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证 百文网手机站

大学生考证热背后的因素解析

时间:2023-02-14 18:16:55 泽彪 大学生考证 我要投稿

大学生考证热背后的因素解析

  随着社会的变化,大学生考证的观念也在改变。一些思想超前的学生已经抛弃了传统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转而考驾照、商务英语、理财规划师、营养师等现在的冷门、未来可能是热门的专业证书。

大学生考证热背后的因素解析

  考证热的背后:是赶潮流还是证明个人能力?

  一、考证的类型

  目前,大学生热衷考证的类型主要涵盖以下四种:

  1、通用型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及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证书?

  2、英语能力证书。如托福?TOEFL?成绩证书、雅思?IELTS?成绩证书、商务英语证书、英语中高级口译资格证书等;

  3、IT能力证书。如微软系统管理员?MCSA?证书、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证书、ACCP软件工程师证书等;

  4、职业资格类证书。如公务员证书、报关员证书、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国家司法考试证书、导游资格证书、会计上岗证等。

  二、现象:考证成为潮流

  记者在内蒙古科技大学采访时了解到,该校的一个由学生组成的社会团体对400多名大学生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除了必考的英语四六级等级证及计算机等级证外,有过半的学生还在考其他各种类型的等级证书。包头师范学院的高青同学介绍说:“在我们学院里,不考证的同学比较少,参加四五个证书的考试很正常。”

  在对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包头医学院的同学进行随机调查中,记者发现,多半数的同学都有考证的经历。

  内蒙古科技大学的高帧正在考导游证。他告诉记者,传统的普通等级证书含金量越来越低,很多单位都不看这些证书了。“我觉得考证的话,眼光应该放远点,另外不要只局限于本专业,可以考一些跨专业的证书,这样既能扩展自己的能力,也能增加就业机会。比如考驾照、会计证、翻译资格这些证书,要比计算机等级证书有用的多。最好是考技能性而非认证性的证书,对多数用人单位来说,认证证书可能只是用人的一个参考指标,最重要的还是专业技能能力和经验。”

  三、原因:“为了更好就业”

  对于“为什么考证”的问题,受访的大学生中除了极个别的回答是“兴趣爱好”外,其他学生的回答都是“为了更好就业”。

  在现在的大学寝室里,学生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就业问题。连续几年扩招所带来的就业难的现状,已经在无形中影响到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出于自己的理解及已经走出校门的师兄师姐的忠告,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期间,都选择“考证”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能力砝码。在一些大学生口中,流传着这样的口号——“考证是必修课,恋爱是选修课”。

  为技能而考证,为就业而考证,已经成了在校大学生的共识。

  内蒙古科技大学大二学生刘书席告诉记者,他现在已经考完了中级会计证,正在考导游资格证,以后时间和金钱允许的情况下,他还想考驾照。

  “我考证的目的很纯粹,就是为了自己以后找工作的时候,这些证书能给自己增加一些求职的机会。”刘书席说。

  四、专家观点:不要随大流

  北京天雅规划工作室的规划师许锦锦认为:增加就业的砝码,最重要的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前景进行一些相应的技能提升,这也包括考取一些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和技能等级证。但考证不要随大流,看见周围同学报了,自己也跟着去报。我了解的情况是,很多学生在考完证后发现,这个证书对自己根本没有用处。”

  包头师范学院高小山老师表示,大学生们在考证时应该从两点出发:一是从工作需要出发;另一点是从自己感兴趣、愿意从事的行业发展,或是跟自己发展相关的职业出发。不要盲目考证。

  五、用人单位更看重能力

  “我们在招聘员工的时候,肯定会关注他的学历和一些技能证书。但这不是是否录用的最重要的因素,证书只是一个敲门砖,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应聘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在包头市人才市场举行的一场招聘会上,记者对几家用人单位进行相关采访时,得到这样相同的回答比较多。

  如今随着持证人数的不断激增以及企业用人观念的转变,名牌证书的作用有所减弱,不再被作为录用员工时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大学生不能把宝全都押在考证上面,而应注意提升实际工作能力。

