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百文网手机站

报任安书教案

时间:2022-10-06 10:31:25 教案 我要投稿

报任安书教案汇编六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报任安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报任安书教案汇编六篇

报任安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3、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4、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5、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重难点】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2、解题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三、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

  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内容与形式梳理

  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明确: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请同学在预习的基础上,概述课文的大意

  明确: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3、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具体研习,掌握重点字词句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补充)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辞、考、综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字词。司马迁再拜言 意气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 请略陈固陋 阕然久不报 幸勿为过 流俗所轻也 不与能死节者比

  特以为智穷罪极 卒就死耳 用之所趋异也 积微约之渐也

  具于五刑 审矣,何足怪也 殆为此乎? 仆于妻子何如哉

  亦颇识去就之分 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 仲尼厄而作《春秋》

  不韦迁蜀 发愤之所为作也 以舒其愤 仆窃不逊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会遭此祸

  虽万被戮,岂有毁哉

报任安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四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总第 周 第 课时

  一、指导学生自学“单元教学指导”和《司马迁与〈史记〉》,在此基础上诵读课文。

  要求:

  1、对照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

  2、大声诵读,注意断句和字音。

  3、大体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

  4、对照课后联系,进一步渗透课文深层内涵。

  二、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课文

  三、教后记:

  第二课时 总第 周 第 课时

  一、 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qiāng)地 伏法受诛(zhū) 暴(pù)肌肤

  鞭棰(chuí) 圜(yuán)墙 占卜(bǔ)

  槛(jiàn)阱 缧(léi)绁 囹圄(Yǔ)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②不能与死节者比 ③其次不辱理色 ④及在槛阱之中 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⑦恨私心有所不尽 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四、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课文

  五、教后记:

  第三课时 总第 周 第 课时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

  愠(yùn)色 倜傥(tìtǎng)

  4、词句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 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④惟倜傥非常之人 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课文

  教后记:

  第四课时 总第 周 第 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③重为乡党所戮笑 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译

  五、教后记:

报任安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3、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在教师指导下,弄懂文意,把握文言言基础知识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背景及相关知识介绍

  1、知识介绍

  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字于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他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

  2、背景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3、、字音

  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鞭(chuí)圜墙(yuán)

  占卜(bǔ)囹圄(yǔ)槛(jiàn)缧绁(léi)愠色(yùn)倜傥(tìtǎng)

  二、课文把握

  1、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之处。

  2、教师读课文。

  3、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此文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3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5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6段)

  三、集中学习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一到三节分别用了哪些修辞,都有何作用和目的?

  比喻

  问,本节采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明:比喻,地位卑微,在周围人眼里罪有应得,死也不能显示气节。

  对比

  4、结合注释阅读“人固有一死”到“最下腐刑极矣”,概括此段内容。作者受了哪些摧残,写这些事的目的何在?主要采用何手法表现的?

  精神上:

  辱先,辱身,辱理色,辱辞令

  肉体上

  诎体受辱,易服受辱,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剔毛发、婴金铁受辱,毁肌肤、断支体受辱,腐刑(受)极(辱)

  目的;、铺排、对比、说明自己受了奇耻大辱,无颜苟活

  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

  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

  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

  5、结合注释阅读“且西伯”到本段结束,概括此部分内容。说说本部分又是采用何手法,想要表过什么意思?用典

  西伯(周文王)——拘牖里李斯——具五刑

  淮阴(韩信)——受械彭越、张敖——系狱

  绛侯(周勃)——囚于请室魏其——衣赭关三木

  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

  明:用典、忍辱偷生,古今一体、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暗示自己也想“隐忍苟活”、

  6、课文的第二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两个层次。

  (1)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

  (2)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上面两点都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第二课时

  一、集中学习4—5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二、指导学生熟读铺排句和用典句

  1、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什么?

  不为父母妻子

  不是因为缺乏勇气

  让文采流传后世

  2、用典有何作用?从文中找出原话回答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明;受辱后“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终于成功

  相信自己也能成功进一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2、作者提出怎样的认识?

