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百文网手机站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2-06-09 17:45:05 教案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2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2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4人,学生的学习习惯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成绩不理想,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后进生面广。针对出现的问题,我想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着手,重点抓学生的作业,在作业中找出每个学生的不足,从而进行补差提优。还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并进一步加强学习方法的渗透与指导,对学困生实行个别辅导,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帮助,促使其自觉学习。在书写上进一步提高要求,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培养其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1、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展开图的形状,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3)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4)认识理解物体体积概念,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5)掌握分数乘法、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6)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并能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7)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是重点,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5)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6)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教学难点:

  (1)整数与分数的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2)把被除数的分数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被除数的几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三、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在本学期中,继续提高教学质量,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通过表扬、激励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开展“争星榜”、发送小喜报的形式,让学生们在竞赛评比和表扬中获得进步。

  2、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学习各种资料,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四、辅导计划

  1、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上课时对学困生多加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问,找到他们学习上的难点,予以解决。

  3、为了做好抓好两头,保住中间的工作要点,努力设计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消的教学手段。设计提问、设计练习、分析内容注意选择性问题。同时明确练习题的难度的层次性,使学生有的放矢。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好的全面的完成练习题。

  4、重视差生的错题订正,不厌其烦的反复地帮助差生完成基础性作业,直至学生真正弄懂为止;对差生的作业保证做到面批面改。

  5、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帮助潜能生从态度到习惯,从上课到家庭作业的指导形成合力。

  五、课时安排:

  (一)分数乘法 ( 8 课时)

  1.分数的乘法(1) 2课时

  2.分数的乘法(2) 2课时

  3.分数的乘法(2) 2课时

  4、整理和练习(1) 2课时

  (二)长方体 (7 课时)

  1.长方体的认识和练习(1) 2课时

  2.长方体的表面积 3课时

  3.整理和练习 2课时

  (三)分数除法 (9 课时)

  1.倒数 1课时

  2、分数除法(1) 1课时

  3、分数除法(2) 2课时

  4、分数除法(3) 2课时

  5.复习 1课时

  6、数学生活 1课时

  7.折叠 1课时

  (四)长方体(二) ( 10 课时)

  1.体积与容积(1) 2课时

  2.体积单位 2课时

  3、长方体的体积、练一练 2课时

  4.体积单位的换算 2课时

  5、练习四 1课时

  6、有趣的测量 1课时

  (五)分数混合运算 ( 10课时)

  1.分数混合运算(一) 2课时

  2.分数混合运算(二) 2课时

  3.分数混合运算(三) 2课时

  4、数学万花筒 2课时

  5.练习五 2课时

  (六)百分数 (14课时)

  1.百分数的认识 2课时

  2.合格率 2课时

  3、蛋白质含量 2课时

  4、这月我当家 2课时

  5、练习

  6 、整理与复习 2课时

  7、数学与购物 2课时

  8、购物策略 1课时

  9、包装的学问 1课时

  (七)统计与总复习 (10课时)

  1.扇形统计图 1课时

  2.奥运会 1课时

  3、中位数和众数 1课时

  4、练习七 2课时

  5、了解同学 1课时

  6、总复习 3课时

  7、本学期你学到了什么、问题银行 1课时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折纸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引导学生利用学生自主折纸得到的算式,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折纸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利用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三、教学设计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开门见山板书课题: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1)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

  加减法。

  (2)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折纸高手,这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通过折

  纸研究解决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有信心吗?

