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时间:2018-03-18 18:12:31 地理 我要投稿

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地理二轮复习课件篇一

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第二轮复习中,要对重点的知识进行专题复习,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也更能培养考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重点、难点的专题复习有多种专题划分方式,例如:

  1.地球运动系统

  包括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的运动、地理事物时空变化。本专题内容分属于教材不同的单元,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提出问题让考生思考 考试技巧,如地球运动能否引起大气运动、水体运动。这就要求考生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去分析问题,从而推理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规律,也可以从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和分布推理出成因。

  2.人地关系系统

  包括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复习人口问题时,新教材与老教材有明显的差异,新教材表达更为合理、科学,因此在复习时应以新教材为准。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贯穿在教材很多单元,我们要把它们从教材中提取出来,分析其成因、规律以及对策。

  3.区域地理系统

  包括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等,有人说区域地理是地理科试题的瓶颈,这么认为也不过分,因为区域地理是文科综合考试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考生必须有清晰的区域位置概念,才能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在本专题的城市区域中新老教材有差异,对于城市地域结构与功能分区中的工业区和住宅区位置,新教材采用的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因此新教材的说法更合理。

  4.地理图表系统

  包括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计算。图表分析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高考中考查考生分析、判断能力的理想手段,图表的阅读分析水平直接影响着考生在高考中的表现,在专题复习中,要求考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读出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并分析解决问题。

  高考备考:化学实验观察注意事项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化学知识中,许多知识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那么,如何正确观察实验、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

  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

  设置课本实验的目的在与实现某一学习目的,实验目的决定了实验观察的重点。只有明确重点观察的内容,抓住本质的现象,才能有效地观察,有效地学习。如在初中化学〈序言〉课的实验,所设置的几个实验都是为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设置的。因此,观察的重点应放在反应前后物质是否发生质的变化,从而确定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镁带的燃烧实验,观察的重点是镁在燃烧后的产物的性质和镁带有何本质的不同,确定反应是否新物质生成,从而判断该反应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而不能仅仅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这一非本质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的目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其次,明确观察的要素和程序,全面、有序地进行实验的观察。

  对于实验,特别是一些过于复杂的实验,往往存在多个实验观察的要素,实验过程中必须全面、有序地进行观察,才能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从而深入、全面地掌握化学知识。

  那么,如何有序地、全面地观察化学实验呢?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要素为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反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通电等);反应装置(用什么作反应器具、装置有何特点等);操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如何等);其他(如药品的用量、实验注意事项等)。第二阶段(实验中),观察要素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析出、是否发光、放热等)。第三阶段(实验后),观察要素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仪器拆分顺序;仪器整理等。

  随着实验的深入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全面地进行实验的观察,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如果不能全面地进行实验的观察,往往会因为观察的片面性而导致种种问题,如无法获得全面的知识。更为严重的是在实验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回导致失败或危险,如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为向下倾斜,导致试管破裂;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如果不遵循实验前先通氢气一段时间后再后加热、实验后先撤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再撤氢气的顺序,必然导致实验失败和危险(爆炸)等。

  第三,协调多种感觉器官。

  实验现象的观察,往往不仅仅依靠眼睛观察来完成。在很多实验中,还需要借助手、鼻等感官。如第一章关于硫燃烧的实验中,除用眼观察之外,还需借助鼻闻(二氧化硫的气味)、用手摸(摸集气瓶感觉热现象)等。只要这样,才能全面获得感性的材料。

  此外,实验现象的观察过程中,还要克服下列不良习惯:

  1.只注意强烈刺激作用的现象,而忽视其他现象; 学习计划

  2.由于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忽略了稍纵即逝的现象;

  3.只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而忽略对实验操作顺序、装置特点的观察;

  4.只观察不思考等。

  高中历史复习四步法:史实—史通—史论—史感

  历史课如何复习,向来是老师学生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单纯的强化训练,未免枯燥;一味的读书背记,难免单调。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历史复习四步法,即 “史实→史通→史论→史感”。具体而言,即以章为一个复习单元,以训练为主线,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四个步骤,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形成系统的历史时空观,以达到融会贯通、熟练掌握的效果。下面笔者以高一上册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为例,运用“四步法”进行系统复习。