  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3、第四五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4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5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第4段的人物是第5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首先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5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第三课时

  一、师生共同探讨以下内容:

  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

  肉体上(受尽尽酷刑)

  “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

  精神上(残酷迫害)

  “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奇耻大辱

  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悲痛欲绝

  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A、人活的要有意义

  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人活的要有意义

  B、《史记》没有完成

  “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C、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3、第最后一段里哪些句字照应前文,哪些句子写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第六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六段:表明自己现在的心情和对人生的看法。

  总结

  1、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明: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

  愤慨之情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

  悲切郁闷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豪迈激荡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

  悲痛欲绝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基础知识

  通假字

  (1)被楚受辱(通“棰”。木杖)

  (2)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剔光)

  (3)见狱吏则头枪地(“枪”同“抢”,撞击)

  (4)及罪至罔加(“罔”同“网”)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消磨,磨掉)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大都)

  (7)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现露)

  (8)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此处指下狱受宫刑)

  (9)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弯曲)

  古今异义

  (1)意气勤勤恳恳

  (意气:古,情义。今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勤勤恳恳:古,诚恳,恳切。今指勤劳而踏实)

  (2)素所自树立使然

  (树立:古,立身处世。今指建立)

  (3)念父母,顾妻子

  (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指男子的配偶)

  (4)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沉溺:古,陷身。今指陷入不良的境地,难以自拔)

  (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非常:古,不同寻常。今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6)下流多谤议

  (下流:古,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今指卑鄙龌龊,不文明)

  (7)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口语:古,说话。今指谈话时使用的言语,与“书面语”相对)

  词类活用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这里是作者的谦称)

  (2)倡优畜之(倡优: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

  (3)太上不辱先(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

  (4)何足贵乎(贵:形容词作动词。称道)

  (5)且勇者不必死节(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6)韩非囚秦(囚:动词的被动用法,被……囚禁)

  (7)见狱吏则以头枪地(头,用头)

  (8)若望仆不相师(师,效法)

  (9)衣赫衣,关三木。(名作动,穿)

  (10)孙子膑脚(名作动,受膑刑)

  (11)退而论书策(名作动,写成书)

  (12)请略陈固陋(形作名,因塞鄙陋的想法)

  (1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形作名,富贵的人)

  (14)流俗之所轻也(形作动,轻,轻视)

  (15)思垂空文以自见(使流传)

  (16)且勇者不必死节(为动,为死)

  一词多义

  以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介词,用

  以通其狂惑表目的,用来

  及以至是已经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因而

  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连词表结果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以,因此

  仆以口语遇此祸因为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与所合用,表。的原因

  乃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副词,却,转折连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副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代词)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才)

  屈原放逐,乃教赋《离骚》(于是)

  之

  况仆之不得已乎(取独)

  无兄弟之亲(定语后置标志)

  而用流俗人之言(助词,的)

  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它)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助词,不译)

  文言句式

  (1)省略句阙然不报,幸勿过(之)

  (2)被动句

  ①盖西伯拘而演《周易》(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②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以“被”表被动)

  ③下流多谤议(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3)固定结构

  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无乃……乎”不是……吗?恐怕……吧?)

  全文结构(略)

报任安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文言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读懂本篇文言文。

  2、小组讨论,评价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教学难点: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学生查工具书疏通文意,自行领悟;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具: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我们都知道司马迁是在遭受宫刑的情况下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史记》,那么当时他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是什么力量让他能忍受奇耻大辱活下来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报任安书》来寻找答案。

  【作者和《史记》介绍】(参见《鸿门宴》)

  【解题】

  报:答,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任安,司马迁的朋友,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实际上是暗示司马迁搭救自己,但司马迁没有立即回信。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3.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表现。 4.放失旧闻。失,通“佚”,丢失。

  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历史记录。 6.则仆偿前世之责。责,通“债”。

  二、古今异义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古义:谦词,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今义:牛马走路。

  2.意气勤勤恳恳。意气,古义:心意,情意。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勤勤恳恳,古义:诚挚恳切。今义:勤劳而踏实。