  毕业生说考证:只因市场需要

  近来,南京的各大高校校园内外,各种考证培训班办得如火如荼。不少大学生为了能够在毕业就业时多几个筹码,不惜逃课到外面去上证书补习班。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基础课逃课率在1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25%以上,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则高达40%以上。南京某高校的一位大四的学生对记者说,虽然现在大四的课程安排要比大二、大三松了许多,但是每次上课都会有20%的学生缺席。

  今年大四的周同学是校园考证族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因为他目前已拥有了英语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可他“仍不知足”,准备乘现在自由时间比较多,再考一个“注册会计师”证书,加上毕业证,将来就业时可望四证在手。他说,他之所以乐此不疲地捞证,也是因为不得已,因为考这些证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说,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年毕业的一位师兄在人才市场碰壁了一年之后,又退守回校园,继续复习考证。目前大学生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越来越苛刻的要求,使得他心惊胆战,有的时候连自己的专业课都没时间去上,但不得不“丢卒保车”。周同学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凭一本毕业证就能找到好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毕业生拥有的是同一本毕业证书,用人单位光从毕业证书上很难分清孰优孰劣,这时‘证书’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忧患意识的提前,使得在校大学生们不得不为他们将来的美好前程而“加倍努力”,手中的证书多了,底气也足了许多,而这些证书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否用得上,是否能真实地反映出实际工作能力,已很少有人关心,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好的结果,寄希望能用这些证书敲开一些理想工作的大门,至于考证的过程,已不是最重要的了。

  “洋”证书挑战本土证书: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可选择的各类资格证书达300种以上,并且每年出现50种以上新的证书,其中,大多数行业证书是由一些行业机构主管设定的。近年来,由于“市场需要”,许多培训班都打出了这样的广告:“保证取得证书,如不过关,免费再学。”其中的玄机,已是公开的秘密。某高校毕业生小秦透露,他参加了一个部门举办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由于课时不够,加上教师的水平有限,班上的大多数同学都没有什么收获。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居然做通了监考的工作,使考试成了“过场”。另一位小邓同学最近也参加了国内某“证”的考试,交了450元钱,只接受了两天培训,就轻松取得了证书。像这样的行业证书一门的培训费用大多在300至500元左右,考取一张证书的总费用一般不超过千元。

  而打着“高、精、尖”旗号的洋证书甫一“入关”便备受邀宠,如美国的MBA、微软系列工程师资格认证、加拿大的CGA、英国的AIA等一系列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其过硬的品牌背景让很多求职者趋之若鹜,也逐渐成为人才市场的“硬通货”。“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洋证书价格也不菲,尤其是一些IT业的证书,一般至少在4000至5000元。如参加Cisco的计算机考试需要300美元,试验考核需要1250美元。培训课程费用视各人情况不等,如果自学程度高,可能只需要1420美元,如果需要大量课堂教学,费用可能上升到4100~6300美元左右。预计通过认证的总费用在6000~8000美元左右。Java认证要求应试者具备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获得全部证书预计要6~12个月时间,总花费在4000~6000美元左右。所以,镀“洋证书”的金是需要花大本钱的。虽然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也总有人安慰自己说:等我拿到某某证书,这些钱很快就能再挣回来的,可是这毕竟还是一个以能力说话的时代,你拿到了证书也不一定保证能在相应的位子上工作,尤其是计算机这个行业,证书的淘汰和更新周期很快,认证的巨额投入很有可能“血本无归”。

  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加入考证大军,在“热”了证书的同时,也养肥了各种考证培训班。专家提醒众学子,考什么样的洋证书,关键要看国内对该洋证书的认可度,以及洋证书的本土化程度。而目前市场上的“洋证书”鱼龙混杂,众学子应小心甄别。最近,有媒体报道了北京有百余名学生花了3.6万元却读了个假MBA,这足以让求“证”若渴的学子们心生戒备。

  “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蚕食与反蚕食?