  复习课导入同样重要,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习的欲望。这节课笔者以一段高度概括、精练抒情的独白总领全章:“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这是彷徨后的抉择。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倒退,民主与独裁,共和与复辟,国与卖国,进行着空前激烈的生死较量。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一场场春雷滚滚的爱国运动,历史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新转折。”这样导入新颖生动,便于引领学生有兴趣、有目的地复习。

  然后,老师按照四步法,引导学生系统复习。

  第一步:“史实”——即知识整合

  即梳理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理清基本的历史事实,概括阶段特征。

  指导学生迅速浏览翻检,列举出本章的主要大事,归纳出历史线索

  两条历史线索:

  1. 政治:为“民主共和”而进行的政治斗争

  2. 经济:为“实业救国”而展开的经济活动

  阶段特征:

  1. 政治上:袁世凯卖国罔民独裁统治和军阀割据混战;

  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不懈的斗争。

  2.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获得“短暂春天”。

  3.思想上:尊孔复古逆流泛滥;新文化运动兴起。

  例题:表明袁世凯已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破坏殆尽、中华民国名存实亡的事件是:

  A.镇压二次革命,就任正式大总统 B .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C .解散和国会 D .改“中华民国”为“”

  该题要求学生对史实的掌握要准确,要弄清题意,不要误以为D项。答案:C

  例题:下列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历史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B. 中外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趋于合流

  C. 资产阶级运动由改革向革命转变

  D. 资产阶级维新派在革命失败后转向革命

  该题要求学生能概括这一阶段的历史特征,维新派后来转化为立宪派,排除错误选项。答案:D

  例题:下列与袁世凯复辟帝制无关的是:

  A.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B. 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 C.蔡锷等人在云南发动起 D.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

  这道题考查较细,要引导学生认真看书,袁世凯一度被迫放弃帝制,但仍赖在大总统宝座上不下来。答案:D

  总之,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

  第二步:“史通”——即联系比较

  联系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

  问题设计:概括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程及影响。

  这个问题就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出发点,前后联系,能力迁移。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截止本章共有四个阶段,散见课本四个不同的章节,复习时要善于梳理概括。

  答案要点: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派,两大阶级诞生。(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比较迅速的发展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物质基础。

  4、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例题: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的相同点有:

  ①孙中山号召或领导 ② 都是武装斗争 ③矛头都指向北洋军阀 ④ 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

  这道题是典型的比较题,第④项指的是其终极结果,不是指直接结果;而辛亥革命矛头显然不是指向北洋军阀。答案:B

  例题:下列史实与张謇有的是:

  ①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代表 ② 提倡引进外资 ③一战期间,事业达到高峰 ④其政治倾向与革命派对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该题需要前后联系,把有关张謇政治经济活动梳理在一起。学生容易忽视张謇的政治立场。答案:D

  历史复习的第二步显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宽历史视野,善于纵横联系,这就要求历史复习不能只拘泥于某一节、某一事,要有通概的眼光,要能举一反三。

  第三步:“史论”——即史论结合。即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

  例题:梁启超发表文章反对袁世凯称帝,说明了:

  A.袁世凯的“”是封建专制性质的政权

  B.梁启超已由立宪派转化为共和派

  C.袁世凯曾出卖维新派 D.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这个问题要运用历史发展观,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袁世凯复辟帝制,倒行逆施,众叛亲离。答案:D

  例题: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两大思潮在实践中遭到挫折的根本原因是:

  A .封建残余势力强大 B .人民群众没有发动起来

  C.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这道题理论要求比较高,要理解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的唯物主义观点。答案:D

  例题: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结果是:

  A.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 C .削弱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 D.为民主革命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这道题同上题理论一样,只是因果倒置。答案:D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在民国势力范围内之人民,所有一切私产,均应归人民享有

  ——《内务部通饬保护人民财产令》

  材料二: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

  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

  ——《工业建设会趣旨》

  回答: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其影响是什么?

