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百文网手机站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09-17 10:31:44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锦集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锦集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年级实验教科书(江苏教育版)第16页的例题,

  第161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几和第几实际上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凡事物排列的顺序号。例题先通过排队买票的场景,让学生直接观察、数数,看到一共5人在买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务排在第几个,让学生认识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想想做做让学生在涂色、观察、数数、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识几和第几的区别,培养学生用数表示个数或顺序并现同伴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活动、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2、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1、出示排队买票图。

  过渡: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来排队买票了,你们看。

  出示课件。

  2、谈话。

  (1)这时有几个人在排队?

  (2)请小朋友数一数小明排在第几?小刚排在第几?

  (3)排在第1的是谁?原来老爷爷排第几?老爷爷怎么又排到第一了呢?

  (进行礼貌教育。)

  (4)黄头发的小姑娘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

  说明:排队的时候我们都从前面数起,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要数第几的时候。

  [评:紧密结合排队买票的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到几和第几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进一步感悟新知

  1.想想做做第2题(左图)。

  过渡:小明买好票来找小丽

  (1)问:小丽住在第几层呢,你是怎么数的?(同桌讨论后交流)

  指出:一般楼房的第几层,是从下往上数的。

  (2)问:如果小丽住在3楼应该出现在哪个阳台?

  (3)问:老师想了解哪些同学住的是楼房?你家住几楼?

  2.想想做做第1题。

  过渡:小明、小丽要进动物园要做对点灯笼的游戏才行?你想试一试吗?

  (1) 老师点灯笼学生回答。

  ○●○○○问:点的是第几个灯笼?你是怎么数的?

  注意数的时候要说清楚是从左边数起还是从右边数起。

  ○○○●○问:现在点的是第几个灯笼?

  ○○○●●问:从右边看点了几个灯笼?

  (2) 老师提要求学生涂色。

  左边第3个,左边3个。

  右边第2个,右边2个。

  问:这里的第2个和2个意思一样吗?

  (3) 书上练习。

  过渡:大家都想来点灯笼,下面我们打开书一起来涂一涂。

  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指名上黑板涂色

  从左边起点第4个灯笼?(○○○●○)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几和第几。(板书:几和第几)

  [评:老师在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不仅检验前面对新知感悟,还着重对几和第几的内容通过学生动手画一画帮助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

  3.想想做做第2题。

  过渡:来到动物园,小红和小明首先看到了猴子捞月亮的表演。

  问:同学们看哪只猴子比较特别?它是第几只猴子,你是怎么数的?(说:老师将这个问题交给小组讨论,每组选个同学汇报你们讨论出的答案)

  得出:可以从上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2只,也可以从下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4只。

  问:猴子能捞起月亮来吗?为什么?让我们来看一看。

  4.想想做做第3题。

  过渡: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听说山那边有场精彩的比赛,正兴高采烈地去看比赛呢!

  (1) 问:上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

  问:上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

  [评:每个画面都引导、组织学生充分地说、自由地说,在说的过程中感悟几和第几的不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把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4题整合成学生喜爱的连续的动画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更显得生动活泼。]

  5.想想做做第4题。

  问:4号车前面有几辆车?是哪些车?

  问:5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问: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问:除了这几个问题外,你还想到什么考考大家?

  (小组讨论)

  交流:1号车前面是5号车;5号车前面是2号车;1号车后面是4号车和3号车;前3名的是2号、5号、1号车;最后一名是3号车

  追问:刚才说的是前3名和第3名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几和第几是不一样的,几表示一共有多少个,第几只表示其中的某一个。

  [评:这一段采用学生交流合作的形式教学,使学生既学会了肯定自己,又学会了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从中补充、完善了自己的认识。另外,这里除了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互帮互助,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三、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5题。

  过渡:小动物们回家了,小动物们的家住在几楼几室呢?说说你们是怎么看的?

  交流:竖着看有几层,就说是几楼。横着看有几家,也就说是几室。小兔家竖着看在5楼,横着看在第1室,所以它家住5楼1室。

  A:出示小动物的位置说住在几楼几室。

  B:告诉小动物住在几楼几室学生在电脑上点位置。

  2.你能说一句带有几和第几的话吗?在我们身边找一找!

  引导:自己的座位是几排几座,红花榜的排名,自家住房是几楼几室等等。

  [评:把数学知识拓展、应用到生活中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3.发散练习。

  告诉同学你喜欢吃的东西是第几个,让同学猜猜你喜欢吃的是什么?

