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百文网手机站

幼儿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要点复习

时间:2021-04-18 16:49:41 教师资格 我要投稿

2017幼儿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要点复习

  导语:教师就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以下是百分网小编整理的2017幼儿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要点复习内容,欢迎学习!

2017幼儿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要点复习

  【考点一】婴幼儿身心发展

  第三节 婴幼儿身心发展

  婴幼儿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婴幼儿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发展也称身体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方面。身体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心理的发展指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

  生理发育和心理的发展密切相关。生理的正常发育是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而心理的正常发展又会促进生理的发育。比如,一个身体赢弱的幼儿,饮食和睡眠不佳,生理发育迟缓,不能正常地参与其他幼儿的游戏和活动,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他的情绪、自尊心、人际关系等心理方面的因素,阻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相反。一个被老师忽略或不当惩罚的孩子,心理发展受到影响,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又会影响其食欲、睡眠和免疫功能,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发育。

  一、婴幼儿的身体发展

  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即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前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具体分述如下。

  (一)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是指出生后的第1个月内。即俗语所称的“月科孩子”。从受孕成胚胎至分娩,胎儿在母体内发育了40周.已经为准备生活于母体外创造了必要的生理条件。胎儿在发育阶段因为有母体的保护,所以胎儿对外界的感应并不明显。当胎儿孕育成熟脱离母体来到人世的最初阶段,其机体对自然生活环境的适应需要2~3周才渐趋稳定。在这个期间,新生儿的神经中枢发育不完善,器官机能活动能力不足.非常容易受体内外不良因素的侵袭,所以对新生儿需要特别保育。产妇“坐月子”的习俗,不仅仅是产妇恢复身体机能的需要,也是新生儿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

  新出生的男孩平均体重为3.15千克,女孩为3.10千克;成熟儿最低为2.5千克,最高可达4.0千克甚至更重。新出生的男孩平均身长为50.5厘米,女孩为49.5厘米;成熟儿最短为45厘米,最长可达53厘米或更长。新出生的男孩平均头围为34.0厘米,女孩为33.5厘米。新初生婴儿的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男孩的平均胸围为32.4厘米,女孩为32.2厘米。

  婴儿刚出生时.可在头颅的上方摸到前囟,它是额骨和两块顶骨尚未连接形成的菱形间隙,约l.5厘米×2厘米.以后逐渐变小,至l~1.5岁时闭合。后囟在头颅的后方,是由枕骨和两块顶骨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出生时后囟已很小或接近闭合,一般在出生后6周时应闭合。在囟门处头骨尚未连接,这里只有头皮和脑膜.婴儿的其他颅骨之间也还没有形成紧密连接,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脑的重量增长一倍,两岁时增长两倍,以后增长速度才放慢。囟门和颅骨缝的存在就是要为头颅的容量提供可变性条件,即为儿童脑的飞速发育留下了空间。

  有些新生儿刚出生时头皮上长有黑发,这是胎发,胎发以后会脱落并长出新的头发。婴儿出生时就有瞬目反射,当有大的响声或碰碰小儿或触其角膜可引起瞬目(眨眼)动作。出生后最初几日就有视力.初期只能感觉到光线。能看到东西但模糊不清,常有生理性斜视或复视。足月新生儿对于高大的声音的反应是惊吓反射、眨眼或啼哭。若啼哭时听到声音,也可能表现啼哭停止,以后逐渐喜欢柔和的声音,1个月末可以集中精力听声音,轻轻拍掌可以使之停止啼哭。足月新生儿在出生后头几天内味觉相当灵敏,可以识别甜、苦、酸等不同的味道。4~5个月后,味觉才能进一步发展。新生儿的嗅觉发育较差,从1个月起才可感到强烈的气味,到7~8个月时嗅觉发育灵敏,第二年内可识别各种气味。新生儿生下来就有触觉,以口唇部分最灵敏。用东西碰到小儿口唇,可引起吸吮反射。当小儿脸颊部接触到母亲乳房或其他部位时,即可出现寻找乳头的动作。

  新生儿温度觉发育良好,出生后若放在较冷的环境中,小儿就会啼哭、战栗;放在温水袋上则表现平静。痛觉发育较温度觉稍差。出生后第2个月起才对刺痛有痛苦的反应。由这些外感受器传来的兴奋.在新生儿时期还不能形成暂时性联系,需到出生后2~3个月才能形成。

