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优秀教案

时间:2022-07-31 08:42:29 意义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下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优秀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下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优秀教案(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下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优秀教案(精选6篇)

  五下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

  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谁来说几个分数?(板书:如1/4)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师: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分数的产生。

  2、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 ) 七上八下( ) 百里挑一( ) 十拿九稳( )

  (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做单位,看看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那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记?

  (2)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课件呈现情境图,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三、教学分数的意义。

  1.师: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投影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出示一个1/4的正方形的'阴影部分。

  师: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2.师: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

  如生说可以,则问:你为什么觉得可以用1/4表示呢?生说理由。

  (强调一定要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3.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操作。

  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条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下面请每组根据这四种一样的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小组交流。

  (3)认识单位“1”。

  师:利用这四种材料,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分数。刚才在表示这些分数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平均分的?

  生: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平均分。

  师:象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

  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

  把6个小方块、4根绘画笔平均分,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

  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请同学们想一下,这个“若干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5)师:接下来我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战?

  把这个文具盒里的所有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生:1/2

  师:为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

  师: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2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10个 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师:现在这个文具盒里有6支铅笔,把它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

  如果我再增加2支铅笔,把8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还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为什么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师:因为一个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所以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四、教学分数单位。

  师:整灵敏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分数是否也有计数单位呢?它的计数单位又是怎样规定的?

  显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五、拓展应用。

  说出几个分数让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

  六、教学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你有哪些收获?

  七、作业布置。

  判断(对的打“√”,错的要“×”)。

  (1)一堆苹果分成4份,每份占这堆苹果的14 ( )

  (2)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57 ( )

  (3)14个19 是914 ( )

  (4)自然数1和单位“1”相同。

  五下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掌握分数单位。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在经历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对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探求,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自己发现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

  师:把两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能用整数表示吗?)

  小结: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数,叫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2、明确目标:

  (1)明确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2)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

  3、预期效果

  出示1/2,关于分数,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分数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名称。)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1、任务呈现

  利用手中的学具表示分数1/4

  (1)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1/4.

  (2)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1/4表示什么意思。

  2、自主学习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

  (1)把一张圆形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圆的1/4.

  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正方形的1/4.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条线段的1/4.

  把4个三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4个三角的1/4.

  把8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8个圆的1/4.

  (2)像一张圆形纸、一张正方形纸等都是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4个三角、8个圆等是一些物体(板书:一些物体)。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3)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

  任务二:

  1、任务呈现

  出示2/3,它表示什么呢?要求每两人一组选择学具,表示2/3.

  2、自主学习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

  (1)把3条金鱼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整体的1/3,2份是这个整体的2/3.

  (2)把6把牙刷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份是这个整体的2/3.

  (3)把9朵花看成单位“1” ,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份是单位“1”的2/3.

  师:谁来说说什么叫分数?

  把单位“ 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任务三:

  1、任务呈现:

  (1)出示1/(),这是分数吗?请你把它填一个分母变成几分之一。

  (2)每个同学都有12朵花,请你们涂上颜色来表示它的几分之一。

  2、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

  (1)把12朵花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部分是这个整体的1/2.

  (2)把12朵花平均分成3份,涂色的部分是这个整体的1/3.

  (3)把12朵花平均分成4份,涂色的部分是单位“1”的1/4.

  (4)把12朵花平均分成6份,涂色的部分是单位“1”的1/6.

  观察这组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2/3的分数单位是1/3.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2、结果反馈

  3、反思总结

  板书设计: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些物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五下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理解单位“1”,掌握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在探索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单位“1”,掌握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法学法

  1、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2、“激趣”教法设计:演示法

  3、“乐学”学法设计: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些都是什么数?(分数)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课件:古时候,没有尺子,他们会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测量石头的长,发现这根石头长三段多一点,这样应该怎么记呢?) 师:测量得不到整数的结果,生活中分东西也有这种情况。

  2、了解分数。(课件)把桌上的东西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样物品每人平均分到多少?

  小结:像刚才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3、日常生活中分数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分数的产生与意义)

  二、学习新课

  (一)分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你能说明四分之一的含义吗? 说一说:每一幅图的四分之一分别表示什么?

