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1-26 10:20:16 初三 我要投稿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总结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总结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基础知识点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丁肇中(zhào) 瞭望(liào) 授予(yǔ) 儒(rú)家

  不知所措(cuò) 彷徨(páng huáng) 恰当(dàng)

  2、词语积累

  词语积累

  荣幸:光荣而幸运。 授予:给与(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领悟:领会。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土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抽象:不能具体体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激变:突然、急剧的变动。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帮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3、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举例证明,分析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第三部分(6—12)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一层(6—10)指出“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第二层(11、12)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轻视实验、不愿动手是无法取得

  学术的进展的。

  第四部分(13)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重点知识点

  分析课文

  1、分析第一部分。

  ①齐读第一部分。明确大意。

  第一部分,介绍演讲的基本内容,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这一部分介绍发表演说的原因,并告诉听众,自己演讲的内容是基于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了解:“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③“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自《大学》;意思在释题中已说。

  2、分析第二部分

  (1)朗读第二部分。明确大意。

  第二部分(第2~5段),分析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一部分分析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作者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2)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①《大学》里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

  明确:“格物”和“致知”。

  ②《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③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讨论并归纳: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④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⑤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练习题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chéng yì(   )、zhèng xīn(   )、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

  (2)我觉得真正的gé wù zhì zhī(      )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1)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里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  )

  A、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最终平天下。

  B、拥有知识,能灵活运用。

  C、运用知识,对外界事物进行探索。

  D、对自己进行内心或精神上的研讨。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小议传统教育

  周远斌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孝经》和《资治通鉴》。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章学诚深知记诵之重要,把记诵比做“学问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五四”以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诵诗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钱基博先生继承了古代的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

  1、阅读全文,将表明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第③段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提到的“四书五经”是我国传统读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你所学的相关知识,请分别写出其中任意两部书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性学习。

  农民工——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群体。在工厂车间,在建筑工地,在校门口警卫亭里,在垃圾处理场内,在鲜花盛开的花圃中……到处都有农民工的身影。

  为迎接“五一”劳动节,学校举行了“关注农民工”系列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这一活动。

  1、语文老师要求同学们用几句话表达对农民工的赞美之情。请仿照下面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

  农民工,你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城市高楼的森林;你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一”前夕,学校将举办一台“关注农民工”的文艺晚会,校领导和全体师生一起参加。假如由你担任主持人,你将准备怎样的开场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20xx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旭日阳刚”组合以农民工的形象,用淳朴真情的演唱,打动了亿万观众。对于农民工的音乐梦想,人们有褒有贬。班级举行了一场有关“旭日阳刚”的辩论会,请简述你对“旭日阳刚”现象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07-30

初三语文的知识点总结07-28

初三语文期中知识点总结08-08

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的内容11-27

初三语文玄学要旨知识点总结07-30

诗体的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07-29

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06-04

《童话》初三语文课文知识点总结10-27

初三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08-08

初三语文智取生辰纲知识点总结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