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上半年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

时间:2023-03-24 16:53:15 教师资格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7年上半年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

  导语:备考教师资格证离不开做题提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提供的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大家可以参考练习,更多习题练习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2017年上半年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3.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4.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①行省制②州郡县制

  ③郡县制④道州县制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

  5.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7.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8.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服饰的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

  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空前繁荣

  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9.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的一份吏部档案,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缺)月间,(缺)人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第一次战争

  B.第二次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近代著名思想家钱玄同写道:“若从中华民国自身说,它是公历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产生的,那一日才是中华民国的真纪元……就中国而论,这日是国民做‘人’的第一日……”“这真是我们应该欢喜、应该庆贺的日子。”文中的国民独立做“人”是指(  )。

  A.形式上摆脱列强奴役

  B.摆脱两千多年的封建束缚

  C.摆脱清朝的统治

  D.普遍接受民主共和的观念

  11.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协约国战胜德国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知识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  )。

  A.对民主科学的质疑

  B.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

  C.对独立参政的渴望

  D.对协约国希望的幻灭

  12.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的解读,不恰当的是(  )。

  A.帝国主义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

  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C.“帝国主义侵略论”掩盖了中西方文明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

  D.反帝反封建斗争对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

  13.马克思在1857年的《波斯与中国》中写道:“简单地说,我们不要像骑士般的英国报纸那样去斥责中国人可怕的残暴行为,最好承认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这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在这段话里,马克思(  )。

  A.赞扬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

  B.斥责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

  C.肯定了英国报纸对“中国人可怕的残暴行为”的斥责

  D.认为英国侵略军具有骑士风度

  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5.1960年起,《人民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16.周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A.三个世界理论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

  D.国家主权理论

  17.假如你是古罗马的一位法官,当你遇到以下的案子时,你判为合法的是(  )。

  ①一个奴隶为他的主人工作了20年后,要求主人给予他自由,他的主人却不答应

  ②某自由民要求他女儿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

  ③某平民擅自将他富裕的大儿子的财产的一部分,分给了他的小儿子

  ④一个拥有100个奴隶的罗马贵族,在急需劳动力的收割季节,到市场上卖了20个奴隶,赚取了一大笔钱

  A.①②④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18.从法理上说,古希腊的城邦属于公民集体所有,所有公民都是城邦的主人,公民权便意味着参政权,只是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同罢了。按照梭伦改革的规定,“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主要受限于公民(  )。

  A.经济实力

  B.家庭出身

  C.文化水平

  D.男女性别

  19.“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在(  )。

  A.内阁首相由国王兼任

  B.王室成为政治统治中心

  C.君主立宪制度确立

  D.议会对内阁负责

  20.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

  A.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

  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21.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资本主义是一种社会进步,主要是指(  )。

  A.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提高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

  C.克服了生产的无计划性

  D.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2.1921年,苏俄以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  )。

  A.使农民失去土地

  B.增加了农民负担

  C.只照顾了国家利益

  D.兼顾国家与农民利益

  23.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和平砥柱》演说中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在这条线的后面……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上述演说的主要目的是(  )。

  A.制造西欧与苏联的矛盾

  B.宣告“冷战”开始

  C.呼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

  D.揭露苏联侵略扩张、称霸欧洲的野心

  24.二战后,德国总理阿登纳曾经表示:“一位联邦德国总理必须同时是一个好的德国人和好的欧洲人”。为此,阿登纳(  )。

  A.积极谋求两德统一

  B.主动推动欧洲联合

  C.协同美国发动冷战

  D.挑战美国经济霸权

  25.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新课程不提倡的学习方式是(  )。

  A.接受式

  B.理解式

  C.自主式

  D.合作与探究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简述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局限。(10分)

  27.简述历史教师使用历史教科书的策略。(10分)

  28.简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10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

  2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轮值)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往,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新唐书》卷五十

  材料二

  开元二十五年,唐政府下赦:“于诸色征人及客户重丁,召募壮、长充边军。”称之为‘‘长征健儿”。此后,更番戍边的制度已经不复存在,征募到的长征健儿,便成为终身制的职业兵……于是,“师不土著,无家族之顾”,藩镇的将帅就利用这一弱点,威胁利诱,使士兵服从他,来对抗朝廷。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册

