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策

届九江市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题目及答案

时间:2021-12-05 15:29:32 高考政策 我要投稿

2018届九江市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题目及答案

  对于高考语文来说,我们要复习好高考语文,就需要通过多做一些语文模拟试卷来提升自己,以下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2018届九江市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希望能帮到你。

2018届九江市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题目及答案

  2018届九江市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题目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阳春》、《白雪》等。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辟,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汉书•地理志》及王逸《楚辞章句》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的风俗。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摘编自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一词,目前已知最早出自司马迁,用来泛指楚地的歌辞。宋人黄伯思的观点认为,“楚辞”具有浓厚的楚地文化色彩。

  B.“楚辞”受屈原影响极大,它不仅成为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诗体的专称,而且因其作品而被称为“骚”、“骚体”、“赋”等。

  C.继《诗经》之后,《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影响深远的诗歌总集,其内容不仅包括屈、宋等人的作品,还包括后人的模仿之作。

  D.楚辞与汉赋是有区别的,虽然汉代人把楚辞称为“赋”,但为了区别这两种文体,现代人已经不大将“楚辞”称为“屈赋”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诗句的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B.楚辞的诵读不同于歌唱,也不像散文的读法,而是“不歌而诵”,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吟唱”。

  C.与整齐四言体的中原歌谣不同,楚辞属于每句长短不一的杂言体,这是其体式上的显著特征。

  D.楚辞的篇幅较长,虽然已经不适宜歌唱,但是文辞繁丽,富有内涵,能够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楚地发达的音乐与歌谣的影响,二是楚地盛行的巫教的渗透。

  B.楚辞,特别是屈原的《离骚》、《天问》等一些长篇巨制,在形式上已经完成了对歌谣的突破。

  C.楚国君臣百姓崇信巫术,以歌乐鼓舞祭祀诸神,这种文化氛围使屈原作品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

  D.与楚辞相比,同时期的中原歌谣很少运用神话材料,缺乏浓厚的神话色彩,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院士缅怀“三士科学家”罗沛霖

  “罗老病重期间还牵挂着《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卷的编写情况,现在这部分已经编撰完毕即将付梓,可惜他没有机会看到了,真是莫大的遗憾。”对于罗沛霖去世,数字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佑寿难掩悲伤。

  今天上午,两院资深院士、著名电子学与信息学家罗沛霖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11天前,罗沛霖因病在北京逝世,走完了98年的人生旅途。

  罗沛霖被誉为“红色科学家”。早在1938年3月,他就秘密奔赴延安,进入中央军委三局,创建了延安通信材料厂,同时还担任延安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教师,为抗日前线培养通信人才。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罗沛霖应组织要求,前往美国留学,准备为新中国建设服务。1948年9月,在好友钱学森的推荐下,罗沛霖正式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

  “党派我来留学,要对得起党”的信念让35岁的罗沛霖坚定了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学习的决心,他只用23个月便完成了课程和论文,直接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在努力完成学业之外,罗沛霖还从事着另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据我所知,罗沛霖一直与当时的留美科技人员协会保持密切联系,这个协会主要工作之一便是动员留美人员回国建设新中国。他是这个协会加州理工学院支会的负责人。”郑哲敏回忆说。在罗沛霖等人的影响和支持下,1950年,庄逢甘、郑哲敏、鲍文奎等一大批知名留美科研人员集中回国,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事业。

  1950年罗沛霖回到北京。1951﹣1953年,他两度独自赴民主德国考察谈判,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大型综合电子元件联合工厂﹣﹣华北无线电器材厂,并出任该厂总工程师兼第一副厂长,为我国电子工业的自力更生发展和电子设备生产配套打下基础。

  1956年一个重大任务落在了罗沛霖的肩上。他被抽出参与讨论并制订《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工作。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由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规划工作由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副总理陈毅、李富春、聂荣臻主持。

  1958年,吴佑寿曾在中科院电子所研制“超远程雷达”。他回忆说,“罗老学术造诣深、见多识广,给大家介绍微弱信号检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结合实际提出采用‘门波积累’来解决问题,对大家很有启发。”

  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罗沛霖是倡议人之一。实际上,退休后的罗沛霖一刻都没有闲下来,仍然坚持学习和研究,除了致力于软科学研究之外,还参与了大量科普丛书出版工作,热衷于电子科技人才培养。

  “罗老为人正直,敢于直言。由于知识渊博,他的意见往往具有战略性。”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表示,“他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他身上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摘编自王飞、李大庆《院士缅怀“三士科学家”罗沛霖》)

  【相关链接】

  ①就资历而言他可谓是“三八式干部”(指抗日干部﹣﹣编者注);从学历上讲他曾留洋获得过博士学位;而论学术成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双院士“头衔”便足以说明一切。更有人把他称作“三士科学家”﹣﹣战士、博士、院士……(节选自尹传红、骆玫《“三士”科学家罗沛霖》)

  ②“如果一生生活呈波浪形,并不是一往直前,只要一旦改弦更张,努力奋进,还是可以有所贡献的。最理想的当然还是早日认清方向而持之以恒,取得成就。”罗沛霖跨两个世纪的人生阅历与经验总结,或许正是现在的年轻人所须借鉴的。(节选自李琪《笑容风雨乐思得失﹣﹣走近罗沛霖院士》)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结构清晰,分别从资历、学历和学术成就的角度,高度概括了传主作为“三士(战士、博士、院士)科学家”的一生。

  B.第一段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佑寿对罗沛霖院士的缅怀入题,照应标题,又以“莫大遗憾”设置悬念,自然引出下文。

  C.本文运用倒叙手法,从传主的去世写起,追述传主的生平事迹,介绍了传主在中国革命、电子工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就。

  D.罗沛霖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经验告诫青年人,当生活不顺利时,只要改变方向,努力奋进,持之以恒,就会取得成就。

  (2)本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罗沛霖院士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其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空 巢

  冰心

  老梁左手叉在腰上,右手扶着书架,正佝偻着在看架上排列的书呢。我默默地望着他的肩部隆起的背影,慨叹地想:他老了,我们都老了,一晃就是三十多年啊!

  解放前夕,有一位老教授,半夜里来把我们叫到一起,动员我们乘明天“抢救教授”的飞机离开这危险的故都。老梁接受这个邀请,带着夫人美博、儿子梁平走了,我和华平留了下来……

  厨房里,不时送来一阵炒菜的声音和扑鼻的香味,妻和女儿正在厨房里忙着呢。老梁放下《白香山诗集》,笑对我说:“好香!在美国的我家里,就永远闻不到这种香味。”

  我说:“你难道就不做中国饭吃?”

  他说:“美博死后,我自己很少做饭,麻烦得很,一个人吃也没意思。”

  我说:“那么,梁平和他媳妇就不回来了吗?”

