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时间:2023-04-26 08:54:58 晓怡 高考备考 我要投稿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做好考前的复习和准备工作,注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做到胸有成竹,心中不慌,从而预防考试焦虑的产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地理备考策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1

  一、整理地理知识的系统结构与联系

  复习地理知识要能在繁杂广阔的知识内容中掌握知识系统,了解局部知识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气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需要清晰主干知识在地理学习和应用中的作用。在了解系统的同时还要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组成结构及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这需要在复习中通过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等得出,如主次从属关系、平行并列关系、前因后果关系,大小包含关系等。在复习中要总结有关知识系统和结构,列出包括结构式或关系的系统联系框图,从而使学生具备多种思维能力。

  二、整合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与特征

  地理试题多以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为背景进行考查。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都有其空间分布的位置,无论陆地(自然环境)、海洋(海洋环境)或天空(大气环境),平地上有不同的经度纬度,不同的海陆位置,河流的上中下游与左右岸,山地的阴坡阳坡与迎风坡背风坡,高原的边缘与内部等差别;垂直分布也有高度的差异等。由区域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区域特征,又形成空间结构与空间联系的条件。许多地理事物的联系与综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出发点,常常以事物的空间分布与特征为依托,这是地理知识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条件。如点的分布规律(城市与聚落),线的延伸方向(交通线、河流),带的形成因素(温度带、自然带),面的区域特征(区域经济发展、世界政治格局),都离不开空间分布与特征。掌握空间分布,主要依靠地图,加强形象思维训练,重视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综合区域特征,需要对同一空间范围内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叠加影响所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征概括出来,以便比较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考虑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空间分布概念是进行空间思维的基础,这也是具有地理特色的能力之一,在应试、解题过程中应予以特别重视。(时间、空间和地理现象的综合)

  三、概括地理现象的时间变化与过程

  在落实空间以后,还应注意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有时间推移的过程,如地壳的运动与变化,锋面的形成与发展,城市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等,要重视发展变化与过程,注意地理事物的运动与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解题时不要只讲结论而忽视过程,应注意发现、认识和利用有关规律,(如河流的形成与发展,上中下游河谷的不同特征,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的各种作用。要从图中河流得出共同特征及规律性的认识,从具体现象来解释发展变化过程或印证某些规律。)许多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成长演变、静态动态、过程结论等多可以联系综合,是出综合能力题的极好素材。如同一时间在不同空间发生的地理现象,可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某一位置,联系公转速度、北半球(或南半球)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还可联系气团、气压带风带、某些气候类型在这个时间的特征、河流水文现象、植被生长情况、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又如同一空间内地理事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可以从某些气候类型的雨季和旱季、某一河流的丰水期与枯水期、同一地区自然景观在不同季节的变化。空间的拓展与时间的延伸以及他们的对应关系,都是可供考查综合能力的思路。

  四、归纳地理事实形成的背景与条件

  地理事实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不仅有地理背景与条件,同时也会有历史条件和政治条件作用于其中。通过具体事实,全面考虑形成因素,或从一个问题反映多个侧面的因果关系。例如从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城市分布,既有绿洲分布的自然条件做基础,更因有古代丝绸之路贸易通商往来的经营发展的人文条件。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了解综合国力与国情国策,不能离开其形成的背景与条件。以丝绸之路为例,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由汉唐时陆地为主到宋元时海路贸易为主,分析其原因就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其形成背景与条件,既有北方战乱阻断了丝绸之路的原因,又有南方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的因素;既有造船技术提高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的条件,又有当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这里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内容,是考查综合概括和分析表达能力的综合题的设计思路。