  观察婴儿第一次微笑的时间对掌握其健康生理指标也很有意义,有人曾统计400例健康小儿第一次出现微笑的年龄:11%的小儿是在出生后2~3周,49%在3~4周,21%在4~5周,l9%在5~6周。个别正常足月儿出生后8周还不会微笑。如果在8~10周还不会微笑,就应该考虑儿童智力发展可能出现了问题。

  新生婴儿的皮肤上蒙有一层白色污垢。这层东西以后会慢慢地被吸收掉。新生儿的脸往往浮肿、凹凸不平。头颅变形,前额低、脑袋长而扁,有的新生儿头部还会留有产钳形成的乌青块,有的孩子会因头皮下局部出血形成突出的血肿,这往往是分娩时压力所产生的作用。新生儿的皮肤颜色很红,以后会慢慢恢复正常肤色。新生儿初生的一两天内,身上可能会出现黄疸,这种黄疸持续大约l周左右。如果在出生的第一天就出现黄疸,并持续一周以上,就需要请医生查看。新生儿的脊柱底部常会有青灰色的斑,人称“蒙古斑”,这种青斑以后会逐渐消失。新生儿的身上一般都会布满胎毛,这些胎毛通常在1周后脱落。在以后的2周中。新生儿全身皮肤会呈现干燥、鳞状纹路,以后还会脱皮。

  (二)婴儿期

  婴儿期是指出生后l~12个月,也有人称这个阶段为乳儿期。这个阶段,是孩子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l岁以内婴儿体重增长很快,但此期间婴儿的体重增长不平衡,前六个月增加体重快,后六个月增长体重比前六个月少一些。在正常养护条件下,前3个月,婴儿每月平均增重可达700~800克,以后逐渐减慢.后半年每月平均增重400~450克,全年平均每月增加500~600克。因此,小儿出生后4~5个月时,体重可达出生时的2倍,1岁时可达出生的3倍或稍多。婴儿到12个月时体重约10千克至10.5千克。  (三)幼儿前期

  幼儿前期是指l周岁至3周岁阶段.这两年中幼儿的身体发育比第一年稍慢,2岁以后,体重增加更慢,也不很均匀。在正常的养育条件下,2~3岁儿童体重平均每月增加180克,每年约增加2000克。至2周岁时体重大约在12.5千克左右.体重可达出生时的4倍。在儿童出生的第三年身体发育速度较前两年稍慢,年增加体重约2000克.3岁时体重大约在14.5千克左右。

  幼儿出生的第二年全年头围仅增长约2厘米。5岁时约达50厘米。l5岁时约达53~54厘米,已与成人头围大致相似。幼儿在正常发育情况下,在10~17个月时,萌出4颗第一乳磨牙。18~24个月期间,萌出4颗尖牙。20~30个月.萌出4颗第二乳磨牙。2岁半时应该出20颗乳牙,儿童到3岁时乳牙已经出齐,咀嚼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乳牙共20颗,上下各10颗,从中线向外依次为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乳磨牙和第二乳磨牙。出牙的早晚及牙生长的速度是体格发育的指标,而出牙的顺序比出牙的早晚更为重要。

  (四)幼儿期(学龄前期)

  幼儿期是指3~6岁,即幼儿园教育阶段,也称学龄前期。这时期孩子体格发育较慢,各项生理指标发育比较平衡.给人一种长不大的感觉。在这个阶段的身体发育过程中,儿童的脂肪会进一步下降,肌肉组织进一步增强和发展,但此时的肌肉仍然显得瘦弱而无力,以后肌肉会不断生长和增强,儿童的体格会逐渐健壮起来。幼儿期的体格具有较成熟的外观,上下肢比较苗条,上身狭窄成锥形。幼儿期身高的增加超过了体重的增长,体重增加逐渐从第3年的2.3千克减慢到第5年的2千克.身高的增长逐渐从第3年的8.9厘米减慢到第5年的6.4厘米。如果儿童在6个月内的体重的增加大大超过身高的增加,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控制孩子体重的增加。如果儿童在6个月内体重和身高没有任何变化,就应该考虑其发育可能出现了问题,就需要去看医生并做检查。幼儿期的颅骨长度有所增加,下巴更加突出,上颌加宽,为恒齿的生长提供了空间。面部的发育使幼儿期的面部更加成熟,面貌特征更加明显。