  2.请看要求

  ①折一折:平均折出你喜欢的份数。②画一画:用斜线画上你想画的份数。③说一说:画斜线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3.动手操作

  师:老师已经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两张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纸张,请你拿出其中的一张按照要求动手操作。开始。(学生明确要求后,进行折纸、涂色、交流等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展示。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学生汇报,老师将学生的折纸和涂色情况贴在黑板上并在纸旁板书相应的分数)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把黑板上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加起来你可以列出哪些加法算式?(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想一想你能把这些算式分成几类?你是根据什么分的?(同分母、异分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

  还记得如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吗?谁来说说?(齐读同分母分数加减数的计算方法。同时将同分母分数加法让学生进行练习,口算出每道题的结果。)

  师:从学生汇报的异分母加法算式中任意选择一道问:异分母分数如何加减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进行算理探究。

  师:出示生自编算式(1/2)+(1/4),请大家猜猜看,这道题的结果会是几呢?独立尝试,汇报各自的计算过程与结果。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下:

  结论1:(1/2+1/4=1/6)

  结论2:(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三)

  结论3:(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等于六分之二)

  2、讨论验证

  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到底谁对谁错呢?

  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

  3、理解算理。

  师:刚才有人说结果是(---),有人说是(---),还有人说是0.75,到底谁对谁错呢?送给大家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纸折一折,一起来验证一下到底谁对谁错。开始。

  注意通过展示学生的折纸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通分过程,明确()+()=()=()是错误的,感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能将分子分母直接相加减。

  师:在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直接相加或相减呢?

  出示小数加法算式“4.21+5.3”,提问:“可不可以将百分位上的1加上十分位上的3”感受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相加。

  师:可不可以将百分位上的1加上十分位上的3?

  生1:不可以。因为相同的数位没有对齐。

  生2:小数点没对齐。

  师:小数点没对齐也就是什么没对齐?——数位没对齐

  师:数位不同也就是什么不同?(计数单位)

  师:也就是说当单位不同时不能直接相加减。我们在来看这道分数题,他们的什么不同?(分母),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吗?(生:不可以。)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现在大家明白在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时为什么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相加、减的原因了吗?

  4、小结算理

  谁来说究竟该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呢?

  生汇报:先要通分,(也就是统一分数单位),把异分母的分数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迁移应用,巩固提高

  1.迁移应用,解决减法问题:

  1/2-1/4=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与-,再次为学生提供尝试机会。

  (学生练习后全班回馈交流,并规范书写格式。)

  四、总结规律,内化提升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怎样计算?

  生: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再加减。(随着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异分母分数通分转化同分母分数

  五、作业布置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逐步制定统一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2、学情分析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创建数对的过程,掌握数对的书写形式,会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观察者角度的理解,方格线上和方格中位置描述的异同理解。

  4、教学过程

  4.1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用数对确定位置

  一、探讨描述位置两要素

  师:今天,谢老师的好朋友带来一份神奇的礼物。有请X先生

  第一关:找地鼠

  师:请描述小地鼠的位置。

  师:还能怎么说?

  生:从右往左数第2个。

  师:这只地鼠的位置呢?

  生:从上往下数第3个,从下往上数第2个。

  师:看来,描述一条线上的位置,我们只需要一个数。

  师:(平面上的一个地鼠)现在还能用一个数字来描述位置吗?不能。为什么?

  师:我们全班来玩一个小游戏,请一位同学上台背对屏幕,其他同学描述地鼠的位置帮助他猜?

  师:你来说,谁有不同的说法,还有吗?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描述平面上某个位置需要两个数,这个发现很重要。

  师:(面向猜的同学)听了这么多说法,能猜到位置吗?

  师:你是怎样猜的'?大家分析分析他为什么会猜错?(描述位置的方向不一样)怎样让你的描述更加准确些。(说清楚方向:从左往右数第2排,从下往上数第3个)(板书说法)

  师:经过不断完善,终于能消除误解,并赢取第一块拼图。听(X先生录音)

  二、从列和行引出数对确定位置

  师:在第一关,我们发现由于每人所定规则不同,导致描述方法不一致,甚至有可能会出错。这时,我们就需要统一规定。

  师:(我们进入第二关,确定你的位置)从游戏回到教室里,像同学们的座位有的竖着排,有的横着排,数学中统一规定,像这样的竖排,我们称作列(板书: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请第一列同学起立。你是怎样数的?有道理。这位同学,我看出了你的犹豫,有什么想说的?