  材料三

  北宋沿用开始于唐后期的雇佣兵制度,并希望充分利用这种制度,把破产的农民收容到军队中去,免得他们铤而走险.武装暴*。(北宋政府对将领)常加以易置和更调,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师”.借以防范兵士和将领之间发生深厚的关系。军队的驻屯地区也时常更换……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三册

  (1)依据材料一,分析唐府兵制的特点。(5分)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唐朝兵制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依据材料二、三,分析北宋对唐兵制有哪些继承和改革?并产生了哪些影响?(5分)

  30.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教科书“雅典城邦的政治民主”一课时。某位老师考虑到“雅典民主”的评价是一个重点、难点,因而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它,便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合作参与的教学活动。在学习本节课前,教师先宣布准备班内选举一名历史课代表。除了讲明历史课代表的职责外,他更多地鼓励学生参选,但有一个条件,每位参选者必须准备2—3分钟的竞选演讲,阐述自己当选后准备如何提高班级的历史学习成绩。在讲完了雅典民主的内容之后,这位老师便宣布准备采用雅典民主的方式选举产生历史课代表。同学们听了都很兴奋,这种兴奋来源于对雅典民主的向往,来源于自己能参与。

  等到选举时,教师请有意参选的同学到讲台前,然后宣布选举人和被选举人资格。他首先宣布借读生没有选举资格,再宣布没有本市户口的同学没有资格,这样就有几名同学被迫退出选举,对此大家似乎没有太大争议。可当老师宣布女同学没有资格时,女同学大呼不公平,直到老师不得不解释这是按雅典民主程序进行选举后,大家才安静下来。然后老师再宣布每个小组只能出一名代表,又有人退出。随后在剩下的竞选者演讲完了自己的竞选纲领后,由剩下的具有选举权的同学举手表决.这样才选出了历史课代表。

  选举结束后,老师既请当选者谈感想,也请落选者、女同学、借读生等谈感受,等大家都谈完了.对雅典民主的全面、客观的评价也水到渠成了。

  (1)分析该体验式教学案例,你认为该教师在教学中抓住了哪几个重要环节,并加以评述。此外,有哪些不足?(10分)

  (2)就历史教学而言,采取体验式教学有哪些难点,在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6分)

  3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在学习“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教师先利用投影显示新闻片段:据俄罗斯新闻网2005年6月8日报道,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使俄罗斯最终告别了落后的农奴制。为了纪念这位沙皇在世界近代史上做出的巨大贡献,俄罗斯政府于2005年6月7日.在莫斯科红场旁边竖立起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首座塑像。在揭幕式上,市长卢日科夫说:“今年,俄罗斯人民有幸经历了本国历史上和文化界的一件大事,经过艺术家们的努力,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首座塑像终于在莫斯科落成了。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全俄罗斯东正教大牧首阿列克谢二世在致辞中说:“亚历山大二世不仅使俄罗斯摆脱了农奴制的桎梏.同时在国内也十分重视教育兴国,创立了许多大学。”致辞后,阿列克谢二世亲自为塑像进行了东正教封圣并主持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追悼弥撒。

  然后,教师引入新课:以上这则新闻告诉我们,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那么,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改革?为什么对俄国历史产生了如此重要的影响呢?让我们进入本专题的历史之中去寻求答案。

  请对此课堂导入进行评价,并说明课堂导入的要求有哪些?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2分)

  32.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课文摘录:

  17世纪时,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当时,荷兰拥有的船只超过1.5万艘,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荷兰人因此有“海上马车夫”之称。成千上万的荷兰商船贩运着世界各地的商品,如东方的瓷器、丝绸和香料,美洲的皮货,欧洲的手工业品,为荷兰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此后,荷兰、英、法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它们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建立了殖民地,并与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当时,西欧国家生产力还不高,仅仅依靠正常贸易,远远不能满足它们对财富的贪欲,于是,抢劫、欺诈等成为这一时期西欧殖民者常用的卑劣手段。

  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题干体现的是对亲子和养子财产占有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但不表示血缘亲情逐渐淡化,故B项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故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结合题意,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分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

