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知识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参考

时间:2021-06-12 19:20:00 财务知识 我要投稿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参考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很多人探讨的问题,有哪些相关的论文可以做参考?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参考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论文

  摘要:

  本文就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析,提出中职学校必须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考证为基础、以竞赛为动力的就业、考证、竞赛三位一体的人才模式,有效衔接课堂所学与社会所需,真正实现中职学校为社会服务的目标。

  关键词: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会计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培养能够直接上岗的初级会计专业人才。从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多数毕业生并不能适应岗位要求,往往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因此,中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构建就业、考证、竞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学校培养与社会所需脱节的问题,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中职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很多初中没有毕业,或者辍学打工一年两年的学生都被招进了学校。会计专业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专业,理论性强,又要求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复杂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模式落后会计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很多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教材版本较陈旧,跟不上税收法规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毕业生也无法满足岗位要求。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课堂班级授课,大篇幅的理论讲解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效率极低。实训设备不齐全,没有专业的会计技能实训室,学生无法体验真实的岗位环境,学到的理论知识也不能及时得到实际操作练习,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满足考证、竞赛和就业的需求。

  3.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中职学校会计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年轻的专业教师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是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有的教师是从别的专业转岗过来的,他们缺乏专业培训,教学内容“现学现卖”,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中职学校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更没有时间到企业锻炼,导致学校培养与社会所需严重脱节。

  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考证为基础、以竞赛为动力,构建满足考证、竞赛、就业三方面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考证是指通过国家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竞赛是指参加市、省、国家等举办的技能大赛,就业就是参加工作、走上就业岗位,一体是指同时满足考证、竞赛、就业三方面的要求。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证的通过率,强化学生技能水平训练,提高学生参赛水平。

  三、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1.重构课程体系“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在于,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能够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在技能比赛中能够取得好成绩,能够找到对口的工作岗位。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重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要设置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参照市、省、国家中职会计技能大赛的大纲,要求学生具备点钞、手工记账与电算化记账等专业技能,相应要设置企业财务会计、会计模拟实习、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依据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要求毕业生具备相应的岗位技能,则要开设会计电算化实训、成本会计实训、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

  2.合理选用专业教材会计专业教材繁多,选用合适的教材不是一件易事。中职学校要深入调研,充分了解竞赛和就业岗位对会计人才的具体要求,组织会计专业教材建设委员会,有针对性地选用或者编写与职业资格证书、竞赛和就业相适应的校本教材。

  3.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教学质量。中职学校要加强会计专业教师的校本培训,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鼓励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开阔视野,积累素材;加强校企合作,组织教师下企业参观实习,使教师了解企业岗位需求,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

  4.建设专业实训室完善的实训场地、充足的实训设备是“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保证。受限于会计专业自身的特点,学生很难实现校外实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中职学校必须充实实验实训设备,完善实训室建设,构建教学、实训、考核一体化实训室,及时更新实训内容,满足考证、竞赛、就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

  摘 要:如何有效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财经类高职院校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基于此,本文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B模式进行了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1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因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世界就业市场经济均不够景气。相应地,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其就业形势也变得极不乐观。虽然当前大部分行业就行形势都比较严峻,不过我国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仍然比较大。从表面来分析,在我国就业市场中,会计专业的供给和需求都是比较旺盛的,不过在实际中,很多招聘企业均反映招不到比较合适的会计人才,而且当前越来越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纷纷转行,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通过对以上现象的分析后发现,招聘企业之所以招不到会计人才是因为这些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偏高,因而将大部分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拒之门外。因此,本文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2.1明确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定位

  目前社会经济体的特征非常明显,即专业性、复杂性。因为一个经济体中包含众多专业,所以团队合作精神、个体活动之间的互动是不可或缺的。另外,一些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存在较为严重的眼高手低现象,要想在社会中明确自身的定位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针对会计毕业生设置一些就业培训课程,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便能够从最为基础的会计岗位开始工作。作为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刚踏入社会工作时,应从事基本性的会计工作,不应存有眼高手低的心理,应将就业岗位目标放低些。