  二、婴幼儿的心理发展

  (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同时其神经系统也迅速发育。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幼儿先天就有许多应付外界刺激的本能,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眨眼反射,物体或气流刺激眼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动作,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本能,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怀抱反射,当新生儿被抱起时.他会本能地紧紧靠贴成人。抓握反射,又称达尔文反射,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这样5个脚趾形成扇形。迈步反射,又称行走反射,大人扶着新生儿的两腋,把他的脚放在桌子、地板或其他平面上,他会做出迈步的动作,好像两腿协调地交替走路。游泳反射,让婴儿俯伏在小床上,托住他的肚子,他会抬头、伸腿,做出游泳的姿势。如果让婴儿伏在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巴布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时,他会打呵欠。儿童先天带来的本能动作有不同的性质,有些对新生儿维持生命和保护自己有现实意义。有许多天生带来的无条件反射,在婴儿长大到几个月时会相继消失,如果过了一定年龄还继续出现,反而是嘤儿发育不正常的症状。

  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即用以应答外界环境刺激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心理的支配。幼儿的动作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以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有规律”。

  (二)先学前期的年龄特征(1-3岁)

  1~3岁称为先学前期,也称先幼儿期。这时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表现在儿童在这时期学会走路,开始说话,出现思维,有了最初的独立性,这些都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因此可以说,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是在这个时期才逐渐齐全的。许多心理学家认为:1~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期间出现了许多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件。

  1.言语的形成

  随着与成人的交往日益发展,婴儿主要的交际工具——身体接触、表情等渐渐显得不太适用了,而言语交际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这种变化促进了先幼儿言语的迅速发展。如果说,婴儿期是掌握本族语言的准备期,那么,先学前期则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在短短的两三年里,儿童不仅能理解成人对他说的话,而且能够运用El语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还能根据成人的言语指示调节自己的行为。言语的形成和发展也促进了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概括性的发展。

  2.思维的萌芽

  思维是高级的认识活动,是智力的核心。幼儿的思维在实物活动中出现了,使他们的整个心理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的发生,不仅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已基本形成,同时也引起原有的低级认识过程的质变:知觉不再单纯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也开始反映事物的意义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解性的知觉”,即思维指导下的知觉;记忆的理解性增强了,有意性也出现了;情绪情感逐渐深刻,意志行动产生了:儿童的心理开始具有最初的系统性。但幼儿的思维总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不开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动作,具有直觉行动性。

  3.自我意识的萌芽

  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人”与“我”和“物”与“我”的比较中,逐渐认识到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与作为主体的自己之间的区别.从而形成对自己的认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透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突出表现为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三)幼儿期的年龄特征(3~6岁)

  1.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3岁,对于多数儿童来讲,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3~4岁属于幼儿初期,此阶段幼儿多为小班阶段。也称小班幼儿。正是从3岁起,儿童才开始离开父母进入幼儿,过集体生活。这个变化比较大,儿童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适应的关键,在于使幼儿与老师、幼儿园、小朋友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

  处于幼儿初期的幼儿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小班幼儿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年龄越小越突出。小班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如果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

  (2)爱模仿

  3~4岁幼儿的模仿性非常突出.模仿现象较多.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动作认识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主要是模仿一些表面现象。再大一些的幼儿的模仿则已开始逐渐内化。小班幼儿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有什么,所以小班玩具的种类不必很多.但同样的要多准备几套。在教育工作中。要多为儿童树立模仿的样板。教师常常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们树立好榜样。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思维依靠动作进行.是先学前期儿童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仍然保留着这个特点。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还要靠动作,因此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小班幼儿的思维很具体,很直接。他们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因此。对小班幼儿更要注意正面教育,讲反话常常会适得其反。对幼儿提要求也要注意具体,最好说“眼睛看着老师”,而不要说“注意听讲”.因为幼儿不容易接受这种一般性的抽象的要求。

  2.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

  4~5岁属于幼儿中期。幼儿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以下心理特点:(1)爱玩、会玩。活泼好动

  幼儿都喜欢游戏。但小班幼儿虽然爱玩却不大会玩,大班幼儿虽然爱玩,也会玩,但由于学习兴趣日益浓厚,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中班的幼儿明显比小班的幼儿活泼好动,动作灵活,头脑里主意也多。

