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04 17:49:49 炜玲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通用1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微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通用13篇)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

  初步掌握拟人的知识,能判断拟人句,尝试写拟人句。

  教学分析:

  拟人句手法在作文中经常需要运用,它可以使文章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对于富有人格特征的事物以及动植物都十分喜爱,易于接受。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关春天的文章,就大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动植物人的特点,学生特别喜爱。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拟人句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拟人修辞手法。

  2、知道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形式有三种:把植物拟人化、把动物拟人化、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3、能够区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4、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句子、写片段。

  教学策略:

  自主、合作学习法。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区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句子、写片段。

  2、教学难点: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句子、写片段。

  教学过程:

  一、课前微视频教学

  1、理解拟人修辞手法的概念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教给大家一种修辞手法——拟人。我们学会了它,就可以使我们的文章写得生动有趣了。那什么是拟人手法呢?让我们来读下面的句子:

  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

  桃花笑红了脸。

  笋芽儿高兴地说:“多美好的春光啊!我要快快长大!”。

  师:你有什么发现呢?——对了,句子中把春雨、桃花、笋芽儿当作我们人来写了,给它们赋予了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感情。春雨成了美丽的姑娘,还会弹乐曲;桃花拥有了人一样红润的脸庞;笋芽儿也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地开口说话了。我们读到这样的句子,是不是觉得很生动,很有趣呢?这样的句子就是拟人句了。

  定义: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2、拟人手法的三种运用形式

  师:那什么事物都可以进行拟人化呢?拟人手法的运用形式主要有三种:

  1)把植物拟人化

  2)把动物拟人化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师: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1)把植物拟人化

  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师:从这句,我们可以形象地感受到笋芽儿渴望快快长大的迫切心情。

  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

  师:柳树怎么会有辫子呢?哦,原来是嫩绿的柳枝呀,多像小姑娘的长辫子呀。这里就把柳树拟人化了。

  2)把动物拟人化

  百灵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蝴蝶在花丛中跳起舞来。

  师:这里把百灵鸟的`叫声形容为在歌唱,顿时让我们觉得百灵鸟不仅仅是小鸟,更是位歌唱家了。而蝴蝶也成了优秀的舞者,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将蝴蝶的欢乐、美丽生动、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我们留下了美的享受。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

  春雨姑娘爱抚着她,滋润着她。

  师: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读到大嗓门的雷公公和温柔的春雨姑娘呢?这比“打雷了,天上下起了小雨。”生动多了吧?

  师:所以,假如我们给了这些动、植物以鲜活的生命,我们的语句就不会单调乏味,我们的文章将更加清新,鲜活。这就是拟人句的作用。但是我们不光要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现在,老师就教大家怎样将一个简单的句子变成形象生动的拟人句。

  例:天空中有许多星星。

  师:首先,我们要将“星星”人格化,可以叫它“星宝宝”,因为星星给我们的印象是可爱的。然后,我们还要给星星赋予人的动作、神态或感情。我们先想一想,星星的特点是什么?嗯,很亮,还一闪一闪的,就像我们亮晶晶的眼睛一样,一眨一眨的,是吗?那我们可以这样写:

  星宝宝们在天空中眨着眼睛向我问好。

  这样一改,是不是可爱的小星星形象立刻出现在我们眼前了?拟人句是不是很棒呢?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那请你也来改一个句子吧!

  练:牵牛花开了。

  提示:首先将牵牛花人格化。然后,想想牵牛花有什么特点?,它的花朵像。

  改:牵牛花(弟弟)吹起了(小喇叭)。

  牵牛花(小姐)穿上了(喇叭裙)。

  3、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

  师:相信聪明的你们已经学会了,那老师要考考你们,判断一下这个句子是不是拟人句?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师:可能有些同学犯糊涂了,觉得这句是把春天当人来写,你看春天都是小姑娘了,应该是拟人句吧?那可就错了,因为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词——“像”。“什么像什么一样。”这是什么句子?经过老师的提示,你就知道了,对,这是一个比喻句“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那我们可以把这个比喻句改成拟人句,怎么改呢?我们不能用“像”这个比喻词,所以我们直接叫她“春姑娘”,她的拟人化的动作是“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不变。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改成:害羞的春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4、回顾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好,让我们再回顾一遍: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拟人的运用形式有三种:把植物拟人化,把动物拟人化和把一般事物拟人化。最后,在拟人手法的运用中我们要注意:

  1、要有真情实感,做到自然逼真,不要生拉硬扯;

  2、要符合事物本身的特点和其要表达的心情;

  3、要符合其身份和表达的环境;

  4、要与比喻句区分开来。在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分中,我们主要看是否有“像、好像……”这些比喻词。

  好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

  微习题

  第一关

  下列句子,哪些是拟人句?请在后面打“√”。

  小树向我招手,小花向我点头。

  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

  泉水唱着歌跑下山去。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抬起它们的头。

  大雨打落了娇嫩的蔷薇花。

  第二关

  请写出下列句子是什么形式的拟人化。

  豌豆妈妈更有办法,让孩子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洪水咆哮着向村庄袭来。

  萤火虫点着灯笼在夜间散步。

  春风给柳树梳头。

  太阳花向着太阳微笑。

  第三关

  用拟人的手法改写下列句子。

  泉水流下山去。

  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微反思

  本次设计思路还是比较清晰,以递进形式让学生逐步了解什么是拟人句,拟人句的运用形式。以边讲解边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拟人句。最后进行回顾总结使学生加深印象。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2、 学习读书的一些基本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掌握课外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课外书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以“聪”导入:你想变得更聪明吗?那怎样才能变得更聪明呢?(多读书)

  2、 说说你平时是怎样读书的?

  引入:读书要讲究方法

  二、读书方法的'指导

  1、指导读一本书的基本方法

  2、指导具体的读书方法:选读法、粗读法、精读法、笔记法

  3、指导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摘抄型、感想型、归纳型、想像型、评价型

  三、总结:读书讲究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四、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而生在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后阅读肯定会更顺利,生的阅读兴趣会更浓。因此,本节教学旨在引导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2品读环境描写和人物细节描写的重点语段,了解母亲工作的艰辛及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

  3.感受慈母情深,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分配:

  8分钟

  教学方法:

  录屏型

  教学类型:

  讲授型

  适用对象:

  五年级学生

  教学过程:

  1.片头:(20秒以内)本文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了解作者(ppt演示):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3.找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词句,体会深情。

  4..体会母亲工作的艰辛和对我读书的支持。

  结尾:

  (10秒以内)今天的微课就讲到这,谢谢聆听。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认识“乒、乓”等11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纳、拥”等15个字,正确读写“纳米、无能为力”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文中的科技术语,将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能结合课文内容和查找的资料理解“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将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理解“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乒、乓”等11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纳、拥”等15个字,正确读写“纳米、无能为力”等16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课文中出现的科技术语,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中,孙悟空变成一只虫子落入铁扇公主的茶杯里,随茶水进入铁扇公主肚子里的镜头。

  2.同学们,这样的情景以前就只能存在于神话世界里,而现在,这样的情景也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这就是纳米时代!今天让我们走进《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篇课文,去感受纳米技术的神奇。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读了课题之后,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存在于哪些地方?

  谁能来帮助同学解决这几个问题?

  2.认读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读,再指名读。

  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找出文中的科技术语,把它们读准确。

  课件出示,学生读。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臭、蔬”,在田字格中示范。(“臭”字不要少点。“蔬”是上下结构,左下方的写法要注意,是五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有关纳米的哪些知识。(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纳米和纳米技术的定义,纳米技术的应用以及纳米技术的美好前景。)

  2.根据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1世纪是纳米的世纪。

  第二部分(2):具体介绍什么是纳米以及纳米技术。

  第三部分(3~4):写纳米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健康密切相关。

  第四部分(5):写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

  3.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来写?(总—分—总)

  4.找出第2~4自然段的中心句,读一读。

  什么是纳米技术呢?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自主、合作探究纳米技术的奥秘。

  2.有科学依据地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课文。

  2.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关于纳米技术的材料。

  二、学习课文,了解纳米技术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什么是纳米技术?请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句子。

  2.读了这一段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纳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

  3.纳米究竟有多小?作者是怎样说明的?

