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上半年《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备考试题

时间:2022-12-09 18:22:02 教师资格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7上半年《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备考试题

  导语: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为了方便考生的备考复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提供的《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备考试题,大家可以参考练习,更多习题练习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2017上半年《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备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美国企图冲出美洲走向世界的扩张主义纲领是(  )。

  A.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B.《四国条约》

  C.《九国公约》

  D.《凡尔赛和约》

  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3.“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薪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

  A.确定了国家性质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5.对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

  A.是为了维护政治统一而采取的文化政策

  B.本质上是封建文化专制

  C.汉武帝偏向董仲舒,是昏庸的表现

  D.儒家思想从此取得独尊地位,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

  6.下列朝代中,与秦朝最为相似的是(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7.隋朝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  )。

  A.九品中正制

  B.三省六部制

  C.三公九卿制

  D.议政王大臣会议

  8.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个盛世局面是(  )时期。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武则天统治

  D.光武中兴

  9.在汉语中,“鼎”被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

  A.秦汉时期

  B.战国时期

  C.春秋时期

  D.商周时期

  10.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 )。

  A.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先驱

  B.维护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C.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试题来源:[2016版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宝典[免费下载]

  中学教师资格证历年真题+模拟试卷+错题练习[免费体验]

  教师资格证培训招生:中学学科+综合素质+教学知识与能力(精讲班+习题班+VIP题库)

  查看试题答案,请扫描二维码,立即获得本题库手机版

  快速联系通道#FormatImgID_0# 。咨询电话:4000-525-585!

#FormatImgID_1#

  11.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枢密院、御史台和(  )。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宣政院

  D.行省

  12.下列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成就中,由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的是(  )。

  A.《齐民要术》

  B.《四部医典》

  C.《论衡》

  D.《天工开物》

  13.在“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短暂的春天,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

  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 ②促使新的政治力量发展壮大

  ③为民主革命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清朝时,雍正帝下令禁止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在近代打破这一禁令的是(  )。

  ①《南京条约》 ②《黄埔条约》 ③《天津条约》 ④《望厦条约》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人人心

  B.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C.革命派不重视对共和思想的宣传

  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16.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17.以下战役,从战略意义上讲,作用相同的是(  )。

  ①萨拉托加大捷②斯大林格勒战役③莫斯科战役

  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⑤诺曼底登陆战役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18.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一首《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后的喜悦,歌词中

  “驱散乌云见太阳”指的是(  )。

  A.1949年新中国成立

  B.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

  C.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D.1953年土地改革完成 .

  19.1953—1957年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

  展(  )。

  A.农业

  B.交通运输业

  C.重工业

  D.农业、商业

  2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推翻了君主专制王朝

  B.革命中都处死了国王

  C.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D.都推翻了殖民统治,取得了民族独立

  21.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说:“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决定于物产之多

  寡,而物产之多寡义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这段话的治国思想是(  )。

  A.学习西方

  B.鼓励人民富起来

  C.工业立国

  D.文明开化

  22.1929—1933年,一场空前的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面对这场危机,美国实施罗斯

  福新政。下列对美国政府“新政”所做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

  A.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

  B.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C.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D.彻底消除了美国经济危机的根源

  23.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聚会,协调三国对法西斯作战。以下

  不属于雅尔塔会议商讨议题的是(  )。

  A.战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

  B.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

  C.决定实施诺曼底登陆

  D.战后成立联合国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利用高新技术成果

  B.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C.发展新兴产业

  D.充分利用欧洲的资金扶持

  25.非洲五百年的屈辱、五百年的抗争都在1990年尘埃落定。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

  系最终崩溃的是( )。

  A.阿尔及利亚的独立

  B.埃及独立

  C.埃塞俄比亚的独立

  D.纳米比亚独立

  二、材料分析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给丘吉尔的信中写道:“在法国北部开辟战场,不仅能牵制希特勒在东线的兵力,而且能使希特勒无法入侵英国。”

  材料二:丘吉尔表示坚持“地中海战略”,极力主张从欧洲柔软的下腹部发动进攻。罗斯福对他的儿子说:“每当首相(丘吉尔)坚持经过巴尔干进攻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十分清楚他实际想要干什么。”

  (1)第二战场的开辟是在什么会议上决定的?

  (2)分析上面两则材料回答,在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上斯大林与丘吉尔产生了怎样的分歧?

  (3)欧洲第二战场最终开辟的时间和地点?

  27.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党纲如下:(一)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接消灭阶级差别;(二)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三)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四)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纲领》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无产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阵线里奋斗的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宣言》

  (1)材料一提出的革命目标是什么?

