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高考地理知识点一览及相关练习题

时间:2021-06-20 10:39:22 地理 我要投稿

高考地理知识点一览及相关练习题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解题思维障碍分析

高考地理知识点一览及相关练习题

  06年文综(全国卷Ⅰ)36题: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5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6图7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分析图5、图6、图7,回答下列问题。

  ⑴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___________盆地、____________盆地

  ⑵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___________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___________高原和___________平原。

  ⑶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⑷指出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⑸在图7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___________的规律。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___________次。

  [答案]36、⑴塔里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⑵准噶尔盆地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⑶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植被稀疏。⑷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⑸(一定的)周期性(起伏、节律、振荡、波动等);12。

  从06年文综(全国卷Ⅰ)36题来看,主要以简答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试题以沙尘暴为中心提供材料设置情境,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试题的设问不难不偏,题目虽不难,但体现着对地理知识“活学活用”的思想,此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程度和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36题第⑶和⑷小题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能够把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充分地重现出来,因而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思维能力的深浅度和思维过程的合理度,从学生对36题的答题情况可以看出,思维品质的优劣已经成为制约考生得高分的瓶颈。心理学研究也充分表明,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因此思维品质的差异已经成为学生解题的重要思维障碍。从36题的答题可以反映出学生在思维品质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思维广度拓展不够,造成综合分析能力差。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善于从多角度、多层次来思考问题,思维要展得开,要有一定的广度,这样才能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由于学生在思维时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从而造成要点不全面。例如,对于第3小题学生在叙述我国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时,没有从“干旱、半干旱(气候)、沙漠(土壤:荒漠和黄土)分布、植被”等方面来全面分析,从而答题不全,造成丢分。

  二、学生的思维深度挖掘不够,造成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上有许多相近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由于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知识区分不清,理解不透,因而容易把词语形式相似的概念混为一谈,从而混淆地理概念,形成分析鉴别时的思维障碍。例如,第4小题“指出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一些学生没有把“季节分布特点”和“空间分布特点”这两个概念区分清楚而造成答题错误。

  三、学生的思维变通不够,造成灵活思维能力差。

  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复习和训练,都已经形成了一套切实有效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已经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但是形成的思维模式往往会成为学生牢固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对学生在解题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施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例如,在回答第4小题“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时,有一些学生由于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对“季节分布特点”的理解局限于“分布特点”,误认为“分布特点”就是“空间分布特点”,由于在解答时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不够,从而造成试题的误答。

  四、学生的思维逻辑不够,造成文字表达能力差。

  36题的第3、4小题是简答题,要求学生有很强的思维逻辑和条理性,但是由于许多学生的思维逻辑不够,而造成文字表达的能力弱,从而出现文字表达不简洁、层次不严密、条理不清晰、语言不精练的现象。如36题第4小题,学生在文字表达时没有抓住沙尘暴季节分布特征的关键词如“春季”或“冬末和春季”,不能用最精练、简洁的语言来回答问题,从而在答题中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学生在高考答题时所反映出来的思维障碍,值得大家的重视,为了有效克服思维障碍,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认真地反思出现问题的种类,并深入地研究和剖析思维障碍产生的根源,采取有一定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及时纠正思维过程中的错误偏差,并且在学习中不断巩固和提高地理思维品质。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人口与城市)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发展模式:

  4、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阶段 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增长减缓阶段-—过渡模式--过渡型——人口压力大

  发达国家??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②承受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国家是儿童与老年人比重大的国家。

  ③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的原因: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

  6、人口迁移迁出区: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心区。

  人口迁移迁入区:发达国家西欧、北美、西亚(中东),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

  7、环境人口容量:即环境承载力,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人口消费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

  8、合理人口容量—---人口适度规模,一般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9、城市化

  ①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本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10、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①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促进力量。

  ②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有:珠三角模式,高中语文??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工业化、城市化;

  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个私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苏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边贸发展的云南德宏模式;靠资源开发促进城市化发展的东北模式。

  11、城市地域结构

  不同等级城市提供不同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

  高中地理知识重要分界线汇总

  1.各洲的分界线:

  (1)亚洲与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2)亚洲与非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3)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5)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6)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7)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

  2.世界大洋分界线:

  (1)太平洋与北冰洋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2)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分界线:通过合恩角的经线即从火地岛沿德雷克海峡西端到查理斯角连线。