  师: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两个第一列!这个时候又需要规定,列要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教室里的观察者就是(老师),那你们就是被观察者。站在我的角度从左往右请第一列同学起来,第二列,第三列,原来你们是第6列。请记住自己是第几列了。

  师:竖排是列。像这样的横排,我们称作行(板书: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手势从前向后点),第一行同学在哪?第二行,第三行……同样,记住自己是第几行。

  师:列和行的观察方向已经确定了,请用列和行表示自己的位置。写在草稿纸上。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都很准确。

  师:回到大屏幕,当教室中的座位画在图上就成了这样。面对这幅图,谁是观察者?站在我们的角度,从左往右数第一列在哪里?第二列,接着……

  师:教室中行是从前往后数,到了这幅图上就变成了从下往上数了。第一行在哪?第二行……张亮的位置是?还可以怎么说。

  师:发现张亮的位置在从左往右第2列,从下往上数第3行的交点处。图上,还有两位同学的位置,谁来说。同意吗?看来,大家用列和行描述位置的已经比较熟练了。

  师:把座位图变化一下,用图形代替了桌子,还能描述张亮的位置吗?(能)来个小考验把,能快速记下包括张亮在内的四个位置吗?拿出草稿纸,准备。怎么了?(太快了)想想有没有快速记录的方法,再来一次?准备。这次好些了。以张亮的位置为例,谁来说说你的好方法。(2 3)什么意思?(2表示第2列,3表示第3行)还可以怎么说(3 2)。这个想法很好,更加简洁了。

  师:这些都是张亮位置的描述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1、列和行的方法,很具体但数学应该追求简洁明了,2、两个数字的方法,很简洁但容易误解。)都有道理,但是数学家还是选了其中的一种方法来描述位置。你觉得是那种?(手势上下移动)这种。

  师:数学家也发现了漏洞,怎么办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来了个规定:以后凡是用两个数表示位置时,都先说列(板书),再说行。中间用逗号隔开,再用括号把他们括起来,最后给它取个名字,叫做数对,而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用数对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师:所以张亮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指板书对的)读作数对(2,3)。

  师:剩下的三个位置也用数对表示吧。写在草稿纸上。

  师:四个数对中有两个比较特别,谁来说?

  师:归纳的真准确,(3,4)不能表示赵雪的位置(4,3)也不能能表示王艳的位置。我们说一个数对只能确定一个位置,也就是说数对和位置一一对应。以后,一看到这样表示的形式,就知道是数对,是用来确定位置的。这也是数学符号的独特性。

  师:回到同学中间(指向同学)请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和张亮同一个位置的是谁?(课件强调张亮)。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师:其实,从图上到教室里,观察者角度转变了,同学们还能灵活的用数对来确定位置,非常棒。听。(X先生评价)

  三、点子图中的位置表示

  师:祝贺大家,回到大屏幕,座位图再次发生变化,变成了(用点)来表示位置,再把这些点用线连起来,形成了一个方格图,规范的方格图会多出这样一列和一行(课件强调),我们把它们叫做起始列和起始行,他们的交点我们用0来表示,称作起始点。从起始点开始,我们可以数出列数和行数。在这里你还能确定张亮的位置吗?数对(2,3)。

  师:X先生又有话说:(第三关找场馆。)这是动物园的平面图,我们一起来看看。大门的位置是(数对(3,0))什么意思?

  师:图上的四个场馆,能用数对表示他们的位置吗?第二题呢?翻开书第20页,直接写在图上。

  师:老师也有感兴趣的场馆,先给个提示(,4)能确定是哪个场馆吗?为什么?)能确定的只是(在第4行上)。换个提示,这个场馆在(1,)上,可能是哪些场馆。老师感兴趣的场馆其实就是(大象馆)。也就是第4行和第1列的交点处。

  师:再次请出X先生:第四关摆放花盆(课件出示第四关)确定花盆的位置需要知道什么?(确定行列)

