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高考历史考点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时间:2023-04-20 09:56:26 泽彪 试题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23高考历史考点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之间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一份关于2023高考历史考点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供参考练习,欢迎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高考历史考点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高考历史考点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国君们所需要的民众,一是要战时能为他们卖命,二是要平时能为他们效力。这显然与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法家思想相吻合。A、C两项主张与材料主旨相悖;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2.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矣。五色自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

  A.荀子

  B.韩非子

  C.墨子

  D.老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道家的思想。根据材料“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根据所学可知,这体现了老子的思想,所以答案选D项。

  3.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答案:B

  解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晚期孔子的思想主张,体现儒家的思想;“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主张,是早期的民本思想;“选贤举能”是墨家的思想主张,A、C、D三项都没有体现融合的倾向。“礼法兼用”是战国晚期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礼法兼用”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

  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解析: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的目的是对君主进行规劝,这不能说明儒者不能适应现实政治,A项错误;古代儒家学者中有许多思想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如汉代的董仲舒,B项错误;古代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常把尧和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这是对理想政治模式的追求,C项正确;以尧、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不等于复古,D项错误。

  5.有学者说:“尽管各家的措施有的看似残暴,有的看似温和,他们都可以为了自己苦苦追寻的理想而殉道。孔子追求了一辈子仍不被采用;吴起、商鞅,先后殉道;墨子为了天下的普通百姓而奔走呼号等。”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诸子百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坚持不懈、执着追求是百家争鸣的精神动力

  B.诸子百家的苦苦追求使得百家学说有了鲜明的特点

  C.诸子百家追求的目的在于期望自己的学说被当权者采纳

  D.诸子百家的思想在当时都未被采纳过

  答案:D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坚持不懈地宣传自己的主张,批驳别人的观点,这就使得各家学说有了鲜明的特点,也就形成了思想纷争的局面。他们之所以苦苦追求,都是为了期望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以便更好地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所以A、B、C三项都是正确的。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就特别为统治者推崇,所以D项不符合史实。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强调(  )

  A.礼仪和社会责任

  B.“德治”和“民贵君轻”

  C.“仁”和“仁政”

  D.“有教无类”和“温故知新”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可以看出他强调了儒学的社会实用功能。B、C两项主要是政治统治方面的,D项是教育方面的。故选A项。

  7.《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答案:C

  解析:“当于民监”即以民为镜,体现出尊重民意、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兼爱”是要求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尚贤”是墨子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思想。“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8.“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

  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

  C.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

  D.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墨家思想主张。材料主张无差别地爱所有人,故C项正确;A项是儒家主张,题干没体现礼乐制度;B项是法家主张;D项也是儒家主张。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答案: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解析:此问,第一小问由“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春秋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并结合孔子的政治理想回答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

  材料二

  为治者用众(大多数人都能遵从的方法)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君主执柄以处势(权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裁决的力量)也。势者,胜众之资(凭借)也。

  ——《韩非子》

  材料三

  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什么是中国的文化名片?谁是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十大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位的是孔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儒、法两个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策略?

  (2)在当时被统治者欣赏和接纳的思想是什么?试述理由,并简要指出该思想的历史地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孔子位于第一位的依据。假如你是投票者,你还会选择哪些人物作为中国文化形象符号的代表?(至少列出2位)

  答案:

  (1)①儒:以德治国;②法:以法治国,法、术、势三者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①法家;(1分)②理由:诸侯争霸,政局混乱;法家的主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国家实力,在争霸中立于不败之地;③历史地位: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3)依据:①政治思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②教学原则:有教无类;③教学思想:因材施教;④教学方法:实事求是、温习、学思结合;⑤孔子思想经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⑥孔子被尊为圣人,受到后世的敬仰。(6分)列举:孟子、朱熹等。

  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哪些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和建议?

  (2)要建立“和谐社会”,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答案:

  (1)孔子为“仁”就是“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主张“施仁政于民”,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2)必须要统治者清正廉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法制观念,依法治国,建立公正国家。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有着众多的学派,儒、墨、道、法是其中最著名的四大学派。自古至今,四大学派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请回答:

  (1)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法家学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

  (2)道家学派往往在一个王朝统治初期被采纳,原因何在?而墨家学派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原因何在?

  (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出现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

  ( 1)孔子、孟子;墨子;老子 ; 韩非子。

  法家主张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反对因循守旧,符合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君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道家主张“清净”“无为”。在一个新王朝初建之时,社会经济经过长期的战乱,遭到极大的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统治者为保证统治的长治久安,他往往采取“无为”而治的主张,与民休息,因此道家思想得以实施。

  墨家成为显学的原因是社会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意义:百家争鸣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考历史考点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关文章:

2017年高考英语考点专项训练:代词04-08

2017年高考英语考点专项训练:动词词义04-08

初一历史《百家争鸣》教案(精选6篇)09-26

2022中考历史核心考点汇集11-28

税务师《税法一》考点训练题及答案04-13

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日出》考点04-13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考点08-19

2017年自考《社会福利思想》考点训练题04-10

公共英语考试五级考点训练201703-16

英语专业四级词汇语法考点训练及解析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