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百分网手机站

古诗一二课时的教案

时间:2020-12-07 15:27:32 教案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一二课时的教案

  教学要求:

古诗两首一二课时的教案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8个生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4.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幻灯图片。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讲解“偶书”的意思。

  三、学生自读,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画出生宇,看拼音读准字音。

  2.学生书空练习生字,比一比谁记得快。

  3.指导书写。

  四、导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1.学习第一、二行。

  (1)

  观察图画,说说“少小”,“老大”指什么?

  (2)讲解“无改”就是“没有改变”。

  (3)读一读这两行诗,想一想,这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诗人幼年时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可头发全花白了)

  2.学习第二、三行。

  (l)看图,诗人遇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2)说说“见”、“识”、.“何处”的意思。

  (3)指导朗读这一句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句中的情景。

  (孩子们见着了却不认识他,笑着问客人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3.认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有节奏地朗读全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领读,指名读、分组读、配上音乐读,反复吟诵。

  3.指名背诵全诗。

  六、想一想,此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抒发了诗人年少离开家乡年老时终于回来的既喜悦又伤感的。动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齐背全诗。

  二、学习《赠汪伦》。

  三、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朝诗人李白的诗《赠汪伦》。(板书课题)看看他的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四、出示课件或挂图,教师范读古诗。

  五、学生自读,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画出生字,看拼音读准字音。

  2.学会书空练习生字,比一比,谁记得快。

  3.给生字组词。

  4.指导写字。

  六、观察图画,初步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句。

  (l)看图,指导读第一、二句。

  (2)理解词语。

  乘舟:乘船。闻:听见。踏歌:用脚踏地打拍子唱歌。

  (3)讲解诗句意思。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乘船正准备出发,忽然听到岸上传来用脚踏节拍的声音。

  2.学习第三、四句。

  (l)指导读第三、四句。

  (2)理解词语。

  深千尺:并不是有一千尺深,在这里形容水极深。

  (3)讲解诗句意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水即使有千尺之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友情深厚。

  (4)指名读,想象这一句诗描绘了诗人与朋友间的什么感情?

  七、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八、背诵全诗。

  九、练习。完成“我会写”及“我会填”。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增汪伦

  少小/离家/老大回,&nb

  sp; 李白/乘舟/将欲行,

  乡音/无改/鬓毛衰。 忽闻/岸上/踏歌声。

  儿童/相见/不相识, 桃花潭/水/深千尺,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课后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古诗两首一二课时的教案】相关文章:

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3.混合运算第二课时教案

4.2017一二级注册建筑师报考条件

5.2017山东高考一二本合并后如何填报志愿

6.一二级建造师为什么不能同时挂靠

7.2017山东高考不分一二本 取消少数民族加分

8.山东2017年高考一二本合并录取加分政策

9.《古诗》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