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的知识点

时间:2023-12-16 10:22:27 初一 我要投稿

初一语文的知识点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一语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语文的知识点

初一语文的知识点1

  1.速读全文,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2.围绕捅马蜂窝这件事,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是:————一→“我”捅了马蜂窝————→后院又有了马蜂窝.(2分)

  3.“捅马蜂窝”这个词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它的意思是——(2分)

  5.文中加横线的“那多有趣”的“那”指的是——.(2分)

  6.捅马蜂窝一段描写得紧张而惊险,这从“我”——、妹妹————和马蜂——等描写可以形象地感觉到.(6分)

  7.文中加“”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2分)

  8.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2分)

  9.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他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3分)

  10.文末“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旁人”指的是谁?(4分)

  1.人应该与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和睦相处,不要做伤害它们的事情.

  2.爷爷后院有马蜂窝 后悔捅马蜂窝

  3.比喻惹祸或触动不好惹的人

  5.头上蒙块布,拿竹竿捅马蜂窝?

  6捅马蜂窝的动作、紧张的心理、匆忙的逃跑怕蜂进屋、关门逃跑拼死复仇的气势

  7.形象地写出了马蜂家园被毁,受到伤害后拼死复仇的气势.

  8.因为这只马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蜇了“我”,它的死又与“我”有关.

  9.说明了“我”从捅马蜂窝这件事中,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0.点明中心,收束全文,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旁人”指作者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事物.

初一语文的知识点2

  一.常识

  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名歌中的一首 叙事诗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互相辉映,对后代的文学艺术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木兰诗》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她的传奇故事。以时间为序,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奔赴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乡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孝顺、爱国、坚强、勇敢、智慧、不慕名利、热爱和平的女英雄形象。

  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二.字词

  A.字音:

  唧唧(jī) 机杼(zhù) 可(kèn)汗(hán) 鞍鞯(jiān) 辔(pèi)头 溅(jiān)溅

  啾jiū啾 胡骑(jì)朔shu)气 金 柝tu) 扑朔(shu)迷离 雄雌(cí) 戎(róng)机

  策(cè)勋(xūn)十二转(zhuǎn) 云鬓(bìn) 燕(yān)山 阿姊(zi) 红妆(zhuāng)

  霍霍(hu hu)同行(xíng) 贴:军帖〔tiě〕;贴〔tiē〕黄花;字帖〔tiè〕

  B.词义:

  ⑴.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粘贴。②.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⑵.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⑶.一词多义:

  市:a.集市,e:东市买鞍马;b.买,e: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⑷.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⑷.重点词语:

  ①.旦:早晨。②.溅溅:流水声③.胡骑:胡人的战马。④.强,有余。⑤戎机:战争

  ⑥.扶将:扶持。⑦.当:对着。 ⑧惟:只。⑨著:穿。⑩傍:靠近,贴近。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一语文木兰诗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初一语文的知识点3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会插叙的运用

  (1)定义

  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叙述原来的事情。

  (2)作用

  补充、衬托主要情节;解释说明;使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3)举例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内容。

  ②《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之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全文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同时更好地突出了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

  2、把握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

  (1)理清脉络,概述的内容(复述)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先写百草园,然后三味书屋,两者形成对照。

  (2)理解《诗两首》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体会诗之美

  3、把握的写作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1)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是指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就采用了空间顺序写作。

  (2)详略得当的使用和好处

  有详有略,突出中心,更具层次感,增强了的可读性。

  4、理解的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5、体会中借事说理的写法

  借事说理的好处是能让人更直观地通过事例来明白所要阐述的道理。所借的事例,还起着与该事例结果对比的作用。

  6、体会文中的人物(或拟人化的动物、植物等等)形象,作一简要分析

  7、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简易的文言文

  8、作文

  (1)日记作文:讲述自己的烦恼

  (2)话题作文:回首成长的烦恼

  (3)书信作文:为朋友化解烦恼

  3.P6 第9段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

  二、爸爸的花儿落了 小说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鸡毛掸dǎn子 咻xiū咻 玉簪zān花 骊lí歌 花圃pǔ 懒惰du

  2.用恰当词语填空。

  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爸爸的花儿落了净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是台湾(地名)作家林海音。

  P.43注释 ① 选自《城南旧事》,林海音,台湾作家

  1.线索 ——(1)“花”:以花喻人(共出现4次)(2)毕业典礼(时间顺序)

  2.题目:一语双关(花的凋谢象征爸爸的去世)

  3.伏笔:爸爸病情的恶化(第11、32、54、55段)

  4.插叙(现实与回忆交替出现):第13-31段、

  三、丑小鸭 童话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讪shàn笑 吐绶shu鸡 沼zhǎ泽 木屐ī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那只最后从蛋壳里爬出来的小鸭是那么丑陋,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