  这道材料题,要善于运用政治和经济关系的理论,去分析文献资料。经济决定政治,但政治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力。资本主义政治是要为资本主义经济服务的,要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参考答案:南京临时政府保护私有财产,奖励发展实业,大力发展私人资本主义,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高,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形成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新热潮,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历史科《考试说明》列出的“能力要求”4项10条中,明确提出“史论结合”,这就要求历史阐释时要论从史出,立论鲜明,要把基本的理论观点溶入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评价之中,既不能把理论像标签样贴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论加史事搞成拼盘状

  第四步:“史感”——感受历史。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和复习,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史感”更多的是体现出史学的功能,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纵横比较中,获得历史的启迪,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例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前期的两次短暂发展,充分说明:

  ①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两大思潮已深入人心 ② 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这道题就要求从历史学习中,感悟历史,从资本主义艰难发展的历程中获取某些历史启迪。答案:D

  问题设计:

  关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政局,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光明”因素是主要的,“黑暗”因素是次要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黑暗”因素是主要的,“光明”因素是次要的。你同意以上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史实论证你同意那种观点。

  这样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均无不可。

  如学生提出,北洋军阀统治并非一团漆黑,袁世凯也并非一无是处,清王朝毕竟是他亲手葬送的,而且他也重视经济发展,客观上他统治时期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而且,他所创建的北洋军阀对后来中国近代军队建设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尤其是其统治时期,以卓越的能力,很快稳定了中国政局,结束纷争,对人民百姓总是有好处的,他一死,北洋军阀群龙无首,割据混战,生灵涂炭,一比较,可以看出袁世凯的统治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的何等重要的。也有学生讲,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是黑暗的而思想却有光明的一面。这说明,学生的思维很开阔,善于运用辨证思维,进行合乎情理的评判。

  这一步,更多的是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研讨,解决问题。

  历史复习四步法是复习时大致的四个步骤,这四步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不要割裂开来,要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史实”是前提,是基础。主要是掌握记忆的方法,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复习时要求准确全面。“史通”、“史论”是核心,是关键,突出体现出历史系统复习要求,要善于联系比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复习时要求深刻系统。“史感”是历史学习、复习的终极目的,是逐渐形成的过程,突出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总之,历史学习、复习中有意识形成这四个步骤,会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科能力,增加学习历史的乐趣.

  下面的一个问题是要求把四步结合在一起去复习、去思考。

  主要问题设计:

  从中华民国成立到五四运动前,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结局说明了什么?

  这个问题体现出该章的重点内容。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失败后,一方面为捍卫民主共和进行不懈的奋斗,一方面他未能找到正确的出路,屡遭失败。前两问是属于“史实” “史通”,要求把相关的历史事实进行整合、概括,在比较中明确最终“结果”。第3问要运用正确的理论分析造成这种失败结果的内外原因。第4问属于“史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得出重要的历史结论,感悟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道路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答案要点:(1) 斗争:颁布《临时约法》;同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和复辟帝制的活动进行斗争,发动二次革命,倡导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掀起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的独裁统治。

  (2)结果:斗争屡遭挫折,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根本原因: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不能发动人民群众,没有找到中国的正确道路。

  (4)说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历史四步复习法毕竟是针对考试、高考的,因此历史训练要成为复习的主线。

  教学反思:

  准备复习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这一章时,我感觉很困惑,这一章虽只有两节内容(除去第二节自读课文),但是知识零碎,头绪繁杂,因此,要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本章知识,就必须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复习方法。

  总观本章可以概括为两部分:政治上是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及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经济上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复习时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们创设历史复习四步法,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并且围绕这两个重要的线索,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层层展开指导复习。实践证明,这种复习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通过这节课,我感觉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和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并能在学习中不断去体验着成功,享受着创造劳动的喜悦。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规定,历史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学习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探索历史复习四步法,也算是对新课改新理念的初步实践。

  抓住高三复习的黄金规律

  一份有效的考其难度应该是遵循3:5:2的规律的,如果知道这个规律,我们在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利用这个规律呢?

