手马上热起来?

  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猜测中唤醒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并通过生活化的探究与引导,获取知识的共鸣——热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的。

  (二)自主设计 ,认识热传递。

  对于热传递的研究,首先从研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开始,这个环节,我以研究热在铁棒中的传递为主要任务展开教学,通过下面六步展开:

  1、 提出问题;

  2、 进行预测;

  3、设计实验;

  4、实验验证;

  5、讨论分析;

  6、拓展应用。

  同时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的过程。而科学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铁棒中的热是怎样传递的呢?”这个问题,来源于生活,但学生平时很少去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科学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不断地引导学生聚焦生活现象,发现、探究、解释其中的奥秘。学生的预测,是学生最初的理解,对于这个问题,我安排让学生画出他们认为的传递路线示意图。有了自已的预测,实验是最好的验证方法,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级一年的科学学习,是具备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的,同时,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学生可能设计的方案:

  1、 把开水作为热源,把铜棒的一头放入水中,不断地用手摸,感觉热的传递的过程。(此方案,能感觉到,但不能够看到)

  2、 把酒精灯作为热源,在铜棒的一头加热,感受热传递的过程。 (此方案,较危险,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温度较高,容易烫手,而且也不能看到传递过程)

  3、 把酒精灯作为热源,在铜棒上用凡士林粘住数根细木棒,在铜棒的一头加热,利用观察细木棒掉落的顺序观察热传递的过程。(此方案较佳)

  (三)合作探究,认识热对流

  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是热传导,而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是热对流,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热对流,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其主要步骤和“研究热传导”大致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2、进行预测:在图上画出水的运动路线

  3、设计实验:主要解决什么方法能让我们看到水的运动

  4、实验验证: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是对流。

  5、拓展延伸: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也是对流吗?谈谈生活中热对流的应用实例,如空调的位置等。

  (四)讨论交流,认识热辐射

  接着引导学生认识热辐射,首先提出问题:在夏天的烈日下,为什么物体摸上去很烫?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太阳将热传递到地面上来,既不是传导,也不是对流,像太阳这样,不靠空气或其他物体也能传热,这种热传递方式叫“辐射”。

  (五)巩固延伸,拓展应用

  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热的三种传递方式,为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区分这三种热传递方式,我设计了让学生分析图中的热传递方式这一环节。

  至此,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故而形成板书:

  五、板书设计

  2、热的传递

  温度较高 温度较低

  由于采用了实验法,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我在黑板上只书写了上述文字,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

  六、说课堂评价

  在课堂的评价中,老师要注重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注意采用划分等级的办法,使评价结果得以量化,显性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学生。

  1、能否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

  2、能否把学到的科学知识灵活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

  3、能否积极主动的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

  4、能否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并改进自己的探究。

  5、我比以前有进步吗?

  七、说课程资源开发

  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感觉:

  1.要活用教材资源。比如:在第一个探究实验中教材中使用蜡烛来粘住小木棒,而通过实际操作发现用蜡烛粘对学生来说不易操作。因此我选择了生活中常见且更易于操作的凡士林。

  2.善用生活资源,在实验探究的实施过程中,借助生活情景和经验,促进有效问题的产生,明确研究方向。本课探究实验中所利用的材料就是生活中常见易得的。

  3.巧用多媒体资源。学校已实现了电子白板“班班通”,不仅可以播放各种多媒体课件,还能播放视频直观演示教学内容。比如热辐射概念很空洞,很难理解,可以利用网络视频,使学生直观了解更多关于热辐射的知识。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 通过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直接接触知道什么是热的传递。

  2、 通过实验观察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进而让学生尝试自主实验,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实验结果,从探究中获得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观察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探究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 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思路:

  注重实验取证,开拓学生思路,提高学生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 铁架台 金属条 金属片 酒精灯 蜡烛 火柴 热水

  学生 金属棒 牙签 凡士林 蜡烛

  教学设计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实验引入:教师拿一个烧杯里面装入热水再拿一根金属条放入杯中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这根金属条是怎样热起来的。

  2、学生直接触摸并说出这根金属条的变化。

  意图:引用小魔术的实验导入新课,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教学过程中对热是怎样传递奠定了学习基础。

  二、师生共同研究新课:

  师:科学研究注重事实证据,很多问题是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那么我们要亲手来做实验,这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

  【实验活动—】

  师生共同研究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1) 热在金属条中怎样传递?