  (2)水正在结冰,人们可以听到冰块的碎裂声。小鸭只好用他的一双腿不停地游动,免得水完全被冰封住。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2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丑小鸭》选自《安徒生童话故事选》,作者是安徒生,本文是由叶君健翻译的。

  (7)环谒于邑人 谒:拜访。 (8)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9)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超过。 (10)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

  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 解释为:牵,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点拨:重点理解“书”“为”等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

  3.泯然众人矣。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点拨:重点理解“泯然”的意思,“泯”,消失。然,……的样子。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立意。

  点拨:重点理解“收族”的意思。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朝代名)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词语解释:P37 注释1、3、4、6、7、9、10、11;P38 注释 2、3、5、6、7、9、10、11、14、15、16、17、18、19

  ◇通假字:“扳”通“攀”,牵,引

  1.仲永变化的三个阶段(根本原因:不使学)

  (1)五岁: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2)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第三段议论:通过说明“受之人”与“受之天”的关系,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初一语文的知识点4

  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ù〕 鞍鞯〔ān jiān〕 辔〔pèi〕头 鸣溅溅〔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贴:军帖〔tiě〕;贴〔tiē〕黄花;字帖〔tiè〕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文章修辞

  互文交错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设问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反问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初一语文的知识点5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

  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工笔细描、粗笔勾勒、白描;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白描手法: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透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例〔2004年全国高考第19题〕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4分)答案: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深沉悲凉)。

  侧面描写:通过烘托使某一事物突出;激发人的想象力;节省笔墨,结构紧凑,表达简练;手法富于变化,感染力。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形象、烘托心情、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情节、暗示情节、暗示主题、深化主题、交待时间、地点等要素。“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 “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四个黯淡的.金字”。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弄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

  在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肖像描写:刻画或暗示人物的性格、心情、身份、地位、遭遇等等。

  细节描写:略

初一语文的知识点6

  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时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这四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说明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方法,第二部分话题转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部分也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文章第二部分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和经度是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讲一个问题,都举有实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一部分,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初一语文的知识点7

  应掌握的短语、单句、复句这三方面的知识。

  短语:五种基本结构,并列、偏正、动宾、补充、主谓

  单句:六种基础成份,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复句:七种基础类型,并列、递进、转折、选择、因果、假设、条件

  学法指导:

  近年来由于淡化语法知识,有的同学以为语法不用学了,其实学语法对于我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是非常有帮助的。运用这些语法知识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运用这些语法知识,使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加通顺、简明、连贯。

  1.短语的学习不要脱离句子,要结合短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理解句子的'组成。

  2.单句的成份的划分可以利用不同成分的基本位置,和结构助词的不同用法来掌握。

①[状语]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补语> 注意:表时间、地点的状语一般在主语前。而表时间、地点的词语如在谓语后,称之为补语。

②巧用结构助词“的”“地”“得” “的”字前一般是主语或宾语的定语。 “地”字前一般是谓语的状语。 “得”字后一般是谓语的补语。

  3.对复句的复习主要是记住常用关联词以辨析复句的类型,熟记口诀,便于记忆。 有一个复句关联词语歌诀,几分钟就能背熟,可以一试。 既又也还表并列,不是而是别记错; 不是就是是不是,或者要么表选择; 不仅不但表递进,而且并且更还也; 虽然但是为转折,尽管可是加可却; 因为所以既然就,因而因此是因果;只有和才只有就,条件还有无论都;如果和就即使也,要是和就表假设。

  4.学习语法知识重在运用语法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不必单纯地死记语法的名词术语、概念、理论,单句侧重在病句修改;复句则重点关联词的运用;对复句中分句内容的理解。因此,在学习时应在掌握了语法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这些知识,为正确运用语言服务

  通过上面对语法的知识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上面的内容,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好哦。

初一语文的知识点8

  一、重点字词

  1.注音。

  啜(chu)泣 峭(qiào)壁 目眩(xuàn)

  颤(chàn)抖 闷(mēn)热 屡(lǚ)次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训(jiè)诫 瘦骨(línxún)嶙峋 小心(yìyì)翼翼 (sǒng)耸立

  3.解释下列词语。

  (1)纳罕:惊奇,诧异。

  (2)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二、重点句子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三、文学常识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

初一语文的知识点9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蔺相如

  【—初一语文总结之蔺相如】,蔺相如,战国时赵国上卿,今山西柳林孟门人,一说山西古县蔺子坪人,官至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由于列国史书都已经被秦始皇焚烧,而史书的秦朝官方备案又被项羽攻入咸阳后烧毁,以下是仅存的关于蔺相如的史料。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上卿,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更难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是一位胸怀广阔的政治家。

  他,无畏的胆略,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以国事为重的思想品德,可以说是驰誉九州,光耀千古。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我们展现了蔺相如光彩夺目的人生片断。后人在景仰蔺相如的同时,对其人其事也想有更多的了解,可是历史也总是给人留下缺憾,对蔺相如早期及晚期的活动记录很少。即便在有限的资料记录中,也有许多错讹、互相矛盾之处,令人真假难辨,莫衷一是。