  有人认为,大学生在校系统学习了三四年,最后毕业找工作时单凭一张毕业证书便常常落败。而一些和专业紧密相连的“证书教育”,经过短短的几个月甚至十几天的学习培训,就敲开了用人单位的大门,单从这点上来说,我们传统的学历教育在市场上败给了“证书教育”,当然,这并不否认学历教育为“证书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处陶老师分析认为,近来参加考证的人中,在校学生比例占了50%以上,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目前大学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着某种脱节,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大学学习心中底气不足,只能借助于多考证书来弥补,所以目前大学生中时髦的“一张文凭、多种证书”,有一定的合理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大学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产生了脱节。有专家呼吁,这种现象应当纠正,却也不能矫枉过正。大学不同于技术培训班,大学教育绝不等于“技能教育”,更不等于“考证教育”,大学教育的根本,还是在于基础知识的灌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大学生们更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注重实践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然而,更有人担心,“大学生考证热”和“证书教育”将会促使大学教育和市场紧密结合,而这将不可避免地使得大学教育逐渐走向工具化、功利化;“考证热”在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必然造就了大学生的急功近利心态,使得他们忽视甚至荒废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而一些不受市场经济青睐的人文、基础学科,将有可能被蚕食掉,这些学科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虽然不是直接的,但对于社会、国家和学术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在如此功利的环境下,此类学科的发展将会遭受重创。

  专家教授看大学生考证忙:相互补充未有不可

  应该说,大学校园里的“考证热”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市场经济是务实经济,随着“大学生越来越多”,用人单位都不约而同地将应聘者是否持有资格证书以及持有多少资格证书,作为衡量人才层次高低的重要标准。有些高校也直言不讳地声称自己就是为市场生产“产品”的,而既然大学生是“产品”,那么各类证书就是这些“产品”的外包装,包装得越华丽,就越能吸引“买主”的眼睛,就越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所以,目前在大学生中流行的“一张文凭、多种证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市场经济价值导向的必然结果。

  南京师范大学的丁家永教授认为,目前我们的大学教育还以老师为导向,由于老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设置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产生脱节,再加上社会用人制度的不健全,必然导致用人单位看重各种证书。而在校大学生在校考证,合理地进行知识补充,以适应市场需要,这是必要的,也是应提倡的。

  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的袁处长也认为,对于在校大学生考证,只要他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并在不影响正常学业的前提下,还是应持鼓励态度。因为学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在于他能贡献于社会,在市场中立足。而考证对于学生个人而言,是知识的补充与衡量,也是有益处的。

  一些教育界的业内人士却认为,证书多并不代表综合素质高,有时却恰好反应了部分学生的浮躁心理,浪费了大学时期宝贵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机会。很多学生几乎都忘了“考证”本身的实际意义,往往压迫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考那些其实“含金量”并不高的等级考试,把它当成了一种求职的工具,陷入了为考证而考证的误区,这样只会让他们自己对真正的能力培养丧失兴趣。

  用人单位有话要说:“资格证书”不等于“能力证书”

  关于大学生考证是利是弊,说一千道一万,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用人单位了,用人单位又是如何看待考证热的呢?

  远大集团人事部张经理说:“除了学历和证书作为参照,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将是工作者的经历和经验,以及工作者在该行业中的口碑。应聘者的实际能力绝对不是一张高级证书所能掩饰的,应聘者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应聘中还是会露馅的。”鄂尔多斯集团总经理张海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能做事情的就是人才,我不管你是什么名牌,有多少证书,先把事情拿下来,这也是市场竞争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南京某外资企业人力资源部一位主管介绍,其实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专业素质和工作经验,有些人证书太多,反而不知道该将他放在什么岗位上了,何况现在一些证书“含金量”其实并不高,有的甚是“交钱就发”,我们在招聘中如果发现持这样的证书的应聘者,一般都不会聘用他。因为此人连起码的自信都没有,只是随便弄个证书来壮壮胆而已。

【大学生考证热背后的因素解析】相关文章:

大学生考证热的因素08-28

大学生考证热背后的冷思考08-15

2015大学生考证热深度解析03-05

大学生“考证忙”的背后04-28

2015年大学生考证热背后的冷思考08-13

考证热:考证在大学生中依然“火热”10-12

大学生考证热:被迫考证的“叛逆学生”09-19

大学生考证:考证热缘何“高烧”不退09-23

大学生考证:飞机驾照考证热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