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弟子规读后感

时间:2022-12-13 15:14:02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弟子规读后感(集锦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弟子规读后感(集锦15篇)

弟子规读后感1

  这月起,妞开始读《弟子规》。

  本来去年就想让她先读《弟子规》,可是她爸爸说:里面有糟粕,说什么父母不对也要听,不读也罢。我也没有深究,就先让妞读《大学》。

  但我自己经过阅读和思考,却发现《弟子规》还是一本很好的书,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独特的优点。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出现目无尊长、不懂礼貌等缺点,《弟子规》可对症下药治疗之。

  为什么这么说呢?读读原文就知道了。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是《弟子规〉第一段。

  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余力,则学文”。而我们现在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文”上,大大忽略了做人教育。虽然也有品德课、政治课,却只是背书、考试,过后水过鸭背,什么也没留下,更别提深入骨髓的东西了。这是我们现代教育的最大失误。

  〈弟子规〉如何教孩子做人呢?这一段讲的是总的原则,后面还会具体事情具体说。总的要求是: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谨慎、讲信用。对待大众平等仁和,亲近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能够做好这些,还有精力,才可以学习知识,如果做不好这些,学习知识是没有用的。

  这个总的教育原则,到今天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每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些,我们的和谐社会才是可以期待的。机器人可以把全世界的知识放在自己的芯片上,但是他们没有血肉,没有灵魂,因为他们无法做到“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我们的教育,是要教育出一群机器人呢?还是要教育一群人?

弟子规读后感2

  很多人都喜欢看韩剧,为什么喜欢?我没有作过具体的调查。但我想是不是有这样一个原因,那就是韩剧中有很多情景画面让人感到很温馨——鞠躬问候,彬彬有礼,进退有度,谦恭温和……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子,让人如沐春风。

  和弹丸之地的韩国比,我们可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但是,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尤其是近些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但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有人总结说,国人现在存在着明显的五大缺失:孝道缺失、责任缺失、诚信缺失、信仰缺失、礼仪缺失。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好像中华民族又一次到了危险的时刻!怎么办?谁能力挽狂澜?当没有更好的办法和出路时,我们不妨回头看,看看古人。

  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儒家的教育思想,就是维系社会安定和平的强大力量,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是古训,但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其中,修身是立世之根本。一个人如果没有很好的修养,那怎么能“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如何修身?——《弟子规》当是必读的第一本。因为《弟子规》是孔孟思想的根,它崇尚仁爱、和平、向善,它汇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慧,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宝典。

  虽然它是古代儿童教育的启蒙读物,但对于我们这些今人来说,这一“启蒙”教育应该补——算是亡羊补牢吧,但愿为时不晚。

弟子规读后感3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比如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以下是我阅读后的点滴体会。

  所谓“弟子”就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做圣人的学生。“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在过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又有几人能知晓呢? “长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长辈先尝。所以,在我们的人生理念中,长辈就是太阳,我们是星星,永远围绕着太阳转。

  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并提高自己的修养。

弟子规读后感4

  有很多人他都误以为在此刻礼貌的社会,高科技、高物质享受的社会当中,传统的文化已经不贴合时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精髓,能够说是遭人所遗弃,很多人都不晓得这些宝藏它的可贵。尤其近一、两百年来,中国遭受极大的动乱,许多的传统文化道德都在这个荡乱的时代当中,被破坏殆尽。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日能够说是已经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叹,当今的社会不安宁,人在茫茫的人生当中,不知所为何来,能够说是茫然无知。

  "弟子规"有很多块:"入则孝、谨、信、泛爱众、亲仁、有余力"在看完弟子规的时候,在我生活不足的地方改善了。比如说:在吃饭的时候,长者没坐下吃饭,我们应当等着大人们吃饭。

  还有,我们都明白,人一生出来,与我们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才能孕育优秀的下一代。所以我们看到此刻社会它的动乱,我们能够说源于家庭不健全。如果说来改善这样的社会,应当要从我们的学习中着手,而我们最根本的基础点,就建立在家庭当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学校的教育,社会教育才有可能更进一步的发挥出来,所以,家庭教育才是我们的根本。