  他笑了笑:“咳,他媳妇是美籍意大利人,不像咱们中国人那样,来了就炒菜做饭﹣﹣这,你也知道﹣﹣我还得做给他们吃呢!”

  这时,孙女小文对着《白香山诗集》,一字一字地念下去:

  梁上有双燕

  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

  一巢生四儿

  念到这里,她抬起头问老梁:“这个‘梁’字,就是您姓的那个‘梁’吧?”

  老梁拍着小文的肩膀,大声地夸奖说,“你真是了不起,认得这么多字,念得还真够味儿!”

  我笑了,“人家都上小学三年级了,该认得好几千字了。”

  这时小文已念到:

  一旦羽翼成

  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

  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

  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

  啁啾终夜悲

  老梁忽然两手抱着头,自己低声地念:“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却入空巢里……好了,不说了,老陈,你们现在怎么样呢?”

  我笑了一笑,说:“华平不错,她一直在中学教书,现在已经退休了。本来我从五七年以后,就不能教书了……调到图书馆里工作,也好,我搜集了不少的资料卡片。六六年以后,我的那些卡片,连同以前的,也都被烧掉了!这以后的情况,也和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一样,抄家、搜书、住牛棚、写检查……但我还是活下来了,我始终没有失去信念!……我闲了二十年,如今,政策落实了,我也到了退休年龄,反倒忙起来了!我说我上不了大课,但学校里一定要我带研究生,还好,这几个研究生,都很扎实,很用功,只是外文根柢差一些,看不懂外文的参考书,本来嘛,他们整整耽误了十几年,他们中间年纪最轻的也有三十多岁了……”

  老梁用回忆的眼光看着我说,“我们像他们这样年龄,已经当上教授、系主任了。”

  我说,“正是这话﹣﹣他们正努力地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我也是这样,恨不得把我知道的一切,都交给他们,好把‘青黄’接了上去。还有写不完的赶任务的文章,看不完的报纸刊物,回不完的信件,整天忙得晕头转向!”

  老梁猛地一下站了起来,说,“能忙就好,总比我整天一个人在‘空巢’里呆着强……”

  女儿端了一个摆满餐具的盘子进来,我也站了起来,同老梁把靠墙放的一张方桌抬到屋子的中间。女儿安放好杯箸,便和妻进进出出地摆好一桌热腾腾的菜。女儿拿起茅台酒瓶来,笑着说,“三十年不见了,今晚妈妈陪梁伯伯喝一杯。”妻忙说,“梁伯伯是不会喝酒的,茅台酒又厉害,这瓶酒是我让他带回去当礼物送人的,大家都少来一点,意思意思吧!”老梁却一把把酒瓶夺了过去,满满地斟了一杯,一仰脖就干了,又满满地给自己斟了一杯,还替我和妻斟了半杯。他一边用手背抹了抹嘴唇,一面大声念:

  十觞亦不醉

  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

  世事两茫茫

  念完,他哈哈大笑了起来,一仰脖又把第二杯酒喝干了,这时他满脸通红,额上的汗都流到了耳边。妻连忙从他紧握的手里,夺过酒瓶来。老梁颓然地坐了下去,拿起筷子,睁着浮肿的眼皮望着妻和女儿,说,“你们不但管老陈,还要管我!我是多少年没人管的了……可是我要是有人管,那有多好!”

  妻笑说,“你还是那样地爱小孩。梁平有孩子吧?”

  老梁冷冷地笑说:“没有,他的媳妇儿嫌麻烦,不要!”

  ……我没有说话,眼前却仿佛看见老梁像一只衰老的燕,扇着无力的翅膀,慢慢地向着遥远的空巢飞去。

  (摘编自冰心发表于1980年的小说《空巢》)

  【注】①出自白居易《燕诗示刘叟》.②出自杜甫《赠卫八处士》。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通过人物对话交代背景,使跨度长达30年的故事浓缩在老友相聚的生活片段中,情节集中,内涵丰富。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方式展开故事,语言平易朴实;描写细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显得真实、亲切、自然。

  C.作者借助回忆往事、朗诵唐诗、开怀饮酒等情节,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面了一个豪爽、重情而孤独的美籍华人形象。

  D.小说描写了两个家,一个是建在异邦形如“空巢”的家,一个是洋溢着浓浓亲情的,家。一虚一实,反差强烈。

  E.以“空巢”为题,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又含蓄地交代了人物的生活环境,寄寓了作者对两位老人深切的同情。

  (2)文中孙女小文朗读白居易《燕诗示刘叟》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交代了两位教授不同的遭遇,由此表现出深刻的主题。请结合文本探究小说的主题。

  。

  三、古代诗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张纲传

  纲字文纪,少明经学。父张皓,封留侯。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

  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遂奏曰:“大将军冀,荷国厚恩,而纵恣无底,诚天威所不赦,大辟所宜加也。谨务其无君之心十五事,斯皆臣子所切齿者也。”书御,京师震竦。时冀妹为皇后,内宠方盛,诸梁姻族满朝,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冀乃讽尚书,以纲为广陵太守,因欲以事中之。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婴闻,泣下,深感悟,乃辞还营。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散遣其部众,任从所之。亲为卜居宅,相田畴。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朝廷论功当封,梁冀遏绝,乃止。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

  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纲自被疾,吏人咸为祠祀祈福。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诏曰:“故广陵太守张纲正身导下班宣德信降集剧贼张婴万人息干戈之役济蒸庶之困未升显爵不幸早卒。婴等缞杖,若丧考妣,朕甚愍焉。”拜纲子续为郎中,赐钱百万。

  (《后汉书》列传第四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广陵太守张纲/正身导/下班宣/德信降集剧贼张婴万人/息干戈之役/济蒸庶之困/未升显爵/不幸早卒/

  B.故广陵太守张纲正身导下/班宣德信/降集剧贼张婴/万人息干戈之役/济蒸庶之困/未升显爵/不幸早卒/

  C.故广陵太守张纲/正身导下/班宣德信/降集剧贼张婴万人/息干戈之役/济蒸庶之困/未升显爵/不幸早卒/

  D.故广陵太守张纲正身导/下班宣/德信降集剧贼张婴/万人息干戈之役/济蒸庶之困/未升显爵/不幸早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本指孝悌与清廉之士,后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在东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

  B.“汉安”是汉顺帝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有些皇帝会因祥瑞或重大事故改元。

  C.大辟,指严刑、重刑。古五刑之一。对深受国恩而冒犯君威、怠慢君命的巨子就要使用重刑。

  D.考妣,是父亲、母亲的别称,一般指死去的父母。但也可指活在或死去的父母以上的祖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纲出身高贵,砥砺节操。他身为贵族子弟,征召为侍御史;心中感激顺帝的知遇之恩,立志誓死解除国家危难。