  五、总结评价。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安排学生相互说一说,再交流。

  [总评]

  本堂课分三步走:从买票情境图的初步感知,到连续动画情境的感悟,最后是游戏的深化巩固,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层次很清晰。在拓展应用中注意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魅力。练习中采用了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表现,提高了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

  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 数目 中间的物体 数目

  夹子 手帕

  兔子 蘑菇

  木桩 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二、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习: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 ),中间的物体是(),( )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习: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xx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习: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四、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p86,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的:1、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学习了加地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4、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过程:

  准备训练。

  说出算式各部分名称。

  40 + 30 = 70

  ( ) ( ) ( )

  - 40 = 30

  ( ) ( ) ( )

  新授。

  出示课题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1

  (1)

  先让学生说出每幅线段图的表示的意思,列出算式

  40+30=70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和与加数=关系。

  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

  从而引出加法的意义;

  说清图意,列式。

  引导学生把(2),(3)与(1)比较。

  谁是已知的,谁是未知的,已知,未知有什么变化。明确第(2)题是求第二加数,

  第(3)题是求第一加数。

  从中引导减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看书,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着重引导学生想,为什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将加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与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以比较。

  得出: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

  师: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试做:验算 743+257=1000,对不对?

  出示例2

  求□中的未知数

  □+6=13 根据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由生填,讲清怎样想的?就可以求出□中的数。

  再完成

  478+522=1000

  1000-478=522

  生完成后,回答怎样想的。

  三、小结:

  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

  加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运用这一关系可以验算加法。

  四、巩固练习

  根据加,减法的关系,在下面算式的□里填数。

  (1) 237+69=306 (2)5002-3875=1127

  306-□ =237 3875+□=1127

  □-237=69 □-1127=3875

  求□中的未知数

  □+378=1082 4657+□=7102

  □+265=930 1896+□=3024

  □+489=814 2743+□=5000

  坚式计算,并验算。

  3748+627 9134-514

  课后作业:

  1.根据560+430=990,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

  □-□=□

  2.根据500-240=260,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

  □-□=□

  3.求□中的未知数

  589+□=1062 □+495=702

  298+□=594 □+324=500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认识乘法

  教案设计:二年级备课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简单乘法算式的积。

  2、使学生经历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个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的交流等活动,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第3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例题图,学生准备小棒等。

  教学模式:三段式

  教学过程:

  一、铺引

  出示算式:

  第一组 第二组

  7+8 3+3

  6+4+3 5+5+5

  7+2+6+1 4+4+4+4

  1+3+4+5+2 2+2+2+2+2

  学生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2.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

  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

  第2题5+5+5,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相加,这就是3个5.

  第3题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相加,由学生说出4个4.

  第4题2+2+2+2+2,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由学生说出5个2.

  二、探究

  1.教学例题。

  教师提问如何列算式?

  用加法算:2+2+2=6

  你写出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2连加.

  教师叙述: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叫做乘法.(板书课题:乘法初步认识)

  介绍乘号及算式写法和读法: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 ×”.教师同时板书,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 ×).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是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3写在乘号的后面,2×3表示3个2连加,3个2得6,因此算式是2×3=6,读作2乘以3等于6.

  学生独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归纳小结:

  (1)上面这几道题用加法算的时候,这些加法算式都有什么特点?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算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法算?

  (3)两种方法比较,哪种简便?因此,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训练

  1.基本练习

  出示复习准备中的两组题,哪组题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改写?说出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几连加.

  3+3 3×2; 5+5+5 5×3; 4+4+4+4 4×4;

  2+2+2+2+2 2×5

  2.想想做做1、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在教科书上列出算式。

  四、课堂总结。

  作业:2、5

  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4×2 = 8 或 2×4 = 8

  . .

  . .

  . .

  乘号 乘数乘数 积

  4 × 2读作:“4乘2”, 2 × 4读作:“2乘4”

  教后记:

  第二课时 练习一

  执行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含义,能较熟练地写出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图,学生准备小棒等。

  教学模式:三段式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摆

  教师指导,检查。

  2、学生仔细观察图,写出有几个几,并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让学生观察跳绳图,说出有几个几,并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加法算式:5+5+5+5=20

  乘法算式:5×4=20 或4×5=20

  3、学生观察,比较是几个几相加,并写出乘法算式。

  3×5=15 5×3=15

  二、重点练习

  1、第5页4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讲解,强调是几个几。

  2、第5页5题

  学生在书上写出算式,指名读一读。

  4×2=8 2×4=8

  6×3=183×6=18

  5×6 6×5

  3、第5页第6题

  教师读题,学生填写,集体订正。

  4、第6页7题

  学生看图,列出算式

  4×2=8

  5、第6页8题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名列式。

  5×3=15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经历质数和合数的认识和辨别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4、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你能正确求出1——20各数的因数吗?