  五、总结地理事件发生的意义与影响

  许多地理现象和事件的产生结果,具有什么意义和影响,需要全面分析和评价,有些时政和热点问题,也常常是联系实际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的生动材料。如长江洪水灾害、黄河断流、华北水资源紧张、西北和华北的沙尘暴等,在分析原因过程中要从自然、人文的角度来认识;人口、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带给我们的思考,要从“对问题的关注、对社会的责任感、对问题的建议”等几方面去考虑。在地理知识中,如一些伟大工程的建设(跨世纪的四大工程)、交通(五类现代交通方式)的发展、人口的迁移、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都可总结其发生的意义与影响,甚至可联系历史进行综合或对比,如朝代的兴衰与更替。政治上的变法与革新,军事上的战争与和平、侵略与反抗,文化上的兴起与发展,经济上的繁荣与衰落,它们的发生意义与影响及在今天某些地区的反映或保留的遗迹。有其代表意义与影响的通常成为高考命题的切入问题。

  六、分析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规律

  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演变规律有的是周期性的,如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变化、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晨昏线的移动及其与经纬度线关系的变化、太阳辐射和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规律、气温降水的年变化规律等,它们大多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有一种演变规律,其自然现象重复的时间间隔不十分规律,大体上呈旋回性,如太阳黑子的两个最大值出现时间在11年上下摆动(太阳活动周期)。人文地理也有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但因影响因素复杂,不易把握,因此试题中往往用图像来提供信息,在分析地理规律过程中就应注意根据图像总结概括演变规律,图像往往反映的是演变过程中某些“静态”状况或数据统计,根据这些可以进行分析;还要注意事物演变过程中的连续性,如大陆漂移过程,城市发展过程,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及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典型日期固定位置以外的情况;此外还要根据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确定它们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如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地球公转速度、太阳直射点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气温、气压和风、降水、径流、洋流等之间的联系,分别在北(南)半球的春、夏、秋、冬各季节的对应关系,从而可分析它们的演变规律。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根据空间范围和方向可分为: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宇宙空间中的分布规律。解题过程要充分利用地图进行分析归纳,通过图上大量分布的感性知识,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最后抽象出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本质联系,作出判断,再用精练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出来。(如盐度、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的分布规律)

  七、剖析地理原理的构成要素与概念

  地理原理是地理理性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掌握和运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原理是解题的关键,因为高考试题设计大多是要求考生能更广泛深入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要求考生建立科学的观点。在中学地理中,主要原理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即地理环境的每一要素均按其自身规律存在和发展,但没有一个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统一的自然体系,它们中又包含若干项次要原理,如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大气的热力作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因素等等。自然地理中的原理还有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原理等。人文地理原理如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等。此外地理原理有的还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学科的一些基本原理。在运用地理原理过程中要以地理事实为基础,进行分析归纳;同时还要真正理解地理原理所涉及的基础概念和逻辑关系,剖析其组成要素。如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就包括: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热量差异;地转偏向力使风向逐渐偏离了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海陆差异,导致同纬度海陆之间气温和气压的差异,引起风向随季节变化等。

  八、运用地理思维的联系线索与技巧

  地理事物间存在着联系是思维线索(联系规律),其中纵向联系,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沿纵向延伸发展,如按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宇宙环境——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按时间发展演化从古到今的联系(地球演化史);按地理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或层次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的联系;按地理事物运动变化逐步推进的前后联系;按地理事物存在的点线面的空间分布由近及远、由始至终、由起点到终点的纵向联系等;还有横向联系,指地理事物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反映地理事物的广延性。如地形、气候与河流水文之间的联系;气温降水与农业耕作制度、作物种类、耕地类型之间的联系,还有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也可进行横向联系,此外事物之间的对比、无论相同、相似、相反、相异都属于横向联系。地理知识还有多项联系,如同一地理事物从多角度进行解释,地理事物中一因多果的分析,也都是多向联系的方式。此外运用知识的逆向思维与假想性推测,或利用联想或分想等思维技巧都可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如地球自转、公转方向的变化,黄赤交角的变化,地形的变化,气候的变化,河流的变化,植被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等)。关键是要在复习中善于提出新颖的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要善于启发自己提出思维线索。