  (2) 你有什么猜想,提出质疑。

  (3) 设想实验方法及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4) 交流中有什么发现,大家谈。

  师:教师做热传导的演示实验,并向学生强调安全事项。

  (1) 用手(触觉)感受金属条中热的传递。

  (2) 教师用直观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金属条中热的传递。

  生:学生用自己的设计方法来证明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用学具把带有小孔的金属棒插到一个带有孔塑料支架上再把支架插在盒中的槽里,用酒精灯燃烧金属棒。

  师:交流实验中发现了什么,教师加以点拨,我们可以在金属棒上的孔中用蜡油粘上,看清楚金属棒上的火柴棒哪个先掉下来,青准确的记录下火柴棒掉下的时间顺序。

  生:我从实验中知道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较低的地方。

  意图: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亲手实验,亲身体验自己的实验方案,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从实践中获得知识。

  【实验活动二】

  师生共同探究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讨论交流

  (1) 推测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

  (2) 怎样让金属片在热的传递中可以看到。

  (3) 分小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法,要做哪些准备。

  师:再次进行安全教育。

  1、 在铁架台上夹着金属片去用酒精灯燃烧金属圆片的中央部分,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汇报观察结果,然后组织交流得出结论。

  2、 用铁架台夹住金属圆片去用酒精灯烧金属圆片的任意一个边缘,再次让学生进行观察、汇报观察结果。

  生:学生再次讨论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 让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并记录。

  2、 从师生实验中探究的过程中整理。

  3、 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

  4、 概述对热传递的认识,同学们讨论得出结论。

  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学生通过直接接触知道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给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的传导。

  意图:师生共同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动手去做实验,实验中发现物问题随时交流总结。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亲身体验把总结、整理、概述对热传导的认识。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从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做实验证实自己的观点方法是否正确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最终达到了教学目的,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采用猜想——验证——分析交流——证实结论等方法的流程,进行师生共同探究新课,准备了丰富的学具,让学生再探究中实验、观察获得事实证据,这样培养学生讲科学,用科学研究问题的学习习惯,教师注重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从学生的问题入手,在课堂上充分让学他们讨论交流。从合作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能力。

  这节课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不断的推出质疑,不断的想办法寻找事实证据,教师不断的追问,让学生充分的参加实验研究,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气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学习习惯,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课值得注意的问题:

  1、 实验时对学生安全教育,如: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2、 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注重学习人人参加实验观察活动。

  3、 科学课的学习重事实,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实验亲身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需要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去探究问题,让学生乐学、会学。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在亲身体验和教师讲解中,理解热辐射是热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传热方式,它可以不借助任何物质传递热。

  (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观察水受热流动的现象,认识热对流的特点,知道热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热对流。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100W的白炽灯泡、220V的交流电源。

  分组实验:温度计、酒精灯、烧杯、陶土网、三脚架、茶叶、木屑等。

  【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提出问题。

  师:回忆上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谁能来解释下冰淇淋融化的原因。

  生:冰淇淋融化是因为热传递。

  师:热从哪里来?

  生:太阳传递给冰淇淋的。

  所以太阳下的冰淇淋融化得更快。

  (2)体验热辐射。

  师:太阳的热是怎样传递过来的?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热的传递方式。

  (板书:热的传递方式)

  师:让我们先通过一个小活动来体验一下吧。

  应该有部分同学体验过,这是一个100W的白炽灯泡,现在我们给它通上电(给白炽灯通电),两分钟后,老师邀请一部分同学,像这样把手慢慢靠近灯泡(老师示范),停在离灯泡大约10cm的地方,体会手的感觉。大家明白了吗?

  师:体验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

  生:手不能离灯泡太近,可能会烫着。

  师:对,实验安全是进行科学观察的前提。

  请同学们观看温馨提示。(课件出示)

  (学生观看安全提示,等待通电完成)

  师:老师请第2小组的同学来前面近距离体验,注意手不要离得太近,眼睛也不要长时间看灯泡,脚下的电线也要注意。(学生体验)

  师:请这组同学给大家说说他们的感觉吧。

  生:手能感觉到热,离得越近手感觉越热。

  师:其他同学的感觉呢?

  生:我也是这种感觉,一开始我没感觉到热,后来老师提醒我可以离得更近一点,我才感觉到热。

  师:看来大家的感觉都一样,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吗?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像这样灯泡传热的方式和我们拿着热水杯暖手的传热方式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哪里不同?

  生:拿着热水杯暖手时,我们的手是直接接触热水杯的,刚才我们的手并没有直接接触灯泡。

  师:大家同意他的发现吗?灯泡并没有接触到手,它的热是怎样传递给手的呢?请同学们齐读教材第7页的“资料卡”。(学生阅读)

  师:灯泡的热是怎样传递给手的呢?

  生:通过热辐射的方式,直接传递给手。

  师:热辐射有什么特点?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热辐射?

  生:热辐射是热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它可以不借助任何物质。像太阳给地球传递热的方式就是热辐射。

  师:理解得非常正确。还有哪些现象是热辐射?

  生:火,人站在火边烤火,也是热辐射。

  师:通常所有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热量。这种热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传热方式就叫热辐射。(板书:热辐射)

  (3)设计实验,观察热在水中的传递。

  师:同学们在家中烧过开水吗?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呢?

  师:请大家结合材料超市中的材料,在小组里先讨论一下,水是怎么变热的?怎么证明我们的假设?然后把你们的猜想和实验方案填写在《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热在水中的传递实验记录表”中。(学生分组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认为水是怎么变热的?又计划如何进行实验?