  小组比一比,看谁列得快。教师指名汇报。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找因数。

  观察这些数的因数,如果按因数的个数,你认为可以怎样分类?

  动手给20以内的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书P23。

  观察黑板上的三类数各有什么特点?

  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结合1——20各数,解释一下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板书概念]

  齐读20以内的质数、合数。

  问: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

  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板书: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如果把整数按自然数的个数来分类,可以分为几类?哪几类?再次强调: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要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看什么?

  你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与同桌说一说,并互相判断对错。

  P23做一做。独立练习,全班交流检查。

  (2)找质数。

  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20以内的质数,那“73”它是不是质数。

  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对,逐个判断比较麻烦,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地找出来?用排除法可以吗?

  因为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质数的倍数就都是合数,只要在数字表上依次划出质数的倍数,剩下的就是质数了。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在教材第24页用排除法动手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一起把100以内的质数读一读。

  附:100以内质数顺口溜

  二、三、五、七、一十一

  十三、十七、一十九

  二三九、三一七

  五三九、六一七

  四一三七、七一三九

  八三、八九、九十七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四第1、2题。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白纸,圆规。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1,示四驱车,问这是什么?

  2,(课件)出示汽车的图片,问,你们发现它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追问:为什么车轮都是圆的,如果不是圆的会怎样?

  3,导入,板题:圆的认识

  4,你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回答)

  二,在画圆的教学活动中探索新知。

  1,任意画圆,体会什么是圆。

  (1)画一个圆

  (2)展示,比较哪个圆,哪个不圆?问:怎么就画圆了?

  (3)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用圆规画圆的?

  2.用圆规画圆,理解圆的构成及圆心。

  (1)让学生在白纸的四个角上分别画一个圆,边画边想:圆是由什么组成的?(圆周,圆心)

  (2)展示(圆的和不圆的对比)说说为什么有的同学画不圆?怎样就画圆了?

  (3)画圆时固定的一点谁知道叫什么?(板书:圆心)

  (4)标出你所画的圆的圆心。

  (5)圆心的重要性: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确定圆的位置的?

  3,通过画圆感悟什么是半径及特征。

  (1)请你在画一个比刚才再大一点的圆,边画边思考:怎么就比刚才大一点了?

  (2)在圆上表示出圆规两交叉开的长度。

  (3)师:这条线段也有名称,你能试着给它起个名字吗?(板:半径)

  (4)请你任选一个圆画出它的半径,边画边想:你能画多少条?你发现了什么?体会半径是什么样的线段?

  (5)汇报追问:你怎么知道半径长度都相等的?

  (6)判断,哪条线段是半径?

  (7)讨论:什么叫半径?(汇报)

  (8)再画一个比刚才小一点的圆,说说你认为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4,通过画圆感悟什么是直径及特征。

  (1)课件演示:问:看这两条半径怎样了?

  (2)你知道这条线段叫什么吗?(板:直径)

  (3)画一个圆,并画出它的直径,边画边想: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区别?

  (4)判断,哪条线段是直径?

  (5)说说什么叫直径?

  (6)观察直径有什么特征?

  5,画一个圆,并画出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

  观察讨论: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汇报)

  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说说为什么车轮是圆的?

  2,马路上的井盖为什么做成圆的?