  2.【答案】A。解析: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因此应选A项。

  3.【答案】A。解析:王安石认为生命的本源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体是“有生之本”。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A项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故答案为A。

  4.【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元代实行行省制;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秦代、西汉时实行郡县制;道州县制在唐代时实行。按照时序排列,本题选B项。

  5.【答案】C。解析: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职责与功能就是辅政的;清初军机处初名军需房,是雍正年间为了方便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地点在隆宗门内,成员都是皇帝亲信的臣子,或手握重权的人,军机大臣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皇帝掌握决策权。

  6.【答案】C。解析: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C项。

  7.【答案】D。解析:材料数据表明当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世界的1/3,故此中国的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D项正确。当时英国正进行工业革命,并且近代科技发达,英国已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中心,故A项错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是英国,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尚未出现,故C项错误。

  8.【答案】C。解析:材料中“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并不能说明服饰西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政治变革促进经济繁荣,故B项错误;“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可以看出服饰引领等级观念的逐渐淡化,故℃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显示社会风气的败坏,故D项错误。

  9.【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光绪二十七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等信息可分析出,该侵华事件发生于光绪年间并占据北京,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一次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外国军队并没有侵入北京.第二次战争发生在咸丰年间。

  10.【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公历一九~年十月十日产生的”事件是武昌起义,该起义使清政府政权土崩瓦解,故材料中,国民独立做“人”是指摆脱了清朝的统治,故C项正确;A不符合题意;封建束缚至今存在,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民主共和观念,故D错误。

  11.【答案】B。解析:“公理战胜强权”说明反对强权政治,再结合题干的时间是1918年,可知这一时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联系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可知题干中的公理应该是指民主,即自由、平等,B项正确。C、D项错误:A项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不符,予以排除。

  12.【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的信息说明作者不赞同把反帝反封建斗争视为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主导因素.故D项说法明显不符合材料主旨.符合题意。

  13.【答案】A。解析:材料中“承认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这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的信息说明马克思在这里赞扬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故本题选择A项。B、C与材料意思相反;D项是对材料的曲解。

  14.【答案】A。解析: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在处理与亚洲周边国家问题时提出来的,联系20世纪50年代初的外交环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仇视封锁新中国,故A项应为其主要目的,B、D两项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与时间不符;C项与提出背景不符。

  15.【答案】B。解析:注意时间提示:1960年。A项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可直接排除;美苏两国此时仍处于争霸时期.两国问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C项亦可排除;欧洲共同体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共同体,它的成立虽冲击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但社会主义仍是它们共同的敌人,D项亦可排除;由于1958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所以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不得不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B项正确。

  16.【答案】B。解析:日内瓦会议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日内瓦会议上周总理提出六点建议从而达成和平协议可知。

  17.【答案】C。解析:罗马法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不保护奴隶的地位和利益,因此①④正确。②属于中国儒学三纲五常的内容。③属于个人财产方面的内容,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权,与当时法律不符。

  18.【答案】A。解析:梭伦改革使根据财产的多寡划分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力越大。因此,材料中“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不同”的决定因素还是在经济实力上。

  19.【答案】C。解析:“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A项明显不对.内阁首相应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B项错误,政治统治中心是议会而非王室;D项错误,内阁对议会负责.答案为C项。

  20.【答案】B。解析: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时,革命派需要的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而((1787年宪法》却侧重保护政府的权力,这种变化明显说明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21.【答案】D。

  22.【答案】D。解析:余粮收集制是对农民的剥夺,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后来的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照顾了国家和农民两方面的利益,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3.【答案】C。解析:引文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呼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从而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24.【答案】B。解析:据材料“一个好的德国人和好的欧洲人”可以看出阿登纳认为作为德国人也要为欧洲做出自己的贡献,故正确答案只能选B,阿登纳主动推动欧洲联合。

