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高一化学必修2课后习题

时间:2021-08-08 17:44:44 化学 我要投稿

高一化学必修2课后习题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化学必修2答案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化学必修2课后习题

  人教化学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P11

  7

  1.1;1;Cs;Li;7; 1;F;F。2.C3.C4.A5.(1)6 3Li 3Li;14 23 24

  (2)14 6C7N;(3)11Na12Mg。 6.7.8.略 9. 4Li+O2

  点燃

  点燃

  2Li2O

  △

  10.(1)甲C 二 IVA ;乙 O 二 VIA;丙Na 三 IA; 丁 Al 三 IIIA (2)甲与乙 :C+O2

  CO2乙与丙:4Na+O2=2Na2O 或者 2Na+O2

  Na2O2

  乙与丁:4Al+3O2

  △

  2Al2O3。11.12.略

  P19

  1.减小;减弱;增强;Na;NaOH;Al(OH)3;HClO4。

  2.B 3.C 4.(1)金属性K﹥Na (2)金属性Al﹥B (3)非金属性Cl﹥P (4)非金属性Cl﹥S(5)非金属性O﹥S 5.(1)酸性 HNO3﹥H3PO4(2)碱性 Ca(OH)2 ﹥Mg(OH)2 (3)碱性Mg(OH)2 ﹥Al(OH)3 6.略 7.(1)钡比铍剧烈;(2)钡应该用煤油液封后密封保存。 8.(1)X:碳元素Y:氧元素Z:钠元素 W:铝元素;

  (2)画出其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族序数;

  点燃

  (3)C+O2CO2

  4Na+O2=2Na2O 或者 2Na+O2 4Al+3O2

  △

  △

  Na2O2

  2Al2O3。

  9.锗、锡、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依次同一主族从上到下的位置,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电子层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所以金属的活泼性依次增强,所以被氧化越来越易,碱性越来越强。

  10.略。11.7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第七周期,第VIA族;金属元素。P24

  1.略2.C 3.D 4.D

  5.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作用力,形成时没有电子的得失,只可能有电子对的偏移。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力的作用,形成时可能有电子的得失。

  6.稀有气体中每个原子的和歪点子排布都达到了稳定结构。

  7.略 8.以极性键结合的有 NH3、CH4、SO2;以非极性键结合的有F2和O2。 9.(1)HCl、CO2、H2O、CH4中存在极性共价键,NaF、MgCl2、CaO中存在离子键,NaOH中含有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H2、Cl2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2)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有:NaF、MgCl2、CaO、NaOH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有:HCl、CO2、H2O、CH4。

  P28

  --1.(1)A:Na;B:K;C:Mg;D:Al;E:C;F:O;G:Cl;(2)Al(OH)3+OH=AlO2+2H2O (3)Na Mg Al (4)H2O2K+2H2O=2KOH+H2↑﹥(5)NaBr黄 2.C 3.A 4.D 5.D 6.A 7.D 8.A 9.(1)A:Na;B:O2;C:Cl2;D:H2;E:N2;F:Na2O2;G:Na2CO3;I:HCl;J:NH3。 (2)A和B 4Na+O2=2Na2O 或者 2Na+O2

  △

  Na2O2

  催化剂

  F和CO22Na2O2+2CO2=2NaCO3+O2D和E 3H2+N2

  △ 2NH3

  2-+

  I和J HCl+NH3=NH4Cl (3)CO3+2H=H2O+CO2↑

  10.(1)原子结构示意图:

  化学式:H2S H2SeH2Te

  稳定性变化规律:从上到下越来越不稳定 氧化物化学式:SeO3 TeO3

  氧化物的水化物化学式:H2SO3H2SO4 H2S3O4 H2TeO4(2)熔点、沸点逐渐升高,密度逐渐增大。 (3)从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的角度来分析。P36

  1.吸收能量;放出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大小。 2.热量;放出。3.C;CO2。 4.②③④⑤;①。 5.AD 6.C 7.AD 8.(1)D (2)C