  师:随意指两个位置提问。(单击课件)这四盆草围成一个长方形,能找出这四盆小草的位置吗?X表示几,Y表示几。请拿出练习纸,用圆圈表示4盆小草的位置。

  师:根据已知数对可以很快确定三个点的位置,根据长方形的特性找到第四个点的位置。同学们都做对了吗?掌声送给自己。

  四,数对的日常运用

  师:数对的运用的确广泛。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会用到数对呢?像同学们说到的电影票、围棋棋盘等等。

  国际象棋棋盘上也有行和列,这是白王,它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g,2)

  这是南昌的经纬图,南昌位置可以用数对(116,25)来表示,在这里116表示的是?29表示的是?(经度和纬度)

  师:学到这里我不禁想问:这么简单准确的数对又是谁发明的呢?数对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百度:笛卡尔和蜘蛛

  五、拓展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还差一块拼图了,听听X先生带来了什么问题:第五关:确定位置,需要几个数?)

  生:需要两个数。

  师:什么情况下用两个数?(平面上的位置)(课件出图)一个数不行吗?(课件出示打地鼠图片)行。

  师:什么情况下我们用一个数就能确定位置?(直线上的)。

  师:直线上的点用一个数字确定位置,平面上的点用数对确定位置,那有没有用三个数确定位置的可能?(出现省略号)这个就留到以后学习了。

  师:听听X先生对大家的最终评价吧。

  师:其实,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神奇的礼物就是一句话?齐读。学好数学将会是一个让你终生受益的财富。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要求正确地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能正确的按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

  3、会把较大的整整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再求近似值。

  教学重点: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及把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区别求近似数与改写求准确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在商店买菜时,电子秤上显示总价是7.53元,而营业员只收我们7元5角。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只要知道它的近似数即可,那么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川、数的近似数) 。

  二、自主控究

  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课件出示豆豆测量身高的情景图)

  师:读情景.图,你能找出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吗? .

  生1: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得出豆豆身高的近似数。

  生2:已知信息是豆豆的身高是0.984m,亮亮说:“豆豆身高约是0.98m。”红红说:“豆豆身高约1m”。

  师:对于上面的已知信息,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b“豆豆的身高是O.984m”,这里的0.984m,是测量时精确到毫米得到的。

  生2:“豆豆高约0.98m”,这里的0.98是精确到厘米得到的。

  生3:“豆豆高约1m”,这里的l是精确到米得到的。

  师:为什么会出现上面不同韵结果呢?

  生:0.98和1都是0.984按不同要求取的近似数。

  师:取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用到的方法是什么?

  生:我们取一个整数的近似数时,用到的方法是“四舍五入”法。

  师:对,“四舍五入”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小数取近似数。

  师: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0.984m是如何得到0.98的?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豆豆高约是0.98m”,这里的0.98m是把豆豆身高0.984m保留两位小数得到酌结果。

  师:它是如何取的两位小数?

  生:按要求把一个小数保留两位小数时,一般要看到千分位,如果千分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5就要向百分位进1,如果千分位上的数小于5,就舍去。

  0.984≈O.98(保留两位小数),因为千分位上的4小于5,所以舍去。

  师:“豆豆高约lm”,这里的lm是把0.984m保留整数得到的结果。一个小数怎样才能保留整数呢?

  生:一个小数,如果保留整数,就要看这个小数的十分位,然后按照“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0.984m-≈lm。

  师:如果0.984m保留一位小数,结果又是什么呢?

  生:把0.984m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到百分位,百分位上是8,大于5,就要向十分位进1,十分位上是9,9+1=10,接着向个位进1,个位上0+1=1,所以0.984m保留一位小数是1.0m。

  0.984≈1.0(保留一位小数),百分位上8大于5,向前一位迸1。

  师:后面的0可以省略不写吗? ,

  生:不能,因为要是省略就变成精确到整数部分的个位了。

  2、把较大的整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师:读图,你能读出什么信息?

  生: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是384400km。

  师:384400km,数据比较大,书写起来也不方面,你能把它改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吗?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就是把这个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00,也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然后点上小数点。

  师:你会表示吗?

  生:384400km=38.44km

  师:上面的改写方法正确吗?