  B.张纲痛恨权奸,勇于直谏。他上奏弹劾外戚将军梁冀,认为他肆意妄为,应当严惩。此事震动朝野,但皇帝没有采纳。

  C.张纲真诚仁义,劝服巨盗。他只带十几人前往张婴营垒,询问疾苦,申明国恩,让张婴大惊流泪,次日率部归降。

  D.张纲爱护百姓,深得民心。张纲生病,史民都为他祭祀求福;去世后,百姓哀悼,张婴等五百多人为他穿戴丧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

  ②亲为卜居宅,相田畴。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

  。

  5.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①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②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③吹取三山④去。

  【注释】①星河:天河。②谩:广泛。③蓬舟:蓬草似的轻舟。④三山:蓬莱、方丈和瀛洲。

  (1)下面对这首宋词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借写实之景,为梦魂所思作了铺垫。

  B.上片首先写夜色将尽,满天云雾中略见曙光,移动的天河中就像有千帆飞舞。

  C.“仿佛梦魂归帝所”意思是说,作者仿佛脱离了尘世,进入了天帝生活的境界。

  D.下片中,作者埋怨自己因为致力于学诗而忘记了路程的遥远和时间的漫长。

  E.全词结尾,作者寄希望于得到“风”的帮助,进入一种美好的生活境界。

  (2)“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中的典故出自《逍遥游》“鹏之徙于……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从主旨的角度,分析这一句的作用。

  6.名篇名句默写

  (1)韩愈《师说》是一篇赠序,文中点出“赠序”这一文体特点的一句是“  ,  ”。

  (2)李商隐《锦瑟》以“  ,  ”两句起兴,引发感慨万千。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指出国家灭亡经常有其内外因,这两句分别是“  ,  ”。

  四、语言文字运用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钱穆所撰《国史大纲》纵横捭阖,在外寇侵略、生灵涂炭时,从文化渊源中寻找中国的方向。

  ②重霾之下,民众叫苦连天,政府也不轻松,石家庄的限号是朝令夕改,四天三变。

  ③歌德关于诗歌的谈话实在太精辟了,我读到会心处总想拍案而起,有种喜不自禁的感觉。

  ④“90后”月嫂抢滩市场,能有效消除那些滥竽充数者的浑水摸鱼,进而形成一个掠去泡沫的价格机制。

  ⑤整治“老赖”需要公安、银行、交通等部门建立攻守同盟,让“老赖”们一处失,信处处受制。

  ⑥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应该就排查中发现的问题,按图索骥,去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样才有可能从制度上解决困局。

  A.①④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适当吃素,除了能获取天然的均衡营养,有益身体健康外,还能获得脱离喧嚣,获得心灵的安宁平和.

  B.金子山风景区划出这片面积20多亩、拥有几千株毛竹的竹海已成为游客可随意“涂鸦”的地方,这是景区特意为游客开设的“刻字林”.

  C.传统的日历在互联网消费的大潮之下,经过重新策划包装,又意外获得了新生,促成了年末的一波“文化买买买”风尚.

  D.“剁手节”刚过,国家邮政局预计,11月11日至16日,全行业需要处理的快件将超过10.5亿件,比去年同期增长35%.

  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______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相关内容,②______即便如此,从发现了甲骨文的殷商王朝到秦的统一,③______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④______再加上口传时代的文学,历史就更长了。⑤______,我们要从大的时空观上来看待先秦文学,⑥______不能将它仅仅看作是一个断代文学,只有这样才能对它有一个准确的评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虽然 但 也 如果 因此 而

  B / / 就 当然 所以 却

  C / / 还 而且 另外 却

  D 虽然 但是 便 / 当然 就

  A.A B.B C.C D.D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气候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有时狂暴,②  ,尤其是暴雨,直接引起大量的土壤流失;③  ,比如喀斯特地区浸入地下的地表径流,聚集、汇流,在土层和岩基内部进行着缓慢侵蚀和溶蚀;有时又是悄无声息的,比如土壤冻融侵蚀,就是一些松散堆积物组成的坡面,由于冬春季节温度变化,其上部被水浸润的土体顺坡向下流动、蠕动或滑塌。

  11.如图是某校“地方传统文化”研究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五、作文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万圣节将至,由某商家策划,一群妙龄少女化妆成死亡新娘、吸血鬼、僵尸等形象现身地铁。她们穿着专业服装,或七孔流血,或青面獠牙,在人群中分外显眼。对此,有乘客表示实在恐怖,难以接受,公共场合还是应该低调一些;也有乘客觉得年轻人爱玩,也并没有不法举动,可以包容。

  对这样的另类文化表达,你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18届九江市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阳春》、《白雪》等。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辟,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汉书•地理志》及王逸《楚辞章句》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的风俗。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摘编自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楚辞”一词,目前已知最早出自司马迁,用来泛指楚地的歌辞。宋人黄伯思的观点认为,“楚辞”具有浓厚的楚地文化色彩。

  B.“楚辞”受屈原影响极大,它不仅成为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诗体的专称,而且因其作品而被称为“骚”、“骚体”、“赋”等。

  C.继《诗经》之后,《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影响深远的诗歌总集,其内容不仅包括屈、宋等人的作品,还包括后人的模仿之作。

  D.楚辞与汉赋是有区别的,虽然汉代人把楚辞称为“赋”,但为了区别这两种文体,现代人已经不大将“楚辞”称为“屈赋”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诗句的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B.楚辞的诵读不同于歌唱,也不像散文的读法,而是“不歌而诵”,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吟唱”。

  C.与整齐四言体的中原歌谣不同,楚辞属于每句长短不一的杂言体,这是其体式上的显著特征。

  D.楚辞的篇幅较长,虽然已经不适宜歌唱,但是文辞繁丽,富有内涵,能够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楚辞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楚地发达的音乐与歌谣的影响,二是楚地盛行的巫教的渗透。

  B.楚辞,特别是屈原的《离骚》、《天问》等一些长篇巨制,在形式上已经完成了对歌谣的突破。

  C.楚国君臣百姓崇信巫术,以歌乐鼓舞祭祀诸神,这种文化氛围使屈原作品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

  D.与楚辞相比,同时期的中原歌谣很少运用神话材料,缺乏浓厚的神话色彩,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解答】(1)B “因其作品而被称为…‘赋’等”错,原文第三段为“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把楚辞称为“赋”不是因为屈原的作品,而是因为其“不歌而诵”的特点.

  (2)C “每句长短不一”句意理解错误,原文第二段是说“每句可长可短”.

  (3)D “…中原歌谣很少运用神话材料…”推断错误,于文无据.