  课件出示:

  ①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比较句子,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非常非常小。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你觉得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第二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纳米的大小。)

  ②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更直观形象)

  4.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它有多少纳米呢?(约60万纳米)

  5.这种小小的物质拥有许多新奇的特性,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这真的是太神奇了!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段话。

  (二)学习第3、4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在我们身边哪些地方使用了纳米技术。

  课件出示:

  ①冰箱里面用到一种纳米涂层,具有杀菌和除臭功能,能够使食物保质期和蔬菜保鲜期更长。

  ②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而且非常轻,将来我们有可能坐上“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

  ③在最先进的隐形战机上,用到一种纳米吸波材料,能够把探测雷达波吸收掉,所以雷达根本看不见它。

  ④利用极其灵敏的纳米检测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与预防。未来的纳米机器人,甚至可以通过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

  ⑤现在吃一次药最多管一两天,未来的纳米缓释技术,能够让药物效力缓慢地释放出来,服一次药可以管一周,甚至一个月。

  2.在介绍这些纳米技术时,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3.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何感受?(纳米技术的使用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健康、方便……)

  4.出示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学生欣赏。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纳米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纳米技术正在逐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2.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如何?齐读最后一段。

  课件出示:

  纳米技术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会有纳米技术的影子。

  “在不远的将来”说明了什么?(纳米技术发展很快)

  “衣食住行”说明了什么?(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受到纳米技术的影响。)

  3.这段话与第1自然段有什么关系?(首尾呼应)

  三、拓展延伸

  1.把你收集到的运用纳米技术的新产品介绍给大家。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中提到的纳米技术的应用和你课后搜集到的关于纳米技术的材料,大胆想象,小组合作,运用纳米技术来尝试进行发明创造,并把你们的发明思路介绍给大家。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四、谈收获

  1.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及其应用等科学知识;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让我们对纳米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1.对纳米技术进行进一步了解。

  2.请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你利用纳米技术构想的创造发明。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5

  设计意图:

  通用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比喻句有几百个。这些比喻句的运用,使文中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教师通过比喻句的教学,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中去,更主要的是通过比喻句的教学,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目前,比喻句教学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不少教师认为:小学生知识底子薄,思维能力低,不易进行比喻句教学或者只能进行极其初浅的比喻句教学。这种观点是消极落后的,是不切合实际的。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们的视野在不断扩展。大部分儿童在入学前就认识了不少事物。进校后,由于同学间的互相影响,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另外,小学语文课本中比喻句的出现,基本上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所有这些都符合小学生形象、直观的思维特点,都为我们进行比喻句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

  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句的作用,认识比喻句的特点。

  2、学会写比喻句。

  3、培养学生写比喻句的兴趣,从而乐于表达,乐于写话。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比喻句的表达特点。

  2、初步学写比喻句。

  教学过程:

  一、品读句子,领会“比喻句”的作用。

  1、示图:苹果。怎么把这个苹果写得形象呢?

  2、通过比较句子,感受比喻句的作用。

  树上挂满了红苹果。

  树上挂满了红苹果,像一个个小小的红灯笼。

  3、小结:好的比喻句可以生动、形象地描绘事物,把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增添文章的色彩。

  二、欣赏句子,收获“比喻句”的特点。

  1、欣赏优美的比喻句。

  天上的星星仿佛明亮的宝石。

  绿绿的西瓜好像一个皮球。

  红红的'太阳犹如一个大火球。

  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

  2、观察句子,找出比喻句的特点。

  特点1:具有比喻词。

  特点2:具备两种相似的事物。

  3、小结。

  三、练习巩固,小结“比喻句”的写法。

  1、基础练习。

  把相似的两种事物连一连。

  飞机-蜻蜓,银杏树叶-扇子,蘑菇-雨伞,燕尾-剪刀

  根据所连的事物写成一句通顺的比喻句。

  1)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漂亮的小扇子。

  2)天上的蜻蜓像一架小型飞机。

  3)森林里的蘑菇像一把雨伞。

  4)燕子的尾巴像一把剪刀。

  2、提高巩固练习。

  把比喻句补充完整。

  树上的叶子飘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

  杨桃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四、鼓励总结,激发写“比喻句”的兴趣。

  多练多写比喻句,文章生动显活力。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6

  一、微课题目:

  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

  二、教学思想: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事抒情散文,文字凝练优美,感情饱满深沉,从中国人最关注的角度——伦理,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因此,无论从写作技巧方面,还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我们都可以从中挖掘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个微课,我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入手,让学生领悟深沉的父爱。从这一点说,我觉得在这个微课中,我们可以带给学生两个东西,其一,写作技法之巧;其二,传统美德之善。

  三、教学特色:

  从人物刻画的细微之处:人物动作细节描写挖掘寓意深刻的父爱主题,是这个微课的教学特色。微课只分析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背影:望父买橘。从父亲的动作细节描写切入,让学生深刻领悟父爱这个主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望父买橘中父亲动作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您好,这个微课重点讲解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背影》是散文中的名篇,我们知道,在《背影》这篇文章中一共描绘了四次父亲的背影,其中以望父买橘的背影最为感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刻画父亲背影形象的。

  (二)教学过程

  播放幻灯片一:

  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

  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教师:教师朗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文字描述(如幻灯片所示)作者刻画望父买橘的时候,为什么是如此的感人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运用了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那么什么是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呢?