  九、掌握地理观点的认识方法与实践

  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过程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时间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各种经验教训的积累和方针政策的修正过程,认识不断提高,观点逐渐明确,措施与经营方法逐渐符合实际,人类社会就会进步,经济生活也会得到发展,人地关系就会得到相对协调。迄今为止,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依然是环境与发展,历史上对环境有破坏也有保护,今天也仍如此,但人类的认识提高了,更加自觉地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思想观点到方法措施就会从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出发,更有利于人类的发展。又如人类对自身的发展即人口增长与素质的提高,也有从不自觉到比较自觉的过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思想认识与措施。各国随自己国情国力的认识,以及基本国策的制订,也反映了这个问题。因此解题要有地域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综合国力与可持续发展观点、人地协调观点,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并能在解题思维中得以体现。这既是高考综合能力题的命题方向,也是文科综合科目的知识结合点。

  十、熟悉地理图像的判断原理与功能

  地理图像与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文科综合中的地理试题要突出地理性,命题应会在地图中做文章。地理图像与图表是树立空间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形象思维的主要手段。地图、原理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都是综合能力题不可缺少的。复习中应该重视了解这些图像的功能,掌握判读原理,并会分析图像中反映的问题(关键是能提取图中的信息)。地图能力是地理学习中最具学科特点的能力,也是包含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综合、分析、比较、判断等)的综合能力,掌握这项能力是解题的关键。(如能通过经纬度和海陆轮廓来判断区域地图、气候类型、河流水文特征、洋流性质、板块的生长或消亡带、自然带、资源和能源分布、农业类型、工业布局、人口分布、文化等;能通过基本图例判断自然和人文景观;能分析图中的地理现象判断所对应的时间和空间。)

  在地理学科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综合,正被人们所关注,并已反映在新教材与新课程中。复习要重视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在认识能力基础上综合应用有关知识(学科内或学科间)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千万不能轻视双基;同时要牢记高考试题是如上综合能力的考核,并能在解题中得以体现,以适应高考。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2

  1、转变一个认识

  要认识到冲刺阶段是个性化的复习,因为每个同学在模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如有些同学对一些重要地理原理理解上还比较模糊,那么这些同学就必须对重要地理原理进行一下回顾,力争把每一个疑问都消灭在下次考前。要特别重视对考点的梳理。对照考点逐条像过电影一样地回顾,看自己还存在哪些遗漏,针对不足及时补上。

  2、构建知识网络

  高中系统地理知识应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区域地理要抓住区域特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常见题型要掌握答题结构,如回答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一般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去思考;解决某种资源短缺问题一般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去考虑等。这些常见题型的答题规范,要烂熟于心,才能应付自如。

  3、回归课本,强化训练,提高能力

  冲刺阶段复习专题要少而精,答题时,解析的一般步骤包括:审题——审时间、空间;析题——析因果关系;答题——答要点要素。用规范地理术语作答,特别注意不写错别字,尤其是中国地名。必须熟悉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可以利用铁路干线将它们穿起来。每天要做限时训练,找到做题的感觉和节奏感。

  4、处理好主干知识与热点问题的关系

  热点问题很多,可采取“广种薄收”的复习方式,即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类似头脑风暴的方式回顾相关的知识,并尝试自己去设问。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脱敏”,当试题中遇到热点问题的时候就能够从容作答。热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知识与地理能力,就应该把主干知识复习到位,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形成地理思维能力。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3

  自然地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部分,是高三地理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在高中地理三大知识板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复习中,同学们普遍认为自然地理是最难的。对文科生来说,自然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学习中的瓶颈,考试中失分的重灾区。如何优化复习过程,提高效率,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是高三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研究高考地理试题,把握复习重点

  研究历年真题,尤其是近三年高考题,有助于同学们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锁定复习重点。建议同学们分专题总结近三年高考中出现的知识点,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这一专题在近三年高考各地试卷中知识点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经过这样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①该专题往往以自然带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自然地理要素的非地带性分布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不同山脉或同一山脉的不同坡向自然带数量、基带,同一自然带在山体不同坡向的高度、雪线高度等)