  (2) 材料二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3)比较两段材料,说明两段材料的不同之处以及产生不同的原因。

  三、教学技能题

  28. 历史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有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活动—探究教学模式等,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指出其采用了何种教学模式,并对这一教学模式作简单的介绍。

  案例:

  教学内容:伟大的文艺复兴

  教学准备:(1)查找与文艺复兴有关的图片资料、书籍、音像制品、艺术作品

  (2)总结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摘取其精华片断

  (3) 布置学生课前列出相应表格,对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文学作品和思想进行总结

  教学步骤:(1)用幻灯片播放图片《蒙娜丽莎》导入本节课所要讲解的内容

  (2)学生自由发言,扼要讲清所收集的资料

  (3)根据学生课前的整理,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展示,各小组选出最全面的总结展示给大家

  (4)各小组进行比较,总结出文艺复兴时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5)教师归纳总结

  29. 课堂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的开头语好比是新闻的导语,设计得生动形象,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学习目标,课堂教学便有个良好的开端,导入法多种多样,请设计一种以诗歌为开端的导入环节。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凡尔赛和约》使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失败;“十四点原则”是美国企图冲出拉美走向世界的扩张主义纲领;《四国条约》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解除了英日联合与美对抗的威胁;《九国公约》使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具有法律效力,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重新回复到若干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

  2.A[解析]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政治上主张“施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由此可见,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3.B[解析]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将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由此可知题干中的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清朝。故选B。

  4.A[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却是l949年通过的;1987年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故选A。

  5.C[解析]略。

  6.A[解析]秦朝和隋朝都是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都促进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发展,实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两朝也都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工程,都是由于其暴政导致农民战争而亡,都统治短暂,其灭亡的教训为后世强盛的朝代提供重要借鉴。由此可知答案为A。

  7.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实行九品中正制;隋朝时期,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秦朝建立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满族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周政的制度,在军机处设立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就名存实亡了。

  8.B[解析]唐太宗“贞观之治”使唐朝的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稳定,国力逐步增强,主要是针对社会政治方面说的,是治世,不可说是盛世;唐玄宗时期,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金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是一个盛世的局面,而第一个盛世局面出现在西汉时期的寒帝和景帝时期,即“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是在东汉时期,东汉的建立经历了农民起义,造成了当时社会动荡、经济凋敝,光武帝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才使社会安定下来,经济得到恢复,史称“光武中兴”。

  9.D[解析]本题通过“鼎”字的形成,间接考查了考生对夏、商和西周文化成就的了解。商周时期,雕塑和青铜器铸造技术达到高峰,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等代表名作,因此可以判断,“鼎”字的形成应至少追溯到商周时期。故本题答案为D。

  10.A[解析]略。

  11.A[解析]中书省由元朝设立,与枢密院和御史台并存于中央机构中,为最高的行政机美,行使宰相之职;尚书省是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起来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行省即行中书省,是在地方设置的行政机构。

  12.B[解析]《四部医典》是由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

  13.A [解析]根据题于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一战”期间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自然经济,故应排除④,所以此题应选择A。

  14.D[解析]略。

  15.B [解析]1895--1898年间为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变法维新,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改革教育制度,大力发展工商业。故在这一时期“民主”出现的频率较高。

  16.A[解析]梁启超的话强调中国乃是中国人之中国的含义,可知,辛亥革命使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17.B[解析]萨拉托加大捷是北美英属殖民地十三州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扭转了整个独立战争的战局。它不仅增强了美国人民争取胜利的信心,也为美国人民抗英斗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从此美国军队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从此苏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l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一个伟大转折,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莫斯科战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莫斯科并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4年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诺曼底登陆成功,美英军队重返欧洲大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此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B,萨拉托加大捷、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都是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转折点。

  18.C[解析]略。

  19.C[解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0.C[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21.C[解析]根据材料最后一句,可知这段话的治国思想是工业立国。

  22.D[解析]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不能从根源上消除。

  23.C[解析]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早于l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不可能是雅尔塔会议商讨的议题。故本题答案为C。

  24.D[解析]“二战”后美国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大力拓展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故D项说法错误

  25.D[解析]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二、材料分析题

  26. (1)德黑兰会议。

  (2)斯大林主张在法国北部开辟战场,丘吉尔主张从巴尔干进攻。

  (3)时间:1944年6月;地点:法国诺曼底。

  27. (1)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

  (2)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不同之处:材料一未能分阶段地提出党的革命纲领,材料二明确规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党的最高纲领。原因:说明在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已经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

  三、教学技能题

  28. 这一案例采用的是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的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教学原则是: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前认知特点,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这一教学模式有它自身的优缺点,其优点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缺点是学生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29. 教学内容:秦统一六国

  导入:教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诗吗?

  学生:荆轲。

  教师:那么,荆轲是在什么情况下做了这样的诗呢?又发生在什么时期呢?壮士一去的结果又是什么呢?下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课——《秦的统一》。

【上半年《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备考试题】相关文章:

2022上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10-10

英语试题分析及期中备考教学反思05-17

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试题09-14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05-24

英语专八考试听力试题备考训练03-21

2023临床执业医师基础备考试题04-22

临床执业医师备考测试题(附答案)04-20

2023自学考试《广告摄影》备考模拟试题及答案02-02

最新中医执业医师基础巩固备考试题04-21

高中历史教学计划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