  9.反应物中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生成物中化学键形成则要放出能量,当成键放出的能量大于断键吸收的能量时,反应最终放出能量,这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放出就是热能。吸热反应所吸收的热量被用于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 10.同意乙同学的说法。因为放热反应是成键放出的能量大于断键吸收的能量,但化学反应首先需要能量来断键。

  11.结论1:破坏1mol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和形成1mol化学键时放出的能量相等;

  结论2:一个反应放出或吸收的能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结论3:气态水变成液态水时是放热的变化。 12.(1)Q=890×1000/22.4= KJ

  (2)39732×80%/(75×4.18)=126.76Kg

  1.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能;电能;负极;氧化;正极;还原;导电。 2.(1)Pb+PbO2+2H2SO4(浓)=2PbSO4+2H2O(2)浓硫酸;逐渐变小;充电

  -2--+2-(3)PbSO4+2e=Pb+SO4;PbSO4+2H2O-2e=PbO2+4H+SO4。 3.B 4.C 5.D

  6.一次性干电池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不可逆的,放完电之后就不能再使用。而蓄电池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是可逆的,它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可以逆向进行,使生成物恢复原状。

  7.从电极材料判断:活泼金属作负极,不活泼金属(或石墨)作正极。从发生的反应判断: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是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是正极。 8.家用电器的普及和种类的增加,使得电池的使用量随之剧增。废电池混在垃圾中,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造成浪费。据报道,全国的电池年消耗量为30亿只,因疏于回收而丢失铜740吨,锌1.6万吨,锰粉9.7万吨。另外,普通干电池里含有镉和汞两种元素,这两种元素若污染了土壤和水源,进入人类的食物链,就会发生“水俣病”(汞中毒)和“痛痛病”(镉中毒),这两种工业公害病,都在日本发生过,造成很多人死亡。为防止悲剧重演,我们应该把废旧电池与其他垃圾分开,集中回收。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废旧电池的回收,如德国的很多商店要求顾客在购买电池时,同时要把废旧电池交回商店;日本的分类垃圾箱里有一种专门放废旧电池的黄色垃圾箱,垃圾箱的投入口有三个,分别标有普通电池、纽扣电池和其他电池。 9.略P53

  1.略 2.D3.BD

  4.面粉属于表面积非常大的有机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所以,非常容易剧烈燃烧而发生爆炸。

  5.(1)提高温度或使用催化剂都可以促进KClO3的分解。

  (2)2KClO32KCl+3O2↑ 6.7.略P56

  1.(1)化学反应 (2)①化学;热;②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③热能转化为化学能;④光能转化为化学能;(3)①②④

  2.(1)洗净、擦干 (2)将铁块挫成铁屑,将硫磺磨成细粉,并混合均匀

  加热引发反应3.C4.C 5.(1)12g碳充分燃烧生成CO2比它不充分燃烧生成CO要多放出283kJ的热能,如果煤炭不完全燃烧,不仅浪费能源,而且生成大气污染物CO和煤炭粉尘等。 (2)提示:从碳到CO2,比较一步转化和两步转化的热效应的大小。

  6.提示:选用不同弄得的纯碱溶液或盐酸进行实验,确定可用于实验室制取的合适浓度。

  7.(1)负极锂是非常活泼的金属 (2)锂极易与水反应 (3)体积、重量轻、电压高(可达4.0V以上)、能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电池的输出能量)高、寿命长(可达5~10年)。

  1.C 2.A3.D 4.A5.C6.C7.B8.D

  9.(1)天然气 (2)进风口改大,如不改造将造成天然气燃烧不充分。(3)严寒的冬季,气温降低至零下,丁烷变为液态,因此管道煤气供气量减小,从而导致火焰变小或断续现象。 10.CO2:0.5molH2O:1molP72

  1.石油 乙烯中含有碳碳双键 烯烃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修的四氯化碳溶液等

  2.取代 反应条件 加成 反应条件 3.⑤ ④ ①③ 4.B 5.D6.C7.AD

  9.