  四,谈谈你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49~52页着重教学24时记时法及它与普通记时法(12时记时法)的联系;第53~55页联系实际问题教学求经过时间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第56~57页是一次实践活动。

  在本单元中,安排了两则你知道吗。其中第一则简单介绍原始人以及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第二则以北京时间早上7时为例介绍了世界几个知名城市的地方时间,让学生初步知道时差。

  1.认识24时记时法的教材编写特点。

  这部分教材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引入24时记时法,第二段是讲解24时记时法,第三段是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想想做做密切配合各段的教学。

  (1) 联系实际教学24时记时法。

  生活中经常应用24时记时法,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教材一方面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吸引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另一方面还引导学生继续观察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24时记时法。

  例题先出现摘录的一段电视节目时间,从学生喜欢的六一剧场的开始时间切入,让学生讨论怎么会有14:00呢,引入了24时记时法。想想做做中有学习和体育活动的时间、银行的营业时间、公共汽车站牌上标注的服务时间、交通标志上的起止时间、火车票上的开车时间、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报等等,无论是数学内容还是生活内容都十分丰富。

  (2) 设计了较好的教学形式。

  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是有些困难的,教材充分注意到这个难点。在学生已经知道一天里有两个8时、两个10时、两个12时等的基础上,例题首先利用连贯的三个钟面讲述24时记时法的基本原理,从左边到中间这两个钟面是24时记时法的0~12时,中间到右边这两个钟面是24时记时法的12~24时。右边的那个钟面上还完整地显示了一天中的0~24时。

  例题接着利用线条上的0~24时教学两种记时法的相互转换。先分别讲了上午8时、中午12时与晚上8时转换成用24时记时法表示,然后让学生试着把16:00和18:30改成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

  (3) 扎实、灵活地安排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以练习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主。教材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习惯使用普通记时法,因此第1题先把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转换成24时记时法表示。教材同时注意到学生在许多场合会看到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所以第2~5题着重帮助学生看懂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并练习把这些时间改成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第8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钟面上的时间可能是上午也可能是下午,可能是中午也可能是午夜。题目要求学生看钟面想一想可能是什么时间,会做什么事。这道题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2.形象地展开求经过时间的思考方法。

  这部分教材由易到难,第53页例题的前一半求整时到整时的经过时间,后一半求非整点时刻间的经过时间。

  (1) 求整时之间的经过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一剧场从14:00开始到16:00结束,教材问学生播放了多少时间,这个问题并不难,教材要求学生自己解决并交流思考过程。把看着钟面直观思考与列算式计算结合起来,从凭生活经验解决问题上升到在数学思考中解决问题。

  (2) 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求非整点时刻间经过时间的方法。

  金色的童年从8:10开始到8:40结束,播放了多少时间?是学生想回答又有困难的问题。教材及时利用线段图引导他们思考,是这样处理的:

  ① 在线段图上表示时间。线段的起端表示8时,终端表示9时,把整条线段分成6小段,每小段表示10分钟。线段上的各个点从左往右依次表示8:00、8:10、8:209:00。

  ② 把问题表示在线段图上。教材在8:10到8:40之间印上红色色块,表示从8:10到8:40的经过时间,也就是金色的童年的播放时间。

  ③ 引导学生看着线段图计算播放的时间。由于线段图已经形象地显示了从8时10分到8时40分之间的时间,所以教材引导学生想办法计算这段时间是多少。思考与算法应该是多样的,学生也可能这样想:从8:10起10分、10分地数到8:40,一共播放30分钟。还可能这样想:都是8时多,用40-10=30(分钟)。教材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例题中有还可以怎样想?同学之间交流一下的安排。求非整点时刻的经过时间,允许学生利用表象(头脑中想的钟面或画线段图)进行思考,不一定都要列算式计算。

  (3) 想想做做选择学生身边的事情,需要解决的问题比例题复杂,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第1题要分别求出一天里图书馆两次各借书多少时间,再求每天的借书时间,这里的经过时间都是以整时为起点的。第2题要分别求出百货商店、超市、快餐店一天的营业时间再进行比较,在这些营业时间里涉及了两种记时法,快餐店一天营业时间还是三段时间的和。第4题里的睡觉时间和起床时间不在同一天。第5题列车时刻表里有很多信息,可以提出许多问题。这些题可以组织小组学习,让学生合作完成,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3.通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周末一天的安排》分三段教学。第一段是了解小华周末的生活安排,学习看懂作息时间表;第二段是学生制作自己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表;第三段是学生相互交流各人的安排。

  (1) 引导学生观察小华的时间安排表。

  教材先呈现小华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详细地列出了一天的生活内容和相应时间,并用插图形象地表明小华的生活内容是很丰富的。然后通过第57页(1)、(2)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小华的时间安排表,回答这些问题既巩固了求经过时间的方法,又进一步明白作息时间应该怎样安排。