  2.2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导向为就业。选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时,应将校外工作、课堂教前零培训。在当前大部分国外国家中,也是主要采取工学结合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学进行有效结合,以便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进而实现岗培养模式,这和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是互相符合的。高职会计实验实训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实行基于工学结合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时,存在较多的约束条件,如因为企业核心部门位会计部门,所以它们会将大部分高职会计专业实习学生拒之门外。因此,要想找到比较合适的单位进行岗前实习,这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即便找到实习单位,但是在实习期间,高职会计学生只能从事一些比较简单的账簿登记工作,大大降低了会计专业学生实习的效果。所以高职院校应增强对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而对于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来说,它的核心工作是构建一支双师结构的师资团队。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老师并不属于双师型,和企业会计业务相比,校内老师构建的会计实验实训基地和其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因此高职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会计专业老师的研发能力、实践能力。对此,高职院校可以制定一些鼓励政策,为老师制定一些专业进修培训计划,对老师参加自合证书学习、职业技能鉴定等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为会计老师提供更多的新会计制度培训机会,大力提倡老师带领学生到一些企业中进行实习,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训时,应邀请一些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会计专家来本校为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废除传统的人事制度,可以通过社招,聘用一些高级会计师作为本校的兼职老师,以便学校在制定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训基地过程中,给予一些有效、可行的建议,定期在学校举办会计专业专题讲座,校内老师在工作过程中,能够给予一定的指导。此外,高职院校应加强和校外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成立会计工作室,面向社会,以便开展查账、代账等有关工作,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校内会计专业老师的科研能力,增强学生会计专业的实践能力。会计专业老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构建和校外企业会计要求较为相符的校内会计实训基地,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会计实践,能够使学生动手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帮助学生在上岗之前打好专业基础。

  2.3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促使课程考试、专业证书考试的结合

  会计专业课程安排方面,建议以下三点内容:在第1年中,学生应主要学习有关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如语文、数学、英语、会计基础、计算机基础、财经法规等。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应参加计算机合格证书考试,且为学生提供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机会,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在1年级期间应通过大多数会计专业相关证书的考试;在第2年中,会计专业学生应学习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财务会计、经济法、财务答理等,并通过专业考试,同时还应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及考试,如会计电算化课程、Office办公软件课程等。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的培训机会,2年级会计专业学生应通过有关证书考试。另外,2年级学生还应获取过会计电算化中级证书、有关软件应用能力证书。在上课期间,老师应对学生进行会计综合实训,对企业真实账务进行模拟处理,以便提高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在第3年中,要求学生进行6个月的校内实验实训。为保证学生在实验实训中均能获得老师的及时指导,建议选用导师负责制。在剩下6个月时间中,学校应为学生练习一些合适的实行单位,以便学生到这些单位去实习。在实习期间,学校应为学生配备一名职业导师。学生和职业导师应始终保持练习,职业老师应常常去学生的实习单位进行视察,以便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且和学生进行交流,意识到学生在实习中的弱点和遇到的难题,进而为学生提供可行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贺文瑾.构建和谐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5(22).

  [2]王梅娟.宁波市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1).

  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

  【摘要】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存在的特殊性,产生了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而现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企业的需求不相适应。笔者认为解决的途径是要基于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特殊性和特殊需要,对现行企业财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制度改革,包括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和改善教学团队、建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等措施。