  生:不正确,因为384400和38.44根本就不相等。

  师:那怎么办呢?谁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生:在38.44的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即可,因为把384400变为38.44缩小到了原数的而1/10000。

  师:好,上面的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384400千米=38.44万千米。

  师生共同总结: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在万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

  师:读情景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已知木星距离太阳778330000km。

  生2:所要解答的问题是木星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保留一位小数)

  师:这个问题和上面的问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上面是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这个问题是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并且还要求保留一位小数。

  师: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和改写成用“万”作单位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是把大数改写成一个用小数表示的数,所以都应该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

  师:改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那么改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几位呢?

  生:应该是八位,然后加“亿”字。

  师:好!同学们真聪明,用自己的思维,类推了把一个数改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你能写出改写过程吗?

  (学生独立尝试,全班投影展示)

  778330000千米=7.7833亿千米

  师生总结方法:小数点向左移动八位,在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亿”字。

  师;如果保留一位小数,你会吗?

  生:7.7833亿千米≈7.8亿千米

  三、控究结果汇报

  师: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生: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看到十分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要看到百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要看到千分位……

  师: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怎么办呢?

  生: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是不能省略的。

  师:如何把一个较大的数改成以“万”或者“亿”为单位的数?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生总结:把一个大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时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加上“万”字。把一个大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时小数点向左移动八位,加上“亿”字。

  师:改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在改写的过程中,不要把单位“万”“亿”丢掉。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和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类似,都是采用“四舍五入”法。

  生2: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写起数来就简单多了,这体现了数学的简洁思想。

  师:小数的近似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类似的数,你们课下去找一找,看看它们都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让我们在发现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与我们的密切联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在知识、能力、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

  板字设计:

  例1:0.984保留两位小数 0.984保留一位小数 0.984保留整数

  0.984≈0.98 0.984≈1.0 0.984≈1

  ↑ ↑ ↑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例2 例3

  142800千米=14.28万千米 778330000=7.7833亿千米≈7.8亿千米↑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指定条件的图形。

  三、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剪刀、三角板

  四、教学设计

  (一)情境设计,导入课题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2、现在老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想把它剪成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应怎么剪呢?同学们动手试试。

  3、出示课题《动手做》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小组内探讨剪切的方法。

  2、师巡视。

  3、小组汇报。

  4、课堂内总结: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高

  1、回忆刚才你们是怎样剪平行四边形的,你们剪得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2、总结:

  (1)平行四边形:从一组平行边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2)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到对应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梯形:从上底的一点到对边(下底)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四)巩固练习

  1、P21试一试第一题。

  学生依次标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再找出它所对应的底。

  2、P21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

  画出给定底的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继续从设计上讲,仍然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推导,从自己的演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画高时,学生们做的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不会用三角板去画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5-6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图形旋转的牲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4人或6人小组,一个风车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轴对称变换,其实,图形的变换还有许多种,比如:平移,旋转等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旋转变换。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牲与性质。

  1、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含义。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钟表,播放动画(指针从“12”指向“1”。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谁能说一说是怎样旋转的'?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绕○顺时针旋转到30度到“1”。

  板书:指针从“12”绕点○顺时针旋转30度到“1”。

  师:想一想,为什么指针从12指向1就旋转了30度?指针走1个字旋转了多少度?2个字呢?你觉得怎样的旋转是顺时针?怎样的旋转是逆时针?

  ②多媒体课件出示钟表,播放动画。(指针从“1”指向“3”)

  师:这次指针是如何旋转的?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从“1”绕○顺时针旋转60度到“3”。

  ③如果指针从“3”继续绕○顺时针旋转90度会指向几呢?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示钟表,播放动画给予验证。

  ④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顺时针旋转180度会指向几呢?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出示钟晴,播放动画给予验证。

  (2)小结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2、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牲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①师:这是什么图形?风车的旋转你见过吗?看!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就要旋转起来了。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车,播放动画。(风车旋转起来了)

  ②师:请注意观察风车是怎样旋转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车,播放动画。

  师:从图1到图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③师:风车从图1绕点○逆时针旋转多少度到图2呢?怎样才能知道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④交流得出:风车从图1绕点○逆时旋转90度到图2。(板书)怎样才能知道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2)继续观察风车的旋转。

  师:如果我们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逆时针旋转到图3,风车旋转了多少度?

