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初中化学常考的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1-12-05 16:21:30 化学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学常考的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里面有很多知识值得我们去记忆,但是里面蕴含的知识众多,我们要经常梳理课本内容,不然很容易会遗漏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重要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初中化学常考的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知识重点

  制取氧气

  1、实验室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二氧化锰)、加热氯酸钾(加二氧化锰)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

  3、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4、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表示法:AB=A+B)

  5、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

  6、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同时注意不能与空气或水反应)

  (1)气体的溶解性:凡是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跟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用排水法收集。

  (2)气体的密度: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若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7、氧气的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因密度比空气略大);排水法(因不易溶于水)

  8、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复燃,则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9、验满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如果复燃,则证明已满。

  10、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加入药品(3)按顺序装配仪器(4)加热(5)收集(6)停止加热,先把导管移出水面(7)熄灭火焰。

  1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装置图注意事项:

  A、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湿存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遇冷成水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受热不均炸裂。(即防止冷凝的`水倒流回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

  B、铁夹应夹在试管口1/4—1/3处,便于加热,松紧要适度。

  C、导气管伸入试管内只要稍露出橡皮塞即可,以利于气体排出。

  D、装药品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E、药品要下铺在试管后部,开始加热时要先预热试管,然后将灯焰集中在有药品的前部加热,再逐步向后移动。

  12、制取氧气时注意事项:

  A、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导管口刚产生气泡时,不宜立即收集,待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放出时再收集。因为开始的气泡是空气,若此时收集氧气不纯。

  B、当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完毕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再撤去酒精灯,目的是防止试管内温度骤然降低,压强减小,水槽中水倒吸到试管内,使试管炸裂。

  C、如果KMnO4 加热制氧气时,试管口还应塞一小团棉花,目的是防止加热时氧气流把高锰酸钾粉末带入导管。

  13、工业上制氧气的方法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原理液态氮气的沸点比液态氧气的沸点低,方法蒸馏。

  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

  一、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 “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 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 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二、 固体药品的取用

  1.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2. 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时先使试管倾斜,把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一倾、二送、三直立”)

  3. 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操作时先横放容器,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一横、二放、三慢竖”)

  4. 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三、 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广口瓶、细口瓶等都经过磨砂处理,目的是增大容器的气密性。

  1. 取用不定量(较多)液体——直接倾倒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细口瓶的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品腐蚀实验台或污染药品】;

  b. 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并且缓缓地倒【防止药液损失】;

  c. 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手心处【防止药液洒出腐蚀标签】;

  d. 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防止药品潮解、变质】。

  2. 取用不定量(较少)液体——使用胶头滴管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应在容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壁【防止沾污试管或污染试剂】;

  b. 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

  c. 用过的试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也不能交叉使用。

  3. 取用一定量的液体——使用量筒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a. 当向量筒中倾倒液体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余下部分用胶头滴管滴加药液至所需刻度线;

  b.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时若仰视,则读数偏低;读数时若俯视,则读数偏高——倒液体时仰视,则量取的液体偏多;倒液体时俯视,则量取的液体偏少】。

  初中化学必背知识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 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4. 化学用语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 某一种元素。

  ②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 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 、S、P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

【初中化学常考的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常考知识点总结07-30

初中化学常考知识点归纳总结11-28

初中化学常考的知识点归纳10-20

初中化学上册常考知识点总结10-20

高考常考的化学知识点总结12-01

地理常考知识点总结大全06-02

中考政治常考的知识点总结11-20

高考化学常考的知识点总结11-03

高考政治常考知识点归纳总结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