  活泼好动的特点在幼儿中期更为突出的原因是:第一,中班幼儿经过一年的集体生活.对生活环境已经比较熟悉,也习惯了幼儿园的生活制度;第二,4~5岁的幼儿在心理上进一步成熟,特别是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兴奋和抑制过程都有较大提高。

  (2)思维具体形象

  中班幼儿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他们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但是其思维过程还必须依靠实物的形象作支柱。中班幼儿常常根据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理解成人的语言。为了让幼儿明白教师说的话,必须注意了解幼儿的水平和经验,避免说过于抽象的语言。语言教学中,尽量用形象的解释来帮助儿童理解新词。

  (3)开始接受任务

  对小班幼儿布置任务,一般需要结合他的兴趣。严格地说,小班幼儿还不能理智地按任务的要求行动。如前所述,小班幼儿的行动往往受情感支配,常常是无意性的。中班幼儿开始能够接受严肃的任务。在实验室进行的一些比较单调的任务,都只能从4岁开始。4~5岁幼儿的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有意想象等过程都比3岁幼儿有较大发展,自我控制发展迅速。在坚持性行为的实验里.4~5岁幼儿的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其增长程度比3~4岁和5~6岁都大。在日常生活中。4岁以后的幼儿对于自己所担负的任务已经出现最初的责任感。小班幼儿完成值日生任务常常还是出于对完成任务过程的兴趣,或对所用物品的兴趣。中班幼儿开始理解到值日工作是自己的任务.对自己或别人完成任务的质量开始有了一定要求。

  4岁以后幼儿之所以能够接受任务,和他的思维的概括性和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由于思维的发展,他的理解力增强,能够理解任务的意义,由于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行为的目的性、方向性和控制性都有所提高,这些都是接受任务的重要条件。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学前儿童都喜欢玩。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活动。小班幼儿已经有游戏活动.但是他们还不大会玩,需要成人领着玩。4岁左右是游戏蓬勃发展的时期。中班幼儿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规定主题。他们不再像小班那样,出现许多平行的角色。他们会自己分工,安排角色。中班幼儿游戏的情节也比较丰富,内容多样化。在沙坑里玩沙。能够发展起钻地洞的游戏:搭积木时,搭好了“动物园”后,玩动物园游戏。在游戏中不但反映日常生活的事情,还经常反映电视电影里的故事情节。

  中班幼儿在游戏中逐渐结成同龄人的伙伴关系。他们不再总是跟着成人,而是用更多的时间和小明友相处。一同游戏。只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才求助于成人,或者是请求帮助解决活动中的实际障碍,或者是请求判断是非,有时则是要求成人对他们的'成功加以肯定。

  可见,从4~5岁开始,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伴关系开始打破了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优势地位。开始向同龄人关系过渡。当然,这时的同伴关系还只是最初级的,结伴对象很不稳定。成人的影响仍然远远大于小朋友的影响。

  3.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

  5~6岁属于幼儿晚期,这一时期幼儿注意表现为以下心理特点:

  (1)好学、好问

  好奇是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大班幼儿的好奇与小、中班有所不同。小、中班幼儿的好奇心较多表现在对事物表面的兴趣上。他们经常向成人提问题,但问题多半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上。大班幼儿不同,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问题的范围也很广,天文地理,无所不有,希望成人给予回答。

  好学、好问是求知欲的表现。甚至一些淘气行为也反映幼儿的求知欲。家长、教师都应该保护幼儿的求知欲。不应该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对类似破坏玩具的行为也不要简单地训斥了事.而应该加以正面引导,一面耐心讲道理。一面向幼儿介绍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满足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大班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性的萌芽。由于大班幼儿已有了抽象概括能力的萌芽。所以,可以也应该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事物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促进智力发展。

  (3)个性初具雏形

  大班幼儿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对人、对己、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自尊心很强,有的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的爱好唱歌跳舞,有的显示出绘画才能等。对于幼儿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当给予充分的注意。幼儿园教师在面向全体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因材施教,针对各人的特点,长善救失,使儿童全面地健康地发展。

