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百分网手机站

初五册第五单元教案

时间:2020-12-06 14:03:23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五册第五单元教案

  醉翁亭记

 初五册第五单元教案

  [教法]

  A.这篇优美的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文中句法骈散结合,语词虚实相间,既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又将诗一般的句子散文化了,这些非读不能领略。所以诵读仍是本文学习的基础。教学本文宜以朗读为主,讨论讲析为辅,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饱含感情,读出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就会使师生同享文章那整齐美与错综美相结合的和谐美。教师尤其要注意指导学生处理好收束句尾的也字,使诵读时一唱三叹的风韵显示出来。

  B.制做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本文虽是一篇游记、一篇散文,却有诗一般的意境。但它不是诗,不需读者补出其跳跃部分,它的语言写到之处就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这些画面反映出来的美是多层次的,有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这些美好的境界如能在学生熟读成诵时与朗读书声同时出现在课堂中,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影响力会更为强烈。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必须与教学设计有机整合,切不可影响学生的想象空间。

  [学法]A.朗读法是本课学习首选学习方法,可以借鉴以往学过的《陋室铭》《爱莲说》两文的朗读经验,努力以声传情、以音达意,读出这一文质兼美的散文的情味来,在朗读中感受美与乐,使自己的情感与文中的旷达情怀产生共鸣。从而体会文章的精神、气势、韵趣、格调、辞采和与民同乐的情感。

  B.学习过程中运用再造想象来领略文章词语的表现力。在朗读过程中应口读心想,使文中的境界在脑海中展现出来;在阅读过程中,应运用再造想象来描绘文中写景部分的重要词语所表现的事物的形象。这样不仅发挥了想象力,而且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导入]

  可以从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成语导入,也可从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入,还可以从已学的《卖油翁》导入。

  [突破]

  A.本文虽然篇幅不短,但教师可采取抓文脉的方法,从能提挈全文的词、句入手,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熟读背诵全文,文章的主旨自然也理解了。

  B.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①作者以哪个字贯穿全文始终?②醉字在全文多次出现,它在文中意思是指酒醉吗?写醉是为写什么?

  [探究]本文表现了作者出守滁州时,偕同众宾客游宴醉翁亭的那种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气氛,这与柳宗元在永州游历山川的情形相同吗?为什么?

  [实践]观察一处植物茂盛之处,写出它早晚的变化和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要求语句简练,意蕴丰富,具有表现力。

  [拓展]课外阅读欧阳修的《丰乐亭记》: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简析]本文是《醉翁亭记》的姊妹篇,同写于谪守滁州时。两文旨趣相同,但写法各异。本文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而将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归功于宋朝的休养生息政策,乐其岁物之丰安此丰年之乐。

  诗词五首

  [教法]

  本课五首诗词有古诗、有绝句、有词,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教学时应依据诗的体裁特点及其美育功能设计教法,切不可一句一句翻译后一层一层总结大意,而忽略了对意象的'捕捉、对意境的体察、对主题的揣摩、对语言的品味。

  A.采用配乐朗读激发情感。诗歌的情调看似抽象无形,实则具体可感,这两者的转化靠音乐便可实现。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现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前半部分朗读的情感不好把握,配上合适的乐曲,造成未成曲调先有情之势,朗读起来就容易进入诗境,也有助于把握诗歌的主题。

  B.绘画或述画来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如画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的形象。如果绘画有困难的同学可口述画面,教师再以自己准备好的画面展示出来与学生的理解相比较,既培养想象能力,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参与意识,更重要的是带着学生走入诗的意境。

  C.品味语言,品评技巧。这一项属于诗歌鉴赏,要落实必须从最基本的锤字炼句做起。换一换、减一减、添一添,这些看似简单的做法,就能挖掘出诗词所深藏的情感。如尚思为国戍轮台中的思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独倚望江楼中的独字写出了多少孤寂落寞之情,如果换成其他字,或减去,诗意都会不如原句准确。

  [学法]

  A.预习法。

  B.朗读法。

  C.联想、想象法。

  D.讨论法。

  [导入]制做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介绍唐诗宋词导入。课件应重点突出本课五位作者的介绍,最好能展示他们的画像。

  [突破]

  A.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B.联想、想象走进诗人营造的意境。

  C.讨论,品味诗歌语言特色,品评诗歌艺术技巧。

  [实践]

  A.在班级或全校诗歌鉴赏诵读大会上配乐朗读一首古诗词。

  B.试写一首诗,或叙事或抒情。

  C.选一首你最喜爱的诗写一篇二百字的鉴赏文章。

  [拓展]

  建议课外阅读本单元五位作者的诗,加深对其作品风格的感受。

  自读篇目导读建议

  《满井游记》是明代袁宏道的一篇游记,它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是明清山水游记的特点,可以将它与前两首做比较,会使学生对唐宋和明清游记的不同特点把握得更准。教学本文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它写景状物时采用的白描写法、拟人写法和生动的比喻,还应学习文章的反衬之法。游记开头极力渲染燕地寒都是为了反衬满井的春色。学后可组织学生秋游,仿照本文写一篇游记,要求写出自己的个性,写出独特的感受。

  《峡江寺飞泉亭记》是清代袁枚的著名游记。教学本文注意三点:其一是作者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前两者为主,后两者为辅,写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其二是文章表现了作者单纯的赏景是没有多少意味的,只有人的心境、处境和自然环境完美结合,山水之乐才更能令人陶醉。其三是文章句式长短交错,骈散结合,既富音乐美,又很有表现力。教学中也可以要求学生运用再造想象描绘文中写景的语句,把学习语言落到实处。

  Ⅱ写作

  [中心]选择恰当的论证思路用自己查到的论据论证研究的主题。

  [方法]在本单元学习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课余查找资料。2.选择恰当的论证思路。或者是多方面展开的并列思路,或者是单向纵深展开的递进思路,或者是对比论证的思路,使用哪种,完全由论证的需要来决定。也可以一种为主,兼用其他。3.依据查到的资料,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自己的问题。

  [题目]将研究的主题组织成语言精练、形式新颖的题目。

【 初五册第五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1.苏教版第七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题

2.语文第五单元试题参考

3.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4.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期末试题

5.语文教案第六册单元测试题目

6.小升初语文第五单元测试试题

7.2017五年级英语下第五单元单元测试

8.五年级第五单元语文试题

9.第五单元 5.7 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