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百分网手机站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

时间:2020-10-12 17:48:4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一: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谈话:为了创建文明城市,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某社区准备要修建两个大花坛(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情境图)。这两个花坛分别是什么形状?

  (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2、让学生猜测:这两个花坛你们觉得哪一个花坛大一些呢?

  通过猜测,引导学生总结出:要想比较哪个花坛大,需要计算它们的面积。

  3、提问:你们会算它们的面积吗?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动手实践,深入探究

  (一)借助方格,初步探究

  师: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数方格)

  师: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图形的面积,现在请同学们同桌合作用这个方法数出课本第87页这个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方格图)

  说明要求:在方格纸上数一数,然后填写下表。(一个方格代表1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

  (2)同桌合作。

  (3)汇报结果。(2人)

  (4)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行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二)借助图形,深入研究

  师: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如果是一个很大的平行四边形还能用数格子的方法吗?

  (不能,很麻烦)

  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数格子的方法是很不方便的,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既方便又简单?

  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在研究一个不知道的新问题时,我们通常把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利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今天要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是不是可以借助这个经验把它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桌面上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同桌合作,可以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同桌合作,师巡回指导学生的操作。

  师: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一个什么形?(长方形)你是怎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请你上来。

  投影

  师:沿什么剪开?

  师:把剪下来的三角形平移到右边拼成一个长方形。(表达得很清楚,掌声送给他)

  师:刚才黄立辉同学是沿着平行四边行的这条线把它剪开,把剪下来的三角形平移到右边拼成长方形,这就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像这种“一剪一拼”的方法我们称为“割补法”。板书:(割补法)

  师:除了这种,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同学们看。课件演示

  师:你们觉得这几种方法有没有什么共同这处?

  生:这三个平行四边形都是沿高线剪开,都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师: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还相等吗?还发现了什么?

  生: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产,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88页中间的填空)

  生齐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通过验证我们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确定与它的什么有关呢?

  生:底和高。

  师:在数学中一般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就是S=ah(板书)。

  三、解决问题,提升认识

  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例1题目及图形: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

  老师指名回答,先说计算公式,再列式计算。

  四、巩固提高(练习)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 ↑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S=ah

  例1:S=ah=6×4=24(cm2)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二: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

  地位作用: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等直线图形周长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曲线图形的周长。“圆的周长”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又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以及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依据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二学段具体目标中指出: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这意味着,学生对于圆周长公式的学习不是接受性的,而是应该经历自我探索和与同伴、老师的互动交流的过程来获取。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通过具体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能根据圆周率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究过程,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动脑的操作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长研究的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的认识了圆,建立了周长的概念,并会求直线段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对圆的周长有丰富的感性经验。

  初始能力:就学生的前知识经验而言,他们已经经历了由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周长或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积累了一定的探究经验。其中,学生不仅经历了测量,还体会了转化、面积守恒、等量代换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初步的推理能力。

  信息素养:就新知本身而言,学生对圆周长并不是一无所知,学生从直观中可以感知圆周长与直径(半径)有关系,通过学前调查了解到,有80%的学生愿意通过测量与计算来揭示这种关系;近60%的学生还知道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会计算;有一部分学生知道3.14,但是不知道圆周率,有的学生知道“派”,但是不知道它的确定含义。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1 圆周长的测量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法,合作测量圆的周长,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2 圆周率的意义 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推理等活动探索发现圆周率,理解它的意义,体会圆周率是个常数。

  3 圆周长计算公式 引导学生根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实现数学知识的自我建构,深化学生的思维。

  4 解决问题 利用探究得出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公式的简洁、实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探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

  识经验,探求新的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提出问题—形成假设—猜想推理—形成结论”

  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究过程。

  教学环境要求

  我认为应该充分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形成有效的学习资源,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对新知的认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1 掌握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课件 演示“绕线法”、“滚动法” F G 通过转化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数

  学思想 2分 制作

  2 通过观察、猜想活动初步探究圆周率。 课件 观察、猜想 G B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借助课件演示使学生感受到

  了极限思想 3分 制作

  3 通过计算验证,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课件 出示实验表格 D F 根据圆周率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数据整理

  能力 1分 制作

  4 系统的认识圆周率。 课件 圆周率的历史 H G 学生了解了人类对圆周率研究历程,领略了有关计算圆周

  率的方法 5分 下载

  5 根据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件 巩固练习 J J 学生体会到计算公式的见解、实用,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

  力 12分 制作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

  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C= π d C=2 π r )

  教学策略阐述

  本课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进行操作、猜想、验证、思考与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从而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并绘出流程图)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依据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出示“圆”,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观察“圆”,说出圆的有关知识。 出示课题 在课的起始阶段,开门见山,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维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圆的周长含义。

  指着圆,“什么是圆的

  周长”

  2、测量圆周长。

  师:测量你手里的圆片周长,你会采用什么方法?