  (2) 引导学生制作自己的时间安排表。

  教材先通过周末一天你准备怎样安排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一天中可以安排哪些活动?分别安排在什么时间?然后教材要求学生制作一张详细的时间安排表。学生可以借鉴小华安排的时间表的形式,结合自己的爱好和计划完成制作任务。

  (3) 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一天安排。

  教材要求学生在制作自己的时间表后,和同学、老师交流讨论,看看各是怎样安排的。特别提出看了同学的时间安排表,你有什么新的想法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相互启发,使一天的活动内容安排得更丰富、更充实,另一方面让学生相互评价,使一天的安排更合理、更科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体会找规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断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和听的习惯,并让学生体会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获知渠道。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验找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正方形6个。学具:小正方形6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请看(出示课件)节日里街上挂的彩灯、街道两边插的彩旗,它们的色彩搭配、间隔宽窄都是有规律的。再看(出示课件)我们家里的饭碗、盘子上的图案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正是这些有规律的事物,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事物很多,你们想去探索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规律。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二、初步探索

  1.教学例3

  (1)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规律。

  (2)课件出示例3。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3个图都是由几个正方形摆成的?我们能用6个正方形依次摆出每一个图形吗?动手摆一摆吧!

  学生动手摆图,摆完后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摆,边摆边说是怎么摆的。

  教师:观察这3个图,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说:

  这些图都是用6个正方形摆成的。

  上一排依次多1个,下一排依次少1个。

  上面是0个,下面是6个;上面1个,下面5个;上面2个,下面4个。

  依次从下一排的左边移1个到上一排。上一排是0、1、2个,下一排是6、5、4个……

  教师:刚才同学们的这些发现,就是这3幅图的排列规律,这3幅图就是按同学们说的规律排列而成的。你们真能干,找到了这么多规律。

  (2)运用规律。

  教师:你们能用找出的规律,推断出后面的图形该怎么摆吗?请摆出来画在例3的横线上。

  抽学生说说怎么想的,然后怎么摆的。(抽有不同想法的学生说,然后展示出同学画的图形)

  教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先找出的图形排列规律,再根据规律推断出未知的图形并画出了图形,这就是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实践应用。

  第69页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先摆一摆,然后说一说有什么规律,最后画出来,注意(2)题可以画成:

  2.教学例4

  (1)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教师:刚才我们探索了图形的排列规律,下面我们探索数字之间的排列规律。

  出示例4后提问:例4要我们干什么?怎样才能正确填出数来?学生可能回答:先找规律,然后填数。(补充板书:填数)

  教师:请同学们先找找这些数的排列规律,然后把你找到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同学们在交流中听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教师有意请秩序最乱的、交流效果不太好的小组发言)

  同学们可能会说:我没听清楚,太闹了。我没听到,他的声音太小了。他们抢着说,我听不到。我说的时候,他在玩东西……

  教师:刚才像你们这样的交流行吗?应怎样交流呢?(学生说方法)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发言的人要控制好音量,既不要影响其他组,又要让本组的同学听得清;其余的同学看着他,认真倾听他的发言,及时纠正和补充。现在我们再交流一次,好吗?

  教师:请一个人介绍你们组发现的规律,其余的人听后作补充。

  学生可能说:每组两个数相差5。每组第1个数比第2个数多5,第2个数比第1个数少5。第1个数依次增加5,第2个数也依次增加5。……

  教师:这些规律是你一个人找到的吗?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找的是……其他的是我们组同学找的。

  教师:你们听到了他刚才说的这些规律了吗?还有什么补充的?同学们学知识就要像刚才那样,你向别人学习,别人又向你学习,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

  (2)运用规律。

  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找到了规律,再通过合作交流,学到了别人找的规律,下面我们就用规律填数。学生填空,然后抽学生说填多少,为什么?

  (3)实践应用。

  完成第69页课堂活动第2题。规律有:依次增加5;用的是5的乘法口诀;后一个数等于前两个数的和。

  三、巩固拓展

  四、课堂小结

  1.总结、回顾

  教师:今天,同学们探索了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方法——(1)找规律;(2)画图形(填数)。

  教师:同学们,数学王国里还有很多有趣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就去探索吧。

  2.完成第51页练习十的第1~3题

  3.拓展

  同学们,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能给人美的享受。

  早在18世纪90年代,德国一位10岁的孩子高斯,喜欢动脑筋,在计算1+2+3+…+100时,发现了数字的排列规律,很快就算出了答案。正是由于高斯从小喜欢动脑筋找规律、用规律,后来他成了德国伟大的数学家。

  请看:(课件出示)

  这是由数字排列而成的三角形数字表,它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发明的,取名叫杨辉三角。这些数有什么规律呢?有兴趣就自己去研究吧!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5、例6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运用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成整十数来试商.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调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除数个位上的数五入为整十数来试商.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比较简便.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列各题的商是几?