  ②相比较而言,差异性比整体性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复习时可将差异性作为本专题的重点。

  ③整体性会以热点作为背景,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气候异常事件,以及大型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都可成为命题切入点。

  2.考纲是高考复习的纲领和指南

  在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

  ①明确考纲对知识范围的要求;

  ②明确考纲对能力方面的要求;

  ③明确近几年考纲的变化;

  ④仔细研读考纲中的试题范例。

  复习过程--科学

  1.夯实双基,形成自然地理知识的骨架

  (1)夯实双基

  高考以能力立意,但能力源于知识,虽然高考考查的知识点只是全部知识点的一部分,这有限的内容仅仅是对学科内容的抽取,但这种抽取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且每年高考试题都是变化的、求新的、不可准确预测的。因此地理备考要夯实基础。

  在夯实基础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可将复习方式由结论性知识的获取转移到对知识形成的分析上来,以学习过程的探究性达到学习成果的前瞻性,培养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一是分析知识形成的情境,情境材料有文字,也有各种图表等,同学们可通过分析各种情境材料推导出结论,从而自己发现知识,如观察分析图表,据图明理,统计分析地理数据,以数说理,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鲜明、准确而深刻的知识。

  二是分析知识形成过程。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大气环流形成变化等,同学们在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分析并综合概括,推导出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过程中,能形成思路清晰、因果关系明确的条理化知识。这样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既夯实了双基,体验到了学习的过程,掌握了学习方法,又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这也为后面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形成自然地理知识骨架打下基础。

  (2)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

  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是对知识的加工和重组,需要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联系途径和方向,这样在遇到新问题时,才能提取应用。旧知识在新的指导思想下,经过重新组合、归纳、联系、迁移,就成为有组织的新知识。例如:

  空间分布的接近联系或对比联系如:世界大洲的分布-板块的分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年轻的褶皱山脉的分布-年轻的高原的分布-某些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古老的高原的分布-主要平原的分布-与冲积平原有关的大河的分布。

  地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联系如: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不均衡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植被的分布-自然带的分布。地理事物间平行并列关系的联系如:各种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或共同作用于同一地理事物的各种因素(如影响气候的因素)。

  地理事物间主次从属关系的联系如:外力作用与其包含的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自然资源与其包含的土地资源、大气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地理事物间大小包含关系的联系如: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及其他行星系统;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及陆地水-地表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地下水(潜水、承压水)等。

  (3)形成自然地理知识的骨架

  知识具有系统性、关联性,就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且有纵横交错的根。构建网络可以使零散孤立的知识系统整合,既有利于同学们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又使同学们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该部分知识。

  2.深刻理解自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1)掌握地理基本概念

  熟悉地理概念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是掌握地理规律的关键,也是正确解答地理问题的前提。建立自然地理知识结构要把握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建立概念群体系,既要了解它们的内涵,还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如,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自然资源与能源、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等。

  (2)重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归纳

  如通过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根据洋流的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

  ①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

  ②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③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

  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推理出来的普遍规律。

  又如海水盐度的成因分析思路和方法一般为:

  ①若两地的纬度位置不同,靠近回归线的地区盐度高,远离回归线的地区盐?度低;?

  ②若两地的纬度位置相同,寒流流经地区盐度低,暖流流经地区盐度高;有河流径流汇入的地区盐度低;

  ③高纬度海区结冰量大或融冰量小的海域盐度高,而结冰量小或融冰量大的海域盐度低。

  (3)突出基本原理、规律的实际运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地理学科复习的基本原则,复习中要把学到的基本原理、规律等应用于实践中,以此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复习自然地理知识首先要理解运动规律,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地壳变动规律等,要搞清楚为什么会运动怎么运动;其次要掌握分布规律,并将其与自然现象紧密结合,如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时空分布规律,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要搞清楚为什么这样分布怎样分布。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这些运动规律和分布规律,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有联系,也和气候的成因等有联系。