  P76

  1.B2.B 3.AD 4.CD5.A6.C7.B8.C2H4→C2H5BrC2H4+HBr C2H4→C2H5OHC2H4+H2O

  催化剂 △ 催化剂 △

  C2H5Br C2H5OH

  C2H5OH→CH3CHO2C2H5OH+O2

  催化剂 △

  2 CH3CHO+ H2O(催化剂为铜或银)

  9.略10.略P82

  1.D2.A3.B4.D5.D6.C 7.C

  8.(1)C (2)冷却后,向混合液中加入NaOH溶液调节至碱性,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 9.(1)未成熟的苹果肉中含还有淀粉,成熟后一部分淀粉水解成了葡萄糖。(2)用碘液(碘水或碘酒等),如变蓝则没有水解完全,若不变蓝,则水解完全。(3)油脂在碱性溶液中,加热条件下可水解为易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4)分别取抽取织物中的一根丝,灼烧,如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则为蚕丝。 10.5t×80%×85%÷162×180=3.78t 11.略

  P85

  1.B2.A3.C4.CD 5.AD6.C 7.(1)不正确具有相同分子式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2)不正确某有机物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

  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3)不正确甲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在光照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二氯甲

  烷、氯仿、四氯化碳和氯化氢。

  (4)正确

  8.取一药片,研成粉末,溶于水,向其中滴加少量碘液,若溶液变蓝,则含有淀粉,若不变蓝,则不含淀粉。 9.提示: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增重5.6g,说明乙烯的质量为5.6g,其物质的量为0.2mol;乙烯和乙烷一共0.5mol,所以乙烷为0.3mol,质量为9g。 2:3 28:45

  10.2mol蔗糖水解为2mol葡萄糖和2mol果糖,因此二者的质量均为360g。P93

  1.提示:金属单质的制取一般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而非金属单质的制取一半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非金属从其化合物中氧化出来。 2. SnO2 2PbS+3O2

  △

  WO3+3H2

  高温

  W+3H2O

  高温

  2PbO+3SO2UF4+2Mg U+2MgF2

  2Au(CN)2-+Zn=2Au+Zn(CN)42-

  3. 2[2CuCO3·Cu(OH)2]+3C=6Cu+7CO2↑+2H2O;氧化还原反应

  △

  4. (1)NaOH , 过量 (2)过滤(3)盐酸 (4)MgCl2Mg+Cl2↑

  --

  5.海水中提取溴:Cl2+2Br=2Cl+Br2SO2+Br2+2H2O=2HBr+H2SO4

  -+

  海带中提取碘:H2O2+2I+2H=I2+2H2O 氧化性强弱比较: Cl2 >Br2>SO2 H2O2>I2 (1) Cl2+2NaBr=2NaCl+Br2 (2) 不反应

  (3) Cl2+2NaI=2NaCl+I2 (4) 不反应 6.(1)Al2O3+2NaOH=2NaAlO2+H2O (2)NaAlO2+2H2O+CO2=Al(OH)3↓+NaHCO3 (3)2 Al(OH)3

  △

  Al2O3+3H2O (4)2Al2O3(熔融)

  电解

  4Al+3 O2↑

  消耗能量最多的是第四步。

  7.w=76.0%×56×3÷(56×3+16×4)=55%8.略 9.(1)固体溶解,有无色气体生成,溶液变成蓝色。

  (2)可以是Fe,因为铁的活泼性比铜强,可从溶液中置换出铜。(3)加热蒸干,灼烧,将CO(H2)通过灼热的固体。 10.TiO2+2C+2Cl2

  高温

  △

  TiCl4+2CO TiCl4+2Mg

  稀有气体氛围是为了防止Mg和Ti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MgCl2+Ti

  化学必修2答案篇二: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周期表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

  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

  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7个:IB-ⅦB

  第Ⅷ族1个(3 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

  (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

  4Li + O2 点燃 Li2O2Na + O2 点燃 Na2O2

  2 Na + 2H2O = 2NaOH + H2↑ 2K + 2H2O = 2KOH + H2↑

  2R + 2 H2O = 2 ROH + H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第1页 共15页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卤族元素:

  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7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F2到I2)

  (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2)密度逐渐增大;(B r2反常)(3)单质的熔、沸点升高 3、化学性质

  (1 X2+ H2 = 2 HX F2 Cl2 Br2 I2

  卤素单质与H2 的剧烈程度:依次增强 ; 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增强(HF最稳定) (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

