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知识

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

时间:2021-06-11 19:30:44 财务知识 我要投稿

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

  谨慎性原则是一项重要的会计原则。作为一项会计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

  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项重要原则,但由于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主观臆断性等弱点,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任意调节费用、操纵利润的空间也增大,谨慎性原则既有其合理的一面,也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

  作为一项会计原则,谨慎性原则既有其合理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一方面它能避免虚增资产和夸大利润从而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在运用该原则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随意性,经常与其他会计原则发生冲突,甚至为粉饰财务报表留下了空间。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准则;主观随意性;职业判断

  一、谨慎性原则的定义

  谨慎性原则亦称审慎原则、稳健性原则、稳健主义、保守主义等,在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充分预计可能的负债、损失和费用,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

  应用谨慎性原则主要是由于会计实际操作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如果不加以估计和判断,则不利于投资者和经营者掌握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不能作出正确的的投资经营决策;其次,企业的经济活动有一定的风险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提高抵御经营风险和驾驭市场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谨慎地应对市场的变化,谨慎地估计经营风险。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我们的会计实务中的运用越来越广,在具体的会计实务操作中随处可见。如收入的确认、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固定资产价值的确认、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或有事项的确认、关联方交易的披露、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计量等。

  (一)收入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中收入定义如下:“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因此,收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第二,收入的取得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者资产增加和负债减少两者兼而有之,最终将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第三,因所有者投入资本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不属于收入。

  《企业会计准则》中收入确认的判断标准为:企业是否将商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卖方;企业是否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治理的权利,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控制;收入的金额是否能够可靠地计量;与企业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是否能够可靠计量。只有企业的销售同时满足了上述五个条件,才能确认收入。否则,不予确认。在具体会计处理中如售后回购业务,在收到货款时不确认收入,而作为一项负债在“其他应付款”中核算。这样可防止高估收入,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迹象,如果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其可收回金额以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该资产的销售净价两者较高者确定。如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则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准备具体包括:存货跌价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坏账准备、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等。

  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是因为资产未来期间不能给企业带来原账面价值的经济利益流入。资产的主要特征是它必须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如果资产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则不能确认为资产,所以企业应以能给企业带来多少经济利益流入,就确认为多少资产。这样则不致于导致企业资产和利润虚增。因此,企业资产一旦发生减值则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以后资产在摊销和折旧时以扣减了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按预计尚可使用年限摊销,计入当期损益。

  新会计准则还规定,前期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如果在以后会计期间恢复的,除资产处置、出售、对外投资等情况下外,一率不得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实施,保证了各项资产价值的真实性,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三)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确认。

  借款费用能否资本化首先要严格地界定期间界限。区分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还是借款费用非资本化期间,非资本化期间不准资本化,只能费用化。在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内,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利息才允许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否则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再次,要区分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专门借款按在资本化期间内的借款利息扣除资本化期间内未使用的专门借款的利息收益,确认为资本化利息。而一般借款的利息资本化金额以在资本期间内,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资本化率确定。它不是将所发生的借款利息全部资本化,计入资产价值。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中的不得高估资产原则。避免企业高估资产少计利息费用。

  (四)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

  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是,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即使是企业不使用、不需用和闲置的固定资产也照样计提折旧。防止企业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任意调整固定资产的类别,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来人为调节利润,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具体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和年数总和法。固定资产通过计提折旧可以将成本费用均衡地分摊到每个会计期间。而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则是两种加速折旧方法。它是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的。特别是技术更新换代比较快的固定资产,它在使用的前期为企业创造了较多的经济利益,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固定资产将被技术更先进的固定资产所代替,则其为企业创造的经济利益成递减态势,所以加速折旧可以让企业在使用前期多提折旧,使用后期少提折旧,从而可以将固定资产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提前得到实现,并且加速了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

  (五)或有事项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或有事项满足负债确认条件才能确认为预计负债。具体条件如下: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其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而“很可能”指的是发生的可能性为大于50%但小于等于95%,如果小于等于50%则不能确认。而与此相对应的,如果企业清偿的该预计负债所需支出全部或部分预期由第三方补偿的,则补偿金额只有在基本确定能够收到时才能作为资产单独确认,且确认的补偿金额不应超过所确认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基本确定”是指发生的可能性大于95%但小于100%.虽然或有事项在当期都不能100%的确定其未来是否发生,但谨慎性原则要求我们不能对潜在的负债和资产视而不见,该确认为资产或负债时就应该确认,并在报表附注中给予披露。给投资者、经营者及相关人员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对于“很可能”、“基本确定”等相关比率的确定,可以规避企业滥用或有事项任意低估资产,高估费用。