  比如,从现有资料看,仅蔺相如故里及墓地就有多种说法,其中故里说主要由河北省邯郸的蔺家河村、山西省古县的宝丰村和洪洞县的许村、山西省榆次的蔺郊和相立村、山西省的泽州、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河南省辉县、安阳的太平岗、相村等地;蔺相如的墓地主要有河北邯郸、邯郸蔺家河、磁县羌村、保定曲阳东西相如村、涞水县蔺家庄、陕西临潼、山西古县蔺子坪、山西泽州、河南辉县、修武县等。

  即便是一些地方政府乃至研究专家往往也是各执一词、难有定论。蔺相如文化研究专家蔺如伟,对此尤为关注,苦苦探究分析事实真相,去伪存真,根据现有资料,研究考证取得一些重要成果。

  总结:蔺相如一心为国,有勇有谋,不畏强权,不计较个人名利,顾全大局。他的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蔺氏族人越迁越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离骚主旨

  【—之离骚主旨】,《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

  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之所同。

  汤、禹俨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说操筑於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甯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恐鹈?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何琼佩之偃蹇兮,众?然而蔽之。

  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椒专佞以慢?兮,?又欲充夫佩帏。

  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

  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

  总结: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林黛玉性格剖析

  【—初一语文总结之林黛玉性格剖析】,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

  “创作总根于爱”(鲁迅),林黛玉就是“爱而哭之”的光辉典范。小说写她自进贾府之后,就和宝玉一见如故,情投意合,亲密无间,“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顺,似漆如胶。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自此,生活的平静打破了,心灵的爱河之水翻起波澜,性格也迅速嬗变。廿三回写她与宝玉一起阅读《西厢记》,“ 但觉词句惊人,余香满口”,及至听到《牡丹亭》的动人词曲,并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时,更是“心痛神驰,眼中落泪”。这表明,外界情事的触发,正在这个早慧而又早熟的少女的心弦上跳动着人生的旋律和爱的颤音,使她由青春的觉醒已进入对人生价值和爱情归宿的思考,这思考显然是痛苦的。等级森严的贾府,寄人篱下的处境,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代表着宗法思想、家族势利和神的意志的“金玉相对”之说,象一座座无形的高山横亘在爱之路上,使她很快意识到环境和自身、现实和理想的距离,意识到爱的历程的艰难与渺茫,是爱而不得所爱,但又不能忘其所爱的悲哀。因此,就在这位痴情而又敏感的少女的心理感应上,处处形成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触发点,每次触发都会引起她对现实和自身的省视,引起感情层次的迭加和心理机制的变化,这种触发和变化一次比一次激涨,哭泣也一次比一次悲怆。“志撼恨而不逞兮,抒中情而属诗”,于是才哭泣吟唱出那些血泪交进的《葬花吟》、《柳絮词》、《风雨词》和《拂琴曲》等等哭泣之作。“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正是由爱的觉醒而启发了她的人生忧患意识,一种敏锐的失落感袭上心头。

  总结: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

  初二语文《满井游记》同步练习

  {RKEY},{RKEY},{RKEY},初二语文《满井游记》同步练习,{RKEY},{RKEY},{RKEY} 第27课《满井游记》同步练习

  【基础训练】

  1.圈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①若脱笼之鹄 (A hào B hú C gào )

  ②如倩女之贵面 (A huì B guì C kuì )

  ③曝沙之鸟 ( A bào B bù C pù )

  ④红装而蹇者 (A qiān B jiǎn C sài )

  2.填空

  ①《满井游记》作者 , 代文学家。

  ② 是本文画龙点睛之笔。

  ③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初返自然的心情是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3——7题

  廿二日天稍和,借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澜,一望空阔,若脱笼之 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今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午出于匣也。山峦为睛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 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 而歌者,红装而发者,亦时时,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与“呷浪之鳞”中的“鳞&rdquo 初二语文《满井游记》同步练习;字意义河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锦鳞游泳 B鳞浪层层 C毛羽鳞 D鳞次栉比

  4、下列“之”的词性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蝴毛羽鳞鬣之间 局促一室之内

  城居者未之知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脱笼之鹄 倩女之 面

  曝沙之鸟 髻鬟之始掠

  5、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项( )

  ①作则飞沙走砾 A做 B起 C发作

  ②余寒犹厉 A像 B还 C特别

  ③游人虽未盛 A壮实 B成年 C很多

  6、在记叙描写中,文中运用了许多贴切新鲜的比喻句,按要求各举一例

  ①以物比人

  ②以人比物

  ③以物比物

  7、翻译下面的句子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天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探究拓展训练】

  画竹.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 初二语文《满井游记》同步练习,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

  A 余家有茅屋二间(我家) B 甚凉适也(恰好、刚好)

  C 无所师承(传授) D 置一小榻其中(放)

  9、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字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

  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10、将下面这句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岂非天然图画乎!