  答案:

  (1)B

  (2)C

  (3)D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院士缅怀“三士科学家”罗沛霖

  “罗老病重期间还牵挂着《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卷的编写情况,现在这部分已经编撰完毕即将付梓,可惜他没有机会看到了,真是莫大的遗憾。”对于罗沛霖去世,数字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佑寿难掩悲伤。

  今天上午,两院资深院士、著名电子学与信息学家罗沛霖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11天前,罗沛霖因病在北京逝世,走完了98年的人生旅途。

  罗沛霖被誉为“红色科学家”。早在1938年3月,他就秘密奔赴延安,进入中央军委三局,创建了延安通信材料厂,同时还担任延安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教师,为抗日前线培养通信人才。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罗沛霖应组织要求,前往美国留学,准备为新中国建设服务。1948年9月,在好友钱学森的推荐下,罗沛霖正式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

  “党派我来留学,要对得起党”的信念让35岁的罗沛霖坚定了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学习的决心,他只用23个月便完成了课程和论文,直接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在努力完成学业之外,罗沛霖还从事着另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据我所知,罗沛霖一直与当时的留美科技人员协会保持密切联系,这个协会主要工作之一便是动员留美人员回国建设新中国。他是这个协会加州理工学院支会的负责人。”郑哲敏回忆说。在罗沛霖等人的影响和支持下,1950年,庄逢甘、郑哲敏、鲍文奎等一大批知名留美科研人员集中回国,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事业。

  1950年罗沛霖回到北京。1951﹣1953年,他两度独自赴民主德国考察谈判,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大型综合电子元件联合工厂﹣﹣华北无线电器材厂,并出任该厂总工程师兼第一副厂长,为我国电子工业的自力更生发展和电子设备生产配套打下基础。

  1956年一个重大任务落在了罗沛霖的肩上。他被抽出参与讨论并制订《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工作。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由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规划工作由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副总理陈毅、李富春、聂荣臻主持。

  1958年,吴佑寿曾在中科院电子所研制“超远程雷达”。他回忆说,“罗老学术造诣深、见多识广,给大家介绍微弱信号检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结合实际提出采用‘门波积累’来解决问题,对大家很有启发。”

  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罗沛霖是倡议人之一。实际上,退休后的罗沛霖一刻都没有闲下来,仍然坚持学习和研究,除了致力于软科学研究之外,还参与了大量科普丛书出版工作,热衷于电子科技人才培养。

  “罗老为人正直,敢于直言。由于知识渊博,他的意见往往具有战略性。”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表示,“他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他身上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摘编自王飞、李大庆《院士缅怀“三士科学家”罗沛霖》)

  【相关链接】

  ①就资历而言他可谓是“三八式干部”(指抗日干部﹣﹣编者注);从学历上讲他曾留洋获得过博士学位;而论学术成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双院士“头衔”便足以说明一切。更有人把他称作“三士科学家”﹣﹣战士、博士、院士……(节选自尹传红、骆玫《“三士”科学家罗沛霖》)

  ②“如果一生生活呈波浪形,并不是一往直前,只要一旦改弦更张,努力奋进,还是可以有所贡献的。最理想的当然还是早日认清方向而持之以恒,取得成就。”罗沛霖跨两个世纪的人生阅历与经验总结,或许正是现在的年轻人所须借鉴的。(节选自李琪《笑容风雨乐思得失﹣﹣走近罗沛霖院士》)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文章结构清晰,分别从资历、学历和学术成就的角度,高度概括了传主作为“三士(战士、博士、院士)科学家”的一生。

  B.第一段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佑寿对罗沛霖院士的缅怀入题,照应标题,又以“莫大遗憾”设置悬念,自然引出下文。

  C.本文运用倒叙手法,从传主的去世写起,追述传主的生平事迹,介绍了传主在中国革命、电子工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就。

  D.罗沛霖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经验告诫青年人,当生活不顺利时,只要改变方向,努力奋进,持之以恒,就会取得成就。

  (2)本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概括了传主的精神品质,突出了他在科学界的价值与地位,侧面烘托(丰富)传主的形象(使传主的形象丰满全面).②以院士评论收束全文,照应标题,首尾呼应.③以师昌绪的高度评价结尾,显得真实、客观.

  (3)罗沛霖院士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其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①追求进步,信念崇高.②出国深造,学识渊博.③高瞻远瞩,见多识广.④勤奋学习,坚持研究.⑤尊重科学,实事求是.⑥认清方向,持之以恒. 。

  【考点】传记阅读.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重点把握文章结构的基本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D “告诫”错,原文不是对青年人的忠告.“只要…就”绝对化.故选D.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重点把握文章结构的基本能力.文章结构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文章的体裁形式和章节结构,如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衔接和伏笔照应等不同的体裁,结构形式也不同二是指文章的内在联系和组织文学作品,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情的变化过程为线索来谋篇布局的结构方式,称为纵式结构;按材料的性质来谋篇布局的结构,称为横式结构.提问方式:文章画线部分(第几段)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规范回答:①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③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本文最后一段形象总结了传记主要任务的精神品质,突出其科学地位,引用师昌绪同志的话语进行总结评价,使文章内容显得真实、有效.

  (3)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这道题也是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题干表述为“罗沛霖院士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其原因有哪些”,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具体把握其追求进步,崇尚真理的品质,从“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罗沛霖应组织要求,前往美国留学,准备为新中国建设服务”还可以读出其追求人生进步,服从国家安排的坚毅品质.“他只用23个月便完成了课程和论文,直接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可以看出他勤奋刻苦,坚持研究,扎实肯干的态度,这些都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答案:

  (1)D

  (2)①概括了传主的精神品质,突出了他在科学界的价值与地位,侧面烘托(丰富)传主的形象(使传主的形象丰满全面).②以院士评论收束全文,照应标题,首尾呼应.③以师昌绪的高度评价结尾,显得真实、客观.

  (3)①追求进步,信念崇高.②出国深造,学识渊博.③高瞻远瞩,见多识广.④勤奋学习,坚持研究.⑤尊重科学,实事求是.⑥认清方向,持之以恒.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空 巢

  冰心

  老梁左手叉在腰上,右手扶着书架,正佝偻着在看架上排列的书呢。我默默地望着他的肩部隆起的背影,慨叹地想:他老了,我们都老了,一晃就是三十多年啊!

  解放前夕,有一位老教授,半夜里来把我们叫到一起,动员我们乘明天“抢救教授”的飞机离开这危险的故都。老梁接受这个邀请,带着夫人美博、儿子梁平走了,我和华平留了下来……

  厨房里,不时送来一阵炒菜的声音和扑鼻的香味,妻和女儿正在厨房里忙着呢。老梁放下《白香山诗集》,笑对我说:“好香!在美国的我家里,就永远闻不到这种香味。”

  我说:“你难道就不做中国饭吃?”