  下面以热力环流的复习为例来说明这一复习思路和方法。

  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绘制相关的热力环流图,并据图正确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绘制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并进一步分析热力环流对城市工业(有空气污染的工业)布局的影响,或解释城市雨岛的成因;绘制山谷风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分析山谷或盆地地区多夜雨的原因等。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气旋、反气旋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

  3.正确处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关系

  地理试题多以区域地理为载体,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以人文地理为主要切入点,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所以,在复习中要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与大气单元结合的世界各大洲气候要点:亚洲三种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特征比较、分布地区;非洲气候带沿赤道呈对称分布的原因、非地带性因素对非洲气候的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地区及其在欧洲分布广,而在其他大洲分布范围小或无分布的原因;北美洲气候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地区,地形对北美洲气候的影响;安第斯山对南美洲气候类型形成和分布的影响;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的特征及其原因;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等。

  每个高三的学生都是一颗种子,蕴含着无限希望,在高考试卷发入手中之前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关键看你现在如何想、如何做,是否能将希望孕育成传奇。祝同学们来年高考取得喜人的成绩!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4

  20xx年地理高考已经过去,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进行20xx年地理高考的备考呢?20xx年大部分高考地理试题都来源于生活,以地理基本知识为基础,但考查的方式比较灵活,如果我们仍以固有的方法思考问题,不知变通,就会在20xx年高考中失利。这就要求我们打好基础、沉着冷静、突出重点、分清主次、规范操作,这样才能打赢20xx年地理高考这一仗。

  一、打好基础

  基础就是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地理素养。抓基础就应该以教材为载体,形成基本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其实,基本地理素养是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为前提的,我们要在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提升基本地理素养。对于基本知识,我们要一一并准确地理解其内涵,搞清每个知识点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理解。同时,还要与热点相结合,整合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知识点,有目的地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提升基本地理素养。例如,20xx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中的第1~3题考查的是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一种利用生态环境净化雨水的良性生态系统。最早由美国马里兰州乔治王子郡的一位地产开发商在环境资源部的帮助下建设的,并在萨默塞特地区大力推广,它的建设高效而又节约。建成后对其进行了数年的追踪监测,结果显示雨水花园平均减少了75%~80%的地面雨水径流量。截留下来的水可以用来洗刷,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或补充地下水,这对于我国用水紧张的华北地区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雨水花园由上层到下层是树皮覆盖层、种植土层、砂层、砾石层。这四层中树皮覆盖层主要是防止水分蒸发,种植土层可以为植物提供养分,种植土层、砂层可以吸附雨水中的污染物,植被可以净化雨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

  二、沉着冷静

  沉着冷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在高一和高二的时候,有些同学学习不够扎实。到了高三,时间紧、任务重,看到其他同学努力学习,就会感到有压力,心中焦急。于是为了提高成绩,延长学习时间,挑灯夜战,到了第二天,睡眠不足,注意力不集中,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学习成绩下降,心理压力更大。所以我们要沉着冷静,实事求是,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制订计划,提高成绩。

  第二个方面,在考试过程中考生会紧张,如果不沉着冷静,就不能仔细地阅读和分析问题,从而造成在可以经过思考就能解答的试题上面失分。例如,20xx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中的第4~6题:甘德国际机场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许多考生一看到机场就会想到影响机场建设的主要因素大多是经济因素,所以就认为甘德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机场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但如果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一些字眼如曾字和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就会得出甘德国际机场建设的原因是由于位置因素。

  三、突出重点,分清主次

  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大家都提倡三轮复习的方法。我在三轮复习的方法上又进行了改

  进,提倡三轮主次复习的方法。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三个层次的关系:第一层是长期考的知识点和一直未考的知识点,要重点复习。以《必修1》中的第一章为例,有关太阳高度和时间计算的内容都考过,要重点复习。最近几年没有考日照图,但也要重点复习。第二层是高考考查的次数相对第一层中的知识点较少的,可不重点复习。如太阳辐射在全国和全球的分布情况,这部分知识与等值线联系较多。第三层是考试次数很少,几乎不考的,可不复习。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地球的内部圈层。