  25.【答案】A。

  二、简答题

  26.【参考答案】

  基本内容:首先,在雅典民主机构中,凌驾一切的是公民大会。它具有立法、行政、司法多重职能;其次,500人议事会是大会常设机构,10个主席团轮流值班,处理日常重大事务;再次,民众法庭是第三个重要民主机构,成员由30岁以上的公民通过抽签选举产生.负责审理绝大部分刑事和所有民事案件。为了避免谋私,10个民众法庭分别由抽签决定,判决则由每庭的500名审判员通过秘密投票产生,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即便再有权势的人物也不敢违背法庭的审判;最后,雅典还有多达数百人的各级具体主管部门,每个单位由10人组成,通常由10部落抽签产生。其中十将军委员会是最重要的机构。

  历史局限:雅典民主政治虽较君主专制、贵族寡头制的基础广泛,但也只广泛到社会上一部分有血缘关系的同胞之间。其目的在于把公民集合成一个在国内享有特权、在国外控制附属国的统治阶级。因而,它在促成雅典政治、经济、文化极盛的同时,又剥夺了本邦妇女参政的权利。雅典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制,同近现代的代议制民主不同,它只能在一个小邦范围内实行.而且直接民主很容易滑人极端民主的泥沼。

  27.【参考答案】

  历史教师使用历史教科书的策略是:第一,清楚教科书的地位和作用。教科书既是教师施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载体,是历史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媒介和资源。第二,做好教材分析。首先,要树立新的教材观;

  其次,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再次,要认真研读教科书。对照课标、通读教材、专题研读和研究,对不同版本的教科书进行对比研读,要研读每一节课的教材,同时做好学科知识的储备。第三,以教科书为主,组织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第四,需要注意到新课程下的大教材观认为中学历史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各种历史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教辅材料等,要突破传统的唯教科书是用的模式。在使用历史教科书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形式教材的使用,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8.【参考答案】

  第一,导向功能。通过历史教学评价引导教师采用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诊断功能。通过历史教学评价探查学生进行新内容学习前的知识、能力准备情况。以便教师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

  第三,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通过历史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第四,教育功能。通过对学生历史学习进行全程的、多角度的评价,从学生个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材料分析题

  29.【参考答案】

  (1)特点: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将帅临时委派,平时不能掌握军队。

  (2)变化:唐朝的府兵制被募兵制取代。

  主要原因: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府兵制失去经济基础。

  (3)继承了唐朝后期的募兵制度。但改变了唐朝后期兵将结合的方式。实行兵将分离。

  影响:防止兵变和地方军事割据,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的“积弱”现象。

  30.【参考答案】

  (1)情境的直观性:创设的教学情境要直观,有很强的历史真实感,才能使学生有代人感。

  启发性:创设形式新颖,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选择的内容要有讨论的价值,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过程的灵活性:课上的环节过程在具体教学中往往是交叉进行或平行的。引导参与时情境创设可能就在其中,实践探索的过程可能就是成果交流的过程,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环节灵活的融合,使学生“身临其境”。

  不足: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师生活动与学生互动关系失调。教学活动停留在师生互动者居多,生生互动者少,师生互动当然必要,但师生活动的面有局限,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狭小。师生互动不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卷入到思想和体验的.旋涡中去,许多学生处于旁听或陪坐的地位。该案例中学生就始终处于教师的引导下,没有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2)难点有以下三点:

  ①课前:确定主题、搜集资料;②课中:引导参与一情境创设一实践探索一成果交流;③课后:总结知识、提升能力。

  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做好教学引导工作,将教学主体定位为学生;体验活动的主题及内容应符合课程目标,切忌偏离主题;教师应促成学生将情感体验转化为继续学习的动力。

  31.【参考答案】

  评价:关于课堂的导入艺术应当把握的关键就是六个字:“凝神、点题、起兴”。可以说,有效的课堂导入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在本案例中教师采用古今结合的导入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改革专题的现实意义,体现了本模块教学的时代性原则。教师在讲解中注意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更好的投入到历史教学中来。

  课堂导入的要求有:(1)趣味性;(2)新颖性;(3)启发性;(4)艺术性;(5)简短性。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是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教无定法,新课导入也是这样。因此我们在学习原有的导入方法的同时应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并积极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四、教学设计题

  32.【参考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荷兰的殖民扩张情况,理解新航路的开辟对荷兰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影响。

  (2)了解英国世界殖民霸权的建立过程,理解英国的殖民扩张与其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并能从不同方面总结英国成为殖民帝国的历史条件。