  (4)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5~6岁幼儿出现了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方法。4岁前幼儿往往不会比较两个或几个图形的异同,而5岁以后幼儿则能较好地完成任务。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对比的方法。把图形或图形的相应部分一一对应地进行比较。注意的活动中,5~6岁幼儿能够采取各种方法使自己不分散注意。

  大班幼儿进行有意记忆时,也运用各种方法,例如在“跟读数字”测验中,幼儿一边听任务,一边默默地跟着念。在识记图片时,暗暗地以手指的活动帮助。在识记字形或其他不熟悉形状时.自行作各种联想,使无意义的形状带有一定意义,以帮助记忆。用思维解决问题时.大班幼儿会事先计划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行动过程。例如在“迷津”测验中,一些大班幼儿先用视线尝试着走出迷路。然后拿起笔来一气呵成。在绘画活动中,小班幼儿毫不思索就动手去画,大班幼儿则要求想一想。他们在头脑中先构思以确定有意想象的目标,作出行动的计划,然后基本上按预定计划去行动。5~6岁幼儿不仅在认知活动中能够采取行动计划和行动方法.在意志行动中也往往用各种方法控制自己。

  【考点二】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

  第四节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

  一、幼儿身体发育

  幼儿身体发育是按照一个可以预期的顺序进行的,它比较严格地受到时问的制约。身体发育则是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

  (一)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

  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就是大多数正常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规律。1.幼儿身体发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幼儿发育从幼稚到成熟是个连续的过程,不是间歇式、跳跃式的过程。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为了便于研究和保健,又可将其分为若干阶段,这些阶段之间相互联系.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发育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发育的延续,如果前面阶段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后面阶段的发育:如婴儿动作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民间总结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两个月抬头,四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七个月会滚,八个月会爬,一周岁会走。抬头、翻身、坐、滚、爬、走这些动作是婴儿动作发育连续过程所分的几个阶段,如果没有让婴儿在爬的阶段得到锻炼.婴儿就较难掌握走路的方法.走路时容易摔倒。

  2.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

  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个是匀速的,也不是加速度的,而是有快有慢。呈波浪式的。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共有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这两个高峰期称为生长发育的突增期。第一个突增期在两岁以前,第二个突增期在青春期。

  胎儿中期(4~6个月)身长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长275厘米,约为出生身长的55%,是一生中身长增长最快的时期。胎儿后期(7~l0个月)体重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加2300克、约为出生体重的77%,是一生中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出生时身长为50厘米,体重为3000克。一岁时,身长约75厘米。体重约9000克。一年中身长增长约25厘米,体重增长约6000克。是出生后发育最快的时期。出生后第二年,身长增长l0厘米,体重增长2500~3500克,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比较快。两岁以后,生长发育的速度下降,每年身高增加4~5厘米,体重增加1500~2000克,直到青春发育期,生长发育再次加快。

  3.幼儿身体发育是具有程序性的

  0~6岁幼儿的发育有两个规律,一个是头尾律,一个是正侧律。在胎儿时期.头颅最先发育。出生时,头围已达成人头围的65%。出生以后,头颅继续快速发育,然后是躯干,最后才是四肢。这种从头部到下肢的发育规律称为头尾律。从“二拾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的动作发育程序来看,也能发现这一规律。所谓正侧律是指从人体中部到人体边缘的发展;婴儿开始拿东西时是满把抓,然后是几

  个指头拿东西,后来可以用两个指头拿,最后能用指尖拿东西。这就是发育的正侧律。从出生到发育成熟,人体各部的增长具有这样的规律:头颅增长一倍,去干增长两倍,上肢增长三倍。下肢增长四倍。经过这样的增长,新生儿从一个巨大的头颅,较长的躯干,短小的四肢的不均衡体型发育成为一个较小

  的头颅,较短的躯干,较长的四肢,体型较为均衡的成人。

  4.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统一协调的

  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存在四种模式,一般称为四种生长模式。由于是全身各系统发育的基础。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胎儿时期和出生后一直是领先的。这是生长模式之一。由于儿童时期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免疫细胞的功能较差,淋巴系统通过自己的迅速发育以提供更多的淋巴细胞.弥补免疫细胞功能的不足,保护机体。随着身体器官的成熟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加强,淋巴系统在10岁以后又逐渐退缩到较低水平。因此,淋巴系统的发育趋势是最初几年发育较快,后又逐渐萎缩至成人水平.这是生长模式之二。一般系统的发育,包括身体外形以及内脏各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肌肉等)的发育,存在两个发育的高峰期,身高和体重的变化趋势就是这些系统的发育趋势。这是生长模式之三。由于身体其他系统的发育尚未成熟,生殖系统的发育没有意义。所以,在幼儿时期.这一系统基本没有发育.这是生长模式之四。