  2、小组汇报。 (要求:要指着图来讲,手势比划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用分数来表示。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3、举例说明。 师:(指着板书)把这个圆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它的1/4,那么两份是它的.几分之几?(2/4) 那3份呢?(3/4)

  4、一条1分米(一个计量单位)的线段平均分成5份,其中一份用1/5表示,其中4份用4/5表示。

  5、游戏:说一不二。用适当的数学语言描述所给的情境,描述时只允许用数字“一”,不允许用“二”或比“二”大的数。(大屏幕出示图片,学生回答)

  6、突破单位“1” 课件出示六只熊猫,师提问:6只熊猫能否平均分成若干份,要平均分,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学生在题卡上分别表示出1/6、2/3、1/2

  师:几个苹果、4根香蕉、8个面包都是一些物体。(补充板书)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这个1要用双引号,因为它不单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

  师:谁来举例说说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举例)

  7、生尝试总结分数的意义,课件展示。

  (二)学习分数单位。

  1、3/5 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 分子表示有这样的3份。

  2、根据分数的意义,你能说说这几个分数(2/7 、4/15、11/18、7/100)所表示的意义吗?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子和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就叫做“分数单位”。(板书:分数单位) 2/3、3/4、5/6的分数单位是什么?

  三、练习

  1、课件出示: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对吗?

  2、课件出示:用分数表示下列图中的涂色部分。

  3、课件出示:选择一副图,涂出它的2/5。

  4、猜猜一共有几枝?

  四、小结

  同学们你们学了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下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优秀教案4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45页~46页的内容。有关“分数”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本册教材属于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在三上。本节由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帮助学生比较完整地建立起分数的概念,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二)核心能力

  能借助几何直观理解分数意义,渗透比较、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培养数感。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课前调查,收集“分数产生”的有关资料,了解分数的发展史,知道分数产生的现实原因。

  2.通过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结合实例表示出“一个整体”的,理解单位“1”的含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能利用学具经历创造不同的分数的过程,通过交流、讨论,用自己的话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并说出分子、分母的含义,认识分数单位,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培养数感。

  (四)学习重点

  理解单位“1”的含义及分数的意义。

  (五)学习难点

  突破“一个整体”的教学。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分数的.产生和意义》名师教学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水彩笔,一些物体的图片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课前预习

  收集有关分数产生的资料。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了解分数的产生

  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看,老师这里有一个蛋糕,可以用1来表示,把它平均分给两个同学,可以用2来表示,每位同学能分到多少呢?你想到了哪个数?()说说你的想法。(XXXXXXXXXX)看来,当我们分物时,得不到整数结果的时候,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师:其实在测量的时候也会遇到这种情况。(课件出示)

  师:除了以上这两个例子,我们在计算时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况。

  【出示课件】1XXXXX3=?(0.3XXXXXXXXXX)还可以怎样表示结果你知道吗?

  小结:正是在分物、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所以分数便产生了。【板书课题:分数的产生】

  2.问题探究

  (1)理解分数的意义:

  ①研究一个物体的平均分

  师: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出示)你们认识这个数吗?

  师:会读这个数吗?它的各个部分(分别手指分母、分子、分数线)分别叫什么名字?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学具,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个分数吗?看来大家很有信心!下面大家就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方式,表示出。

  学生动手表示。

  师:表示完的同学可以先和同桌说一说你所表示的。

  反馈交流。

  师:现在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出的?

  学生回报交流。

  ②归纳小结,认识单位“1”。

  师:很好!(用课件在一个画面中分类呈现学生汇报过的几种情况)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同学们的这些作品,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观察、比较,再组内互相交流。

  师:谁想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相同的地方是我们都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的。不同的地方是我们分的东西不同,分的东西的总体的数量也不同。

  师:你们把什么平均分成了4份?

  (把一个图形或者一段绳子,还有一些面包。)

  师:回答得非常好!在这里,我们是把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手指课件)看作了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用来表示。这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师板书: 单位“1”

  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可以把哪些东西看成单位“1”?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学生思考后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看来单位“1”不仅表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和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③认识几分之几

  师:还想找新的吗?现在请大家拿出练习纸,找一找并表示出来。

  学生活后,反馈交流:

  小结:我们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单位“1”的。

  那两份呢?可以怎样表示?()

  师:你还可以找到哪些分数?()

  师:为什么单位“1”相同,表示的分数却各不相同呢?

  师:我们把这8个正方体看成单位“1”,你能找到其他分数吗?请你拿出这张练习纸,先想一想,然后来试着表示出一个分数。(其中的3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小结:看起来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师:除了这些分数,其实还有很多分数存在,比如,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3份就是它的。你能再像这样说几个分数吗?(生举例,师板书)

  ④揭示分数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学习,你能说说什么时候可以用分数表示?

