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

中国画的写意性阅读习题及答案

时间:2021-06-24 15:25:44 国画 我要投稿

中国画的写意性阅读习题及答案

  中国画的写意性

中国画的写意性阅读习题及答案

  中国画表现物象、反映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中国画家对生活中的实体形象在提炼、概括当中,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它追求的不是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那么,中国绘画艺术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特征是什么?简单说来,就是写意性。

  把写意视为笔墨形式,是明以后的事。中国画的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观,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是迥异于西方美学的另一种美学体系。它理应包括从经营意象、塑造形象、表现思想主题的整个创作过程。如果把写意简单地看成是笔与墨之间的一种形式和单纯的绘画技法问题的话.就会妨碍我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

  神似论所以成为中国古代画论中的一交巨流,因为神是主宰形貌的精神本质。所谓形无神不活,神无形而不存表现物象,没有神,不管形怎样鲜明、逼肖,也很难生气郁勃。所以把写神、表现神韵神似作为塑造形象的最高表现。中国画在注重神之外,还更注重意,因为神多在物意之中,轻形与其说是基于重神,毋宁说是为了表意。因为从艺术表现看,意是构成神似、神韵的重要条件:意既是中国绘画的绘画观.又是创作方法。

  意的内涵在中国古典绘画中是比较宽泛而多义的。意除指画家的主观意志、情思、画的意旨、意蕴外,还指神似、神韵、意趣:也指艺术表现上的含蓄和精练概括,当然更指意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意的概念在绘画中似无严格的界定:这表明中国画在追求意的表现上,是从对具体形象的表现发展为对作品画意的表现。

  意的基本特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到之到。清人查礼在他的《画梅题跋》中论画梅时说:画梅不要像,像则失之刻。要不到,到则失之描。不像之像有神,不到之到有意。中国画不似而似则似在神,不到而到则到在意,这是艺术的更高境界。

  精而造疏,简而意足,这虽说是宋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但它可以代表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原则。精之所以要造疏,精在中国画中所以来能长足地发展,是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多以谨细为忌。这在唐人的《历代名画记》中就已提出: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谨细是指对物象外在形貌的过分刻画。张彦远的《论画体》有一段文字对我们了解这一审美原则,特别是理解中国画的重意很有帮助。他说: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随着主观描写的增加,从塑造形象的写神、表意和追求自然浑成中生发机趣,进而又产生了表现画家自己思想、情意和主题内容的写意。但是无论是表现具体形象的神意,或是为表达画家思想感情和画中主题的写意,其基本方面都是相同的,这就是元人汤逅所说:以意写之,不在迹象。不在迹象并非不要依据客观迹象,而是说依据迹象,但不为迹象所牵,是化客观迹象为主观迹象。表物象之意是画家在他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为了创造足以达心适意的艺术形象,可以不受客观对象拘束;当他创造达心适意、的艺术想象并进而表现自然景色和社会事物对,不仅不受客观对象的拘束,而且还可以用运实入虚或运虚入实的手法创造画意。

  此外,中国历代画家、文人也以画造意,这和他们的绘画观、审美理想紧密相联。他们把绘画看作和创作诗文一样,也是抒发胸臆的一种方式。他们之所以重意,正是为了以达其心,适其意。唐代王维的画更带有较强的主观抒情的性质,宋人画更多的是借助梅、竹的习惯寓意来比喻人的节气和情操。

  (选自2009年12月12日《美术报》,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中国画的美学体系迥异于西方美学体系,它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因此,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既缺乏典型性,也不真实。

  B.中国绘画艺术的轻形,不仅是为了强调神似神韵,更是为了表意,因为神似神韵的构成离不开意。

  C.中国画的创作:意贯穿始终。从审美构思.形象塑造,到思想主题表达,都离不开意,意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D.中国古典绘画力求避免谨细,是因为精在中国画中未能得到长足发展,因此,只有精而造疏,才能简而意足。

  E.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为了使艺术形象足以表达画家思想感情,在创作时,常常可以不依据客观物象,不受客观物象的拘束。

  2.能够体现中国画不到之到的审美原则的一项是(3分)

  A.形无神而不活,神无形丽不存。

  B.意的概念,似无严格界定。

  C.画物特忌形貔彩章,历历具足。

  D.宋人多以梅寄寓人之气节情操。

  3.不患不了,而患于了中的了指什么?为什么中国画患于了?(4分)

  4.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画家是怎样做到达心适意的?(4分)

  阅读【答案】

  1.BC

  2.C

  3.(1)了指绘画中的谨细。(或:精细;形貌彩章,历历具足。)(1分)

  (2)因为过分追求了,就难以表意(或:就无法达到神似。或:就无法做到不到之到),就会失去中国画的特征(或:就违反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原则)。

  4.(1)依据客观迹象,但不受客观对象拘束,可以运用运实入虚运虚入实的手法去创造画意。(或。)

  (2)可以用画直接抒发较强的主观情绪,也可借助画的物象寓意来传达情感、志向等。[4分。(1)不受拘束1分,运实入虚运虚入实1分。(2)主观抒情1分,物象的`寓意来传达个人的情感、志向1分。如只答以画造意,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A.原文是追求的不是形象的真实性,不等于所塑造的形象不真实D.精在中国绘画中得不到长足发展,并非中国传统绘画力求谨细的原因,这是因果颠倒。E.原文是并非不要依据客观迹象。

  2.试题分析:C不到之到是追求意似;不到中的到指对物象外在形貌的过分刻画。画物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就是为追求不到。A.这是说明形与神的关系;B.这是说明意的内涵在中国古典绘画中是比较宽泛而多义的。D.这是说明文人以画造意。

  3.试题分析:谨细是指对物象外在形貌的过分刻画。张彦远的《论画体》有一段文字对我们了解这一审美原则,特别是理解中国画的重意很有帮助。他说: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4.试题分析:本题答案在文末两段,不为客观迹象所牵,化客观迹象为主观迹象在中国画的创作中,随着主观描写的增加,从塑造形象的写神、表意和追求自然浑成中生发机趣,进而又产生了表现画家自己思想、情意和主题内容的写意。但是无论是表现具体形象的神意,或是为表达画家思想感情和画中主题的写意,其基本方面都是相同的,这就是元人汤逅所说:以意写之,不在迹象。

【中国画的写意性阅读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中国画的“写意性”的阅读答案05-04

中国画的“写意性”现代文阅读练习05-03

《中国画的骄傲》阅读原文及答案05-04

中国诗与中国画阅读题及答案07-07

英语阅读理解习题及答案10-18

初三语文阅读习题及答案04-30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习题及答案09-29

CompactDisks英语阅读习题及答案解析09-25

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