  (六)关联方交易的披露。

  “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的视为关联方,“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的也视为关联方。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内容如下:

  1、企业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均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该企业之间存在直接控制关系的母公司和子公司有关的信息。具体包括:

  (1)、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名称。母公司不是最终控制方的,还应当披露最终控制方名称。母公司和最终控制方均不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还应当披露母公司之上与其最相近的对外提供财务报表母公司名称。

  (2)、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业务性质、注册地、注册资本及其变化。

  (3)、母公司对该企业或该企业对子公司的持股比例和表决权比例。

  2、企业与关联方发生关联方交易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该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交易要素。

  3、企业只有在提供确凿证据的前提下,才能披露关联方交易是公平交易。

  通过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符合谨慎原则的要求。

  (七)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计量。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可以由成本计量模式转换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反之则不能。转换日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与公允价之间的差额冲减留存收益,不得计入当期损益。自用的固定资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公允价值大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反之公允价值小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冲减了当期损益。会计准则的这些规定,防止了企业利用资产之间的转换和计量模式的变更,人为调节利润,充分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三、谨慎性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谨慎性原则的相关条款会计人员在核算方法的选择上具有主观随意性。例如会计准则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直线法、加速折旧法,但具体怎样选择,那会计人员可以根据管理当局的意图或自己的主观意愿自由选择。又如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准则中并没有强制规定具体的计提标准,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择计提比例。那企业就有操作的空间,如果要调增当期利润则可少提坏账准备,反之则多提坏账准备。所以这些核算方法的选择未必能客观地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反而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虚假的信息创造了合理的空间。

  (二)谨慎性原则与税法政策不能协调一致。谨慎性原则中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税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准许税前扣除,预计负债的计提,税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当期不能扣除,在企业实际发生时才允许扣除。这样企业在当期需补交所得税,并直接增大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这使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受到限制。

  (三)谨慎性原则与其它原则的冲突。谨慎性原则有很多属于会计估计的内容,它强调对很可能发生的损失计入预计负债,对资产发现减值迹象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所有的这些都是没有实际发生的,这将会违背“不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它容易导致低估资产、收入、高估负债、费用。

  (四)公允价格难以取得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中要以资产的可变现净值为参照,而可变现净值主要以该资产的市场价格为基础。可是除了股票、基金等一部分资产的市场价格可以取得外,其他相当一部分资产因不存在活跃的市场,缺少市场价格信息,我们无法取得其公允价值,这样就无法准确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会计人员为了谨慎从事,不得不低估资产,高估成本费用,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五)谨慎性原则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横向不可比。由于各企业所采用的会计计量基础不同,有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的采用历史成本计;由于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固定资产折旧有的采用加速折旧,有的采用直线法折旧,造成企业之间缺乏一致性,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不利于管理当局横向比较,从而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决策。

  四、谨慎性原则合理运用的建议

  (一)对谨慎性原则的相关内容、条款给予细化。由于会计准则规定中的模糊性、不够明确性,造成会计人员在具体实务处理时有人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对谨慎性原则的相关内容、条款给予细化,明确其具体的适用范围和前提条件,限制具体业务操作时的空间范围。挤掉人为的虚增资产和虚增利润的水分。从而保证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

  (二)加强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与税法政策的协调一致。谨慎性原则要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推广和运用,首先要将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与税法在资产确认、货币计量等方面口径尽量保持一致,缩小两者之间在确认和计量方面的差异。其次,税法政策要逐渐深入到企业经济的实质,与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会计实务的处理上尽量协调一致,而不能相背离或有冲突。使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合理运用营造适度的外部环境。使财务报表能够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三)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职业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鉴于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运用越来越广,要求会计人员要在实务操作中作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准确的业务分析,则必须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不但要其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其加强经济、管理、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的学习,切实地增强对经济环境的预测能力和客户经营状况分析能力,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正确地运用谨慎性原则。

  (四)尽量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它原则的冲突。在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同时,首先应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在不违背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应用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核算原则的运用,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合理确定其优先顺序。由于每个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序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在信息披露中充分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范围、时间和程序,揭示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及其变化情况,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准确地理解企业财务状况。

  (五)建立和完善市场价格机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市场价格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市场价格信息的传递,将各类商品的交易价格定期向社会发布,企业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将各种信息收集并储存起来。会计人员在对资产进行确认计价时很轻易地获得公允价值。这样不至于对公允价值的判定造成较大的偏差。