  11、从这段文字中,你能读出怎样得生活启示。

  答案

  29满进游记

  【基础知识训练】1.B A C B 2.袁宏道 明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 若脱笼之鹄 4.A 5.B B C 6.① 如倩女之面面贵而髻鬟之始掠也 ② 若脱笼之鹄 ③ 麦田浅鬣才许 7.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都)不知道即可 8.B 9.①的 它 ②在 从 10.这难道不是一幅无然的图画吗柄 11.说明只要留心观察,处处皆有学问并能自学成才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墨梅注释

  【—初一语文总结之墨梅注释】,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注释

  (1)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3)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4)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5)池头:池边。头 :边上。

  (6)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7)痕:痕迹。

  (8)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9)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1]?

  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1]?

  总结:七言绝句《墨梅》为题画诗,有三位诗人作过《墨梅》诗,其中最著名的是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另外两首的作者是宋代的张?与居简。

  初三语文试卷分析之事理说明文结构

  【—初三语文之事理说明文结构】,说明文一般结构形式为:先对说明的对象作总的概括介绍,然后导入具体说明。

  一、概括介绍的方式

  1.概述式

  开头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事物的概况,给人以总体形象。如《故宫博物院》是这样开头的: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了。

  开头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地理位置、名称、性质和年代。通过概述的介绍,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故宫博物院的概况。

  2.描述式

  开头描写事物的特征或状态,让读者有一个直观的总体认识。如《中国石拱桥》开头是这样描述的: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开头描述石拱桥的重要部位“桥洞”的状态特征,然后用神话传说和诗人对石拱桥的描述补充说明这一特征。

  3.设问式

  开头设问,能激发读者了解知识的欲望和兴趣,急切了解事物或事理。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第一段。由描述红花的鲜艳和美丽,自然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让人们随作者的具体解说了解其原因,探寻其知识。

  4.定义式

  开始对事物下定义,提示事物内涵(本质特征)和外延(包含的范围),让人了解事物的本质。如《统筹方法》开篇是这样定义事物的:“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其广泛。”

  总结: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蜀道难段落分析

  【—之蜀道难段落分析】,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

  本诗可大致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蚕丛及鱼凫”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主要写开辟道路之艰难。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篓,追溯了蜀秦隔绝、不相交通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险峻的栈道。强调了蜀道的来之不易。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要写跋涉攀登之艰难。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之崎岖。先例举了六龙、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尚且无可奈何的情况,以映衬人要攀越蜀道谈何容易;又特地选择了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显示蜀道之高耸入云,无法通行。“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慨叹友人何苦要冒此风险入蜀。

  第三部分,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归长安。这部分亦可分为两层。前五句为一层,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突出剑阁关隘险要,后六句为一层,以毒蛇猛兽杀人如麻暗喻当地军阀如凭险叛乱则将危害百姓,规劝友人早日离开险地。

  总结:全诗主要由以上三部分组成,至于在诗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诗,则是绾连各部分的线索。它使全诗首尾呼应,回旋往复,绵连一体,难解难分。

初一语文的知识点10

  一、重点字词识记清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颓tu鳞ln藻zǎo荇xng与y其奇者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3、晓雾将歇晓雾:清晨的薄雾。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人间。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6、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7、自康乐以后:谢灵运。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参与,这里指欣赏。

  9、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与:和,跟⑽相与步于中庭相与yǔ:共同,一起。步:散步。中庭:院里。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11、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12、月色入户:门。

  13、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至:到。⒂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⒃怀民亦未寝:睡。⒄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人名)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北朝时期医学家、文学家,有《陶隐居集》。

  2、《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文学家。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三、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一)《答谢中书书》

  1、《答谢中书书》中表现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2、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表现晨昏(朝夕)变化之美(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总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5、慨叹抒怀,总括全文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作者把自己与谢灵运相比的句子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文中先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再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后平看的句子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二)《记承天寺夜游》

  1、《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庭院月色美景(用比喻写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议论抒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欣然起行的原因是:月色入户。

  四、重点句子翻译清单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谈论。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人间天堂。

  6、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子,四季都有。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异景色的人了。

  8、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9、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1、《在山的那边》: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

  2、《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我”的脱险)对你也会有宝贵的启示。

  3、《生命 生命》:(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这些本来是寻常小事,作者却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

  4、《紫藤萝瀑布》: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我”驻足观赏,使“我”(浮想联翩),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

  5、《童趣》: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像)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

  1)项(脖子、颈项)为之强。 (2)果(果真)如鹤唳云端

  (3)以丛草为林(树林) (4)兴(兴趣)正浓

  (5)方(正)出神 (6)驱(赶、驱逐)之别院

  2.(1)明察秋毫(见“疏通文意”)