  他说:“美博死后,我自己很少做饭,麻烦得很,一个人吃也没意思。”

  我说:“那么,梁平和他媳妇就不回来了吗?”

  他笑了笑:“咳,他媳妇是美籍意大利人,不像咱们中国人那样,来了就炒菜做饭﹣﹣这,你也知道﹣﹣我还得做给他们吃呢!”

  这时,孙女小文对着《白香山诗集》,一字一字地念下去:

  梁上有双燕

  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

  一巢生四儿

  念到这里,她抬起头问老梁:“这个‘梁’字,就是您姓的那个‘梁’吧?”

  老梁拍着小文的肩膀,大声地夸奖说,“你真是了不起,认得这么多字,念得还真够味儿!”

  我笑了,“人家都上小学三年级了,该认得好几千字了。”

  这时小文已念到:

  一旦羽翼成

  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

  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

  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

  啁啾终夜悲

  老梁忽然两手抱着头,自己低声地念:“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却入空巢里……好了,不说了,老陈,你们现在怎么样呢?”

  我笑了一笑,说:“华平不错,她一直在中学教书,现在已经退休了。本来我从五七年以后,就不能教书了……调到图书馆里工作,也好,我搜集了不少的资料卡片。六六年以后,我的那些卡片,连同以前的,也都被烧掉了!这以后的情况,也和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一样,抄家、搜书、住牛棚、写检查……但我还是活下来了,我始终没有失去信念!……我闲了二十年,如今,政策落实了,我也到了退休年龄,反倒忙起来了!我说我上不了大课,但学校里一定要我带研究生,还好,这几个研究生,都很扎实,很用功,只是外文根柢差一些,看不懂外文的参考书,本来嘛,他们整整耽误了十几年,他们中间年纪最轻的也有三十多岁了……”

  老梁用回忆的眼光看着我说,“我们像他们这样年龄,已经当上教授、系主任了。”

  我说,“正是这话﹣﹣他们正努力地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我也是这样,恨不得把我知道的一切,都交给他们,好把‘青黄’接了上去。还有写不完的赶任务的文章,看不完的报纸刊物,回不完的信件,整天忙得晕头转向!”

  老梁猛地一下站了起来,说,“能忙就好,总比我整天一个人在‘空巢’里呆着强……”

  女儿端了一个摆满餐具的盘子进来,我也站了起来,同老梁把靠墙放的一张方桌抬到屋子的中间。女儿安放好杯箸,便和妻进进出出地摆好一桌热腾腾的菜。女儿拿起茅台酒瓶来,笑着说,“三十年不见了,今晚妈妈陪梁伯伯喝一杯。”妻忙说,“梁伯伯是不会喝酒的,茅台酒又厉害,这瓶酒是我让他带回去当礼物送人的,大家都少来一点,意思意思吧!”老梁却一把把酒瓶夺了过去,满满地斟了一杯,一仰脖就干了,又满满地给自己斟了一杯,还替我和妻斟了半杯。他一边用手背抹了抹嘴唇,一面大声念:

  十觞亦不醉

  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

  世事两茫茫

  念完,他哈哈大笑了起来,一仰脖又把第二杯酒喝干了,这时他满脸通红,额上的汗都流到了耳边。妻连忙从他紧握的手里,夺过酒瓶来。老梁颓然地坐了下去,拿起筷子,睁着浮肿的眼皮望着妻和女儿,说,“你们不但管老陈,还要管我!我是多少年没人管的了……可是我要是有人管,那有多好!”

  妻笑说,“你还是那样地爱小孩。梁平有孩子吧?”

  老梁冷冷地笑说:“没有,他的媳妇儿嫌麻烦,不要!”

  ……我没有说话,眼前却仿佛看见老梁像一只衰老的燕,扇着无力的翅膀,慢慢地向着遥远的空巢飞去。

  (摘编自冰心发表于1980年的小说《空巢》)

  【注】①出自白居易《燕诗示刘叟》.②出自杜甫《赠卫八处士》。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CE

  A.小说通过人物对话交代背景,使跨度长达30年的故事浓缩在老友相聚的生活片段中,情节集中,内涵丰富。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方式展开故事,语言平易朴实;描写细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显得真实、亲切、自然。

  C.作者借助回忆往事、朗诵唐诗、开怀饮酒等情节,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面了一个豪爽、重情而孤独的美籍华人形象。

  D.小说描写了两个家,一个是建在异邦形如“空巢”的家,一个是洋溢着浓浓亲情的,家。一虚一实,反差强烈。

  E.以“空巢”为题,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又含蓄地交代了人物的生活环境,寄寓了作者对两位老人深切的同情。

  (2)文中孙女小文朗读白居易《燕诗示刘叟》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以白诗触发老梁的感慨,推动情节发展(过渡).②以小燕离巢只剩悲伤的老燕,烘托人物心情,刻画了一个孤独、悲伤的老人形象.③诗歌内容与老梁的境遇相似,以“空巢”暗示主题.

  (3)小说交代了两位教授不同的遭遇,由此表现出深刻的主题。请结合文本探究小说的主题。

  ①小说一方面通过一位赴美教授成为空巢老人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孤独老友的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作者对老人的遭遇与中美文化差异的思考;②另一方面通过一位饱受磨难却“始终没有失去信念”而努力工作的教授的遭遇,批判了政治运动对知识分子的迫害,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

  【考点】小说阅读.

  【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结构,领悟体裁特征的基本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社会问题,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解答】(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C.“豪爽”错.表现的是老梁颓唐、抑郁的心情.E.“寄寓了作者对两位老人深切的同情”错.标题针对的只是老梁.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结构,领悟体裁特征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特别是结合文中有关情节的主要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再就是要明确结构方面有哪些具体作用.题目问的是文中孙女小文朗读白居易诗作,这主要是通过诗歌激发一种感慨,推动文章情节的具体发展,同时这一首诗刻画了一种悲凉的人物,想通过这个情节表现,老人孤独悲伤的一种情怀特点,另一个方面,彰显文章主旨为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升华.

  (3)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社会问题,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具体细致去分析文本的核心内容要素,特别是要理清文章的具体内容,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作品所蕴含的主题.小说交代两位教授不同的遭遇,实际上表现老人孤独伤悲的命运,作者这样写实际上是突出一种同情之情,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批判政治运动,对知识分子的摧残,表达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无比眷恋的思想情怀.

  答案:

  (1)CE

  (2)①以白诗触发老梁的感慨,推动情节发展(过渡).②以小燕离巢只剩悲伤的老燕,烘托人物心情,刻画了一个孤独、悲伤的老人形象.③诗歌内容与老梁的境遇相似,以“空巢”暗示主题.