  在第二轮复习中,要重点进行模块复习,同时与历年高考真题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与高考同等难度的练习。

  在第三轮复习中,可编写模拟高考题,进行高考模拟训练,营造高考氛围,以熟悉高考环境,考出理想成绩。

  四、规范操作

  规范操作也分两个方面:第一,在考试时,要仔细认真阅读试题,要从标题到问题一字不落地读下来。第二,理清题意组织好答案后,不要急着答题,要看看答案是否全面、分析是否到位、措辞是否准确、表达是否完整。这些都做到之后,就可在答题纸上答题了,但要注意一定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卷面整洁。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5

  1、重视前几年考核的知识

  高考出题时的第一原则恐怕就是“稳”,应该没有哪一个出题者喜欢自己出的题目引起众多的非议。所以,要搞清楚高考地理学科的命题理念与风格很简单,只要对前几年的高考试卷进行仔细的研究就可以了。要知道,这些理念和风格是不会有大的变化的,所改变的只是命题的角度。因此,大家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尽可能的在探讨规律和原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要在讨论中学会运用。

  2、空间区域定位三大方法

  地理学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大多知识考核都是以区域为载体实现的。这样一来,空间区域定位就成了地理学科最大的门槛。一旦区域定位出现问题,那可能会导致后面一系列的问题都出现错误,损失巨大。一般来说,空间区域定位有以下三种方法:第一是根据地理位置包括经度纬度、海陆位置及其他相关位置来定位;第二是根据地理事物的典型轮廓或者形状来定位;第三就是根据地理事物及现象的分布来定位,比如依据农作物分布区域定位等。

  3、积极强化限时定量训练

  地理题在文科综合里考查的比例并不大,难度也不是很高。这样,你就可以从地理学科那里赢取更多的时间用于解答政治与历史题目。因此,就需要在平日里积极的进行限时定量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练习题,并保证其正确率。另外,一定要尽可能的训练自己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及时对答题规律进行总结,这样才能有一个质的飞跃。另外,考生还应着手关心时事热点。因为,时事热点问题往往都会成为地理命题的背景材料,所以应该特别加以重视。

  4、适量做题同时回归课本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高的学科,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人文地理都会考到,这就需要大家依据实际情况安排自己的复习进度。适量的做一些试题,能够有效帮助你找到回答问题的步骤与技巧,能够大大提高解题的能力。同时,地理又是一门需要记忆的学科,一些基本的知识依然需要通过回归课本来加深记忆。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6

  1、联想思维法

  这是从巳知的地理概念出发,将有关其它地理概念彼此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联想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发散形式。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如地壳的演化史,可比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阶段的不同。横比是由此地理事物与彼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如马达加斯加岛的自然带与我国台湾自然带的比较。

  2、类比思维法

  类比思维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把已经熟知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地理现象、过程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并用类似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如讲到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时,教师只要提示学生与等高线相对比,就可解决这些概念。

  3、选言排除法

  是指为了找到正确答案,根据现有材料作出一系列的假定,然后通过验证,逐一排除那些站不住脚的假定,余下的一种就是正确答案。

  4、假设思维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假说。由于受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些现象不能确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往往借助猜测,作出假定说明。如魏格纳用这种方法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科学家们对地中海未来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说”、“干涸说”、“扩展说”三种假设。

  5、形象思维法

  这是人们利用自然形象进行思维的方法。如在进行地图教学时,由于地图引起学生形象思维有三种因素:一是空间关系,如地图的范围,经纬度等;二是地理形象,如山脉、河流、岛屿等;三是图例符号,如地图上的颜色、等高线、表示城市的圆圈等。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会从三方面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7