  (2)怡然自得(见“注释”)

  (3)庞然大物(体积极大的东西)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2)[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细微的事物。

  (3)[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4)[项]颈,脖颈。

  (5)[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6)[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7)[徐]慢慢地。

  (8)[唳]鸟鸣。

  P20

  (1)[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1.“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2.“说”通“悦”高兴的意思

  3.“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4.“不”通“否”表示否定的疑问

  5.“匪”通“非”非常,很

  6.“知”通“智”聪明

  7.“乌”通“无”没有

  8.“裁”通“才”仅仅

  9.“反”通“返”返回

  童趣一、主要实词

  (1)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4)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5)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6)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7)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8)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二、主要虚词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助词,的。其,它的。代指“藐小之物”。)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代词,指蚊子。)

  (3)徐喷以烟。(以,介词,用。)

  (4)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介词,在。)

  (5)蹲其身,使与台齐。(其,代词,自己。)

  (6)以丛草为林。(以,介词,把。)

  (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介词,被。)

  6、《理想》:(理想),多么诱人的字眼!人类有了(理想),才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

  7、《短文两篇》: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尝试(第一次)有时需要勇气,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8、《人生寓言》拥有(财富)是好事,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遭遇(厄运)是坏事,却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9、《我的信念》:一位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竟然把自己看得如此(平凡)。

  10《<论语>十则》: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语言简练,含义深远。

  《论语》十则

  P43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时习]时常的复习。

  (4)[说]“悦”的古字,愉快。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曾子]即曾参(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孔子的学生。

  (8)[吾]人称代词,我。

  (9)[日]每天。

  (10)[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P44

  (1)[信]真诚,诚实。

  (2)[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3)[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与体会。

  (4)[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5)[殆]有害。

  P45

  (1)[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卞(现在山东泗水)人。

  (2)[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3)[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

  (4)[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5)[弘毅]刚强,勇毅。

  (6)[凋]凋谢。

  (7)[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11、《春》:(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山青水秀,草长莺飞,百花争艳。这一篇写(春)的精美(散文),不知拨动过多少人的心弦!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

  12、《济南的冬天》:老舍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在他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是可爱的,真是一方(“宝地”),一个(“理想的境界”)。

  13、《山中访友》:只要你(“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带着(丰富的想像),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那(“山中的众朋友”)就会一个个向你走来,与你互诉心声。这种(童话)般的世界,正是本文作者所(经历)并用(动情)的话语向你描绘的。

  14、《秋天》:诗中那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你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

  15、《古代诗歌五首》:这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

  16、《化石吟》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17、《看云识天气》: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

  18、《绿色蝈蝈》:你听过(知了)唱歌、(蟋蟀)鸣叫吧?你看过(蜘蛛)辛勤织网、(蚂蚁)满载而归吧?也许还玩过贪食的(花金龟)、挂着灯笼的(萤火虫)吧?这些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员,是人类亲密的朋友。听,(蝈蝈)又开始唱歌了。

  19、《月亮上的足迹》: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一轮(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20、〈山市〉:(“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许多人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壮观的幻景;(“山市”蜃楼)你可能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里,(蒲松龄)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奇异的图画……

  21、〈风筝〉: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22、〈羚羊木雕〉:你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已有了主见。有时候,对某些问题,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本文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23、〈散步〉:一家人一起散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浓浓的亲情)。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24、〈诗两首〉:(母爱),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下面两首诗,就是对(母亲)的深情倾诉。

  25、《〈世说新语〉两则》: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这里,就有两位这样的儿童。

  26、《皇帝的新装》:一个一眼就可看

  穿的骗局,竟然畅行无阻,终演出一场(荒唐的闹剧)。读完这篇(童话),我们首先会嘲笑(那个愚蠢的皇帝),不过,如果注意到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几乎(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这一现象,我们的思考也许能更深入一层。

  27、《郭沫若诗两首》: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诗人以新奇的(想像),融(天上地下)为一体,描画出令人神往的(仙境),寄托着(自己的理想)。

  28、《女娲造人》:(人),是从哪里来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对此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许多民族都有(神创造人的传说)。这篇课文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改写的。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美丽的(童话),有(诗)一般的境界,(“爱”)的清泉汩汩流淌在其中,终汇成欢快的强音。

  30、《寓言四则》: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语文解题技巧学霸分享

  1、基础知识题——信语感,多比较

  这一块包括语音、字形、词语运用、标点符号、病句辨析等。做这一块题的基本原则是信语感,多比较。我们已经作了充足的准备,我们已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我们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我们应付该相信自己看到这题时的直觉。其次,一定要克服还没有看完整道题就急于选出答案的习惯,因为语文题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