  (3)揭示旋转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呢?

  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位置变了,三角形的形状、大小、点○的位置,对应线段的长度,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三、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出示例4方格图,与学生一起明确画图要求;

  2、学生在方格纸上自主完成;

  3、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4、小结画法。

  根据旋转的性质,旋转图形对应线段的长度不变,对应线段的夹角不变,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可以首先确定对应线段,然后连线。

  四、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感受旋转创造出的美。

  1、师: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旋转而来的,请欣赏第5页第1题,这些图形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来的呢?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画,演示图形的旋转。

  2、利用旋转画一条小花。

  学生自主画,然后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布置作业:第9页第4、5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和例3的实物模型、投影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看图并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合作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①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③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3×3×6或者32×6

  =9×6=9×6

  =54(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32表示2个3相乘。

  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投影显示例3,拿出实物模型。

  (1)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①售米的木箱是什么体?

  ②“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

  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做第27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的,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5、6、7题。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2,学会找出生活问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会列出方程解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解下列方程。

  X+2x=147 y-34=71

  2,根据下面叙述说说相等关系,并写出方程。

  ①公鸡x只,母鸡30只,是公鸡只数的2倍。

  ②公鸡有x只,母鸡有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3,(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讲述:一天,学校的足球场上,善于观察的小军,勤于研究的小华和爱提问题的小刚三人休息时,突然发现足球的秘密。小军发现……小华发现……小刚提出……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黑色皮共有12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白色皮)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板书线段图)。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1)审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

  提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说明:例1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问题。

  教师板书:稍复杂的方程

  (2)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师板书线段图讲解)

  看图思考:白色皮和黑色皮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可能出现的等量关系是: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3)同桌讨论怎样列出方程。

  (4)交流汇报并让学生根据题意说出所列方程所表示的等量关系。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板书学生的方程并选择2x-4=20讨论它的解法。

  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汇报交流板书: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检验:(引导先生口头检验)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5)学生选择其余的方程解答。

  2,变式练习。

  (1)教师:如果把例1中的第二个条件改成"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多4块"该怎样列方程(课件演示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中的"少"换成"多")让学生列出方程解答。

  (2)把它和例1加以比较,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种用算术方法解需要"逆思考"的应用题,不论是"几倍多几"还是"几倍少几"列方程都比较容易。

  3,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三,巩固应用

  1,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

  ①图书室有文艺书180本,比科技书的2倍多20本,科技书x本。

  ②养鸡厂养母鸡400只,比公鸡的2倍少40只,公鸡x只。

  ③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x只。

  ④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6厘米,底是38厘米。它的腰是x厘米。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①北京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

  ②世界上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州,亚洲的面积比大洋州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大洋州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③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km,比大象的2倍还多30km.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km

  ④共有1428个网球,每5个装一筒,装完后还剩3个。一共装了多少筒

  3,拓展提高。

  ①甲乙两数的和是90,甲数是乙数的2倍。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②甲乙两数的和是183,甲数比乙数的2倍还多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先把2x看作一个整体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一一对应思想。

  3、初步建立坐标系的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能运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

  2、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图形或地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提问:怎样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要先确定列数,再确定行数,即(列数,行数)。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明确要先确定列数,再确定行数,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这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与横线的交点上。

  (2)师谈话引出问题。

  不仅找座位需要确定位置,看图时我们也要确定位置。这张动物园图很清楚地表示了每个场馆的位置,你能说出这个场馆分成了几行几列吗?(0表示列和行的起始)

  (3)用数对表示位置。

  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熊猫馆的位置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出其它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大象馆(xx)猴山(xx)海洋馆(xx)。

  (4)在图上表示场馆的位置。

  出示飞禽馆(1,1),学生说明位置后,再在图上标出位置。

  学生独立标出猩猩馆(0,3),狮虎山(4,3)的位置,然后再投影订正。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同一行或同一列的数对,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不同?