  引导总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1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就是分数的意义

  【板书课题】

  (2)认识分数单位

  师:你会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吗?请完成课本第46页的“做一做”。

  学生完成后汇报。

  师:这里把什么看成单位“1”了?

  (一堆糖果)

  师:像这样,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请你说一说黑板上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并说说它们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学生分别汇报。

  3.巩固练习

  处理课本47页第1--3题。

  4.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结:我们知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三)课时作业

  1.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占整个正方形的。

  答案:

  解析:先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阴影部分占的,所以是。

  【考查目标2、3】

  2.下图中露出的图片是单位“1”的,被遮住的部分是,一共有( )个图片。

  答案:,15个。

  解析:露出部分是,是三个圆片,表示把这堆圆片平均分成6份,1份是3个,5/6表示有这样的5份,所以是15个圆片。【考查目标2、3】

  五下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优秀教案5

  一、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

  教材第61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

  2.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表示。

  3.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理解单位“1”。

  3.突破一个整体的教学。

  四、教具准备

  投影,练习投影片,长方形、圆形纸各一张。

  五、数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举出几个具体的分数。(老师板书)

  根据学生举例的分数,请同学们说出都知道这个分数的什么?如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它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自己的课外知识等。

  老师举例并板书:

  请学生说出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甲:表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吃了其中的1份,可以说吃了这块月饼的。

  学生乙:还可以表示把一根绳子平均剪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

  这根绳子的。

  (二)教学实施

  1.认识单位“1”。

  (1)动手操作。

  老师:如果用图表示,可能你们每人会有不同的表示方法,现在请你动手折一折或画一画来表示。

  学生展示成果。

  (2)老师投影出示图片。

  老师:投影片上的这些图,你能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它的吗?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反馈。

  学生甲:我把4根香蕉看作一个整体,一根香蕉是这个整体的。

  学生乙:把8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两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

  学生丙:我把12个△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是这个整体的。

  学生丁:我把1米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1米的。

  (3)概括总结。

  老师:刚才同学们在表示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甲:都是把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学生乙:我发现有的是把1个图形平均分,有的.是把8个苹果、12个△平均分,还有的是把1米平均分。

  老师:一个图形,一个实物比较好理解,我们把它称为一个物体,那么8个苹果、12个△是由许多单个物体组成的,我们称作一个整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4)举例。

  老师:对于这个整体,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吗?

  学生:这个整体还可以是一筐茄子、一车煤、一个年级的人数、全中国人口等。

  2.概括分数。

  老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单位“1”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整体“1”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

  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分数的例子,那到底什么是分数,你能尝试用文字描述一下吗?

  先引导学生交流:把“谁”平均分?它表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

  学生相互交流补充。

  明确: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板书)

  老师强调必须是平均分。

  (四)思维训练

  说一说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占整个图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师生共同回忆总结。

  五下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优秀教案6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涂一涂等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三、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材料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让学生用这些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表示1/2。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二)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四、教学程序

  (一)展示资料,了解分数的产生

  通过谈话自然引入,让学生通过调查、把自己知道的说给大家听。使学生有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唤醒已知、探究未知

  1、通过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作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一次动手操作理解单位“1”的`含义。

  (1)教师提出:1/2除了可以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还可以表示什么呢?为了便于同学们研究问题,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材料(8颗围棋子、1米长的绳子、一张圆形纸片、一幅熊猫图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用这些学具试着表示1/2。

  (2)集体交流、共享成果

  各组选派代表到实物投影仪前,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及成果。

  (3)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予以突破。

  如:学生用8颗棋子、6只熊猫表示1/2这个分数后,教师出示,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4)引导归纳,通过比较相同与不同,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究,体会、理解单位“1”并结合实际谈单位“1”,体会生活中的单位“1”

  2、再次操作,领悟分数意义

  (1)再次操作,让学生用学具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在操作中让学生体会到同样是这些学具却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数,从而得出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分数也就不同,为概括分数的意义作准备。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引导学生试着概括分数的意义

  (3)阅读课本86页什么叫分数,自学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

  (4)巩固分数的意义和分子分母的含义。

  (三)反馈练习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五下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02-09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03-16

关于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案(精选6篇)07-31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08-01

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07-31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 (6篇)03-17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 6篇03-16

分数产生的意义教学设计09-01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教学反思(通用8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