  【关键词】 中小企业;人才需求;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国,中小企业约占企业总量的99%,创造的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3,产品销售额约64%,提供了约78%的就业岗位 。从这个角度讲,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每年有近80%将供职于中小企业。如何促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企业的发展相适应,是当前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从中小企业视角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专业框架下,为实现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而按照既定的标准、模式来组织实现的培养过程和培养行为,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包括专业设置模式、课程体系状态、知识发展方式、教学计划方案、教学组织形式、跨教学培养方式、人才知识结构等。目前,我国会计专业人员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高校会计类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企业实际需求不对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相关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阻碍了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科结构单一,会计人才知识面狭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会计人才知识结构的设计上基本沿袭“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外加“预算会计”的框架,侧重于会计专业知识的介绍,人才培养过于程式化,缺乏从事现代会计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如管理、金融、证券与投资等方面的知识和综合技能。近年来,部分高校虽然通过拓宽专业面、实施学分制、开设选修课、主辅修制等措施加以改进,但效果并不明显,会计人才知识面窄的问题没有根本性改变。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足

  目前在会计专业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属于薄弱环节,没有专门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 导致学生对相关法律规定缺乏了解,社会责任感不强,工作后不能处理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加大了会计信息失真、人格扭曲的现象。

  (三)会计教育手段相对落后

  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下,不重视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主要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按部就班的讲授课本知识,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课程的一个总体认识。这种描述性会计教学方法,对历史成本会计所存在的问题很少被提及,也很少考虑对中小企业的运用偏差和不适应性,也几乎不去考虑其对现时经济和企业在投融资、税务政策、企业管理方面的实际需要和变化。尽管传授了理论知识,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甄别、运用、创新这些知识,对企业会计的运行认识肤浅。

  (四)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会计课堂教学在内容组织上主要是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案例教学较少。会计教育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把本来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特点和特长的人才苗子,用单一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压成了千人一面的所谓的“合格”人才,扼制了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形成,培养的人才能力不强。

  总的来说,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问题,可以简单用“统一、单一、专一”来形容,即“全国统一无差异、培养单一无层次、专业专一无交叉”。这种模式自然很难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基于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特殊性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为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人才瓶颈问题,有必要对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作一个粗略分析。由于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与大企业或上市公司之间存在着较大区别,使其在会计人才需求方面也存在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资金运行和财务会计管理的高度统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大多采取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形式,这些企业一般仅有一个或几个业主,其组织结构简单,业主往往具有所有者和经营者双重身份,同时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从而使得以股权广泛分散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代理问题在中小企业中微乎其微。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集中,导致“会计乃工具”成为中小企业中的普遍现象,也成为了会计信息不真实的主要制度原因。中小企业资金运行和财务会计管理的高度统一,为企业业主的不规范会计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严重扰乱了会计市场的正常秩序,同时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是财务会计核算的运行与制度规范有较大差异。中小企业业主对会计工作的粗知和误解,以及大多业主的独断专行,导致企业的内部核算和内部控制混乱,也干扰了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造成了企业会计核算的实际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与现行的制度规范有一定差异和背离。其主要问题在于会计核算的反程序运行,即以税定账、以税建账、无账运行或套账运行等,表现为企业各种财务制度的残缺不全或选择性设置。从微观上讲,造成会计信息披露难以客观、公正,从宏观上讲,使国家难以全面真实地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及税务负担,就难以制定切合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管理和扶持政策。

  三是成本费用分布不均和企业负担沉重。一方面,为应对狭小的市场规模和有限的生产规模,中小企业会不断压低生产运作成本,缩减相关费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融资渠道,造成企业融资成本费用很高。此外,企业社会负担很重,尤其是资本积累被大量耗用,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扩大再生产,从根本上影响了企业未来的竞争力。