  3、探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①设疑:圆形花坛、黑板上的圆、旋转小球的轨迹,能用刚才的方法求出周长吗?

  ②猜想:引导观察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思考圆周长和它的直径有没有关系?进一步思考有什么关系?

  ③探索规律:把测量出的几个圆片的周长填入表格,计算一下圆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

  ④引入圆周率:教师介绍“圆周率”的知识。

  ⑤建立公式:圆周长总是直径的π倍。根据这句话,知道了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边指边说,圆的周长的

  意义

  小组合作,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汇报成果,交流方法。

  观察、思考

  猜测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动手操作,计算,汇报。

  谈谈推理感受。

  学生听后谈谈自己对圆周率的认识。

  独立思考后,推导出公式C= π d C=2 π r

  演示“滚动法”、“绕线法”

  出示“圆形花坛”

  出示“圆外接正方形”、“圆内接正六边形”

  出示表格

  演示“圆周率的历史”

  出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借助实物,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深化认识周长概念。

  使学生能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周长,同时为下面的探究公式做好准备。

  创设情境,感悟“围”“绕”测量圆的周长的局限性,使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

  通过观察猜想活动培养学生会合请推理和估测的意识。

  培养学生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能力,积累进行数学实验的经验。

  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人类对圆周率的研究历程,领略与计算圆周率有关的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

  通过前面的探究,进一步明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建构公式模型。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高 1、直接说出各题结果

  2、判断题

  3、解决实际问题

  4、提高练习

  独立尝试,集体订正。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 出示习题 在新的情境中应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进一步对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进行解释。

  通过辨析巩固圆周率是常数的认识。

  提高学生感知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

  教学小结

  反思交流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完善、提高学生的认识。

  个性化教学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所做的调整:

  在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让他们在圆片上画一画、比一比,为假设找出依据;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设计一道提高练习,满足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的调整:

  考虑一些学困生知识基础,在测量圆的周长、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规律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挥集体的智慧,使他们在小组内共享研究成果;在练习设计中,安排了一些基本题,让他们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保护了学习积极性。

  形成性检测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目标 检  测  题 的  内 容

  1 利用公式计算

  圆的周长 直接说出各题结果。(单位:厘米)

  ① d=1 c=? ② r=5 c=? ③C=6.28 d=? r=?

  解决教材中的“做一做”。

  2 巩固圆周率是

  常数的认识 判断题。

  (1)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 )

  (2)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π倍。 ( )

  (3) π就等于3.14 ( )

  3 进一步对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进

  行解释 解决问题:测的一棵大树的周长约8米,它的直径是多少米?半

  径呢?(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4 综合应用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提高练习:

  白兔、灰兔以同样的速度从同一地出发,外圈直径是40米,内圈直径是30米和10米,白兔沿外圈跑,灰兔沿内圈跑,谁早到终点呢?

  教学预测、反思

  课前,我参考很多的课例,发现有一个共性的地方就是:大家都利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后,结合试验所得数据,讲授圆周率的概念。对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比值一定感受不强。那么在教学中能不能利用直观与推理相结合的手段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所感受?

  用测量与计算探究圆周率来得更直接,更自然,学生更能接受。但是测量与计算也有着它的局限性。首先是测量的准确性问题,由于测量的数据存在着误差,学生很难体会到圆周率是固定不变的。其次,圆周率看似简单实际上人们探索圆周率的历程却是极为漫长的,其中割圆术推导圆周率显然是小学生不能接受的,课堂教学也是不能完成的。然而,通过整合教材中的内容,以“直观、推理结合”的手段不仅可以使学生经历人类探究圆周率的大半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圆周率是常数有一个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能体会到数学应用的价值。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三:

  教材内容解读

  教材呈现的胡夫金字塔的石块数,太平洋的面积,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上面的数据,发现问题,从而引出近似数相关知识的学习。然后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认识近似数以及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密切数学与的生活联系。

  教学目标 1、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2、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魅力。

  重点

  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学法指导 引领解疑 合作探究 观察实践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默读课本15页二幅有关“世界之最”的资料,找出每个数据的前面一个相同的字圈出来,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约”字它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对比下面这两句话理解“约”的意思。

  我校有学生1300名

  我校有学生约1300名

  你能用这种表达方式描述生活中数据吗?