  (3)①小说一方面通过一位赴美教授成为空巢老人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孤独老友的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作者对老人的遭遇与中美文化差异的思考;②另一方面通过一位饱受磨难却“始终没有失去信念”而努力工作的教授的遭遇,批判了政治运动对知识分子的迫害,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古代诗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张纲传

  纲字文纪,少明经学。父张皓,封留侯。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

  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遂奏曰:“大将军冀,荷国厚恩,而纵恣无底,诚天威所不赦,大辟所宜加也。谨务其无君之心十五事,斯皆臣子所切齿者也。”书御,京师震竦。时冀妹为皇后,内宠方盛,诸梁姻族满朝,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冀乃讽尚书,以纲为广陵太守,因欲以事中之。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婴闻,泣下,深感悟,乃辞还营。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散遣其部众,任从所之。亲为卜居宅,相田畴。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朝廷论功当封,梁冀遏绝,乃止。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

  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纲自被疾,吏人咸为祠祀祈福。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诏曰:“故广陵太守张纲正身导下班宣德信降集剧贼张婴万人息干戈之役济蒸庶之困未升显爵不幸早卒。婴等缞杖,若丧考妣,朕甚愍焉。”拜纲子续为郎中,赐钱百万。

  (《后汉书》列传第四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故广陵太守张纲/正身导/下班宣/德信降集剧贼张婴万人/息干戈之役/济蒸庶之困/未升显爵/不幸早卒/

  B.故广陵太守张纲正身导下/班宣德信/降集剧贼张婴/万人息干戈之役/济蒸庶之困/未升显爵/不幸早卒/

  C.故广陵太守张纲/正身导下/班宣德信/降集剧贼张婴万人/息干戈之役/济蒸庶之困/未升显爵/不幸早卒/

  D.故广陵太守张纲正身导/下班宣/德信降集剧贼张婴/万人息干戈之役/济蒸庶之困/未升显爵/不幸早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孝廉”本指孝悌与清廉之士,后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在东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

  B.“汉安”是汉顺帝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有些皇帝会因祥瑞或重大事故改元。

  C.大辟,指严刑、重刑。古五刑之一。对深受国恩而冒犯君威、怠慢君命的巨子就要使用重刑。

  D.考妣,是父亲、母亲的别称,一般指死去的父母。但也可指活在或死去的父母以上的祖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张纲出身高贵,砥砺节操。他身为贵族子弟,征召为侍御史;心中感激顺帝的知遇之恩,立志誓死解除国家危难。

  B.张纲痛恨权奸,勇于直谏。他上奏弹劾外戚将军梁冀,认为他肆意妄为,应当严惩。此事震动朝野,但皇帝没有采纳。

  C.张纲真诚仁义,劝服巨盗。他只带十几人前往张婴营垒,询问疾苦,申明国恩,让张婴大惊流泪,次日率部归降。

  D.张纲爱护百姓,深得民心。张纲生病,史民都为他祭祀求福;去世后,百姓哀悼,张婴等五百多人为他穿戴丧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

  朝廷选派八位使者巡视各地风气民情,他们都是德高年长的大儒,声名为世所知,只有张纲年轻,官位最低.

  ②亲为卜居宅,相田畴。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

  张纲亲自为他们挑选宅院,察看田地;有想做官吏的子弟,他都推荐召请他们. 。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C “德信”为名词,作“宣”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D;“息”为动词,作谓语,主语承前省,其前断句,排除B.句子翻译为:已故广陵太守张纲,端正自身教导下属,宣扬德行诚信,招降收容巨盗张婴万人,平息了战争,拯救百姓于困苦之中,未升显赫爵位,就不幸过早去世.

  (2)C 大辟,古五刑之一,泛指死刑.辟,即罪;死是罪之大者,故谓死刑为大辟.

  (3)A “心中感激顺帝的知遇之恩”错,原文为“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意为“当时顺帝放纵宦官,张纲常心中激愤”.

  (4)①徇:巡视;微:低.句子翻译为:朝廷选派八位使者巡视各地风气民情,他们都是德高年长的大儒,声名为世所知,只有张纲年轻,官位最低.

  ②亲:亲自;相:察看;为:做.引:推荐.句子翻译为:张纲亲自为他们挑选宅院,察看田地;有想做官吏的子弟,他都推荐召请他们.

  答案:

  (1)C

  (2)C

  (3)A

  (4)①朝廷选派八位使者巡视各地风气民情,他们都是德高年长的大儒,声名为世所知,只有张纲年轻,官位最低.

  ②张纲亲自为他们挑选宅院,察看田地;有想做官吏的子弟,他都推荐召请他们.

  参考译文:

  张纲字文纪,年轻时就通晓经学.父亲张皓,被封为留侯.他虽为公子,却磨练平民的气节.被举荐为孝廉而不就任,司徒征辟经过考核,成绩优秀,名列前茅者,张纲因此被任命为侍御史.当时顺帝任用放纵宦官,张纲常心中激愤,慨然叹道:“污秽丑恶之人聚满朝廷,却不能奋不顾身献出生命解除国家的灾难,即使活着,也是我所不愿意的.”于是退朝而上书,书呈上,但奏章没有得到理会.

  汉安元年,朝廷选派八名使者出行巡视各地风气民情,他们都是德高大儒,声名为世所知,大多当过大官,只有张纲年轻,官位最低.其他人都奉命前往官署,唯有张纲把他的车轮埋在洛阳都亭,说:“豺狼一样暴虐奸邪之人当道,为何去查问那些狐狸一般的奸佞的坏人!”于是上奏说:“大将军梁冀,蒙受国家大恩,却放纵肆意,实在是天威所不可赦,死刑所应施加的.谨分条陈述十五件他心中无君之事,这些都是臣子所切齿痛恨的.”书进献之后,京城震动.当时,梁冀的妹妹为皇后,正受厚宠,诸梁亲族满朝,皇帝虽然知道张纲进言正直有理,最终却不忍采用.

  当时广陵贼寇张婴等众数万人,在扬、徐间,作乱长达十几年,朝廷却一直不能讨伐征服他们.梁冀于是暗示尚书,派张纲担任广陵太守,想用此事中伤他.以前派遣的郡守,大多向朝廷要求很多兵马,张纲却只请求轻车简行赴命任职.到任之后,便率领吏卒十多人,直接来到张婴的营垒,安抚慰问,请求能够与头目相见,一再表示朝廷的恩德.张婴起初大惊,看到张纲的诚心后,才出来拜见.张纲延请张婴坐在上座,询问他们的疾苦文言文阅读答案张纲传 纲字文纪,少明经学.父张皓,封留侯阅读答案.张婴听后,流下泪来,深受感动,于是告辞回营地.

