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

采桑子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1-07-08 17:17:57 初三 我要投稿

采桑子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昔日湖上游人不断、笙歌相随盛况已不复见,词人由此顿悟春天已经消逝。"始觉春空"四字既表达了若有所失的空虚感,又有一种繁华喧闹过后的清醒感。

采桑子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这首词正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民歌往往采用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象“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加以变化的重复,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象民歌中的重叠一样。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

  词中“江楼月”的比喻,很具有艺术特色。钱钟书曾讲过“喻之二柄”、“喻之多边”。钱钟书所谓二柄:“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修词之学,亟宜指示。”例如“韦处厚《大义禅师碑铭》:”佛犹水中月,可见不可取‘,超妙而不可炔,犹云’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为心服之赞词。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犹云’甜糖抹鼻子上,只教他舐不着‘,是为心痒之恨词。“同样这首词用水中之月作比喻,一个表达敬仰之意,一个表示不满之情,然而感情不同,称为比喻的二柄。

  “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譬夫月,形圆而体明,圆若(与也)明之月,犹《墨经》言坚若白之石,不相处而相盈。

  总结:这首词写的是离别之情。上片写他宦海浮沉,行踪不定,南北东西漂泊的生活,经常月下怀念君,只有月亮来陪伴他。本词中表面上说“恨君”,实际上是思君。表面上说只有月亮相随无离别,实际上是说跟君经常别离。

【采桑子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07-30

初三语文的知识点总结07-28

关于初三语文知识点的总结07-18

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的内容11-27

诗体的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07-29

精选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及技巧06-07

初三语文故乡的知识点总结12-16

史记价值的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08-07

敬业与乐业的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