  你明白吗?在古时候,他们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小就了解应当如何把儿童教好。为什么他们这么重视?因为小孩一生出来,他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他们很纯洁。如果你恶他就恶,你善,他就善。

弟子规读后感5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从上学期开始,我们一遍遍诵读着琅琅上口的《弟子规》,一次次聆听着《弟子规》给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规》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给了我很多收获,很多启发。

  《弟子规》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亲切教导,下面,我就来谈谈让我体会最深刻的一条吧。“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时候,你应该及时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时,你不可以拖拉;父母教育你时,你应该静静地听,即使父母错了,也不能责怪他们。但对照我的行为却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电视,妈妈叫我去吃饭,我一直没有应声,直到妈妈走过来,我才及不耐烦地答应了。但是,自从我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再也没有这样过了,因为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道理。

  是啊!弟子规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默默地开导着我们,让我们健康的成长着。读了《弟子规》,让我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密钥,指引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丰富我的知识,充实我的生活,让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除了这些,《弟子规》中的许多地方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感悟、体会的,只要同学们认真体会,一定会悟出其中蕴藏的许多“瑰宝”!

  同学们,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弟子规》吧,他会教导我们怎样学习,怎样做人,它就是我们身边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的校园沉浸在《弟子规》的洗礼中!!!

弟子规读后感6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提高,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

  我们应当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日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弟子规读后感7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坚信,也会坚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坚信的,也再不敢坚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在“信”这一章,古人这样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教育我们开口说话时,诚信为先。我们答应别人的事情,必须要遵守承诺。当我们没有潜质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我们更不能用来骗人。《弟子规》的“信”篇还教我们怎样说话:“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切戒之。”说话多不如说话少和好。说话要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就决对不能说。在我们跟他人交谈时,谈话的资料要实事求是、口齿清晰。不好听信花言巧语,正因

  这些话虽然好听却靠不住。奸诈取巧、下流肮脏以及无赖粗俗的语言,都尽量不好沾染。诚信并不难做到:我心想。只要人人认真去做,那么诚信的世界离我们还会远吗。

弟子规读后感8

  《弟子规》“入则孝”就是说要孝顺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道出了在家怎样善事父母。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懂得很少,学《弟子规》之前我并不怎么懂得善事父母。

  善事父母是做人的根本。以前父母叫我的时候一遍两遍,我毫无反应。父母命令我做事时,我总会偷懒或者投机取巧。父母教我道理时,我也从不好好听。父母责怪我时,我常常会隐瞒事实,心里很不服气。

  以前的我总是顽皮,任性,把父母的话根本不当一回事。如今我学习了《弟子规》,懂得了父母的苦衷。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我大都时间一人在家,很少和父母交流。父母一下班不是休息、娱乐而是忙着做这做那,一刻也没得清闲。而我却可以随心所欲地娱乐。学完《弟子规》之后,想了一想,自己闲着,父母那么忙,觉得自己真不应该。别说父母叫我不听,父母没叫我做事的时候,我都应该主动前去帮父母分担点家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父母在给我讲道理的时候,我应该安静地聆听,而不能反驳。在我犯错误的时候,父母再怎么责备我,我都不应该顶嘴,而应该老老实实地听取,并记心上加以改正。自己的事情自己独立完成,少让父母操心。

  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我发现自己的不少缺点和不足之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我一定要发杨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按《弟子规》的要求做人,做事,努力学习,争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弟子规读后感9

  童年的时候,你在做什么?跟爸爸撒娇要买玩具,被妈妈押着去学外语。当不满足的时候,你会叹气:“做小孩好辛苦!”可是,广西柳州的艾滋孤儿阿龙不会:他一个人洗衣做饭,一个人养鸡喂狗,一个人读书写字,一个人入睡。他从不觉得自己很苦,尽管他今年只有六岁。这就是广西艾滋孤儿阿龙的倔强生活!

  今天,妈妈推荐给我看了这篇报道。看完后,我感到震撼,然而更多的是羞愧。阿龙只有六岁,而我比他大了一倍多,我会为了一些不算多也不算累的家务劳动和家里人争吵,甚至还讨价还价。为了督促我的学习,妈妈每天晚上都会无数次地和我发脾气。我们都有父母的关爱,受委屈了,不高兴了,可以找爸爸妈妈哭诉,撒娇,我任性,让大人头疼,生气。阿龙呢?他又该去找谁?我们每天都吃得饱,穿的暖,不喜欢了就一扔了之,甚至有的东西阿龙见都没见过。这样的生活,我们习以为常,感觉天经地义。同样是孩子,这对阿龙来说,公平吗?