  可见,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这种不均衡恰恰是机体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

  5.生长发育是有个体差异的

  尽管每一个儿童在发育过程中,都存在上述的发育规律,但由于遗传和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在发

  育的过程中或发育结束时,都存在着胖瘦、高矮、智愚、强弱等方面的差异;没有两个人的发育是完全一样的。

  (二)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

  婴幼儿身体发育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身长中心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移

  婴幼儿身长的增长主要是下肢长骨的增长。刚出生时,婴儿的身体比例不协调。下肢很短,小儿身长的中点位于脐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增长的速度加快,身长的中点逐渐下移,l岁时身长中点移至脐;6岁时移到下腹部;青春期身长的中点近于耻骨联合的上缘。两上肢左右平伸时两中指间的距离叫指距,主要代表两上肢长骨的增长。出生的指距约48厘米。上肢长骨增长的情形与身长相似.在一生中指距总比身长略短。

  2.体围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

  体围是指绕身体某个部位周围线的长度。通常由头围、胸围、腰围、臀围等指标组成。但对婴幼儿的体围测量一般只测量其头围、胸围、腰围等。婴幼儿身体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头部最先发育,然后是躯干、上肢,最后才是下肢。2个月时的胎儿头长相当于身长的l/2,婴儿初生时头长约为身长的l/4.而到成人时仅头长为身长的1/8,这说明头的发育最早。头脑是人整个身体的“司令部”,它的成熟程度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整个身体的生长发育。婴幼儿手的发育较早,在其会走路以前几乎已经掌握了手的各种功能。如在婴儿刚刚学会爬的时候,主要是靠手的力量向前爬行,而此时腿部还不会与手的力量相互协调。婴儿下肢的发育较晚,主要是在会直立行走后,才开始逐渐发育的。婴幼儿四肢的发育。无论是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都是按先中心后末梢的顺序进行的。

  3.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有先后快慢的差别。

  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呈现不平衡的特点。其神经系统最先发育成熟:而生殖系统到儿童期末才加快发育。当其生殖系统发育成熟也就是性成熟的时候,就会让人感觉到孩子一下子长大并进入青春期了。儿童肌肉的发育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在五六岁以后,一个是性成熟期以后。肺的发育要在青春期才完全成熟。婴儿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心脏大小基本维持原状;2~3岁时,它的重量迅速增加到初生时的3倍,以后生长速度减慢,到青春期又激增到出生时的10倍。

  二、幼儿动作发展

  儿童出生后。开始只能躺在床上乱动,以后才逐渐会走、会跑、会跳,会用手灵巧地拿东西,这是动作的发展过程。儿童动作的发展是肌肉和骨筋活动的发展,但是它和儿童心理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儿童是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动作接触周围事物,认识周围事物,产生及发展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同时也表现着他们的心理活动。儿童动作的发展在3岁以前已基本完成,以后只是向更准确、更有组织、更匀称协调的方向发展。3岁前儿童动作的发展,是有规律地按一定顺序发展的。

  (一)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儿童头部动作的发展

  头部动作是儿童最早发展,完成也较早的动作。头部动作的发展顺序,大体是这样的:出生时,仰卧时头会左右转动,俯卧时会抬头片刻。这时如果不用手接着他的头,头就会下垂。1个月,头仍不能竖直,俯卧时能抬起下巴。2个月,抱着时头能竖直,但还是摇摆不稳。3个月,头能竖直而且平稳。4个月,头能平稳竖直:俯卧时能抬头。抱着时头能保持平稳。7个月,仰卧时能抬头。

  2.儿童躯体动作的发展

  躯体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翻身和坐的动作的发展。2个月,能挺胸。3个月,能从侧卧翻到仰卧。4个月,能扶着坐。5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侧卧。6个月,会坐在有扶栏的椅子上;坐着时身体前倾,会用手支撑身体。7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俯卧;能不靠成人或其他东西的扶持独自坐一会儿。l0个月,能毫不费力地从躺首坐起。l2个月,站着时能自己坐下。

