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门谒三忠祠》原文及翻译赏析

时间:2023-06-21 10:12:36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崖门谒三忠祠》原文及翻译赏析

  翻译/译文

  译文

  又吹起了萧萧的,崖门山下,浪至今还在悲鸣。

  荒殿里声声啼血,奔波十年的愁苦人,前来拜竭三位忠臣。

  既然海水尚被崖门分隔,何以江山没有地界限制异族入境?

  舟泊崖门,我也感受到败亡日的艰难,怀着敬畏之心,阅读布满苍苔的碑文。

  注释

  崖门:即崖门山,在广东新会县南海中,南宋末年为抗元的最后据点。

  三忠祠:为纪念民族、和张世杰所建的祠堂,建于陆秀夫投海处。

  萧萧:摇动的样子。

  望帝:又名杜宇,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后国亡身死,化为,每逢便作哀啼,其声令人痛楚酸恻。

  十载愁人:人自称。诗人作此诗时明朝灭亡已十年,故。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谓海水尚有上、下门分别其流,被占领的国土则无从区别华夷界限。

  苍苔:青苔。

  旧碑:指表彰三忠的碑文。

  赏析/鉴赏

  《崖门谒三忠祠》作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时诗人途经崖门,凭吊患烈,感慨万千,于是便写下这首诗。

  开头两句“山木萧萧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苍凉沉郁,感慨遥深,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基调。诗人登上崖门山,听到萧萧的风声,似乎又见到了飘摇,岌岌可危的局势;看见两崖的波浪,似乎又映现陆秀夫从容抱帝赴海的悲壮景象。南宋的这一幕在几百年后,南明又再次重演,诗人悲恸万分。“至今悲”三字,点明了诗人不是在单纯吊古,而更是在伤今,语极浑厚有力。

  “一声望帝啼荒殿”,诗人借望帝的传说抒写之痛。三忠祠的荒凉的大殿上,猛然传来一声的啼叫,骤然令诗人想起其声中的亡国哀思,因而悲不自胜。下句“十载愁人拜古祠”,大殿只有杜鹃声,而无人声,可见人们已久不来祭拜了。他们或是忘却了这三位英烈,或是迫于高压不敢来此。从清兵入关到本年,正好是十年。在这十年中,诗人时时刻刻是个“愁人”,是为的人。这句将诗人谒祠的用心昭示于读者:正是为了一释十年的愁苦,使愁怀有一恸之处。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变客观叙事为主观。“海水有门分上下”,波涛汹涌、横无际涯的,在海港入口处尚有上、下海门之别。“江山无地限华夷”紧对上句,大好的锦绣河山被异族占领,以至于无法分别华、夷的界限。这两句即景成对,表现了对清朝统治者的极大义愤,又能属对工切,是诗中警句。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诗人以三位忠烈的事迹激励自己,永葆节志。永历帝失败之后,曾避于一带,现返回广东,故曰“停舟”。虽然结束了避难逃离的亡命生涯,但依然充满了艰难险厄。即便如此,诗人也决不改变初衷。“畏向苍苔读旧碑”言自己惧怕去诵读表彰三位英烈的碑文。言下之意,对自己未能像三位英烈那样舍身明志,却苟活于世深感不安。这是诗人的自责之词,但苟活尚且不安,屈节当然更不可能,所以,这句也表明了诗人誓不与清统治者合作的决心。

  这首诗在韵脚的使用上很有特点,韵部本身便造成低回恳挚的语境,再加上诗人那沉重压抑的情感,使全诗从内容到形式取得了高度的统一和较强的艺术效果。

【《崖门谒三忠祠》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象祠记原文翻译及赏析09-10

谒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08

谒岳王墓原文翻译及赏析07-17

谒金门·春半原文翻译及赏析08-14

谒金门·秋夜_苏轼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08-28

谒金门·花过雨原文翻译及赏析09-11

三闾祠原文及赏析09-03

夷门歌原文翻译及赏析07-17

象祠记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