  生:我们认为,烧水时,火先使烧杯变热,然后贴近杯子底的水再热,然后再是上面的水变热。

  师:你们准备怎么证明呢?

  生:我们打算使用温度计,一个放在杯底,一个放在上面,看看哪个温度先发生变化。

  师:看来是借鉴了上一节课的经验,挺好。其他同学认为这个方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或修改的地方?

  生:温度计应该同时放入、同时观察,并且我觉得不能挨着杯底,不然测量的可能是杯子的温度,最好是稍微向上一点。

  师: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生:这个想法好,待会儿实验的时候我们就把温度计稍微往上放一点。

  师:老师建议你们可以把一支温度计放在底部靠近边缘的地方,另外一支放在中间靠上的部位。其他小组还有要修改的或者还有其他方案吗?

  生:我们打算通过观察木屑在水中的变化现象来推测热在水中的传递过程。

  师:能不能具体解释下?怎么想到要用木屑?木屑的作用是什么?

  师:想一想烧开水的经历,水在加热的过程中会怎样?

  生:一开始会冒小气泡,然后是中间来回翻滚的大气泡。

  师: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水在加热过程中会流动?如果是这样,那么木屑会怎样变化?

  生:水会带动木屑一起运动,我们就能根据木屑的运动方向判断水的运动方向。

  师:真棒!水是无色透明的,不容易判断它的流动方向,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质让它的流动看得见。到这里,我看同学们都迫不及待了,老规矩,实验前先看要求,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实验要求:不要动烧杯,以免烫手;使用温度计前先检查再固定位置观察;正确使用酒精灯;可以用示意图的方式简要描述热在水中的传递过程)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哪个地方的水先热)

  (4)汇报交流。

  师:哪个组来描述热在水中的传递过程?

  1、水在加热过程中,水里的茶叶不停地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持续循环。(板书:上下循环、相对流动)

  2、我们发现,中间的先热,温度先上升,边缘后热,不是我们原来认为的离烧杯壁近的水先热。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水在加热过程中,中间先热,四周后热。

  师:中间的水热起来之后呢?向哪流动?

  生:中间的水热起来之后向上升,上面的'水从四周向下降,这样上下不停地循环流动。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热传递的另外一种方式———热对流。

  (板书:热对流)热在水中就是通过上下循环、相对流动的方式传递的。下面的水受热后上升,上面比较冷的水下降,下降的水受热后又上升,这样通过冷水和热水的相对流动,整杯水就变热了。不但是水,还有空气也是主要用热对流的方式来传递热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8页的“资料卡”和下面的结论部分。

  (5)小结提升。

  师:说一说,通过阅读你都知道了什么?

  1、我知道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2、我知道相互接触传递热的方式是热传导,可以不通过任何物质传递热的方式是热辐射。

  3、液体和气体内部传递热的方式是热对流。

  4、不管是哪种传递方式,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师:大家理解得都非常正确。

  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这三种热传递方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同时存在的。这是我们房间的暖气片,冬天我们利用它取暖,想一想,这里有几种热传递方式?

  生:空气是对流传热,暖气片直接散发热量是热辐射。

  师:有热传导吗?

  生:有,暖气片里的热水把热传给暖气片。

  师:是的,这里面就有三种不同的传热方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许多。还记得我们的冰淇淋冷藏箱吗?要想让冰淇淋融化得慢一些,就要想办法阻止热传递,想办法保温。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影响热传递快慢的因素,为完成我们的制作任务打牢基础!大家在课下的时候可以先想一想冷藏箱的保温效果可能会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体验入手,利用白炽灯帮助学生理解热辐射,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研究液体对流时,利用材料超市中材料的提示,让学生自行探索液体热对流的规律。

  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如何看见水的流动的问题。

  在第一课中,学生就已经在教师的指导下知道如何借助材料观察一些不容易看到的现象,所以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所学设计出实验方案。

  这正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良好契机,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增加学生之间交流的途径,相互启发。

  【总结点评】

  科学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科学概念,本节课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本课的学习活动从体验开始,建构第一个概念———热辐射,再到实验中探究,分析处理信息,建构第二个概念———热对流,最后再完整地回顾感知,期间教师不回避讲解,并没有让学生一味地自主探究。

  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层层递进,有逻辑有层次,最终让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热传递概念,达成学习目标。

  但无论是热对流、热辐射,抑或是热传导,都是不容易直接观察的现象。因此,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都应当充分利用合适的方式、合适的材料来帮助学生展现自己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梳理分析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本节课中图示方法的使用有痕迹但没有凸显出来,在展现思考过程和处理信息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怎样加快溶解》教学设计03-29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教学设计07-24

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通用5篇)07-28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学设计11-06

【热】长城教学设计09-22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4篇)01-25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教学设计04-22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热】06-28

四年级科学《里面是怎样连接的》教学设计04-15

信息的传递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