  3.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

  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要经历爬行、站立和行走三个阶段。7个月,试着爬行,主要依靠膝盖和大腿的移动。8个月,匍匐爬行.腹部贴地,用腹部手臂带动身体和两腿前进;扶着能站立。l0个月,用手和膝盖爬行。身体不着地,手臂和腿交替移动;能扶着东西自己站起。l2个月,能扶着行走。14个月,能独自站立。l5个月,能独自行走。18个月,跑步不稳,容易摔倒。2岁,行走自如,能大步稳跑,会踢皮球,能自己上楼下楼。2.5岁,能双脚跳,会用单脚站立片刻(2秒钟左右)。能踮着脚,用脚尖走几步,能从椅子上跳下。3岁,能单脚站立:会踮着脚走,跑步稳当,会骑三轮脚踏车。

  4.儿童抓握动作的发展

  抓握动作的发展,是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抓握动作的发展,以眼睛注视物体和手抓握物体动作的协调;五个手指活动的分化为特点。因此,婴儿出生后6个月,抓握动作才开始发展。3个月以前的婴儿,手基本上是捏成拳头,手脚一起乱伸乱动,4~5个月的婴儿,虽然会伸手抓身旁的东西,但往往是整个手拿一把抓,拿不住。这种手的动作带有很大程度的不随意性,手接触到什么就抓什么。6个月,捏物体时还是一把抓,不会使用拇指,能够把东西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手眼协调,看到物体后能用手抓住它。8个月,抓握物体时能大拇指和其他四个指头分开,使用拇指抓握住物体。l0个月,能协调地配合手眼动作,把一样东西放到另一样东西上。18个月,能将2~3件东西搭叠起来.能推拉玩具。会同时使用四个手指和拇指,抓握动作得到充分发展。2岁,能用手一页一页地翻书。2.5岁。手与手指的动作相当协调,手指活动自如,会用手指拿筷子、拿笔。3岁,能用手拿笔画圆圈,会自已往杯子里倒水,能自己解开和扣上钮扣。

  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虽然主要由身体发育的成然而产生,但是也与环境影响有关系。例如。行走动作,是随着腿、腰部骨骼、肌肉发育而成熟的,儿童到一定时间,就会扶着东西站立和行走。但是独立行走的动作,却是在成人的帮助下,练习越多越熟悉。有些动作,没有相应的环境和练习,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印度狼孩卡玛拉由于长期在狼群中生活,没有行走动作发展的环境。到l4岁时,走路还没有2岁儿童稳。到l7岁死去时,始终没有平稳地走或跑过。因此,父母应当根据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帮助儿童完善动作,提供动作练习的机会,促进儿童动作的发展。

  (二)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

  1.从上到下

  儿童动作作发展。身体上部的发展先于身体下部的发展。从头部到下部,从上肢到下肢逐渐发展。

  2.从大到小

  这是指儿童最初发展起来的是与大肌肉相联系的动作,逐渐发展到与小肌肉相联系的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的发展,先发展的是与手臂大肌肉相联系的伸臂,以后逐渐发展起来与手指小肌肉相联系的抓、握、拿等动作。

  3.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身体个别部分的简单动作,如伸伸手、踢踢脚、转头等,逐渐发展到同时转头、伸手、手眼协调地拿取物体,进一步发展到能从事由多种动作组成的游戏活动。

  4.从不随意到随意

  动作的不随意性和随意性,是从动作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来区别的。儿童的动作,最初是不随意动作,无目的、由客观刺激引起,加头随着光线的方向转动,有东西接触儿童的手,儿童的手就去抓摸。以后,随意动作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客观刺激不在眼前或没有直接接触儿童,动作也会出现,而且通过动作,主动地、有目的地去接触事物,认识事物。如儿童在“藏猫”的活动中,主动地把头转来转去寻找“猫”。这就是一种随意动作。

【2017幼儿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要点复习】相关文章:

幼儿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08-14

幼儿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08-14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习题08-14

2017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练习题08-20

幼儿园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纲08-25

幼儿教师资格证保教与能力巩固试题201708-20

幼儿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测试试题10-05

教师资格《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模拟题及答案09-27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精讲08-26

幼儿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重要考点归纳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