  播放幻灯片二:

  人物的动作的细节描写:即准确、细致、生动地描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体状况、身份、地位、心理、习惯、情感等等。

  (教师对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进行解析)

  教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父亲动作细节描写,来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播放幻灯片三:

  1.分析父亲买橘的动作描写 ,说明了什么?

  走路的姿势:蹒跚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教师:首先,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蹒跚这个词语写出了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的背影!)

  教师: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可看出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地将腿伸下,一步一步直到接近地面的艰难过程。

  “攀”,写出月台的高度,因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是非常吃力的;

  “缩”,写出了父亲两脚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力量全在手上,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掉下去的危险。

  “倾”,父亲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孩子那样灵便,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描绘得很深刻。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教师总结:通过这四个动词描写,一个父亲为我买橘子艰难,蹒跚的背影跃然纸上。 播放幻灯片四:

  探讨: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教师: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1.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

  2.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是啊,父亲背负着家庭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在囊空如洗的情况下,还要为已满二十岁的儿子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能胜任的事情,在这一切一切的背后,都凝结着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又伟大的爱。我们都知道,《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朱自清写《背影》就因为文中父亲引

  的那句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的厉害,举箸投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是在羞愧、伤悲、感恩等等复杂情感把自己激动得不行的情形下写下《背影》创作的。在望父买橘这个片段中,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描写得栩栩传神,是我们不仅好像看到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而且好像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三)作业布置

  动作细节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实可感,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一个或一处成功的动作细节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地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个温馨的早餐??想一想,生活中的这些细微的关心,你有用心体会过吗?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发自内心的告白,然后读给父母听。要求在描写人物行动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要写出他在怎样做,把爸爸/妈妈“怎样做”时常常被人忽略的细枝末节描写出来。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中作者望父买橘细节的分析,体会到了父亲对朱自清先生平淡却深沉的爱。也让我们学会了珍惜身边伟大的亲情。谢谢您认真看完这个微课,谢谢。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的达成:

  懂得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能力目标的达成:

  在老师的重点讲解下,学会描写人物外貌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习作水平。

  情感目标的达成:

  通过微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写作的积极性、自主性。

  教学背景:

  这堂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有着五年的写作功底,积累了一定的词语,但是,文章的创新意识不强,千篇一律,没什么特色。怎样通过外貌的描写就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外貌描写要注意什么?如何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却是有难度的。希望通过这短短的视频,紧紧抓住外貌描写的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人物描写需要掌握的几个要点:有顺序、抓特点、用修辞、积词语。

  学会观察人物的特点。

  教学策略:

  由于是采用“一对一”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简单,重点突出,简单易懂,教学的有效性高。老师总结描写方法,直接传授习作技巧,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了解含义。

  什么是外貌描写?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喜好。(微点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明确本次微课目的。)

  二、掌握方法。

  方法一:描写有一定的顺序。

  片段对比,思考喜欢哪个片段描写?为什么?

  出示两个片段:

  (1)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她长得很好看,衣着朴素。“我叫小丽,请多关照。”简单的开场白后,她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2)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她中等个儿,梳着两根羊角辫,黑里透红的脸上,有一对明亮的眼睛。穿着一身洗的褪了色的学生装,裤子的膝盖处还缀着两个像眼睛一样的补丁。“我叫小丽,请多关照。”简单的开场白后,她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我们不难发现,在第二个片段里对人物的外表进行了透彻地分析,从整体到局部,从上至下,让读者一下子就记住小丽。

  总结:人物片段描写首先要注意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上至下。(微点评:从片段中寻找差异,迅速掌握观察的顺序。片段简单易懂,适合微课方式的学习内容。)

  方法二:抓住人物特点。

  1、游戏:“猜猜他是谁?

  出示三个片段,让学生猜一猜描写的是谁?