  题的难度分布为30%的简单题 课前预习,50%的中等题,20%的难题。这意味着基础题占了120分,它是复习中练题的主要部分,决不能厌烦它。要知道,不仅考你对的掌握程度,还要考做题的速度,许多同学就是在时因时间不够,丢掉了平时能做出来的中等难度题才考砸的,这些教训值得大家三思。

  鉴于此,建议大家多花时间在中等以下难度的题上。做难题并非做得越多越好,只能根据自己的程度适量地做:这一是因为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做难题感到很头疼,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二是做难题过多太费时间;三是因为大多数难题是由中等难度题组成,基础题做熟练了,再来做难题会相对容易些。 “越是表面复杂的题越有机可乘”这句话非常有道理,高考的难题绝大部分就属于这种表面复杂的类型,它往往给出较多的条件,仔细分析条件的特点通常都能击破它。做难题的关键在于平时总结,自己总结一些小经验、小结论并记牢是非常有用的,也提高得快,有余力的同学不妨试试。

  

  

  地理二轮复习课件篇二

  第一节 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 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 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 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 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第二节 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 国家有11个(2003年)。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 印度尼西亚 巴西 巴基斯坦、俄罗斯 孟加拉国、尼日利亚 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 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著名的火山是 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 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 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 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第二节 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 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 p26-27)

  2、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泰 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 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图7.22 p29 活动p30)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城市 附近大河 所在国家

  河内 红河(上游为元江) 越南

  金边 湄公河(上游为澜沧江) 柬埔寨

  万象 同上 老挝

  曼谷 湄南河 泰国

  仰光 伊洛瓦底江(上游为怒江) 缅甸

  第三节 印度

  2、印度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最大河流是恒河,主要城市: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班加罗尔。

  3、印度大部分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雨季(6-9月)盛行西 南季风,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活动p37)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经济作物有棉花、黄麻和甘蔗。印度的黄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加尔各答是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钢铁工业中心;孟买是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是印度的“硅谷”。

  第四节 俄罗斯

  1、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跨亚、欧两大洲,领土大部分处于北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 候为主,气候特征是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以山脉河流为界自西向东分别是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乌拉尔河)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

  3、俄罗斯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石油、天然气、煤、铁资源居世界前列,最大的煤矿是库兹巴斯煤矿, 著名的油田有第二巴库油田和秋明油田,最大的铁矿是库尔斯克铁矿。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圣彼得堡附近,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莫斯科附近。

  4、俄罗斯交通部门齐全,但交通运输线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分布不平衡。

  (1)以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为主,欧洲部分铁路密集,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亚洲部分铁路稀疏,有一条横贯亚欧大陆的铁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被称为亚欧大陆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起始点为中国连云港,终点为荷兰鹿特丹)

  (2)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是欧洲第一长河,流量丰富,水流平稳,航运价值高,通过运河,伏尔加河可以五海通航(波罗的海、白海、里海、亚速海、黑海)。

  5、莫斯科是俄罗斯首都,俄罗斯最大的城市,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第二大城市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的终年不冻港。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1、中东位于亚洲西南部、非洲东北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是东西方交通要道,三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之地,对照中东地形图8.3,了解中东的地理位 置,地形特点,

  2、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藏量最大、生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所产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主要产油国包括沙特、科威特、阿联酋、伊拉克等

  5、中东主要是白色人种。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伊斯兰教还把麦加看作圣城。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犹太人集中分布于以色列,信仰犹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信仰伊斯兰教。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节 欧洲西部

  1、欧洲西部地区人口稠密,国家众多,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本区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叫做欧盟,目前有27个成员 国,统一货币叫欧元。欧盟加强了欧洲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并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发达的畜牧业:本区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大西洋东岸,北冰洋南岸,地中海北岸),常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多汁牧草,草场广布,本区的人们把牧草称为“绿色金子”。荷兰、丹麦是著名的乳畜大国。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区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以南。有6亿多人,90%以上是黑种人,所以本区被称为“黑非洲”。

  2、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都穿过本区,非洲是世界上跨热带面积最大的洲。读图6.12 p9,本区气候分布的特点: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中心,南北热带草原分布,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热带雨林气候特 点: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终年高温,明显分为干湿两季。热带草原地区常常受到旱灾影响。