  2NaBr +Cl2 =2NaCl + Br2 氧化性:Cl2________Br2 ; 还原性:Cl_____Br

  --

  2NaI +Cl2 =2NaCl + I2 氧化性:Cl2_______I2 ;还原性:Cl_____I

  --

  2NaI +Br2 =2NaBr + I2 氧化性:Br2_______I2 ;还原性:Br______I

  结论: F2 F-

  Cl2 Cl- Br2 Br- I2 I-

  单质的氧化性:从下到上依次增强(F2氧化性最强),对于阴离子的还原性:从上到下依次增强( I-还原性最强)

  结论: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F2到I2),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卤族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减弱,即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从F2到I2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总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减弱,失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三.核素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3)原子序数 = 核电核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4)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A

  (5)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Z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

  中子 N个=(A-Z)个

  原子核 质子 Z个 A

  原子X Z

  核外电子 Z个

  (二)核素

  核素: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

  第2页 共15页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或: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间互称为同位素。

  (1)两 同:质子数相同、同一元素 (2)两不同:中子数不同、质量数不同 (3)属于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又叫电子分层排布。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

  (能量最低原理)。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二.元素周期律:

  1、核外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每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从1--------8(K层由1-2)

  2、原子半径呈周期性的变化:每周期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周期第0族最大) 3、主要化合价:

  每周期最高正化合价:+1 +7(稀有气体0价,F化合物中没有正价) 每周期负化合价:-4 -1 4、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周期性的变化。 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性:

  △ =2NaOH + H ↑ (容易) Mg + 2 HO 2Mg(OH)+ H ↑(较难) (1)2222 2

  金属性:Na > Mg

  2)Mg + 2HCl =MgCl2 + H2 ↑ (容易)2Al + 6 HCl = 2AlCl3 +3H2 ↑(较难) 金属性:Mg > Al 根据1、2得出: 金属性 Na > Mg > Al (3)碱性 NaOH > Mg(OH)2> Al(OH)3 金属性:金属性 Na > Mg > Al 金属性逐渐减弱

  (4)结论: SiPSCl

  单质与H2的反应越来越容易、生成的氢化物越来越稳定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

  第3页 共15页

  故: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NaMgAl SiPSCl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5)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主要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总结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的规律。 实质: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四、同周期、同主族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是:

  1. 周期表中金属性、非金属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在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 2. 金属性最强的在周期表的左下角是,Cs;非金属性最强的在周期表的右上角,是F。(两个对角) 3.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①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特:F无正价,非金属除H外不能形成简单离子。 ②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数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4.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应用

  ①在周期表中的左上角附近探索研制农药的材料。

  ②半导体材料:在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的元素中寻找。 ③在(出自:WwW.HNNscy.Com 博 文学习 网:化学必修2答案)过渡元素中寻找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5.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第4页 共15页

  总结:

  元素金属性的判断:

  ①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

  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③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置换金属性弱的金属 ④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对应金属的金属性越强

  元素非金属性的判断:

  ①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②与H2反应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 ③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强的置换非金属性弱的非金属 ④离子的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强

  第三节 化学键

  一.离子键

  1.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离子键。 相互作用:静电作用(包含吸引和排斥) 注:(1)成键微粒: 阴阳离子间

  (2)成键本质: 阴、阳离子间的静性作用 (3)成键原因:电子得失

  (4)形成规律: 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时形成离子键 离子化合物:像NaCl这种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1)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如NaCl、Na2O、K2S等

  (2)强碱:如NaOH、KOH、Ba(OH)2、Ca(OH)2等 (3)大多数盐:如Na2CO3、BaSO4 (4)铵盐:如NH4Cl

  小结:一般含金属元素的物质(化合物)+铵盐。(一般规律)

  注意:(1)酸不是离子化合物。

  (2)离子键只存在离子化合物中,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2、电子式

  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

  第5页 共15页

  化学必修2答案篇三: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同步练习及答案(89页)

  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同步练习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 元素周期表

  一、单项选择题

  1.某元素原子最外层上只有两个电子,则该元素( )。

  A.一定是金属元素 B.一定是第ⅡA族元素

  C.一定是过渡元素 D.可能是金属元素,也可能不是金属元素

  2.下列元素不属于第二周期的是( )。 ...