  (1)只见他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件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衣服,系一条花布手巾,提一柄九齿钉耙。

  (2)他有三头六臂,脖子上套着乾坤圈,脚踏风火轮,威风八面。

  (3)他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浑身透露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

  没错,就是猪八戒、哪吒、孙悟空。因为这三段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这点是最重要的,就像画漫画一样,要能够让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是谁,那是因为作者仅仅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进行夸张化,写作文也是一样的。

  总结:外貌描写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微点评:选取学生熟悉的人物,更便于学习人物描写的技巧——抓住人物特点。)

  2、练习巩固:诊断毛病。

  出示片段:走到镜子前面看一看:浓密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还有一张红红的小嘴巴能说会道,这就构成了一个这样的我。

  分析:外貌描写模式化,没有突出特征

  修改:我呀,小头长脸像母亲,浓眉大眼像父亲。不够白净的脸上有许多褐色的雀斑。由于读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我成了近视眼,这不,最近我的鼻梁上又多了一副眼镜。别看我不漂亮,我可从来没为我的容貌烦恼过。

  总结:抓住外貌特征具体描写,文章不仅形象生动,读者对主人公也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微点评:在前面简单而有针对性的学习后,学习分析片段并进行适当的补充,让文段更具体。有了之前的铺垫,学习者会有更多的想法。)

  3、片段赏析(一):

  (1)金豆才七岁,头发披散着,垂到脖子边,见人就羞得把头低下去,或者跑开了又悄悄地望着人,或者等你不知不觉时猛然叫一声来吓唬你。

  (2)她大概叫琅琅,一头柔软的卷发,凸额头、塌鼻梁,穿一件红底白点小罩衣,总是不声不响,像个静默的小哲学家似的。

  (3)女儿长得像她娘,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

  总结:抓住特点的外貌描写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以上三个片段我们发现金豆是个怕羞但天真、活泼的小女孩;琅琅则是个非常文静的小孩子;而片段三的小女孩应该非常聪明。

  4、片段赏析(二)

  除夕晚上,儿子、孙子都来到她身边,她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菊花瓣,每根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

  一天,她的老伴儿病倒了,她脸上珠网般的皱纹更深了,两道眉毛拧成的疙瘩锁到一块儿了。

  她望着老伴儿的遗像,嘴唇微微抖动着,刀刻般的皱纹里,流淌着串串泪珠。

  总结:人物的外貌描写不仅能体人物的性格特点,还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仔细欣赏一下三个片段。你能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吗?

  方法三:妙用修辞手法

  片段对比,突出运用修辞的优势

  运用前: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你带的孩子又脏又瘦,人家带的孩子又白又胖。

  运用后: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怎么你带的就跟才从垃圾堆拣出来的似的,人家带的就像才剥壳的鸡蛋心子,又白又光鲜。

  总结: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方法四:积累词语

  出示描写人物各部分特点的成语,有描写脸部、头发、身材等,为学生提供参考。

  三、归纳提炼

  希望你拥有一双发现个性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有一支神笔去描绘生活,都有一颗盲人似的心灵去感悟生活,这样我们的文章就会多姿多彩形象生动。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8

  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分层阅读《追赶天边的彩虹》,引导学生用带点的词语说话,逐步培养孩子们联想写话的能力。

  教学目的

  1、借助《追赶天边的彩虹》,展示孩子们的阅读水平,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2、引导学生用带点的词语说话的能力。训练孩子成句成段,逐步培养孩子们联想写话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班级大部分同学都是识字大王了。真了不起!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汉字,有什么好处呢?

  2、指名学生说。

  3、是啊,扫清了识字的障碍,我们就可以自己阅读,看更多有趣的课外书了。我们的同步阅读《追赶天边的彩虹》这本书,就是我们星级表里的词语串成的`文章。同学们,你们有信心读好吗?(有)

  二、明确标准

  1、我们的口号是:“追追追,追上十星级!”下面我们来到——“同步阅读”大擂台。老师指课件:

  同步阅读的评价标准:

  一颗星:清晰响亮;

  二颗星:清晰响亮、正确流利;

  三颗星:清晰响亮、正确流利、有感情。

  认真倾听,遇到带点的句子能模仿说话,奖励两颗星。

  三、同步阅读擂台赛

  1、每位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来读,特别长的读一两个段落。学生自由练读(学生特写)