  六岁,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值得记忆的童年时光,而阿龙却不得不在前途迷茫的人生中与病魔抗争,争取自己继续生存下去的权利,看着阿龙这样的生活状况,我心里感到一阵阵酸楚,也为阿龙的命运感到不平!

  我想为阿龙做点什么,却不知从何做起。妈妈对我说:“在我们国家,像阿龙这样的人和事还有很多很多,你要想帮助他们,就应该先让自己真正强大起来,这样你才有能力帮助他们。”我恍然大悟,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

  以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长大后,才有能力帮助更多的“阿龙”们,成为一个真正有能力帮助他人的志愿者。

弟子规读后感10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它所创造的辉煌文明史,是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无法可比的。曾经,这个历尽沧桑的中华民族的一些优秀古典文化思想渐渐地被人们遗忘。而现在,这些古典文集被人们重视起来。我们实验小学就特别注重经典的诵读及背诵,诸如:《三字经》、《弟子规》……对我而言,其中《弟子规》对我的受益最大。

  《弟子规》是中华民族儒家思想的重要儿童启蒙读本,它虽没有《诗经》、《论语》那样的气势磅礴,也没有《三字经》那样历史悠久,却包容了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从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行为规范,教育孩子们懂规矩、守规矩。

  当我读完这本《弟子规》的书后,我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要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要有礼貌,遵老爱幼,守信用。特别是当我了解到(入则孝)里面“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时,对我的受益很深。“百事孝为先”。孝顺父母、亲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我们这些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小孩子们更是认为,父母爱我们就理应去孝敬父母。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去想过,如果父母不爱我们,是不是还要去孝敬他们呢?读了弟子规后我才知道,父母所说的、做的都是为我们好,都要听从他们的教诲,不管他们爱不爱我,我都要真心地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并抚养我长大。弟子规里还教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的道理等等。

  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的岔道,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中国经典诗文,因为它聚集了许多成功人士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今后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

弟子规读后感11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我看了之后受益匪浅。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做人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自己要虚心地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做到人人平等……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说过的每一句话,都要遵守诚信,万万不可食言。这让我想起了《袁氏世范》中的一句话:“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意思是: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也不能少给;与别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这句话说的多有道理啊!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曾子杀猪》的故事。主要讲了: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苦恼不已,妻子许诺孩子回家杀猪,做红烧肉给他吃。妻子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连忙阻止,说是和孩子开玩笑的。经过曾子的劝导,妻子把猪杀了做了红烧肉,这件事便在这个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同时,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在语文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有一天,宋庆龄要去爷爷家玩时,想起答应小珍的事。本来她很想去爷爷家,因为爷爷答应了她送她一只鸽子。但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宋庆龄她拒绝了去爷爷家,尽管父母也劝她可以第二天去跟小珍道歉,但宋庆龄还是拒绝了,在家等小珍。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弟子规读后感12

  从小受到爸爸读书的影响,我一直对中国的古籍比较感兴趣。记得刚上幼儿园那会儿,父母经常会给我买一些带有卡通图片或者漫画的古代诗歌、三字经之类的,在那么多的书中,我对《弟子规》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这也是我最爱额书。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许多追崇西洋文化的华人常以不屑的态度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这些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然而,他们的想法是极其肤浅的。相反,中国传统文化不但不过时,还能使我们变成更加完美的人。身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爱惜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

  小时候,爸爸妈妈每天都给我读一遍《弟子规》,并细细解释其中含义。“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虽然当时有一些迷惑,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也渐渐地领悟其中的道理。《弟子规》指的是做一个好学生好子女应有的标准。“孝”时孝顺。“悌”时兄弟间彼此诚心相爱的意思。从父母那儿学到的传统儒家的道理,如待人以礼,孝敬长辈,为人真诚等,让我一辈子受用不尽!