  3、读图8.26 p67,区域经纬度位置,主要国家、河流、地形分布等。本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有被称为地球伤痕的东非大裂谷,有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有非洲最高山乞力马扎罗山。

  4、由于殖民主义长期占领和掠夺,使本区有许多国家成为单一商品经济,即出口矿产、木材、畜产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初级产品,进口机械、汽 车等工业制成品。这种过分依赖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的模式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要努力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的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水 产业等其他产业。

  5、非洲是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大洲。这里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很低,加之人口增长快,因此粮食供应不足是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

  第四节 澳大利亚

  1、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主要位于五带中的热带和南温带。 最大的河流是墨累河。

  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形成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读图8.37 p74。澳大利亚又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密度小,农场规模很大,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农牧产品大部分供出口,除羊 毛外,澳大利亚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和小麦的出口国。

  澳大利亚服务业已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澳大利亚的主导产业。

  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独占大陆的国家,三个美名传天下。特有动物大袋鼠,鸭嘴鸸鹋和考拉。

  气候环状多样化,咱是冬来它是夏。地广人稀好牧羊。煤铁资源储量大。

  人口集中东南部,暖湿气侯好安家。港口悉尼墨尔本,首都却在堪培拉。

  第一节 美国

  1、美国位于西半球,美国本土有48个洲,位于北温带;两个海外洲,一个是位于寒带的阿拉斯加洲,一个是位于热带的夏威夷洲。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北部与加拿大接壤,南部与墨西哥接壤。

  2、美国人口超过3亿。是一个移民国家,有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华人华侨集中在旧金山、纽约、洛衫矶等城市。美国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3、美国地形呈纵列分布,西部为多条平行山脉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绵延于南北美洲西部,为世界上最大的山系。中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耕地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东部为阿拉巴契亚山脉。全国最大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 是世界第四长河。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各湖有水道相通,并通过圣劳伦斯河流入大西洋。

  5、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效率高,产量大。阅读材料p83,读图9.9 p85,了解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6、美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主要工业区有东北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美国是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东南端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读图9.12 p86,了解美国的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的分布。

  7、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也是世界上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第二节 巴西

  1、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读图9.18 p90,了解巴西的经纬度位置、地形、河流。世界最大的河流是亚马孙河,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

  3、巴西的铁矿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于东南部,伊塔比拉露天铁矿石巴西最大的铁矿山;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合建,是仅次于长江三峡的规模第二大的水电站。

  5、农业是巴西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全世界都希望巴西保护的是亚马孙热带雨林。6、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首都是巴西利亚,圣保罗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巴西把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至中部高原的巴西利亚,既有加强对内地的开发和管理的考虑,也有缩小城市规模,避免出现城市环境问题的考虑。

  图10.1、10.2 p100、101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纬度位置 南极圈(南纬66.5°)以南 北极圈(北纬66.5°)以北

  海陆位置 中间是南极大陆,周围是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中间是北冰洋,周围是亚洲、欧洲、北美洲

  特征 是地球最冷的地区,降水很少,风力很大,素有“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风库”之称,冰山是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 比南极温暖湿润,但大部分地区也是终年冰封。降水量普遍高于南极,风力远不及南极。

  自然资源 丰富的矿产,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沿岸无数的海洋生物,原始的自然环境是最为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石油、天然气、煤、铁,也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重要地位。

  科考站 长城站、中山站 昆仑站(18个国家140个)

  世界之最

  最大岛屿-格陵兰岛 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 最大平原-亚马孙平原 最高高原-青藏高原 最大高原-巴西高原 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 最长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多瑙河(9个国家) 最大淡水湖-苏必利尔湖 最大咸水湖-里海 最深的湖-贝加尔湖

【地理二轮复习课件】相关文章:

1.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世界地理

2.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中国区域地理

3.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4.2017高考二轮复习地理课件

5.初中地理总复习课件

6.高考地理复习课件

7.地理气候专题复习课件

8.区域地理非洲复习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