  2、四个大组推荐代表来打擂,根据朗读情况,全班同学用手势评价等级(一星、二星、三星)。

  3、老师根据大多数同学的意见,结合自己的评价,当场在课件上点击星数。比两轮,总结擂台赛的结果,给予表扬。最后获胜的小组参与打擂的同学获得卡片等奖励。

  【设计意图:在打擂的游戏中,展示读书本领,老师点拨,同学互助,激发读书热情,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的同时,为课外阅读做准备。】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讨论”这种口头交际活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意义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讨论”这一语文活动中应培养的主要的语文能力 。

  3.通过讨论演练体会“讨论”中的角色任务,练习有效地讨论。

  4.在讨论活动中, 提升对生活的认识, 促进德能共长。

  教学重点

  1.认识“讨论”的意义在于交流、分享信息,达成共识,建构新意,提高认识。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能否把握“讨论” 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地观点,提高合作意识,是“讨论”学习的评价标准。

  教学思路

  “讨论”的理性认识——“讨论”的策略把握——“讨论”的能力训练

  主要教学方法

  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这一语言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

  教材“讨论”专题短文

  剪辑央视关于“读书讨论”的录像片

  设计讨论话题:1)关于校园评比班花、班草的校园话题;2)关于语文教材大换血的社会话题。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名家语录导入课题:

  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

  ——《论语》

  读书使人充实 ,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萧伯纳

  谈谈自己对“讨论”的认识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回顾对“讨论”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认知。

  二、“讨论”的理性认知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

  1)“讨论”的特点:共同话题——集中性;各自发表意见——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动性。

  阅读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为讨论?其意义何在?

  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讨论”的理性认识。

  思考——

  1) 讨论的意义

  2) 讨论的特点

  三、“讨论”的策略把握

  2)“讨论”的规则:遵守话题——明确目的—— 履行职责——体现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归纳:事先准备,善于倾听,积极发言,文明得体

  4)其中应具备的语文核心能力是什么?

  归纳:“倾听能抓住对方发言的要点”,“发言要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还要不离话题,有针对性,敏捷应对。

  看央视录像片段思考:

  1)录像中三人围绕什么讨论?两位嘉宾观点、理由分别是什么?

  2)录像中三人分担怎样不同的职责?共同表现出怎样的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了解——

  3)讨论的规则

  4)讨论应具备的素养

  5)讨论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

  四、讨论”的`实战演练(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演练一】

  组织活动,评价学生表现。明确答案。

  讨论演练:在一些人气较高的中学生网络论坛,评选“班花”、“校花”的帖子颇为热闹,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学生们乐此不疲地评选各自班级、学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学校园中的这种现象?

  讨论的职责:组织者——及时归纳,巧妙引导

  参与者——用心倾听,坦诚交流

  记录者——用心倾听,记录梗概

  汇报者——归纳要点,择要陈述

  1)任选一小组展开讨论,其余同学观看;

  2)学生评价各成员体验角色的表现。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练二】

  组织讨论活动,评价学生表现。

  讨论演练:以武侠取代经典,用现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对于高中语文教材这样的“大换血”,舆论一片哗然,支持者有,担忧者有。你的意见呢?

  1)全班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陈述讨论概况。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组讨论时,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前面的发言者基本一致怎么办?当对方提出一种观点,而你不赞成时,该怎么办?小组讨论气氛沉闷,组员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有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使别人没有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遇到意见不统一时,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汇报者发现本组意思和另一组汇报意思大致相同,请问这组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的汇报者发现本组汇报的意思与前一组的汇报意思完全不同,请问该组汇报者该怎么办?

  以抽签的方式,选择讨论话题。

  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六、“讨论”的总结评价

  组织评奖,

  依据本堂讨论课同学们的表现设立一个奖项,提出获奖者并说明理由。

  通过设立奖项的方式,实现学习的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词,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搁、掀、魁、霉、裹、怨”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的方法,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故事),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明确女主人公桑娜的人物形象。

  3、学生通过了解文章内容,感受俄国穷苦人民富有同情心、爱心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梳理本文的主要内容,明确女主人公桑娜的形象。

  【难点】

  感受俄国穷苦人民富有同情心、爱心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穷人”二字,提问学生看到这两个字有什么想法以及自己想到了什么?接下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课文,它也主要讲到了处于沙皇黑暗统治下的俄国穷苦人民,那在这篇文章里又说到了他们的哪些事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将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圈画出来,老师通过ppt进行正音以及书写指导。

  (搁、掀、魁、霉、裹、怨等)

  2、同学们,接下来大家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一位渔夫的妻子桑娜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来到邻居西蒙的家中,发现西蒙死后,在一系列的心里挣扎过程之后,毅然决定收养她的两个孤儿,并最终与丈夫——渔夫决定一起抚养这两个孤儿的故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三)抓住重点,体悟道理