  2、文言文阅读——联系课文,联系上下文

  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一定是在课本中出现过的,中考察的意义和用法也一定是常用的。因此,平常复习要着重课本中的文言文的复习,做题时也一定要联系课本做判断。其次,文言文一般中考察的是人物传记类的文章,这类文章故事性强,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科技文阅读——抓信息,会比照

  科技文不是中考察我们对这个知识的掌握,不是中考察了解这个内容多少。它中考察的是我们的语文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快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义和作者写作思路,做题时把每一个选项返回文章,认真比照原文就可以。

  4、文言文翻译——直译句子,一字不漏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这里的“信”就是忠实原文,就是直译;而“达”就是要通顺,符合语法。所以,翻译文言文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字字有着落”,一字一字地翻译,不能只管大意。

  5、诗歌——套用术语,分析诗句

  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术语,知道了诗歌设题的基本模式及做题思路和方法,也多少明白了诗歌的基本分类及每类诗歌的情感与主旨,我们现在需要记住的是,在了解了诗歌的类别和题干的要求后,先套用术语,再结合诗句分析。

  6、现代文阅读——明确文章主旨,看好题干要求

  做现代文阅读最要不得的方法是,先看题目,然后拿题目往文章里套。拿到一篇文章,首先我们要快速阅读一遍,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作者对他所写的内容的感情,然后再看题目。应该说现代文阅读的题目,基本都紧扣文章的主旨。所以答题的时候也要紧扣文章的主旨。

  7、语言表达题——落实题干要求

  第六大题的语言表达题是年年变化最大的题目,也是比较能中考察学生语文素质的题,当然也是一道容易拉分的题。碰到新题,不要慌张,这类题总是给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我们只要一一落实这些要求,并尽量让语言美一些,符合情理就可以了。

  8、作文——紧扣话题,拒绝硬伤

  无论写什么文体,一定要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主旨,并在文章中时刻体现文章的主旨,不要含蓄,更不要故弄玄虚。另外,作文一定不能出现硬伤。

  语文五大应试技巧简介

  一、不可不答

  “一定要把试卷答满”这是很多语文老师给大家的忠告,尤其是阅读和作文题,无论如何,都要给出自己的答案,千万不要空着,空着绝对是得不了分的,一般来说,只要把自己的见解写上,都会有分数的。

  二、不可乱答

  把试卷填满并非答非所问,如果仅仅是把试卷填满,那么就是在浪费时间。答题时要抓住要点,只要围绕着文章的中心思想,围绕着题目的要求来答题,基本上都能得分。

  三、联系文章

  在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要善于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原文”,来组织答案。一般来说,尽可能地在文章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效果更好,最好不要只是简单的一个词语和句子,会显得理由不充分,更不能凭空瞎说。

  四、联系生活

  不论是阅读题,还是作文题,都会涉及到平时的生活、自己的想法等等,一旦遇到这类看似简单的题,千万不能掉以轻心,首先要准备好答案,然后理出中心思想,最后用精简的语言给出答案。

  五、节约时间

  有些考生喜欢从阅读题开始答题,有些考生习惯先写作文,这些都不影响答题速度,最影响答题速度的有个两方面,一个是不会的题耽误太多时间,一个是总是在翻试卷,一会做前面的一会做后面的。其实,等到试卷发下来后只需静下心来,按照自己的答题习惯,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逐渐地打开解题思路即可。

  关于语文值得重视的三个模块

  语文有很多的知识板块,这里要着重说一下这三个板块,不仅是学习、考试的重点,同时,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这三个版块分别是:

  第一,文言文阅读。虽然因为中考文言文都放在课内,相对而言,文言文阅读不是中考中的难点。但对初中生而言要先培养语言习惯。这就好像英语学习一样,必须将常见的实词,固定搭配等语言习惯掌握了,才谈得上理解和做题。

  第二,记叙文阅读。上面提到文学类阅读是整个三年学生的老大难,其中,文学类阅读主要呈现方式是记叙文阅读。这一块,建议孩子回家多做阅读题,可能的话,给做的题分分类,并对解题方法加以总结。

  第三,作文。初中作文从评分标准及规定字数等等方面都有一些变化,而且无论是中考还是未来的高考,语文作文的地位都无可撼动,它不仅是超高分值的一题,更是考查语文综合素质的一题,写好作文,语文成功一大半。

  语文学科基本学习方法是哪些

  听讲听思路,记笔记记方法

  作业不能只是完成任务,要主动实践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答题方法和思路。

  课后的知识落实要靠自己

  建议准备一个积累本,分门别类抄上易错的字音、字形、成语、文学常识、文言实词、虚词等知识点,并常常反复回看。教材上课后要求有背诵默写的篇目,要在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提前下手,不要等着老师给你计划安排什么时候查背诵或者默写。总之,不能依赖老师的检查。

  要养成日常的写作习惯

  最好要有写周记的习惯,不管老师收不收周记本,自己每周都要写1-2篇。或者有一个自己的微博或公众号,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心情,评论时事以及日常生活中周围的人和事。养成随时可以观点明确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看法的写作习惯。

  写作是一个实践性的活动,是靠自己写出来的,不能依赖于老师打分、写评语。如果周记交上去了,老师没给我写评语,我下星期就不想写了,那么写作水平是很难提高的。一定是自己有倾诉和表达的欲望,只为了写给自己看,这种写作才会越写越好。

  最重要的是要多读

  读名著,读时评,读文化散文,读科普、艺术、哲学等各个门类的书籍,从中学习写作技巧,积累丰富的课外知识。

初一语文的知识点11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者范读课文。

  2、你从刚才的朗读中了解到了什么?