  第二天,率部下一万多人与妻子儿女双手反绑归降.张纲于是遣散张婴的部众,任凭他们离去;亲自为他们挑选宅子,察看田地;有想做官吏的子弟,都推荐召请他们.于是人们喜悦信服,南州一片安定.朝廷论功,将要封赏他,梁冀从中阻挡,于是便未对他封赏.天子嘉奖称赞他,征召他想加以提拔,而张婴等人上书乞求留任他,皇帝于是应允了.

  张纲在郡任职一年,四十六岁去世.百姓老幼相携,到太守府哀悼的人不可胜数.张纲自从生病后,吏民都为他祭祀求福.张婴等五百多人穿戴丧服,背土堆成坟.皇帝下诏说:“已故广陵太守张纲,端正自身教导下属,宣扬德行诚信,招降收容巨盗张婴万人,平息了战争,拯救百姓于困苦之中,未升显赫爵位,就不幸过早去世.张婴等为之服丧服执丧杖,如丧父母,朕十分同情你们!”于是任命张纲子张续为郎中,赐钱百万.

  5.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①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②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③吹取三山④去。

  【注释】①星河:天河。②谩:广泛。③蓬舟:蓬草似的轻舟。④三山:蓬莱、方丈和瀛洲。

  (1)下面对这首宋词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D 。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借写实之景,为梦魂所思作了铺垫。

  B.上片首先写夜色将尽,满天云雾中略见曙光,移动的天河中就像有千帆飞舞。

  C.“仿佛梦魂归帝所”意思是说,作者仿佛脱离了尘世,进入了天帝生活的境界。

  D.下片中,作者埋怨自己因为致力于学诗而忘记了路程的遥远和时间的漫长。

  E.全词结尾,作者寄希望于得到“风”的帮助,进入一种美好的生活境界。

  (2)“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中的典故出自《逍遥游》“鹏之徙于……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从主旨的角度,分析这一句的作用。

  【考点】古诗词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情感,要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逐项认真排查.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的能力,综合考虑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要分析情感.

  【解答】(1)A.“‘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借写实之景”错误,应是借写想象中的景象为后文作铺垫.

  B.“晓雾”表明时间是黎明时分,“星河欲转千帆舞”是比喻.

  C. 这句诗的大意是: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

  D.“下片中,作者埋怨自己因为致力于学诗而忘记了路程的遥远和时间的漫长”诗人情感把握错误.应为: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E.后两句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

  故选:AD.

  (2)解答时要注意这句诗在谋篇布局上的作用.“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借《逍遥游》中大鹏鸟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也要像这只鹏鸟一样,扶摇直上,脱离自己困顿的生活,到达“蓬舟吹取三山去”的理想的生活状态.

  答案:

  (1)AD

  (2)“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典明确主旨,展示作者在困顿、苦闷中以鹏鸟为鉴的决心和气概.同时,以“鹏”实例呼应上文“谩有惊人句”,并以其气概引出“蓬舟吹取三山去”的生活理想,行文妥帖自然.

  译文: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赏析:

  这首《渔家傲》在李清照词集中风格独特,历来引人瞩目.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在一般双叠词中,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结.过片处,或宕开一笔,或径承上片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 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文学家,她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 ”,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说“鹏正举 ”,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在大鹏正在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堪称大手笔.“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6.名篇名句默写

  (1)韩愈《师说》是一篇赠序,文中点出“赠序”这一文体特点的一句是“ 余嘉其能行古道 , 作师说以贻之 ”。

  (2)李商隐《锦瑟》以“ 锦瑟无端五十弦 , 一弦一柱思华年 ”两句起兴,引发感慨万千。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指出国家灭亡经常有其内外因,这两句分别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中的关键点及平时积累进行解答.注意字形,不要出现错别字,写后要检查.

  【解答】(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重点字:贻)

  (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重点字:瑟)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重点字:拂)

  四、语言文字运用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钱穆所撰《国史大纲》纵横捭阖,在外寇侵略、生灵涂炭时,从文化渊源中寻找中国的方向。

  ②重霾之下,民众叫苦连天,政府也不轻松,石家庄的限号是朝令夕改,四天三变。

  ③歌德关于诗歌的谈话实在太精辟了,我读到会心处总想拍案而起,有种喜不自禁的感觉。

  ④“90后”月嫂抢滩市场,能有效消除那些滥竽充数者的浑水摸鱼,进而形成一个掠去泡沫的价格机制。

  ⑤整治“老赖”需要公安、银行、交通等部门建立攻守同盟,让“老赖”们一处失,信处处受制。

  ⑥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应该就排查中发现的问题,按图索骥,去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样才有可能从制度上解决困局。

  A.①④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考点】成语.

  【分析】解答本题的方法可采用“语境对照法”,首先明确成语的含义,然后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最后根据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选用词语.

  【解答】①纵横捭阖:以辞令测探、打动别人,在政治和外交上运用联合或分化的手段,此处用来形容“钱穆所撰写的《国史大纲》”不符合语境;

  ②朝令夕改:早晨下命令,晚上就改变.形容政令多变,使人民无所适从;此处用来形容“石家庄由于雾霾引起的汽车限号问题”符合语境;

  ③拍案而起: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此处用来形容“读书到关键时候的表现”不符合语境;

  ④浑水摸鱼:比喻趁混乱的时机攫取利益,此处用来形容“月嫂行业中趁混乱谋取利益的人”符合语境;

  ⑤攻守同盟:原指一些国家缔结军事盟约,以求在行动上协调一致.后比喻同伙间的串通合作,互不揭发,此处用来形容“整治‘老赖’”属于望文生义;

  ⑥按图索骥:按照图象寻找良马.比喻拘泥成法,不知变通,按教条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找,易于获得,此处用来形容“对待儿童留守问题的方法”符合语境;

  根据分析可以看出词语运用正确的是:②④⑥;

  故选B.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适当吃素,除了能获取天然的均衡营养,有益身体健康外,还能获得脱离喧嚣,获得心灵的安宁平和.

  B.金子山风景区划出这片面积20多亩、拥有几千株毛竹的竹海已成为游客可随意“涂鸦”的地方,这是景区特意为游客开设的“刻字林”.

  C.传统的日历在互联网消费的大潮之下,经过重新策划包装,又意外获得了新生,促成了年末的一波“文化买买买”风尚.

  D.“剁手节”刚过,国家邮政局预计,11月11日至16日,全行业需要处理的快件将超过10.5亿件,比去年同期增长35%.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解答】A.成分残缺,“获得脱离喧嚣”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喧嚣”后加“宁静”;

  B.结构混乱,“划出…已成为…”杂糅,在“划出”后加“的”;

  C.搭配不当,“促成…风尚”不搭配,应为“掀起…热潮”;

  D.正确;

  故选:D.