  小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3、适时练习: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4、小结:想一想:怎样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先找出数对表示的是第几列,第几行,然后在列数与行数相交处描点,标上名称。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会根据题目中所给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具体物体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根据数对,在方格上标出各种动物的位置。

  熊猫(2,1)、小兔(3,4)、小猫(2,4)、小狗(3,1)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让学生对照数对涂方格,涂描后教师展示学生的进行对照。

  3、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理解国际象棋在棋盘上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并会用数对确定棋子的位置。

  四、课堂总结

  谈谈今天你的收获?

  教后思考: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0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5.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4---35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22支铅笔、多媒体课件(或1个红苹果、3个青苹果、6个白色圆片、2个红色圆片、34页“画一画”的三种画法图)

  教学过程:

  一、了解起点,引入新课(3分钟)

  1、师:我们三年级的时候认识了分数,能说几个你熟悉的分数吗?(生:,......)

  2、师:你能选择一个分数说说这个分数的含义吗?(指2人说,同桌说一次。)

  3、简单做一总结:就是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一下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结合具体情境,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1、活动一:(5分钟)

  呈现4个不同颜色的水果(1个红苹果3青苹果。)

  师:你能从这些水果中看出分数吗?

  生1:红苹果是

  师:谁的?

  生1:红苹果是整体水果的(是四个苹果的)

  生2:青苹果是整体水果的'。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的很好,他说整体水果,你怎么理解呢?

  生:就是把1个红苹果和3个青苹果看成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

  师:大家也是这样理解的吗?(是)假如我再给你们一个更为强大的队伍,你还能找到分数吗?

  出示6个白色圆片2个红色圆片,让学生观察,写下自己找到的分数,然后指名汇报,要求解释自己所写分数的意义。学生可能出现:、、、、(红、白两色圆片占整体圆片的,师:假如老师拿走八分之八的圆片,其实就是拿走了多少?生:拿走了整体“1”。)

  师:原来我们不但可以把一个物体或者图形中的一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而且还可以把几个物品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然后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部分。

  2、活动二:(10分钟)

  出示三个盒子,分别装有8、6、8支铅笔。

  师:这里有三盒铅笔,你能不能从每一盒铅笔中分别拿出整体的?请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请三名学生到前面准备拿铅笔

  师:请先说说你打算怎么拿?

  生1: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准备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现场组织活动:(请三位同学分别从一堆铅笔中拿出。结果三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两位学生拿出的是4支,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支)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想提什么问题呢?

  生:他们拿出的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为什么呢?

  师: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可是拿出来的铅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生1:我认为三盒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

  生2:可能是数错了。

  师:请你上来帮助数一数,看看是不是数错了呢?

  让学生上来数一数,证实数对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现在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铅笔的总支数到底是多少支?

  生1: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8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生2: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6支,全部铅笔的是3支。

  生3: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也是8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师生一起小结:哦~~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数量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师:喔,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是)

  3、说一说(2分钟)

  出示教材P34的说一说情境图。

  师:根据你对分数新的认识,请你帮助判断一下这两个小朋友看的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重点是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判断的依据。

  4、画一画(5分钟)

  师:机灵狗也想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可是被一道题目难住了,你们愿意帮助它吗?(课件出示题目)

  师:看懂题目了吗?你觉得这三个小朋友画的对吗?为什么?