  (六)加强外部审计监督。由于会计人员在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运用中,谨慎度的把握完全凭借其个人主观判断。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有的会计人员在实务处理时过度谨慎,低估资产,高估成本、费用,企业的财务状况反映过于悲观,不利于企业的扩大在生产,使企业的错失发展良机。有的会计人员在实务处理时不太谨慎,或为了管理当局经营业绩评价的需要,高估了资产和收益,低估了成本、费用。虚增了利润,财务状况反映过于乐观,使企业盲目地扩大再生产,损害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要想会计人员客观地把握谨慎度,我们可以定期地聘请注册会计师对相关账务处理进行审计,加强监督,选择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谨慎性原则。防止滥用、曲解、不正确地使用谨慎性原则。避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由于风险造成的损失,保持企业良性发展。

  总之,由于谨慎性原则在运用时两面性,要求我们相关部门和会计人员必须充分地认识其利弊,合理正确地运用谨慎性原则,不夸大其词,或过于谨小慎微,将谨慎性原则正确地应用于实务中,充分发挥其在企业风险防范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深入其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参考资料:

  1、《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

  2、《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版;

  3、《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4、《新会计准则下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查秉柱,科技资讯;2007年第2期;

  5、《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中的合理运用》,刘玉萍,消费导刊;2007年第5期;

  6、《论谨慎性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赵聪,时代经贸;2006年总35期。

  浅析谨慎性原则及在会计中的应用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一项重要的会计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和风险的日益加剧,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程度越来越高,以投资为主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从而,谨慎性原则也逐渐成为对披露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为此,本文就谨慎性原则及其运用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信息披露,会计信息质量

  谨慎性原则是一项重要的会计原则,并较早地得到各国会计界的认可。它源于会计中的不稳定性并植根于存在风险的经营环境,有其存在的客观依据与必然要求。在为会计信息带来科学性的同时,谨慎性原则也存在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是会计理论研究领域极具魅力的主题,非凡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市场的不稳定因素的增加,谨慎性原则越来越显示出其应用的必要性。

  一、谨慎性原则的涵义及经济学意义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受不确定因素影响时,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告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不确定性存在,就意味着风险的存在。存在风险,人们就自然会釆取措施往返避风险,保护自己。谨慎性原则就是人们对会计不确定性的一种必然反应。

  从现代契约理论分析,企业是一组契约关系的联结。会计信息是企业契约主体利益分配的基础,会计政策的选择直接影响财富在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分配。契约主体各方都希望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朝着对自己有利的目标进行单方面的影响。但是过于激进的账务处理对经济发展和企业各方利益都是极其不利的,导致企业契约难以签订和正常履行。契约关系的存在和持续发展要求设计一种机制使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得到缓解,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是企业内部契约冲突的缓冲器,在协调契约主体利益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经营者作为中间方,保持谨慎态度、稳健会计处理就十分必要。只有理性而公平的均衡契约各方的利益,企业内部潜在的冲突才不至于压倒契约各方合作的本能,各方在企业里的持久利益才能得到体现。因此,稳健的会计处理由企业内部的利益博弈内生决定,是各方博弈的一种纳什均衡结果。

  二、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由于谨慎性原则本身所具有的倾向性、不平衡性以及实务操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随意性,使它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经常发生冲突。讨论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对更好地运用谨慎性原则具有指导作用。

  1、与真实性的矛盾。真实性原则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而谨慎性原则要求确认可能发生而尚未发生的损失或费用,这显然与真实性原则相矛盾。同时,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的市价确定、或有损失的确定都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包含着一定的难以辨认的主观因素,直接威胁着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此外,谨慎性在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方面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它以种种方式促使企业采取“审慎”的行动达到既定目标,最终可能失去“不偏不倚”的立场。

  2、与相关性的矛盾。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猜测。而谨慎性原则的宗旨是宁可少计资产或可能发生的收益,不可少计负债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因而,会使得一些可能性程度很高的未来收益,无法在会计信息中反映出来,而使一些可能性程度很低的或有负债和费用却得到确认。这样反映出的信息过于保守,降低了信息的相关性,从而可能误导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3、与可比性、一致性的矛盾。可比性、一致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而谨慎性却答应企业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这显然违反了可比性、一致性。如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存货进行计价时,同一品种的存货在不同时期随着市价的波动,其计价基础不断改变,即当本期成本低于市价时,按成本计价;当下一期市价低于成本时,又按市价计价。这样,破坏了会计的一致性原则,使企业本身前后各期之间缺乏统一性。

  三、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修订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会计原则做了较大的变动,将谨慎性原则列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一,体现出谨慎性思想在评价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地位。其具体应用包括:

  1、对各项资产计提减值预备。包括坏账预备、存货跌价预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预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预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预备、固定资产减值预备、无形资产减值预备、商誉减值预备、在建工程减值预备等。并规定长期资产减值视同永久性减值,一经提取不得转回。

  2、新准则增加了有关无形资产不应摊销的规定。在无形资产准则中,要求企业治理部门在判定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时,应当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寿命内可能存在的各种因素做出合理谨慎的估计。新准则增加了有关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的规定。

  3、对于收入的确认标准更加谨慎。将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结果能够可靠计量等作为一个收入确认的必要条件之一。

  4、谨慎原则。在借款费用准则中,指出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为使资产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三项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借款费用才能开始资本化,体现了不高估资产的谨慎思想。

  5、对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改为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公允价值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之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体现了谨慎性准则。即可适度预计可能发生的或有负债和或有损失,而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或有资产和或有收益。

  对于债务重组中涉及的或有支出,债务人确认为预计负债,而或有收益,债权人则不应确认为资产,只能在表外予以披露。

  四、谨慎性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应注重的问题

  谨慎性原则从产生之初即带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它能够避免虚计资产和浮夸利,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在运用该原则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主观随意性的色彩,甚至为表粉饰留下了空间。比如计提存货跌价预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导致后期销售成本偏低,从而在次年就可以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这种盈余治理只需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而无需在次年度大量冲回减值预备即可实现,因而具有更强的隐蔽性。笔者以为,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重以下问题:

  1、推行谨慎性原则要循序渐进。由于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工作各个方面,因此,涉及各个方面利益关系。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监管,在非上市公司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应指定若干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推行时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有计划的进行。

  2、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制度和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比较随意,使资产和利润达到客观性要求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如实际成本计价下,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采用加权平均法。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还是采用直线折旧法,都会影响到当期利润的高低。又如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定标准不够明确,非凡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预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因此,笔者建议,应就上述问题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

  3、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披露结合起来。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定时所持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体现在具体的会计处理中。不同的处理方法有不同的会计信息,最终受影响的是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所以,凡是与谨慎性原则有关的内容都应在财务告中全面陈述,包括谨慎性原则运用的范围、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及产生的影响,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

  4、运用谨慎性原则要注重“度”的把握。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运用程度,过度谨慎性或谨慎性不够都会降低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优点,使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的揭示,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等方面受到误导。关键是在进行会计政策方案的选择时应切实的寻找一个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将其自身的缺陷约束在一个最小的范围内。在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必须认真合理的考虑权衡相关性、客观性、配比性与稳健性原则之间的成本效益,而不能片面的“教条化”执行。

  5、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定能力。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企业会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它的“适度”的把握有赖于会计人员准确的职业判定。会计人员职业判定能力提高了,才能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估计和判定时,才能避免主观随意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加强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会有求真意识;第二,会计人员应系统地把握会计专业知识,练好扎实的基本功;第三,会计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加强后续教育。

  参考文献:

  张维宾:《财务会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年版。

  金中泉:《基础会计》,中国广播电视大学2002年版。

  郝淑娟:《浅议谨慎性原则及其应用》,《内蒙古民族大学学》2006年第4期。

  杨庆洁:《浅谈谨慎性原则及其应用》,《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5期。

  夏俊梅:《谨慎性原则及其运用》,《中国西部科技》2006年第31期。

  查秉柱:《新会计准则下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科技资讯》2007年第2期。

  朱清贞:《谨慎性原则及其运用》,《审计与理财》2005年第2期。

  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会计工作中一步步渗透谨慎性原则,就是为了减少企业的风险,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本文从会计结构的角度,详细论述我国会计制度采用谨慎性会计原则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现代会计中的运用;在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同时,应防止过度谨慎的做法。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必要性 运用 过度谨慎

  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时,会计人员应保持必要的谨慎,应确认一切可能的损失,但避免预计任何可能的收益,即在不影响合理性的情况下,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权益的做法进行会计处理,使企业的经营决策行为更加稳健。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必要性