  (3)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分界线:沿马六甲海峡北端、苏门答腊岛西岸、爪哇岛南岸、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南岸,澳大利业大陆、巴斯海峡、塔斯马尼亚岛,再大致沿146°52'e到南极一线为界。

  (4)大西洋与印度洋的分界线: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经线(东经20度)。

  3.我国人口密度大小的分界线:

  大致以黑龙江的黑河——云南腾冲一线。该线东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

  4.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

  一、二级阶梯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的东端。

  二、三级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我国气候分界线: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该线西北为非季风区,东南为季风区。

  (2)降水量和干湿区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的南坡。

  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200毫米等降水量线):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热量分界线

  1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鸭绿江口——长城(山西境内稍偏南)——祁连山——天山一线。6.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区、贫乏区分界线:

  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线西北,太阳能资源丰富,此线东南贫乏。

  7.我国四大海域的分界线:

  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辽东半岛老铁山角——山东半岛蓬莱角;

  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长江口北岸启东角&mdash 高中数学;—济州岛西南角;

  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广东南澳岛——台湾岛南端鹅銮鼻。

  8.我国水文分界线:

  (1)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北段: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的东端

  南段: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巴颜喀拉山、秦岭。

  (3)长江与珠江水系的分界线:南岭。

  (4)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9.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线即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的南麓。

  (2)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分界线:3000米等高线。

  (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10.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四个自然地区的分界线:

  (1)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c积温3200°c等值线。

  (2)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界线: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4500°c等值线,即秦岭——淮河一线。

  (3)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7500℃等值线。

  11.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两个自然地区的分界线:

  贺兰山一带,相当于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12.我国综合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分界线。

  它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最冷月均温0°c等温线的地方、大于等于10°c积温4500°c的地方、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地方、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钙质土与酸性土壤如红壤的分界线、小麦与水稻的分界线、农业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或三熟的分界线、地形较完整(平原、高原为主)与地形较破碎(盆地、低山丘陵为主)的分界线、河流汛期长短、河流多少等的分界线。

  世界十大平原

  名 称 高中历史

  面积(平方千米)

  所属大洲

  亚马孙平原

  5600000

  南美洲

  东欧平原(俄罗斯平原)

  4000000

  欧 洲

  西西伯利亚平原

  2600000

  亚 洲

  拉普拉塔平原

  1500000

  南美洲

  北美大平原

  1500000

  北美洲

  圈兰平原

  1500000

  亚 洲

  恒河平原

  450000

  亚 洲

  印度河平原

  300000

  亚 洲

  中欧平原

  300000

  欧 洲

  松辽平原

  250000

  亚 洲

  高三地理逆温现象训练习题

  逆温现象训练习题(附答案)

  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沙尘、较旺盛的上升气流(有利于沙尘扬起)。若大气对流层中出现逆温现象,可抑制沙尘暴。结合所学回答1—3题。

  1、若右图中B处(1000M)为?10℃,当A地气温降到多少度时,开始起到抑制风沙的作用。

  A.4℃ B.0℃ C.-4℃ D.-6℃

  2、根据右图中气温变化曲线判断该地最有可

  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A.① B.②C.③ D.④

  3、一年中,综合考虑风力和地面气温及空气对

  流因素,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以何季节为多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读“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C/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4-6题。

  4.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

  A.8时~16时30分 B.17时~23时

  C.16时30分~7时 D.23时~5时

  5.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

  A.500米 B.100米 C.350米 D.150米

  6.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 ( )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 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 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对流层中气温出现“下冷上热”的情况,称为“逆温”。读“某地春分日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7~11题。

  7.图中对流层底部逆温现象容易出现在

  A.多云的夜晚

  B.晴朗的夜晚至日出前后

  C.晴朗的白天

  D.多云的白天至日落前后

  8.此地终年干燥少雨,其气候类型可能是

  A.温带沙漠气候 B.高山高寒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9.下列哪一现象的产生与逆温有关

  A.清晨,炊烟袅袅,笼罩着山村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 “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10.该地为利马(12.5°S,77°W),其近地面逆温层最厚时约在北京时间(逆温层最厚时为气温最低时)

  A.6时前后 B.11时前后 C.14时前后 D.19时前后

  11.假设此逆温层常常存在,此地附近有座山,山顶终年有雪,则此山海拔至少在

  A.3000m以上 B.4000m以上 C.6000m以上 D.5000m以上

  12.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

  (1)图中气温分布异常部分是①②③中的 ,判断的理由是 。

  (2)该城市工业高度集中,汽车数以百万计,当天发生了重大的烟雾事件,造成这一事件的人为原因是 ;气象原因是 ;地形原因是 。

  (3)在商业区、居民区、近郊工业区、农田区域中,烟雾浓度最大的是 。

  13.读中纬某地气温垂直示意图,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正受 天气系统的影响。若P处出现降水,则其降水形式应为 。请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该天气系统的剖面示意图(包括天气状况)。

  (2)P是工业高度集中的城市。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烟尘和酸雨气体等,则:①工业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降水的影响是 ;

  ②降水的.影响是 。

  (3)若图示天气系统向A方向移走,则P处空气质量是否会明显改善?为什么?