  A.Be B.Mg C.O D.N

  3.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下列元素属于主族元素的是( )。

  A.铁 B.锌 C.碳 D.镍

  4.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取决于该元素原子的( )。

  A.相对原子质量和核外电子数

  B.相对原子质量和最外层电子数

  C.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

  D.电子层数和次外层电子数

  5.在短周期元素中,原子最外层中只有1个或2个电子的元素是( )。

  A.金属元素 B.稀有气体元素

  C.非金属元素 D.无法确定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现在的《元素周期表》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69年绘制的版本

  B.在周期表中,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横行,称为主族

  C.元素周期表中,总共有18个纵行,18个族

  D.第ⅠA族的元素又称为碱金属元素(除了H),第ⅦA族的元素又称为卤族元素

  7.原子序数为1~18号的元素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B.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C.原子核外各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D.核电荷数为17的元素的原子是硫原子

  8.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生成碱的金属元素都在第ⅠA族

  B.原子序数为14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ⅣA族

  C.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第二周期第ⅣA族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和中子数一定为6

  二、双项选择题

  9.X、Y、Z均为短周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它们的相对位置如下表所示,已知3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31,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三种元素的单质都有可能导电

  B.X的氧化物XO有毒

  C.Y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气

  D.Z的氧化物只能与酸反应

  1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除0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族的族序数

  B.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为18种元素

  C.副族元素没有非金属元素

  D.第ⅢB族中所含元素种类最多

  三、非选择题

  11.在下列各元素组中,除一种元素外,其余元素都可以按某种共性归属一类。请选出各组的例外

  12.下列各表为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数字为原子序数),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3.A、B、C、D、E五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1-1-1所示,已知E的原子序数为x,则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不可能为( )。 ...

  图1-1-1

  A.5xB.5x+10

  C.5x+14D.5x+25

  14.已知115号元素原子有七个电子层,且最外层有5个电子,试判断115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A.第七周期第ⅢA族 B.第七周期第ⅤA族

  C.第五周期第ⅦA族 D.第五周期第ⅢA族

  15.目前人类已发现的非金属元素除稀有气体元素外,共有16种。下列对这16种非金属元素的相关判断( )。

  ①都是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都大于4;②单质在反应中都只能作氧化剂;③氢化物常温下都是气态,所以又都叫气态氢化物;④氧化物常温下都可以与水反应生成酸。

  A.只有①②正确 B.只有①③正确

  C.只有③④正确 D.①②③④均不正确

  16.已知X、Y、Z、W是短周期中的四种非金属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元素形成的离子就是一个质子,Z、W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的位置,它们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Y形成的一种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

  (1)请写出元素符号:X______、Y______、Z______、W________。

  (2)X单质与Z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化合物E,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注明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用于还原汽车尾气中的__________,以减少大气污染。

  (3)这四种元素可组成原子个数比为5∶1∶1∶3的化合物(按X、Y、Z、W的顺序),该化合物的水溶液与足量的NaOH稀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已知X、Y、Z、W四种短周期元素的位置如图1-1-2所示,X形成的单质约占空气体积的1/5,四种元素原子核外共有56个电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1-2

  (1)Y的元素符号是__________。

  (2)X与Na形成淡黄色固体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该化合物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ZX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ZX2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说明ZX2具有__________性。

  (4)W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课时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原子中最易形成阴离子的是( )。

  A.Cl B.F

  C.Na D.K

  2.化学上经常采用归类的方法研究一类物质。将Li、Na、K、Rb、Cs归为一类的根本原因是( )。

  A.它们均为金属元素,都能形成相应的氧化物

  B.五种元素的单质均为固体

  C.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在性质上具有相似性

  D.它们形成的氢氧化物都是强碱

  3.关于铯(Cs)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铯的熔点比金属钠高

  B.CsOH比NaOH的碱性强

  C.CsOH是一种弱碱

  D.碳酸铯难溶于水

  4.若用X代表F、Cl、Br、I四种卤族元素,下列属于共性反应的是(反应条件均省略)( )。

  A.X2+H2===2HX

  B.X2+H2O===HX+HXO

  C.2Fe+3X2===2FeX3

  D.X2+2NaOH===NaX+NaXO+H2O

  5.下列各组微粒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的是( )。

  -+A.OH、H2O B.NH3、NH4

  -+C.F、NH4 D.HCl、F2

  6.下列关于卤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单质的熔点和沸点随核电荷数的递增而逐渐升高