  过渡:我们知道在那个夜晚桑娜一家以及邻居家发生的事情之后,大家觉得在这篇文章中,女主人公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来?(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总结)

  1、“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明确:桑娜自己家里过得也很拮据,所以,在她想着要收养邻居家西蒙的孩子时,她心跳很厉害,另一方面,也是在担心自己的丈夫可能会不同意,但是“非这样做不可”足以体现出女主人公桑娜的.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高尚品质。

  2、“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明确:此段运用神态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贤妻良母型的善良的女主人公桑娜的形象。“苍白”“激动”可以体现出桑娜此时此刻心理的跌宕起伏。

  3、分组朗读——班里学生六人为一小组,朗读有关桑娜以及渔夫的动作、语言、以及心理等描写,从而深刻体会女主人公桑娜的人物形象。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桑娜一家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并且从他们的经历中我们也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那接下来,大家大胆想象一下,如果当时渔夫不同意收养两个孩子,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下节课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奇思妙想。

  (五)课后作业

  找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作品,并向大家分享读后感。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1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对古典诗进行审美性解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分析重点诗句,了解诗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饮酒》一诗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4.、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初步了解五言古诗的一般特征。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三、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体味及其情感表现特征。

  四、教学方法:

  1、朗读:

  ①学生各自读

  ②齐读。

  2、提问:用提问方式设计课程讲读。

  五、课前作业:

  学生查找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

  六、教学设计:

  两个目标:一是体味作者的感情,了解本诗意境;二是如何从写作角度

  展现本诗的审美性。

  1、导入新课。

  我国诗歌,有许多题材分类。比如以前学到过的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题材的诗歌——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2、学生反复朗读,把握语调、语气和节奏。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⑴学生各自读。

  ⑵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⑶按分析的节奏、语调、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处理字词。

  让学生挑出不会的字词。

  结庐:结,建造、构建。庐,这里指简陋的居室。结庐就是建造简陋的居室,这里指居住在此。

  尔:代词,这样,指上句。

  远:此处为动词,当远离讲。

  见:指不经意看见。

  山气:指山中景色。日夕:指傍晚。

  相与:共同、一道。

  4、学习课文。

  ⑴第一段

  ①提问:前四句怎么理解?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②第一层描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⑵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院中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无意出现在眼前,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和平静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菊”是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②“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其中含有人与物融为一体的感觉,用“见”追求的是一种无意为之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没有“见”的表达效果好。

  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山中景色在夕阳下更加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如果没有悟出这个理,哪会有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所以,这个“理”,正好为“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互为表里。

  ④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⑶、艺术特色

  叙事、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将景、情、理融为一体,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互为表里。

  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于抒情中蕴含着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七、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远离尘世、恬淡、悠然的田园意境,表达了作者归隐的情感。这也是当时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

  八、作业:

  1、背诵《饮酒》

  2、找出陶渊明其它的一些诗与这首诗做比较,体味是人的表达的情感,试着写一遍读后感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12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寓意。

  2、了解课文内容,以问题为线索,理解为什么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而青蛙眼中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体会文章在对比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全班认读词语卡片。

  2、开火车个别认读。

  3、师问:孩子们,喜欢青蛙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一则关于青蛙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标出自然段。

  2、听完范读之后,教师再让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天有多大?)

  三、朗读感悟,细读课文

  1、师:青蛙和小鸟是怎么争论的?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看看吧!请同学们三人为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2——7自然段。学习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小鸟和青蛙说的话;找出小鸟和小青蛙的三次对话,想想它们为什么对天的看法不一样?

  2、教师先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然后和学生共同找出小主角的三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⑴指名读第一次对话。⑵交流读懂了什么。⑶指导孩子读出小鸟又渴又累的.语气,可加上适当的动作加以理解。

  第二次对话:

  ⑴自读第二次对话,画出青蛙小鸟各自的观点。

  ⑵理解“大话”,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或身边的人说过大话吗?

  ⑶实验:用课本裹成圆柱形看天花板,并交流发现了什么?

  ⑷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理解“无边无际”,用“无边无际”说话。

  ⑸分角色读第二次对话,边读边评价指导。

  第三次对话:

  ⑴分角色读第三次对话。

  ⑵用“一……就……”说话。

  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第三次对话。

  四、教师小结

  1、师:从同学们说的这些,我们知道了青蛙为什么错了,就因为它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了。青蛙将永远成为一只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哪位同学帮老师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生自由回答)

  2、师: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啊!