  四是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与税务、债务、内务等方面的关系。中小企业在财务会计管理和实务中存在有“三个密切关系”,即:一是与税务部门的关系是无法割离的,这使企业的财务会计需要有更多的应税方法和处理技巧;二是与债务方也存在着理不清的密切关系,除了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官方”债务关系外,还有与各种信用机构或组织的“半官方”关系,以及广泛存在的内外部的民间借贷和私募所形成的债务关系,处理、协调好这些债务关系委实需要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具有“特殊才能”;三是与内部管理和利益方的无法割离的关系,与一般股份制企业不同,甚至与国有、集体企业不同,很多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内部权力结构、外部关系等方面存在大量的利益及其博弈关系。“利益方”关系的存在使企业财务会计在真实信息、会计处理、收益分配、支付管理等方面有很多特殊的内容和方法。这是会计人员在日常管理和业务工作中需要认真对待的。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与一般大中型企业相比,迫切需要解决三个“素养”问题,即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各种财会业务岗位的职责和能力集于一身;会计人员的“忠诚与公正”的素养――既要正确处理各项财会业务又要忠诚于企业;既要对老板忠诚又要对其施加影响、既要服从又要公正的双重责任;会计人员的“全能”素养――即应对税务、债务、内务、业务的全方位能力,既要有理论与实践的才能又要有灵活与规范的技巧。这就是中小企业对财务会计人员的真实需求和现实需要。

  三、从中小企业的实际出发构建适应性和创新性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改进和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提升道德修养,加强职业教育

  从专业教学角度讲,会计专业教师应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适时地引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要在教育思想上把过去单纯的以培养学生“做事”转变到既 “做事”又“做人”的模式上来。就人才素质的整体而言,“做人”比“做事”处于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位置。同时,还要紧密结合相关的法规、制度、案例,注意“从会计源头”上加强会计职业教育,具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水准。

  (二)拓宽专业背景,突出市场需求

  会计教育内容创新是会计教育创新的基础和重点。会计教育模式要从知识增长型向素质提高型转变,要对教育内容进行全局性、前瞻性的调整和规划,充分吸收会计学科和其它学科的最新成果,引导学生认识会计科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的服务方向,能否建立主动适应的市场机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经济和企业的需求,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更宽阔的就业渠道。为此,要拓宽专业口径,不断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导入行业标准,增加会计实务,加强管理会计和会计信息管理利用等方面的实训,强化人文科学素养的培育,扩大学生知识面。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以适应现代会计工作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三)突出专业意识,养成“靠前”的职业素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观念从“精英教育”到 “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的投资绩效越来越体现在专业适应对路上。会计专业教育的“产品”面对着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认同”和“接受”,已经不仅是供给方的单一行为和愿望。如何面对中小企业对会计的需求,有两点十分重要:一是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有强烈的职业意识,是一用上手、一用对路的职业人才;二是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有“靠前”的职业素质――所谓“靠前”是指这些专业人才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熟悉企业的运作、贴近企业的实际、胜任企业的操作。前者与中小企业用人的忠诚度和专业性契合,后者与中小企业的成本效率和价值追求一致。总之,突出专业意识,养成“靠前”的职业素养,是当今高等学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方面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艰巨任务。

  (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计的应用范围变得日益广泛,会计专业的实用性和技术性日益增强。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学校就无法生存。学校办得好坏,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及被培养者对社会贡献的程度为衡量标准的。而会计教育培养的目标主要是为实务界输送合格的会计人才,学生只有通过参加有关的实践活动,亲身经历锻炼体验和总结,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理解会计专业诚信问题,树立诚信理念。因此,必须疏通会计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使会计人才的供给者――会计教育部门能够根据企业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订立教育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

  四、中小企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制度安排和创新

  (一)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思路设计教学计划,改变长期以来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作法,综合考虑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自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首先,应将学科内容划分为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基础课程注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例如,强化各级别财务会计的学习和运用。而应用课程应强制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深化各门类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和运用型会计这类课程的知识掌握。

  其次,对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应适当压缩整合。避免教材内容僵化和重叠,减少会计准则的内容,增加对定义及不同观点的探索,避免会计标准化对会计教育的负面影响。同时,应将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既有针对性的讲授,又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另可适当选择一些必要的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鼓励跨学科选修,既不占用太多时间,又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其他学科知识的精华。