  高考地理内容多, 知识面广,复习时间紧,如何复习应考?下面笔者谈几点经验和思考。

  一、认清高考命题趋向

  现在全国都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在高考地理考题中,试题必然会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用地理科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和发展辨证鉴赏、逻辑推断和论证等研究性思维过程,努力体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评价。考题多源于生活,是课本知识的延伸,多以某一新颖的背景材料为载体,大跨度(甚至跨学科,但所占分值不多)、多角度设问,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转化和整合能力,不回避地理学的主干知识,但多针对政治、经济、环境和资源等人类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这些可能以隐形方式出现)切入,小问题,大设问,考查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析学生实际,寻找复习教学的切入点

  通过和学生交谈、摸底测试等摸清学生学情,追逐学生的思维起点,从而确定复习教学的切入点。由于地理学科在中学地位低下,学生普遍不太重视该学科,导致现在学生的基本情况是:知识体系不完善,应变能力差,审题能力弱,把握不住题目的要求而导致解题障碍;读图、识图能力差、缺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思维不够活跃、常出现思维定势;对知识的宏观把握不够,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差;文字表述不清,语言不规范等。教师在摸清学生的学情之后,针对学生的种种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时间,划定专题,各个击破。

  三、加强双基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高考命题要考虑绝大部分考生的承受能力,从这一角度看,高考命题不会过多地偏离教学大纲或课本,所以按大纲和课本进行基础训练必不可少。只有在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去联系实际,才有可能与其他学科综合、渗透。虽然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纯粹死记硬背和一般性理解的考题几乎没有,但能力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系统扎实的“双基”,能力从何而来,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将考试说明中要求的所有内容有条理、有系统的牢记掌握,同时还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挖掘教材深度,联系社会现象及热点问题,以增加新意,切忌照本宣科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而导致对教师讲授内容的轻视。

  四、重视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识图、用图能力

  运用图、表、数据说明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科最形象的特征和最基本的技能,也是高考地理命题不变的主题。综观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考题,几乎全是通过一定的文字表述(现代文、古文)或图表、图像以及数据形式出现的。这就要求在复习中必须重视图文资料的分析,必须要求学生学会读懂文字、图表和数据,并能对文字、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中提取显性的和隐含的有效信息,然后加工运用,解决题目要求的问题。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题目的中心含义及要求。在复习中,必须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不仅要注意课本原有的图表,也要注意与课本类似的图表;不仅要注意现成的图、表,也要注意由文字转化而来的图表,还要注意有关图与表的互换及有关图与表的结合。要注意图与图的复合及图的概括与简化。并注意将图表、图像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用运。在复习中要督促学生填图、绘图、制表;经常做此向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识图、用图的好习惯。经常从图中获取信息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知觉和创造力。经常使用一些图的变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将形象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的能力。在图表转换成文字的练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力求文字表述的准确和简捷。

  五、关注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之一。高考地理试题对反映时代特征的前沿理论、新的信息、新的知识以及全球性、区域性影响重大的地理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等从不回避,意在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复习中应将所学地理知识按重点重组成若干专题,在每个专题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用运相关地理知识,用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去审视分析、评判地理事实及社会热点等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资料,比如看报、看电视、听广播等,并把积累的资料与相关地理知识作有机联系。教师应经常就现实热点问题向学生质疑、设疑,使之产生悬念,并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同时应鼓励学生大胆生疑、发问,在求解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适应地理高考的要求。

  六、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高考地理试题选题新颖,切近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关注现实生活,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现行教材的一种特殊作业,也是学科课程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在大纲中被列为一级目录。新大纲规定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成一项研究性课题。这个目标体现在高考考题中就是一些开放性试题,要解答开放性试题必须进行研究性学习。除大纲规定的研究性课题外,教师可根据当地的教学资源确定课题。选题应以社会热点结合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课题为主,小切入,深讨论,高出成果。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高考成绩的一条重要途径。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相关文章:

地理高考备考策略06-21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详解06-21

浅谈高考地理的复习备考策略06-21

高考备考策略06-21

高考的备考策略06-23

中考地理备考策略06-23

有效的高考备考策略06-21

高考数学的备考策略06-21

高考英语备考策略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