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月三传统民间习俗

时间:2023-04-22 17:59:21 惠嘉 三月三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广西三月三传统民间习俗

  三月三(壮族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西三月三传统民间习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广西三月三传统民间习俗

  广西三月三传统民间习俗

  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字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三月三主要活动

  包五色糯米饭

  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打扁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文化特征

  壮族三月三具有历史性、传承性、群众性、广泛性、丰富性、系统性、包容性以及创新性等特征。武鸣区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一种传统的文化形态,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地缘、宗教、审美等诸因素和条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婚姻文化)下,成为连接这一人们共同体的一种精神纽带。壮族三月三体现了壮族人民的信仰观念、文化心理、审美理念和生活追求,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壮族的传统文化特征和历史生活风貌。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武鸣区壮族三月三歌圩作为壮民族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壮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民族性、历史性和民间性,是反映武鸣区境内壮乡人民的风土人情、民智民风、婚嫁习俗的文化载体,是壮乡人民追溯历史、回味过去、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武鸣区壮族三月三歌圩承载着壮族先民民俗文化信息,宣传壮族文化底蕴,一定程度上具有传承民族性格,宣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情感,加强民族团结,维持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遗存价值。

  传承状况

  (一)歌圩文化原始生存环境日趋消失

  歌圩文化是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是劳动人民长期辛苦劳作的智慧结晶。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武鸣区被纳入了南宁市的管辖范围。虽给武鸣区带来经济发展机会,但是武鸣区的歌圩文化却逐渐失去了其本身的地位,原始的歌圩环境逐渐变为城市的一部分,使得歌圩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显得格格不入。

  (二)歌圩文化传承方式日渐低微

  壮族歌圩主要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称,时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因此壮族民歌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几乎没有文字记载。在武鸣区内,民歌的传承方式以传统的家庭、师徒、集体传承为主。单纯的口口相传、世代传授的文化传承方式显然不足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由于歌圩文化传承方式的日渐低微,壮族歌圩文化没有得到足够大的普及和推广,仍旧徘徊在小范围内。

  (三) 歌圩文化区域缺乏自我调整

  歌圩文化区域有其特定的歌圩文化内涵,但由于很多文化区域缺乏对本地区民俗文化的了解,将本地区引入不正确的发展道路,缺乏适机地调整而错失了发展本地区歌圩文化的机会。缺乏自我调整的区域文化也是歌圩文化传承困境的原因之一。

  传承人物

  卢超元,男,1948年10月出生,南宁市武鸣区罗波镇布凌村人,壮族三月三中的歌师、仪式专家和活动组织者。1985年代表南宁市参加贵州省布依族“六月六”歌节,曾获得“广西民间歌手”“广西民间歌王”的称号,2001年获得广西歌师奖。2009年6月评选为第二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月三歌圩”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5月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三月三(壮族三月三)代表性传承人。

  李超元,男,壮族,1948年10月出生,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罗波镇布凌村人。2009年被命名为第二批自治区级项目“壮族三月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南宁市武鸣区文化馆获得“三月三(壮族三月三)”项目保护单位资格。三月三(壮族三月三)的传承基地为南宁市武鸣区太平镇庆乐小学。

  2021年11月,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摄制组到武鸣区罗波镇布凌村开展调研和信息采集,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

  社会影响

  活动展览

  2017年4月6日,壮族三月三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举行广西文化发展研讨会。

  2021年4月14日,武鸣区举办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

  2022年3月12日,三月三(壮族三月三)参加2022年第二届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之2022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织绣印染技艺精品展。

  2022年4月3日,在武鸣区明秀园举行2022年南宁市武鸣区“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展示活动。

  文化轶事

  民间传说

  壮族三月三与神话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武鸣区民间传说中,骆越祖神“娅浦”曾豢养过一条叫“特掘”的秃尾蛇,这条蛇后来变成珠江的守护神秃尾龙神。传说“娅浦”在农历三月初三逝世,后来秃尾龙把她葬在大明山上,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秃尾龙都要回到大明山为“娅浦”扫墓,所以骆越后裔都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为“娅浦”举行祭祀典礼并祭扫各家的祖坟。现武鸣区壮族三月三时歌圩开台歌都是先唱龙母的故事。现武鸣地区流行一句俗语:“三月三,龙拜山”。

  历史渊源

  从史书记载的壮族三月三来源于对北方大帝真武神的祭祀,壮族三月三是对中国古代“上巳节”的传承。现“三月三”节日在中原地区逐渐衰落了,而壮族人民在历史中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渗透在壮族三月三节日中,使壮族三月三在民族文化中延续传承。

  中国古代就有“三月三,上巳节”的记载。唐代时期,杜甫在《丽人行》诗中描绘唐朝的风俗写照:“三月三天气新,长安水边多游人。”宋之问在《桂州三月三日》描写了今桂林一带三月三期间的场面:“始安繁华旧风俗,帐饮倾城沸江曲”。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记载:“交阯俗,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駞。男女目成,则女受駞而男婚已定。”飞駞(今绣球),是壮族人公共聚会活动中娱乐传情之常用器物。

  明代邝露所撰《赤雅》“浪花歌”记载:“峒女于春秋时,布花果笙箫于名山,五丝刺同心结,百纽鸳鸯囊。选峒中之少好者,伴峒官之女,名曰天姬队。余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男亦三五群,歌而赴之,相得则唱和竞日,解衣结带,相赠以去。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三月之歌,曰浪花歌。”

  清代陆次云《峒溪纤志》“浪花歌”条记载:“溪峒男女,相歌于正月朔、三月三、八月十五。而三月谓之浪花歌,尤无禁忌。”清代韦丰华撰《廖江竹枝词》里记载:“春风酿暖雨初过,青满平畴绿满坡,试向黄林林外望,三三佳日好花多。胙颁真武喜分将,食罢青精糯米香,忽漫歌声风外起,家家儿女靓新妆。”描绘了今南宁市武鸣区罗波镇一带人们的壮族三月三,共同祭祀、食乌米饭、聚会交友、以歌为媒的场景。清代诗人沈自修在《粤西记俗》里记载:“武缘之俗,三月三日,各以乌米饭(即“青精糯饭”俗称“无色饭”)祀真武。”真武,即玄武,水神名,道教所信奉的神祗之一,即道教神谱中脚踏龟蛇的北方大帝,因北方属水,所以真武帝也被当作水神。

  武鸣区廖江沿岸是旧时壮族三月三的节日场地,当地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群众便汇集此地过节。清光绪年间黄君钜编成的《武缘县图经》记载:“答歌之习,武缘(今武鸣区)仙湖,廖江二处有之,每年三月初一日到初十日,沿江上下,数里之内,士女如云。”但在历史上禁歌的现象屡有发生。《武缘县图经》曾记载,清道光年间,思恩知府李彦章喻令禁歌。当时的禁歌碑就立在歌圩的中心(今武鸣县马头镇小陆村)。民国年间,县府也曾下令禁歌,但歌圩仍盛行如故。

【广西三月三传统民间习俗】相关文章:

广西三月三传统民间习俗04-20

除夕的传统民间习俗11-18

除夕的民间传统习俗01-07

除夕重要的民间传统习俗12-10

春节的传统民间习俗01-04

有关广西三月三的传统习俗04-09

有关春节传统民间习俗11-11

春节的传统民间习俗3篇01-25

除夕的民间习俗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