  1.谨慎性原则的产生和运用,其根本的依据是不确定性。这里的不确定性,除了企业经济活动具有的内在的不确定性及各种风险外,还包括会计核算上的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中,不可避免地要大量运用会计估计,对于这些估计的合理性和未来的预期依据就必须做些假定。而谨慎性原则,则是处理这些不确定性的一种约束因素。 为了抵消企业管理人员和投资者的过分乐观,谨慎的倾向是必要的。一般来说,会计人员可以得到的会计信息比其他可以传递给报表使用者的信息要多得多。因此,会计人员应试图权衡这些信息和其中的风险,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出恰当的估价来提供信息,使报表使用者能更全面的预计到企业面临的风险,减少盲目的乐观。 对于企业来说,高估资产、权益和利润比低估他们更加危险。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企业资产不实、虚盈实亏,使企业做出错误而不是稳健的经营决策,从而可能导致企业以后的亏损、资金周转困难、缩小生产规模,甚至破产。从这个角度看,谨慎性原则的实质是资本维持,即只有在资本得到维护或成本得到弥补以后,才能确认收益。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遵循谨慎原则,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预先估计入账,待费用或损失发生时,由于已经提前预计,就不会使企业经营成本造成忽高忽低的混乱。因此,谨慎性原则对于提高企业的生存、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被运用于我国的现代会计中,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会计计量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很广泛,在进行会计估计时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就是谨慎性。例如,很多资产期末计价所使用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就是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最典型的表现,其应用的依据也主要是为了满足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以存货为例,如果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降到了成本以下,此时期末存货价值应为可变现净值,同时将跌价损失计入当期费用,也就是将市价下降可能造成的损失预先计入本期,一方面避免了高估资产,另一方面确认计量了可能的费用或损失。反之,如果市价上升,企业可能会获得额外的利益,但此时存货仍按较低的成本计价,极可能实现的收入或利润不予确认。可见,无论市价升降,该方法都满足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加速折旧法是另一个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计量方法。总的来说,我国不少企业的折旧率水平还是低的,不能适应企业技术更新,发展生产的要求。为此,新会计制度在强调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其中主要理由有:第一,许多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效率高,生产能力大,早期的营业收入大,为做到收入与成本恰当配比,就应让这些资产具有最大经济效用的早期多计提折旧;第二,除了有形损耗外,还要考虑无形损耗,采用加速折旧可减少由于旧技术淘汰而提前报废时产生的损失;第三,因加速折旧减轻了前几年的所得税负担,等同是国家为企业提供变相的无息贷款,有利于机器设备的更新改造;第四,使用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折旧费用和修理维护费用,由于维修费会随着固定资产使用年数的增加而增加,在加速折旧法下,每年的折旧和维修费用的总和,要比采用平均年限法平稳。因此,允许一些行业、一些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合法中选定一种方法进行加速折旧,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实际上是提前确认了固定资产处置时可能发生的损失。 在会计报告中,会计人员不仅要对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进行披露,还要充分揭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对于那些在会计确认与计量中没有反映出来的风险,依据谨慎性原则,应在会计报告中适当披露。最典型的应用就是或有负债的披露。或有负债是一种最终结果需视某种事项是否发生而定的债务,由于它是一种潜在义务,或者是一种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所以,不能被确认为负债。对企业而言,或有负债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是存在着发生的风险的,给予谨慎性的考虑,应在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相反,或有资产一般不应披露,这正是谨慎性原则的典型体现。

  三、在会计工作中要正确使用谨慎性原则,防止过度谨慎

  谨慎性原则作为一种原则性规定,是较为抽象的,并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对这一原则的确存在着可能对它进行随意的滥用和曲解的潜在危险。例如,有时可能会把谨慎性原则理解成“宁可多计损失,不能预计收益”,导致对应当入账的收入不入账,对应当按规定标准计提的成本费用,故意扩大计提的范围和标准等。对此,对过度谨慎应加以限制。

  1.充分认识谨慎性原则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原则。作为一名会计人员,首先应该在思想上重视谨慎性原则,正确认识和使用谨慎性原则。与此同时,企业领导应重视对会计人员谨慎性的培养,既要做好谨慎性培养的工作,也不能过度谨慎。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会计事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的主体——会计人员。企业应抓好内部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如何适度的运用好谨慎性原则,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做到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加强审计监督。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企业之所以乐于接受谨慎性原则,是因为它以保护企业为主旨。谨慎的会计处理,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避免风险和损失,是对会计一般原则的认识和运用的一个突破,也是我国现代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重要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制度,2001.

  龚巧云.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应用,财政论坛,2002,(8).

  卫东.试论稳健性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财税天地,2003,(1).

  李晓慧.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及其完善探微.经济问题,2006,(5).

  陈德萍.会计谨慎原则运用中的思索.工业会计,2002,(9).


【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相关文章: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论文01-26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论文11-28

浅谈ERP在财务会计管理中的应用12-06

会计谨慎性原则有哪些要求01-22

浅谈“敏感分析”在审计中的应用07-11

浅谈php中curl和fsockopen的应用08-06

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11-29

税务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11-17

浅谈分析性测试在审计中的运用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