  第三,对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创新。要充分考虑专业知识结构和企业需求结构的一致性。从专业结构上讲,要在基本知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加大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在适应中小企业需求方面,要着重在企业成本核算、会计方法以及财务会计与税务、债务方面的能力培养,增设税务、信贷、工商、进出口业务等办理的具体业务课程,并加大基于此的实践能力强化训练;在创新能力方面,注重对中小企业在投融资能力方面和税务实践方面的训练和培训。同时,还要加大对会计方法(包括处置、操作、研究、比较分析等)的教育、养成和启发。改革现有课程体系的核心问题,一是注重能力、应变力和创新,二是注重操作和知识体系。

  (二)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学目标体系的调整并不意味着放弃系统知识的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应用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与技术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大力推行教学互动类方法。要多层面、全方位的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实践式教学法”和“创新式教学法”。其中,前三种是典型的互动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商学院,目前已广泛应用于MBA教育中,以其先进的理念,鲜活性、启迪性的教学手法及具针对性的实施方式,成为现代管理培训中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方法。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要求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会计理论知识基础上,将会计案例引用到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对案例中的会计问题或困惑找出解决方案并要求形成书面报告,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述和归纳总结。通过这样身临其境的体会,深化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增强他们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讨论式教学法应用是在教师主导下,通过设置若干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学习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并促进教学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会计课程的理论与概念比较抽象,通过讨论式教学的交流与讨论,可加深学生对概念与问题的理解,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讨论式”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

  实践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带领指导下,进入有关合作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学习,或邀请有关合作单位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交流教学。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教学和实践密不可分,实践式教学法可有效的沟通学校和企业,特别是有利于解释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的特殊性。教学实践证明,实践式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非常受欢迎。

  “创新式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将中小企业会计和财务运行过程中的大量实际问题用互动式来解决,让学生知道在实践中存在什么实际问题和应当如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是这种教学的最大亮点。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自行去实践、去发现、识别、讨论、解决、验证,然后再由教师综合汇总,进行对比分析,将创新思路、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创新内容始终放在专业教学的中心位置。

  (三)创新和改善教学团队体系

  教书育人,首先在于教,其次在于育。教育者本身应当具有相应的素质、经验和才能,教学团队必须精通至少是熟悉中小企业以财务会计的业务活动,否则就是一句空话。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在教师培训培养、教学团队组成方面大力改善。其中突出的当是教学团队的组成,要引进聘请适应教学的中小企业经理、财会人员进教室进课堂进教学环节现身说法和言传身教,既教育学生又培训教师,是高校专业教育中一个新的选择和创新。从育人方面讲,要通过中小企业的案例和样本来进行现场教学和指导,尤其是把会计核算、外部会计事项、财务管理中的难点等,作为案例直接引入课堂,让学生面对、体会、讨论和尝试解决,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和考核。当然,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教师、教材、教学安排,还涉及到整个教学体系和管理制度的改进完善。

  (四)建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现在的会计专业人才都是由各个学校自行教学、考核,学校充当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角色。事实上,各个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体系安排、教学资源配置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别。为此,要改进人才评价标准,建立统一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应包括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素质能力三大内容。该评价体系将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创新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并有助于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选用和评价,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俊喜,等.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NO1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2-3.

  [2] 沈英.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6,(4):43-45.

  [3] 梁方正.当前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10):53-54.

  [4] 陈今池.西方现代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21-22.

  [5]袁清波.我国小企业会计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6-17.

  [6] 于雪莲.会计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加强会计教育与实务界的联系[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158-160.

  [7] 赵鹏飞.会计教学理念的嬗变与教学模式的改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0):116-117.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参考】相关文章: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论文参考12-22

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10-29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08-14

太原租赁合同模式参考07-15

独立学院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06-25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08-26

北京化工大学人才培养模式09-03

参考地铁表扬信模式07-04

浅谈实践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刑法学教学方法研究论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