  1-5CCACC 6-10BBDAD 11D

  12.(1)②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逆温层)

  (2)汽车尾气与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 出现逆温层,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盆地地形,易出现逆温现象

  (3)商业区

  13.(1)冷锋 降雪

  (2)烟尘充当凝结核,促进水汽的凝结;

  酸性气体随降水落到地表,使空气变得清新

  (3)空气质量不会改善,一定时期内还会恶化。原因:锋面向A侧移走后,P处上空受暖空气影响;而P处盆地中的冷空气难以移走,从而使P处空气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抑制空气对流,加上盆地地形的影响,使大气污染物难以扩散。

  1-5CCACC 6-10BBDAD 11D

  12.(1)②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逆温层)

  (2)汽车尾气与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 出现逆温层,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盆地地形,易出现逆温现象

  (3)商业区

  13.(1)冷锋 降雪

  (2)烟尘充当凝结核,促进水汽的凝结;

  酸性气体随降水落到地表,使空气变得清新

  (3)空气质量不会改善,一定时期内还会恶化。原因:锋面向A侧移走后,P处上空受暖空气影响;而P处盆地中的冷空气难以移走,从而使P处空气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抑制空气对流,加上盆地地形的影响,使大气污染物难以扩散。

  1-5CCACC 6-10BBDAD 11D

  12.(1)②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逆温层)

  (2)汽车尾气与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 出现逆温层,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盆地地形,易出现逆温现象

  (3)商业区

  13.(1)冷锋 降雪

  (2)烟尘充当凝结核,促进水汽的凝结;

  酸性气体随降水落到地表,使空气变得清新

  (3)空气质量不会改善,一定时期内还会恶化。原因:锋面向A侧移走后,P处上空受暖空气影响;而P处盆地中的冷空气难以移走,从而使P处空气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抑制空气对流,加上盆地地形的影响,使大气污染物难以扩散。

  中国区域地理南方与北方知识梳理

  复习方法:同学们边看图边看讲义进行复习。平时用闲暇的时间对中国地理进行复习,通过对每个区域进行五个追问:“在哪里”(地理位置)“有什么”(有哪些地理特征,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考虑)“为什么”(主要是对地理特征成因的分析,重点是要掌握此地的自然地理特征,而在自然地理特征中,气候是最关键的特征,因为气候既是自然地理特征,同时又是影响其它地理特征的主要因素,因此掌握气候特征,分析气候特征的成因是区域复习中的重中之重。如:东北区虽然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由于东北平原距离冷气团源地近、纬度高,加上地形较封闭(高山阻挡),与华北区(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相比其冬季更加严寒漫长。这种深入的气候成因分析有助于对此地其它地理特征---包括存在的地理问题的分析与理解。)“怎么样”( 有哪些优势和存在哪些问题)“怎么办”(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来建立复习的线索,同时还别忘了每个区域中的典型小区域单元(如华北地区的黄土高原地区的相关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

  第一节 北方地区

  复习要点:黑土地和黄土地(东北高原、黄土高原);稠密的铁路网;重要的工业区(环渤海工业带辽中南、京津唐);北方人民的生活;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综合治理。

  一、自然地理概况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大部分位于35°N-50°N和105°E-135°E之间;其相对位置为渤海、黄海以东;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2.范围: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北部。

  (二)地形和土壤

  1.地形: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

  2.主要地形区:主要地形区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辽东丘陵和山东丘陵等。

  地质灾害:多火山,如长白山地区、太行山地区等。

  2.土壤:黄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和黑土(东北地区,土壤肥沃)

  (三)气候和植被

  1.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但黑龙江沿岸和长白山地地区为湿润地区。常伴有寒潮、低温、洪涝、春旱等自然灾害。

  ■(思考:气候类型成因?)