  B.单质都有毒

  C.单质的颜色随核电荷数递增依次加深

  D.碘易溶于酒精,故利用酒精可将碘从碘水中萃取出来

  7.各组性质比较的表示中,正确的是( )。

  A.酸性:HI < HBr < HCl < HF

  B.稳定性:HF< HCl < HBr < HI

  C.氧化性:F2 < Cl2 < Br2 < I2

  D.沸点:F2 < Cl2 < Br2 < I2

  8.有三种金属元素a、b、c,在相同条件下,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比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a可以从c的盐溶液中置换出c。则这三种金属元素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a、b、c B.b、a、cC.b、c、a D.c、b、a

  二、双项选择题

  9.下列关于碱金属和卤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碱金属随着核电荷数增加,单质的密度逐渐减小

  B.卤素随着核电荷数增加,单质的熔、沸点升高

  C.碱金属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单质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增大

  D.卤素随着核电荷数增加,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10.碱金属钫(Fr)具有放射性,下列对其性质的预言中,错误的是( )。 ..

  A.在碱金属元素中它的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最大

  B.钫在空气中燃烧时,只生成化学式为Fr2O的氧化物

  C.它的氢氧化物化学式为FrOH,是一种极强的碱

  D.它能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由于反应剧烈而发生爆炸

  三、非选择题

  11.某学生往一支试管里按一定次序分别加入下列几种物质:

  A.KI溶液 B.淀粉溶液 C.NaOH溶液 D.氯水

  发现溶液颜色按下面次序变化:

  ①无色→②棕黄色→③蓝色→④无色。

  依据溶液颜色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以上药品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①→②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③→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某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是H3XO4,该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是( )。

  A.H2X B.HX

  C.XH3 D.XH4

  13.由于碘是卤素中原子半径较大的元素,可能呈现金属性。下列事实最能说明这个结论的是( )。

  A.已经制得了IBr、ICl等卤素互化物

  B.已经制得了I2O5等碘的氧化物

  +C.已经制得了I(NO3)3、I(ClO4)3·2H2O等含I3的离子化合物

  -D.碘(I2)易溶于KI等碘化物溶液,形成I3离子

  14.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KI、NaBr、BaCl2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将白色物质溶于水得无色溶液,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向该无色溶液中加入新制取的氯水,然后再滴入淀粉溶液,溶液变为蓝色。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白色固体中肯定有NaBr

  B.白色固体中既有NaBr,又有BaCl2

  C.白色固体中有KI、NaBr、BaCl2三种物质

  D.白色固体中既有KI,又有BaCl2

  15.在100 mL混合溶液中含有1 mol/L Na2SO3和2 mol/L NaBr,现向该混合溶液中通入0.15 mol Cl2,

  -2-充分反应后,参与反应的SO3和Br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4 B.1∶3

  C.1∶2 D.1∶1

  16.氰(CN)2、硫氰(SCN)2的化学性质和卤素(X2)类似,化学上称为拟卤素[如(SCN)2+H2O===HSCN

  -----+HSCNO]。它们的阴离子还原性强弱顺序为Cl<Br<CN<SCN<I。试写出:

  (1)(CN)2与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aBr和KSCN的混合溶液中通入(CN)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实验探究是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的基本途径。下面是某同学完成的探究实验报告的一部分:

  实验名称: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比较。

【高一化学必修2课后习题】相关文章:

高一化学必修2知识要点归纳10-31

高一化学必修2知识重点归纳12-02

物理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01-22

数学必修二课后习题答案01-26

大学英语综合2课后习题02-05

高一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12-02

高中物理必修二课后习题答案04-10

高中数学必修5课后习题答案02-19

高一化学必修一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习题及解析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