  生:我觉得他们画的对,因为一个图形的是□,就说明这个图形有4个□,而这三个小朋友画的都是4个□,所以都是对的。(一个学生说不完整,可以由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师:哦,原来这个图形只要是4个□就可以了,形状可以不同。你们还有其他画法吗?在作业本上试一试。

  学生独立画一画,然后交流展示。注意让学生判断画的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P35练一练中的题目。

  1、第1题(3分钟)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在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第1、2、3、6个图形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图1是把一个正六边形平均分成六份,取其中的4份,可以用或表示;图2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有两份没有分开,但分数表示的时候要注意应是;图3是12个小圆圈组成的一个整体,蓝色部分占整体的,也可以用表示;图6则是需要旋转,把内圆和外圆组合起来看,用分数或表示。)

  2、第2题(2分钟)

  让学生独立涂一涂,并说想法,让学生体会涂法的多样性。

  3、第3题(4分钟)

  学生画一画,并说一说画法,体现画法的多样性,用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然后判断这些图形的大小一样吗?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4、第4题(3分钟)

  结合“捐零花钱”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关键是让学生解释理由。

  四、你知道吗?(1分钟)

  学生自己阅读,感受分数的历史悠久和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五、课堂小结(2分钟)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评价怎么样?

  2、学过今天的知识,你想到哪些分数?你是怎么想的?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关心他人、先人后己等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商a/b(b≠0)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及3张完全相同的圆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揭示课题

  1、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你能把商分为哪几类?

  36÷6 = 6 4÷5=0.8 80÷5=16

  3÷7= 5÷10=0.5 4÷9=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分类:

  36÷6 = 6和80÷5=16的商为整数;

  4÷5=0.8和5÷10=0.5的商为有限小数;

  3÷7=和4÷9=的商为循环小数。

  2、师指出: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分数与除法(板书:分数与除法)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创设情境,引入关系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今年的儿童节,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野游活动,到了野外,还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联欢活动,前几天我同班主任刘老师对想要买的食品做了一些粗略的计划,知道买哪些东西了,具体怎么分还没有计算,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一下详细的计划吗?

  生:愿意!

  师:好!那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吧!

  师:请看我们班级为这次活动准备的食品:

  食品名称食品数量班级人数平均每人分的数量

  苹果40个47 40÷47

  饮料39瓶47 39÷47

  花生8千克47 8÷47

  上面表格里的'商都不能用整数的商来表示,除了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能否用其它的形式,比如分数来表示呢?等我们学完了这节课,同学们自然会找到答案的。

  2.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师:我想调查一下,最近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xxx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平均每人能分得多少?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平均分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

  1÷3=

  师:大家拿出练习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数表示)

  生:0.333…或

  课件显示:1÷3=0.333…或

  师: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了,即:1÷3=(个)

  (2)现在小组讨论:1÷3=中,你发现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出示课件:被除数÷除数=

  (4)师:现在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那么,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

  生:会!

  师出示:40÷47=?39÷47=?8÷47=?

  3.,巩固关系

  师:“六一”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班主任刘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生:想!

  师:大家看问题:我想把这3张饼平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讨论如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剪一剪: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和剪刀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3÷4=(张)

  答:每人分得张。

  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

  ⑥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b≠0)

  师: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这里的b≠0

  师: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师: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b≠0

  (引导学生懂得: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零)

  三、总结提升,归纳关系(师生共同完成)

  1、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2、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最后教师总结: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个数)

  四、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1、填空:7÷13= =()÷()

  ()÷9= ()÷26=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3÷4= 7÷12= 16÷49= 25÷24= 12÷25= 36÷57= 30÷37= 33÷78=

  7÷13= 74÷14= 77÷13= 78÷97

  3、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块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

  4、“六一”联欢的时候,大家都会带好多自己爱吃的食品,你们愿意与同学们共同品尝吗?如果愿意的话,请说说你的打算,并编一道符合这节课学习内容的题目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五、情感教育,教书育人

  同学们,我刚才听了大家的各种打算,感到很欣慰,同学们都打算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给大家一起享用,我都盼望着过“六一”儿童节了,到那时,我也会准备一些好吃的礼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好吗?但愿我们同学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能互相关心,团结友爱,亲如兄妹,让我们的班级成为一个温暖的班级体!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a÷b= (b≠0)

  3÷4=(张)

  答:每人分得张饼。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2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

  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范文10-1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5

关于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27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2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9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9-21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及教案08-30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09

五年级数学下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06-16

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精选8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