  2.植被:华北以落叶阔叶林为主,东北地区以寒温带针叶林为主。

  (四)河流和湖泊

  1.河流: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图们江、鸭绿江、辽河、永定河等。

  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水量北丰南少、水位季节变化南大北小、汛期北长南短、含沙量南多北少、结冰期北长南短。(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水文特征?)

  (提示:水量大小和水位季节变化大小主要取决于流域内气候因素特别是降水量的多少、降水强度、降水季节变化和气温高低;汛期取决于降水量多少、雨季出现时间和长短(外流河)或气温的高低(内流河);含沙量多少取决于河流流经地区的植被覆盖状况、土质状况和地势状况;结冰期取决于河流流经地区纬度的高低。)

  (提示:思考黄河和松花江流域凌汛现象出现的河段和成因分析。)

  2.湖泊:兴凯湖、长白山天池、镜泊湖、松花湖、洪泽湖等。(提示:天池的成因?)

  (五)资源

  1.矿产资源:大庆油田、中原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大同煤矿、朔州煤矿、抚顺煤矿等;本溪铁矿、鞍山铁矿;招远金矿。

  2.化学资源:长芦盐场(思考:长芦盐场晒盐的时间和有利条件?)

  3.其他资源:东北地区土地和森林资源丰富(提示:思考其成因?)。

  二、人文地理概况

  (一)农业

  1.主要农产品及分布

  (1)粮食作物:冬小麦(华北,why?)春小麦(东北,why?)水稻(长白山地灌溉地区和黑龙江沿岸,why?)。

  (2)油料作物:花生(华北);(3)糖料作物:甜菜(东北,why?)。

  (4)经济作物:棉花(华北)谷子(黄土高原)大豆(东北、华北)高粱(东北、黄土高原)等。(5)纤维作物:亚麻(东北)。

  (6)水果:苹果、葡萄和梨(华北和辽宁)桃、杏和柿(东北)等;

  (7)畜牧业:山地放牧业和家禽圈养 (8)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

  2.耕作方式和熟制:旱地农业为主;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东北(一年一熟)。

  3.在全国农业的地位: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棉麦产区;黄泛区是全国最大水果带。

  4.农业生产条件(提示: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和北方地区概况,理解分析)。

  A.有利条件:①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雨热同期,水热配合条件好。②平原广阔,土层深厚。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B.不利条件:①东北地区,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受寒潮影响大;西部受风沙影响大。②黄河中下游地区春旱、夏涝突出;水土流失和盐碱化严重。

  ☆思考:试评价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有哪些?

  (二)工业

  1.工业带(区):环渤海工业带,其包括:辽中南和京津唐工业区;陇海-兰新线工业带。

  2.工业特点:工业基础好,重工业突出。

  3.工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问题:①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②生产技术落后;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产品类型单一;⑤淡水资源不足。

  (2)解决措施:①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②加强技术改造;③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④增加产品类型;⑤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4.工业发展条件:①农业基础好;②铁路网最稠密,交通便利;③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森林资源丰富。

  (三)风俗习惯、民居和民族

  1.人民主食:面食(东北,华北: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则以小米为主);

  2.传统民居特点:东北地区注意防寒保温;黄土高原特色民居窑洞;

  3.民族:汉族占绝大多数;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东北的满族、朝鲜族;宁夏、甘肃的回族等。

  (四)交通:铁路、公路网稠密(注意:查地图册,熟记华北和东北地区的主要铁路线)。

  (五)主要城市: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石家庄、太原、西安等

  (六)生态环境

  1.东北地区:黑土流失和沼泽地(湿地)破坏。(提示:要总结其成因及解决措施。)

  2.华北平原:易受旱涝、盐碱、风沙威胁。(注意:分析其出现季节、成因及解决措施。)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注意:分析其成因及其解决措施;特别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

  第二节 南方地区

  复习要点: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林木和水果;水运发达;沿海和内地的工业发展;治水与治土;南方人民的生活。

  一、自然地理特征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主体部分位于20°N-32°N和100°E-120°E之间;其相对位置位于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东至东海;南海以北,北至秦岭、淮河一线。

  2.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包括省级行政区琼、港、澳、台、粤、桂、云(滇)湘、鄂、赣、浙、沪、闽的全部和川、皖、苏、豫、陕、甘的部分。

  (二)地形和土壤

  1.地形特征: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分布;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

  2.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江南丘陵(我国最大的丘陵)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之称)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喀斯特地貌广布)和横断山脉。

  ▲(思考:横断山脉大致为东西走向的成因?)