  五、拓展学习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能说说“坐井观天”的含义吗?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2、你觉得自己有像青蛙的地方吗?想一想。

  3、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如果青蛙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20寓言两则之《坐井观天》

  小鸟无边无际见多识广

  天有多大?看事物要全面

  青蛙井口那么大目光短浅

  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是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看得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坐井观天”的字面意思,学生通过读课文,很容易便知道:坐在井里看天。可是,“坐井观天”是个成语,它有一定的寓意,而体会它的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因此,如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这则成语的寓意,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同时也是支持者和帮助者。也就是说,教师既要在前引导,又要从旁帮助,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实现和谐的互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于是,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特别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3人一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让他们通过朗读来感悟这一成语的寓意。刚开始,大部分学生声音很小,而且读不出青蛙和小鸟对话时争论的语气。后来,我在旁引导,并鼓励他们。为了更进一步体会“坐井观天”的寓意,我让学生亲自动手看一看,这使学生情绪高涨,因为他们尝到了动手的乐趣,学习的乐趣。由于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表现的平台,学生们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观察时所看到的。此时,教师再适时引导:书卷起来看到的是天花板的一部分,青蛙也是一样呀!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事物呢?学生便从中悟出道理,知道此成语的寓意: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只看某一部分。最后我又补充归纳“坐井观天”的寓意:我们看问题或者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样一来,又加深了学生的体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由此突破。我不难感受到:学生的潜力有多大,真的难以想象呀!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了解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指引学生的认识和行为。

  3.情感目标:理解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发现身边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每天能给你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上课,我感到真幸福!你认为什么是幸福呢?

  2.幸福有很多表达的方式,有位作家说,幸福是一个谜,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幸福是什么》,看看我们能从故事中找到什么样的答案。

  二、自读自悟

  1.自由读阅读导航。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后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朗读,交流汇报。

  (1)认读词语

  彼此疏通砌成清澈诧异强健痕迹耕地

  (2)课文写十年前三个牧童把一口老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三、阅读感悟

  1.理清起因。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三个牧童把一口老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

  (2).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指名几个学生读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

  (4).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喝。从而得到了祝福,又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三个牧童为了弄懂这个问题,真是各奔东西。

  2、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画出他们的幸福感悟。

  3、学生汇报交流

  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

  我走了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我在火车上、轮船上工作过,当过*员,做过花匠,还做过许多别的事。我勤勤恳恳地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

  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也没有白费。我也感到很幸福。

  4、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说的话划下来

  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5.体会身边的幸福

  (1).三个青年在十年前有过幸福的.感觉么?(有)什么时候?那个时候,他们疏通泉眼就像埋下了一颗幸福的种子,然而那时的他们意识到这就是幸福了么?

  (2).那他们是什么时候意识到的呢?读有关语句,说自己的理解。

  过渡:幸福不一定要走很远的路去寻找,也不一定要花很长时间去追寻,只要我们能用自己的双手做出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情,就会感到幸福的。

  四、拓展延伸

  1.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身份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想知道徐老师的幸福感悟吗?我们一起分享吧!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学生的一声声问候,

  如一股暖流温暖心窝。

  幸福是看到学生灿烂的笑脸,

  那是一首甜美的歌。

  幸福是和学生一起畅游书海,

  去寻找真善美的生活。

  幸福就是快乐,

  幸福是一种感觉,

  找寻幸福更需要心的平和。

  2.孩子们,你们的幸福感悟又是什么呢?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可以是一首小诗,一句格言,一件小事,一段感悟……

  3.师总结:作家毕淑敏这样感悟幸福。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五、作业设计

  排练课本剧《幸福是什么》

  六、板书设计

  10幸福是什么

  十年前挖砌水井快乐兴奋

  学做医生帮助别人

  十年中辛勤工作对人有用对人有益快乐自己

  耕地种麦养活多人

  十年后再次相见畅谈幸福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微课的教学设计08-30

微课教学设计04-18

微课教学设计-范例07-31

数学微课教学设计整理09-28

小学微课教学设计模板03-24

伯牙绝弦微课教学设计09-27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9-29

英语微课教学设计(精选13篇)05-25

拼音微课教学设计(精选15篇)09-23

济南的冬天微课教学设计(精选13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