  3.念父母,顾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4.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形容词,不同寻常。今义:副词,很,十分。

  5.下流多谤议。古义:处于卑贱的地位。 今义:卑鄙龌龊。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

  三、词类活用:请略陈固陋。形容词作名词,固塞鄙陋的意见。

  四、特殊句式:

  1.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被动句) 2.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于”,被动标志)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被拘禁) 4.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被放逐)

  5.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被剔去膝盖骨)

  6.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被动)

  7.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省略句,“之”后省略“于”)

  【内容】

  1、第一段中,表示客套的词语很多,像“牛马走”“再拜”“辱赐”“非敢”“略陈固陋”“幸勿”等,这是书信体的.特点。除了这些客套的话语之外,第一段有实际意义的核心词语是什么?由此可见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核心词语是“略陈固陋”,此段交待了全文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2、第二段的内容写了什么内容?找出本段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和受刑后“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对“死节”的看法。

  明确:解释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不是为了父母妻子,也不是因为缺乏勇气,而是“恨私心有所不尽”。

  对“死节”看法的句子:“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他不赞成无意义地为名节而死,所以他不“死节”。他“择生”,因为“择生”才能“践志”。清代学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与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密不可分。

  3、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在列举“倜傥非常之人”时,有意突出了所有人物的什么共性?

  明确:列举以著述闻世的前贤,说明自己也有相同的志向。这些人物都是在灾难中取得成就的,这中间也体现了作者自勉的意思。

  4、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它与第三段内容有何联系?找出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说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一句话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明确:介绍《史记》的体例内容,说明自己著书的宗旨和意愿。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作者对这些发愤著书的古人进行了热情歌颂,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他坚强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草创未就……岂有悔哉”,他选择腐刑,隐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记》,为此他“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最后一句话传达出的信息:司马迁的选择对于自己是痛苦的,因为这种选择实在是一种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为世俗所误解,所鄙视,即便是智者,也难理解。他要顶着世俗的巨大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择生比择死更需要勇气,更是刚毅坚强的表现。读出了这些内容,我们就更能理解下一段他表达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与内心所受到的折磨。

  4、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再次倾诉自己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答复任安的问题。作用:照应开篇。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的问题,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结束语】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这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

报任安书教案 篇5

  《报任安书》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 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 讨论指导。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来源:Zxxk.Com]

  二、解题

  1 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 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 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附:李陵事件:

  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武帝闻讯十分烦忧,曾就此事召问司马迁。司马迁认为李陵的行为确实是“不当”,但他不满朝臣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度,就向汉武帝赞扬李陵独当匈奴之功,并根据李陵平时的表现,推测他的投降可能出于权宜之计。司马迁这样讲的目的,是希望武帝慎重处理,以便鼓励臣子尽心国事。不料这番话引起武帝的猜忌,以为司马迁赞扬李陵独当匈奴,是暗讽李广利按兵不救,是有意为李陵开脱,打击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下狱,加以“诬罔主上”的罪名,按律当死。司马迁无钱自赎,只得被迫接受宫刑。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

  3.内容与形式梳理。[来源:学科网]

  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 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 (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报任安书教案 篇6

  一、主备人:

  通课时间:20xx、5.8

  参加人员:高一语文组全体教师

  通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

  通课内容:《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

  1、积累“务、死、鲜、暴、于、以”等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奋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融议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步骤:

  一、解题导入

  1、题解:

  报: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任安,司马迁的朋友。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二、默读感知

  在这封回信中,可不可见到来信的一些内容?把原文找出来。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教导我要待人接物要谨慎,以向朝廷推荐贤能的人才为自己的责任。)

  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回这封信的?

  2、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坐观成败)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三、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1、字音积累:

【报任安书教案】相关文章: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08-18

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学设计12-07

高三《报任安书》的 教学设计(精选6篇)09-08

安要塞鼓教案设计11-19

大班健康教案心晴雨报04-08

幼儿园大班综合安的种子教案07-17

大班健康综合活动《心晴雨报》的教案01-31

任鹏托福听力词汇精选11-10

什么是考研报录比 考研报录比有何作用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