  3.土壤:以红壤为主(酸性较强、贫瘠),平原地区还有水稻土和紫色土。

  ☆(提示:注意红壤的改良措施有哪些?)

  (三)气候和植被

  1.气候:以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湿润)。常出现台风、风暴潮、伏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

  (提示:一定要总结归纳出该地气候类型的成因?该地上述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昆明准静止锋和江淮准静止锋的成因及影响?“巴山夜雨”的成因?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四川盆地夏季高温及冬季温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南部沿海地区有小部分季雨林。(思考:该植被成因?)

  (四)河流和湖泊

  1.河流:长江、赣江、湘江、岷江、淮河、京杭运河、珠江、钱塘江等

  (切记:勿忘归纳该地河流的水文特征?淮河洪水泛滥的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

  2.湖泊: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巢湖、太湖、日月潭等

  (五)资源

  1.矿产资源:有色金属矿产丰富,如:攀枝花铁矿(煤矿)个旧锡矿、平果铝土矿、大余钨矿、铜仁汞矿、大冶铁矿、德兴铜矿等(建议:查地图册,落实到地图上)

  2.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淡水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水电站较多,如: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二滩、龚嘴、三峡、葛洲坝、安康等;珠江水系上游也有较多水电站。(建议:查地图册,落实到地图上)

  3.化学资源:莺歌海盐场(海南)布袋盐场(台湾、东南盐仓)。(提示:查找位置,并掌握其形成的有利条件?)

  二、人文地理

  (一)农业

  1.主要农产品及分布

  (1)粮食作物:水稻(why?);

  (2)油料作物:油菜(长江流域地区);

  (3)糖料作物:甘蔗(台、闽、粤、桂、云、川);

  (4)经济林:竹、茶叶、油茶、油桐、橡胶、剑麻、蚕桑等;

  (5)水果:热带水果作物,如: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等;

  (6)畜牧业:山地放牧业和家禽业

  (7)水产业:淡水养殖、近海养殖和海洋捕捞;(思考:舟山渔场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2.耕作方式和熟制:水田农业为主;一年两熟或三熟;

  3.在全国农业的地位:重要的商品粮(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桑蚕(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糖料作物(台、闽、粤、桂、云、川)油料作物(长江沿岸地区)棉花(江汉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黄麻、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出口农产品(太湖平原、闽南三角、珠江三角洲)和淡水渔业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查地图册,落实其位置)。

  4.农业生产条件(提示: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和北方地区概况,理解分析)。

  A.有利条件:①气候:以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少雨),雨热同期,水热配合条件好。②地形、土壤和水源: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既灌溉便利,也有利于淡水养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③农业基础: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B.不利条件:①气候:旱涝灾害频繁,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②土壤: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黏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③地形地貌: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

  ☆思考:试评价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条件有哪些?

  (二)工业

  1.工业带(区):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如:沪宁杭工业区)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珠江三角洲工业区、闽南三角工业区)西南地区综合性工业区和环北部湾经济圈。

  2.工业特点:工业基础好,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

  3.工业发展条件:①农业基础好;②铁路、公路、内河航运和沿海运输密切配合,水陆联运条件好,交通便利;③矿产资源、水能资源、东南沿海地区缺乏煤等。

  (提示:归纳总结沪宁杭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区工业生产条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分别是什么?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和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工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补充:(1)西南地区综合性工业

  A.优势:水能、矿产、农林牧资源丰富;

  B.表现:该地区已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冶炼、机械、煤炭、纺织工业发展迅速。

  C.主要工业中心:重庆、成都、攀枝花、贵阳等。(提示:通过查找地图册,归纳各工业中心主要工业部门生产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补充:(2)环北部湾经济圈发展的区位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②海洋运输便利;③资源丰富;④劳力廉价且丰富;⑤巨大的互补空间。

  补充:(3)南宁发展的区位优势:

  A.地理位置优越,南宁地处我国大西南出海通道;其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是直接进出东南亚各国的“水陆门户”、“桥头堡”。

  B.交通条件优越,海洋运输和铁路交通便利;

  C.资源条件优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D.劳动力条件优越,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E.与周围国家和地区互补空间大,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为南宁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三)风俗习惯、民居和民族

  1.人民主食:大米

  2.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通风散热,以南北朝向为主,瓦房屋面较陡

  (四)交通

  传统-船舶;现代-船舶、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便利(注意:查找地图册,进行落实)