  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______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相关内容,②______即便如此,从发现了甲骨文的殷商王朝到秦的统一,③______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④______再加上口传时代的文学,历史就更长了。⑤______,我们要从大的时空观上来看待先秦文学,⑥______不能将它仅仅看作是一个断代文学,只有这样才能对它有一个准确的评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虽然 但 也 如果 因此 而

  B / / 就 当然 所以 却

  C / / 还 而且 另外 却

  D 虽然 但是 便 / 当然 就

  A.A B.B C.C D.D

  【考点】关联词语.

  【分析】本题考查复句间的关系,注意掌握常见关联词和副词,以此来判断复句关系.

  【解答】根据“即便如此”这一句,可以具体得知第①②空属于一个转折关系的关联词,故可以填写“虽然…但是”;从“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可以得知第③空与前文形成递进关系,填写“也”;根据“再加上口传时代的文学”“就更长了”表示假设,可以填写“如果”;⑤表述总结性,填写“因此”,⑥表转折关系.故选A.

  答案:A.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气候变化对土壤侵蚀形式多样 。气候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有时狂暴,② 比如降雨 ,尤其是暴雨,直接引起大量的土壤流失;③ 有时又很轻柔 ,比如喀斯特地区浸入地下的地表径流,聚集、汇流,在土层和岩基内部进行着缓慢侵蚀和溶蚀;有时又是悄无声息的,比如土壤冻融侵蚀,就是一些松散堆积物组成的坡面,由于冬春季节温度变化,其上部被水浸润的土体顺坡向下流动、蠕动或滑塌。

  【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答时首先阅读文句,辨明文体,抓住中心.然后 看前后照应:要想使语句间连贯、顺畅,首先应做到前后照应,协调一致.还要抓住标志性词语进行辨析.

  【解答】文段主要说明气候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多种多样.

  第一处空格应是总括性语句,概括文段内容,谈的是气候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多种多样,空格处可填入这一内容.

  第二处空格所处句子谈雨水对土壤的侵袭,据其后的“尤其是暴雨”及后文与之对应的语句“比如…”的句式分析,此处应是“比如降雨”.

  第三处空格应是气候对土壤的形式概括,据前文的“有时狂暴”、后文的“有时悄无声息”,其特点应是介于两者之间,主要和前文的“狂暴”形成对比,可填入“有时轻柔”之类的内容.

  参考答案;

  ①气候变化对土壤侵蚀形式多样/气候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 ②比如降雨 ③有时又很轻柔

  11.如图是某校“地方传统文化”研究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考点】图文、表文转化.

  【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题干要求对所给的框架图进行解说.首先要把握框架图的结构,然后按照由下往上的顺序逐层介绍.

  【解答】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某校“地方传统文化”研究的初步构思框架,组织答案时应先指出这是“地方传统文化研究”,然后讲地方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地方传统文化包括三项内容,校园文化包括两项内容,再根据框架图说清它们和开发校本教材及第二课堂内容之间的关系.注意语言简洁.

  答案示例:

  “地方传统文化研究”包括剪纸、青铜、对联等地方传统文化和书院、植物等校园文化两类.开发为校本教材后,作为第二课堂内容.

  五、作文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万圣节将至,由某商家策划,一群妙龄少女化妆成死亡新娘、吸血鬼、僵尸等形象现身地铁。她们穿着专业服装,或七孔流血,或青面獠牙,在人群中分外显眼。对此,有乘客表示实在恐怖,难以接受,公共场合还是应该低调一些;也有乘客觉得年轻人爱玩,也并没有不法举动,可以包容。

  对这样的另类文化表达,你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此题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这则材料通过万圣节前夕,一些商家通过相关策化为了以达到其目的,在街头让一群妙龄少女化妆成死亡新娘、吸血鬼等形象现身地铁,让乘客表示一种恐慌,这是西方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入侵的一种体现,在吸收优秀文化的同时应该要尊重我国传统文化的素养,另类文化显示出一种个性,但必须要低调,注意不同的场合,这是一种关键性的选择.

  参考立意:

  1、个性文化需要注重场合;

  2、尊重民族传统文化.

  【解答】

  传统文化•外来文化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当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不少便利与好处的同时,我们的文化也正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应该何去何从?我想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外来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我们的文化中,才是应对这种境况的最好方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万户捣衣声”中的思念和牵挂,“遍插菜萸少一人”的哀伤,还有那“灯如昼”的元夜“花市”.此情此景在有些人的心中已淡化消逝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没有这些传统节日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挂满礼物的圣诞树、一盒盒的巧克力、一束束玫瑰花…悲哉!他们是一群丢了根的人,当人们推翻帝国主义对我们的欺压和奴役之后,他们却心甘情愿地抛弃自己的根,在精神上情感上接受奴役.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这种全盘接受外来文化而抛弃传统文化的做法是错误的,同时也是愚蠢的.龙应台曾说过“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是啊,一个没有自己传统的国家,一个没有自身文化的民族,谈何生存和发展?一味地抛弃传统文化而接受外来文化只会落得个邯郸学步的下场.

  面对外来文化还有另一种态度,那就是抵制.清王朝曾经闭关锁国,沉侵在地大物博的美梦中.当外国人用坚船炮利使清朝被迫打开大门时,自以为唯我独尊的人们才发现与别人的差距有多远.这种盲目的拒绝也是不可取的,两种文化的相遇,虽然会经历碰撞与磨擦,但也会擦出新的进步的事物,这样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拒不接受外来文化只会让传统文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积极将外来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传统文化中才是应对文化冲击的最好方法.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被称为亚洲四小龙,近几十年来四地的经济飞迅发展,它们受到的文化冲击也是相当巨大的,但每当传统节日来临时,四地的节日气氛都十分浓重.香港和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它们都曾被外国占领统治,在这种状况下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非但没有丢弃自己的传统反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非但没有丢失弃自己的传统反而将中华民族的传统发扬光大.为什么生活在香港和台湾的人们能做到这点呢?我想他们是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容了那些外来文化,留下外来文化的精华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既然在我们面前有这样的实例,为什么我们不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呢?事在人为,只有每个人都这样去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才能在这全球化的浪潮中破浪而行.

  让我们正确对待文化冲击,抓住这机会,扬帆远行.

【届九江市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题目及答案】相关文章:

2018届安徽省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题目及答案11-29

2018届闵行区高三语文二模拟试卷题目及答案11-27

2018届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题目及答案11-28

2018届日照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题目及答案11-27

2018届金华十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题目及答案11-29

2018届黔东南州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题目及答案11-29

2018届浙大附中高三语文高考全真模拟试卷题目及答案11-29

2018届武汉市高三语文模拟试卷题目及答案12-01

2018届虹口区高三语文模拟试卷题目及答案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