  2、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师:近似数就是和准确数差不多的数,怎样才算“差不多”?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1)11030大约是多少万?

  在数学中,我们用“=”表示准确数,近似数则是用≈来表示。11030≈10000=1万为什么前面是≈,而后面则是=呢?

  (2)11030≈1万,12030呢?说说你的看法?主要看哪一位?178680000大约是几亿?观察一下同学们用的方法有什么规律吗?

  (3)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完

  成小电脑提出的问题,独立完成后交流。

  师小结:小于5的,把它和右面的数舍 学生看书观察15页二幅图读相关内容,思考问题。交流带上“约”字后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句话理解“约”字的意思

  同桌互动,找生活中的近似数

  小结: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准确,的表示出来,或无法准确地表示出来,我们就用一个差不多的数来表示,这个数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近似数。

  引导学生体会11030比一万多,比两万少的多,所以11030接近一万。

  1、完成自主练习1,

  口算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完成后,让学生把每一组的两个算式进行对比,找找其中的规律,加深对口算方法的理解。

  博平镇联合校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设计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去,全改写成0,在数学上,我们叫做“四舍”。而等于或大于5的,向它的前一位进1后,再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成0,这种方法我们叫做“五入”。这两种方法合起来,就是求一个数近似数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小黑板出示)

  (4)讨论: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与数的改写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完成自主练习二

  独立做集体订正。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明白有不同的方法后,再选择方法自行解决。

  3、自主练习第三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算理。

  对于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达标测评:

  一、填一填

  1、省略794980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

  2、55020 ≈( )万。

  3、98243700读作( ),这个数约是( )万, 约是( )亿。

  4、三百四十二万七千写作(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

  5、28□540 ≈ 29万,方框中最小能填( )。

  二、读一读,按要求写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

  1、天坛的总面积达2768000平方米。(四舍五入到万位)

  2、2004年,上海常住人口为17524700人。(四舍五入到万位)

  3、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00000千米。(四舍五入到亿位)

  4、2003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为450667470吨。(四舍五入到亿位)

  板书设计: 近似数

  近似数的意义: “四舍五入法”的意义:

  近似数的求法:

  11030 ≈ 万 四舍五入到万位要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

  178680000≈ 亿 四舍五入到亿位要看千万位上的数是否满5……。

  教学反思

  亮点: 不足:

  改进措施: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并能运用两次平移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平移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

  2、平移要注意哪两方面的问题?(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二、出示课题,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自主探究

  (一)、教学例2:按要求画一画

  A、自学指导:看教材26页例2,

  (1)平移平行四边形的方向是什么?距离是多少?

  (2)如何画平移后的平行四边形?

  (3)新画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什么改变了?什么和什么没有改变?(5分钟后,学生交流汇报)

  B、学生先学,老师巡视

  C、后教:学生交流

  1、将平行四边形向右平移4格。

  (1)先在图形上确定一个( ),再把这个点向( ) 平移( )格。

  (2)再数每条段的长度是( )格。

  (3)新画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只改变( ),不改变( )、( )和( )。

  D、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两点: 一是平移前,先确定一个点,看这个点会平移到哪儿,保证平移的格数正确;二是注意看原来的图中的每条线段各占几格,保证图形和原来一样。

  (二)、教学例3

  A、自学指导:观察图(1)和图(2)中的各部分

  1.找出方向、形状、大小相同的部分

  2.使图(1)变成图(2),怎样平移图(1)中的分各部分?

  B、学生同桌交流

  C、老师出示课件,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四、自学检测1:练习六2题

  五、拓展训练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小学《大脑》教学设计

2.《村居》小学教学设计

3.小学成语教学设计

4.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个人工作计划

5.小学《交通安全》教学设计

6.《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

7.小学数学教师课堂的教学总结(精选6篇)

8.小学暑假生活作文优秀教学设计

9.小学英语教学设计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