  (五)主要城市:上海、南京、广州、深圳、杭州、福州、武汉、长沙、重庆、成都等

  (六)生态环境及治理

  1.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旱涝灾害频繁。(注意:归纳该灾害成因、危害、整治措施)

  2.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注意:归纳该灾害成因、危害、整治措施)

  3.红壤:(1)特点: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壤黏重。

  (2)改良措施: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以改变土壤的酸性,种植茶树、油茶树、杉木、马尾松等耐酸性经济林木以抑制土壤流失等。

  海水中的核能

  自从20世纪科学巨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推导出了那个著名的公式:E=MC2,用以阐述质能互变的原理之后,人类从此明白了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世界上每一种物质都处于不稳定状态,有时会分裂或合成,变成另外的物质,物质无论是分裂或合成,都会产生能量,所以,核能将成为人类未来最有希望的能源。

  人类利用核能的方式,以当前的技术水平而言,主要有重元素的裂变与轻元素的聚变。重元素,如铀的裂变,已进入了实用阶段。其基本的原理是采用人工方法轰击铀的原子核,使之分裂,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1千克的铀裂变时所释放出的热量,足可相当于2500吨优质煤燃烧释放出的全部热能。原子能的功效是如此巨大,于是就有了原子能发电,原子能电站也开始分布于世界各地。

  目前,全球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原子能发电站已逾千座。在原子能发电蓬勃发展的同时,整个世界对燃烧铀的需求也随之猛增。然而,铀这种物质在陆地上的储量并不丰富,适合开采的铀矿只有100余万吨,即使连低品位的铀矿及其副产品铀化物一并计算在内,总量也不会超过500万吨。按目前消耗速度,仅够人类使用几十年。

  然而在那浩瀚无际、神奇莫测的海洋中,却溶解有超过陆地储量几千万倍的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海水中铀的总量虽然巨大,可分布却远不及陆地上那样集中,海水中含铀的浓度很低,1000吨海水中仅含3克铀,从海水中提炼铀,需要处理大量的海水,这从技术上来说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现在,人们已经实验过的提炼方法有吸附法、共沉法、气泡分离法和藻类生物浓缩法等几种。

  重元素的裂变所释放的能量已叫人叹为观止,那么轻元素的聚变又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呢?答案是:核聚变,例如氘、氚都是氢的同位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的原子核可以相互碰撞聚变成为一种新的—氦核,同时将蕴藏于其中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一个碳原子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时,能够放出的能量为4电子伏特,而氘—氚反应时所产生的能量则为400万电子伏特。根据计算,1千克氘燃料,至少可以抵得上4千克铀燃料或者10000吨优质煤燃料。

  氘在海水中分布甚广,储量巨大。海水中氘的含量为十万分之一,即每升海水中含有0.03克的氘。这个数字看起来未免有些微不足道。然而,就是这微小的氘,在核聚变时产生的能量足可与300升汽油相抵。更何况,海洋总体积为1.37×1018立方米,稍做计算,就可知道,海水中氘的总储量竟达几百亿吨,数量之大,可为人们提供上亿年的能源消费。而且,氘的提取方法简便,成本也较低,核聚变堆的运行也十分安全。所以,氘、氚的核聚变为人类解决未来的能源消费问题展现了十分广阔的前景。

  当然,同重元素的裂变一样,轻核聚变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技术。氘—氚的核聚变反应需要在几千万摄氏度、甚至是上亿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才能进行。目前,这种反应已在氢弹的爆炸过程中得以实现,至于用于生产目的的受控热核聚变在技术上还存在着许多困难。不过,相信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总会有成功之时。

  1991年11月9日,欧洲14个国家联合出资,成功进行了首次氘—氚受控核聚变反应的实验。反应时,发出1.8兆瓦电力的聚变能量,持续时间为2秒,温度高达3亿摄氏度,20倍于太阳内部的温度。核聚变比核裂变产生的能量效应高出600倍,比煤要高1000万倍。因此,科学家们认为,氘、氚受控核聚变实验的成功,在人类开发新能源的整个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科学家预测,核聚变技术和海洋氘—氚提取技术在最近20年内将有望获得重大突破,这给人类摆脱能源危机的前景带来了无限生机。

【高考地理知识点一览及相关练习题】相关文章:

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11-18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集锦11-13

2016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汇总08-13

2016年高考地理练习题10-06

2017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450条11-04

2017高考地理的9大知识点梳理11-01

2017高考地理复习9大知识点10-30

2017年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11-08

高考地理九大必备知识点复习201711-13

2016年高考地理备考练习题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