  3、你有哪些疑难问题?

  学生畅所欲言。

  二。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蔚蓝的王国的?

  1、朗读课文。

  2、小组讨论归纳。

  3、共同交流

  4、再次质疑,共同解决。

  明确:1抒发对大海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2—6写“我”和其他人在大海上快乐的行为。

  写海写人,以写人为主。大海是平静的`,安详的美丽的。人是快乐的幸福的年轻的。写大海是简笔勾勒,写人侧重于写人的感受。

  7—11写大海上见到的神仙世界

  写人写海,以写海为主。文章着力描写了一个海上的神仙世界。写海岛,写鸟,写花,写“女人的声音”,写眼睛会闪出亮光,脸上会现出笑容的他,把一个充满神奇,充满美,充满爱的世界写的真正如天堂一般。我们不能不陶醉于作者笔下的大海,也不能不折服于作者的语言魅力。

初一语文的知识点12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知识点(第一单元)

  一、作家作品:

  1、《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

  2、《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3、《蝉》作者小思,香港作家。《贝壳》作者席慕容,台湾画家、作家。有诗集《七里香》、散文集《有一首歌》等。

  4、《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作者宗璞。

  5、《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二、重点字词:

  痴想(chī)隐秘(mì)凝成(níng)诱惑(yòu)喧腾(xuān)瞬间(shùn)训诫(jiè)嶙峋(xún)啜泣(chuò)纳罕(hǎn)耸立(sǒng)迂回(yū)收敛(liǎn)聒噪(guō)

  宽恕(shù)卑微(bēi)零落(líng)迸溅(bèng)繁密(mì)伫立(zhù)伶仃(dīng)

  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一丝不苟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蜂围蝶阵 ?盘虬卧龙 鹤唳云端 怡然自得

  三、《童趣》知识点归类:

  1、通假字: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

  2、古今异义:见藐小微物 "藐小”古义:细小;今义:微小。

  3、一词多义:

  为:①项为之强 (介词:因为) ②以丛林为林 ?(动词:作为,当作)

  ③二虫尽为所吞(介词:被)

  4、词类活用:鞭数十,驱之别院。(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抽打。)

初一语文的知识点13

  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风筝》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二心集》等。

  ②《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

  ③《散步》作者莫怀戚。

  ④《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著作有诗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沙子》、《沉船》等。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⑤《荷叶》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⑥《世说新语》,南朝宋国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注意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和写法。

  寂寞(m)吐蕾(lěi)嫌恶(wù)可鄙(bǐ)惊惶(huáng)瑟缩(sè)虐杀(nvè)堕落(du)诀别(jvé)怦怦(pēng)撒谎(sā)严厉(lì)伤疤(bā)寒颤(zhàn)攥着(zuàn)嫩芽(nèn)分歧(qí)拆散(chāi)霎时(shà)脚踝(huái)匿笑(nì)祷告(dǎo)妄弃(wàng)惊讶(yà)倘若(tǎng)笑嘻嘻(xī)

  苦心孤诣 毫无怨恨 无可把握 恍然大悟 不可抗拒 形影不离 无可挽回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步履蹒跚 相委而去 诚实守信 聪颖机智

  3、课文内容把握。

  ①《风筝》以饱含哀伤的笔调,回忆了自己毁坏童年的弟弟自制的风筝一事,表达了作者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心,也告诉人们游戏事儿童的天性,应当加以保护。

  ②《羚羊木雕》一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和父母之间的一场矛盾。赞扬了孩子们纯洁无私的友情,也含蓄的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

  ③《散步》这篇散文,通过一家三代散步的事,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责任感。

  ④《金色花》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

  ⑤《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

  ⑥《咏雪》客观的.叙述了谢家子弟在寒雪日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

  ⑦《陈太丘与友期》记叙了元方和来客的对话,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从而强调了“信”和“理”的重要。

  二、针对性练习

  (一)默写:

  1、请写出《咏雪》中父、兄、妹咏雪的三句诗句:

  ①

  ②

  ③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如下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期行 ②去后乃至 ③尊君在不 ④门外戏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是有理还是无理?