  (3)理解殖民掠夺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有效手段;同时殖民掠夺导致了亚、非、拉美殖民地的极端贫困与落后。从不同角度进一步探究殖民扩张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阅读教材,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结合材料分析殖民扩张所产生的影响,培养阅读理解史料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问题,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胆质疑的精神。

  (4)充分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对早期殖民扩张的史实有更直观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欧洲早期殖民侵略的分析得出认识: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一方面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另一方面造成了殖民地的落后和贫困,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在学习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认识到各国综合国力的变化影响着各国殖民霸主地位的变化,树立竞争意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勇于面对机遇与挑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过程。

  教学难点:全面分析殖民扩张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英国政治家沃尔特·雷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早在五百年前,为争夺对海洋的控制权,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法等国就展开激烈争斗。演绎了一幕幕大国兴衰的历史大剧,今天让我们回到500年前的欧洲,看看西方各国如何进行殖民霸权的角逐。

  设计意图:通过引用沃尔特·雷利的话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早期殖民霸权的角逐

  1.16世纪的西班牙与葡萄牙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幅地图,引导学生结合自主学习,说一说葡萄牙、西班牙殖民扩张的主要地区。

  教师:16世纪的西葡两国建立起以亚洲、非洲为主的东半球殖民帝国和以美洲为主的西半球殖民帝国,成为最早的海洋霸主。在殖民地进行赤裸裸的残酷掠夺以获得财富。然而两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将财富用于享乐和王朝战争,势力衰落,很快被荷兰取代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纪的荷兰

  教师请同学结合荷兰殖民扩张的地图,介绍荷兰殖民扩张的过程。

  教师:17世纪的荷兰为什么能够成为“海上马车夫”?

  学生给出观点,分别是:(1)地理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2)经济条件:有经商传统,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3)政治条件: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赢得独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教师:就在荷兰人执17世纪世界殖民贸易牛耳之时。英法两国起来向其挑战。17世纪后半期,英荷间进行三次战争。结果,英国取代荷兰成为“日不落帝国”。

  3.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

  教师:英国是通过怎样的过程确立起殖民帝国地位的?

  学生结合课前自主学习,进行回答,教师对回答的内容予以点评,整理表格:

  教师:自此之后大国争霸的硝烟暂且平息,新航路开辟以来近四百年的殖民角逐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下面我们通过一面多棱镜来审视一下西方早期殖民扩张的历史。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早期殖民扩张的具体过程。

  (二)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学案中补充的材料进行充分的解读和分析,从不同角度探究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回望西方早期殖民扩张的历史,有大国的更替、有杀戮、有掠夺。它给我们今天的发展又会带来哪些启示呢?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对殖民扩张所产生影响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分析史料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同时进行分析问题方法的指导。

  (三)殖民扩张历史带来的启示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

  积极影响:获取大量的财富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增加原料供应,扩大世界市场的规模,推动美洲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残酷的剥削和野蛮的掠夺给美洲原住民及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各国争夺霸权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竞争的意识,体会以史为鉴,在后续的发展中要学会借鉴各种文明的成果,来促进本国的发展。

  三、巩固练习

  教师通过事先准备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本课小结

  教师:近代史上欧洲主要国家为了争夺霸权和商业利益进行长期斗争,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实力和君主立宪制政体的优势最终问鼎殖民霸权。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伴随新航路的开辟不断拓展,殖民者不仅在殖民地输出输入资本与商品,也把欧洲的制度与文化带到新大陆,深刻地影响了新大陆的面貌。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正确看待欧洲国家的争夺霸权与殖民扩张,能兼顾其产生的不同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总结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的掌握,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五、课后作业

  教师给出下列题目:1.试分析海洋与国家崛起的关系;2.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影响;3.你怎么看黑奴贸易。要求从以上问题中任选其一,用200--300字进行论述。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深化对本课内容的认识。

【上半年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相关文章:

2017上半年《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备考试题12-09

2017年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12-09

高中《通用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12-01

2017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12-09

2017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12-06

2017年高中《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12-09

2017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12-07

初中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检测卷12-09

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检测卷12-09

2017年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