  西方文化固然是好,可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化都不可比拟的。我很庆幸自己生在了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里,也很庆幸有那么多的先贤留下无数精华,教导指引我们。

弟子规读后感13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四句话是专门对我们这些未成年人说的。也是引指后人要这样做的,但炎黄子孙们总有一些人不按书上说的做。我也看见了一些事:

  一个假期,我写完了作业。约了几个朋友玩儿,我唱这小曲儿,走在路上。忽然看见了一群小孩儿在踢足球,但有一个大人一直在不停的吆喝着一个小孩儿,说是去上英语课。但那个小孩儿拒绝了,还说什么上课,上课,天天上课烦死了,还不如天天在这里踢球。那个大人听了,二话不说,硬把那个小孩儿拉了回去,那个小孩哭了,但那个大人还在说他,还说以后不许踢球......

  我不禁想:为什么他们不按书上说的去做?他们难到只看书,不懂书中的意思吗?书只是样品吗?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四句话出自于弟子规的前四句,大意是父母叫你,你就要马上回答,父母让你干什么你就马上干什么,父母教育你,你要恭恭敬敬的去听,父母责被你你就要接受并改正。着这些话句句是在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但现在,炎黄子孙大部分都不照书上说的去做,我也看见了一件事:

  有一天,我和妈妈到商店买书,对面就是玩具店,这时,又有一对母子来到书店,那个小孩看见玩具吵这要买玩具,这孩子的母亲劝道:“家里有好多了,回家再玩吧。”但那小孩不听,硬要买,说着说着还哭了起来,那孩子的妈妈见孩子哭了,只好买了一个,然后看书,看到这儿,我想:如果所有人都不按理做事,世界将变成什么样?

弟子规读后感14

  《弟子规》很好看。让我们体会古人智慧,不仅可以学习古文,还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懂礼貌……

  这本书主要说了要关心兄弟姐妹,关心长辈,该怎么做人。

  我觉得弟子规里我印象最深的是: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父母去世后,守孝期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密切”。这句话让我学习到了要注意服装仪容的整齐清洁,帽子要戴正,衣服扣好,袜子穿好,鞋穿好。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当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不喜爱我们,或者对我们管教得过严厉的时候,我们还是一样孝顺,这种孝顺是最难能可贵的。

  这本书提到了“孝”,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的寿命有多长,都只不过是人们命中的河。生活似酒,人生如画,岁月如歌。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才会使快乐的滋味更加甜蜜。

  我们需要伸出每一双编织美丽的未来!让爱伫立在心中,让我们拥有偕同前进的梦想,做人就是得这样,听父母的话,比如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

  类似的言简意深句子在《弟子规》中随外可见,它就像是一位老师,真诚的告诉人们应该怎么与父母朋友相处,怎么与其他人相处。有确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浅的好书,对我们以后的发民是有很大的好处。

弟子规读后感15

  读《弟子规》有感

  今年寒假,学校要求我们背《弟子规》。回到家我问妈妈什么是《弟子规》,妈妈说《弟子规》主要讲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妈妈还说要我对照自我的行为认真阅读,背诵。我一听来了兴趣,心想自我平常是家里的乖乖女,应当不会与书中所说的有多大差距。

  我每一天详细阅读《弟子规》却发现自我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缺点。

  《弟子规》中说:"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可是我偏偏和书作对,我的书桌上放着练习本,练习册,漫画书……所有和学习有关,无关的书全都放在书桌上,东一本,西一本,我的书桌成了"旧书摊",要想找一本急用的书,有时比登天还难。此刻我得好好收拾收拾,坚持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弟子规》中还说:"出必告,反必面。"可是我出去玩却常常忘记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没有告诉妈妈,我回到家里妈妈狠狠地说了我一顿,我读过《弟子规》以后,我明白自我做的不对,我出门时要和妈妈打招呼,回家时也要跟妈妈说一声。这样妈妈就不用担心了。

  我读完了《弟子规》,了解了自我的缺点,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必须要改掉缺点,做一个完美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相关文章:

弟子规读后感12-28

《弟子规》读后感08-28

弟子规读后感06-10

弟子规的读后感09-03

弟子规的读后感12-09

《弟子规》读后感06-05

弟子规读后感08-11

关于《弟子规》的读后感12-14

假期弟子规读后感01-05

关于经典弟子规读后感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