  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对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陈元方进入家门后不顾友人。

  B.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元方进门后不再看他。

  C.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以(表示好感)。陈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他)一眼。

  D.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陈元方不顾友人自己进入家门。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期) 去(离开) 委(委任)信(信用)

  B.期(约定时间) 去(离开) 委(舍弃) 信(信用)

  C.期(日期) 去(到……去) 委(舍弃) 信(相信)

  D.期(约定日期) 去(去往) 委(委托) 信(相信)

  3.请指出以下称呼所指代的对象。

  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尊君:

  ②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家君:

  4.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

  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参考答案:

  1.C

  2.B

  3.①即”令尊“,指代陈太丘 ②”君“即”您“指代友人”家君“即”家父“指代陈太丘

  4.C

初一语文的知识点14

  1、《羚羊木雕》:你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已有了主见。有时候,对某些问题,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本文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2、《散步》:一家人一起散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浓浓的亲情)。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3、《诗两首》:(母爱),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下面两首诗,就是对(母亲)的深情倾诉。

  4、《〈世说新语〉两则》: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这里,就有两位这样的儿童。

  5、《皇帝的新装》:一个一眼就可看

  穿的骗局,竟然畅行无阻,最终演出一场(荒唐的闹剧)。读完这篇(童话),我们首先会嘲笑(那个愚蠢的皇帝),不过,如果注意到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几乎(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这一现象,我们的思考也许能更深入一层。

  6、《郭沫若诗两首》: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诗人以新奇的(想像),融(天上地下)为一体,描画出令人神往的(仙境),寄托着(自己的理想)。

  7、《女娲造人》:(人),是从哪里来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对此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许多民族都有(神创造人的传说)。这篇课文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改写的。

  8、《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美丽的(童话),有(诗)一般的.境界,(“爱”)的清泉汩汩流淌在其中,最终汇成欢快的强音。

  9、《寓言四则》: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初一语文的知识点15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现代诗人。

  ②玛丽?居里,波兰人,后加入法国国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她与居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③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异读字、易错字辨析。

  ①异读字(注音并组词)

  ②易错字(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③字词积累:

  谋:为解决别人的难题出谋划策。

  忠:诚心诚意。

  习:温习。

  处:据有,取。

  所恶:厌恶,讨厌。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思考怎样与贤人的德行一致。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成人之美:成全人家的美德。

  ④通假字:a.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b.是知也"知”通“智”,智慧

  C.诲女知之"女“通”汝“,你

  ⑤古今异义:a.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信任

  b.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c.三古义:虚拟,泛指多今义:确实的数字

  ⑥词类活用:a.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及时、按时。

  b.五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c.传不习乎"传”动词用作名词,“老是传授的知识”。

  3、课文内容把握:

  ①《理想》是一首现代史,诗人运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告诉人们,人生一定要有理想。

  ②《行道树》一文中采用拟人修辞方法,展现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③《第一次真好》中作者以第一次看见柚子树而引发对第一次看见十姊妹鸟的雏鸟的`回忆,并总结自己的感受,认为“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它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的阅历。

  ④《白兔和月亮》是一则寓言。两个转折,形成鲜明对比。寓意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⑤《落难的王子》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绘细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⑥《我的信念》作者通过写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和情操,表现了自己作为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致力于科学研究,不谋求物质利益,追求宁静而简单的生活,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心爱的科学研究中

  ⑦《<;论语>;十则》一文,大体上前四则谈学习方法,五、六、七则谈学习态度,后三则谈修身做人。

  4、《论语》背诵、默写:

  ①别人误解时:

  ②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③说明一个人要经得起环境的考验:

  ④待人接物处世之道:

  ⑤表现实事求是精神:

  ⑥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

  二、本单元我的补充: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大多是用假托的故事寄予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主人公可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多采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注意回答格式

  其实,这是阅读理解最有技巧的地方。基本上每个题目都会固定的回答格式。比如,题目是:文中提到的“_”词语可不可以更换成其他的词?一般这样的答案都是不可以,后面叙述原因,原因主要说明这个词在这一句中或这一段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很关键,不能随意更换。

  紧紧抓住文章的主旨

  任何问题都要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基础,不要偏离了主题。有可能在阅读理解中并没有出现让你回答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但是你可以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在别的题目中。这是一个隐藏的加分项,让阅卷老师了解到这篇文章你读懂了。最起码不会因此而扣分,而且这也充分证明了你的理解能力。

  带着问题读文章

  读文章分两边读,第一遍先看一下文章题目,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思考,然后快速读文章,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到底是讲什么的,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第二遍读文章,这遍读就要精读,深入文章,细细的理解每一段甚至每一句的含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初一语文的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一语文期末知识点01-08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08-02

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10-18

初一下语文知识点12-15

初一语文知识点概括大全04-02

苏教版初一语文上知识点11-25

初一语文《皇帝的新装》知识点小结01-27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大全11-07

初一语文济南的冬天知识点梳理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