  此题的复习是为用五入法试商做准备.

  2.在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60( )< 262 80( )<453

  此题的练习目的是训练学生试商的准确性.

  3.在下面的○填上>或<.

  475○250 693○200

  此题的练习目的是为训练学生对商的是否合适迅速地作出判断.

  4.说出下面各题除数可以看做几十来试商?

  启发小结:除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试商比较简便?

  根据回答老师小结:除数的个位是1、2、3、4的一般把个位上的数舍去看做整十来试商比较简便.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一种农具,每件的价钱是29元.90元可以买几件,还剩几元?

  (1)说出此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意列出算式.

  9029= (板书)

  (2)引导学生把9029与准备题4中的各题比较.

  提问:29个位上的数不是1、2、3、4而是9,那么应该把29看做几十来试商?

  根据回答在除数29的上面轻轻地写上30、20.

  究竟看做几十来试商简便呢?请同学们自己试算.并指名让两位同学板演在幻灯片上.

  (3)观察、讨论、比较.幻灯出示两个算式.

  引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口述:把29看做30来试商,商3比较合适.如果把29看做20来试商,商是4,还需要调商,所以说不合适.通过比较把29看做30来试商比看做20来试商简便.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把20擦去再写一遍30.

  然后让学生在书上将例5完成写上答话.同时指名到前面板演例5.并让板演同学完整地说说计算过程.

  (4)反馈练习,总结规律.

  ①试做例5后面的做一做,先让学生说说把除数着做几十来试商,集体做,让两名同学做在小黑板上.

  ②将练习题和例5比较:这三道题的个位分别是几?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用红粉笔将个位圈出来.

  都是什么方法试商的?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概括:当除数的个位是6、7、8、9时,一般情况下可用五入法把除数着做整十数来试商,然后用试的商与原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或等于0就说明试商合适.

  2.教学例6.

  出示例6 27838

  (1)提问:把除数38看做几十来试商?试商几?为什么?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在坚式的除数上面轻轻写上40,商的个位上写6.

  商6合适吗?请同学们自己检验,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板演.

  (2)小组讨论.当出现余数大于除数时提示:余数大于除数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

  为什么出现商偏小的现象?小组继续讨论.

  讨论后归纳:用五入法把除数38看做40来试商,就比实际的除数大了,除数变大了所以商就容易商小了.这就需要把商调大.

  再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将6轻轻地改为7.然后指名到前面板演,其他同学做在书上,做完后再看余数,结果余数小平除数,说明商7合适.最后将7描实,完成计算.

  (3)如果将38看成30来试商需要商几次?请同学们自己计算.

  (4)反馈练习:

  做例6下面的做一做先让学生说说把除数看做几十来试商,然后集体做,让两名同学做在投影片上,做完后让板演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3.引导归纳:

  提问:今天我们所学习的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特点?采用什么方法试商比较简便?为什么会出现试商偏大?应该怎样调商?在什么情况下用四舍法试商呢?四舍法试商容易出现什么情况?怎样试商呢?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最后指着板书问:这些规律如果让我们概括为一句话怎样概括?先让同学们自己试着总结.(板书)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再让打开书第49页,看一看书上是如何总结的?

  提示:为什么这里要用一般,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通过回答使同学们知道除了四舍五入试商法,还有其他的试商方法,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

  (三)课堂小结(略)

  随堂练习

  1.先说说把除数着做几十来试商,再计算出来.

  老师注意巡视,特别是需要调商的题目,做完之后重点讲讲第4题的计算过程.

  2.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说出准确的商.可采用抢答形式.

  3.判断下列各题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不对的改正过来.

  4.选择:

  9039将除数看做( )来试商.

  A.30 B.40

  56289的商和余数分别是( )

  A.622 B.628

  布置作业

  课本52页练习十一第1,2,3,4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01

小学数学教案10-10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8-01

小学数学教案示例11-30

北京小学数学教案11-30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7-27

《找规律》小学数学教案09-07

小学数学教案-圆柱的认识11-30

小学数学教案:圆的周长11-30

小学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