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时间:2022-02-09 20:20:08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我之前看《走进生命的学问》一书时,书中作者周保松的老师推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我买了一套陀老的文集收藏,近日看完《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确精彩。

  书中我最喜欢两句对白:

  “爱生活甚于爱生活的意义?”

  “一定得这样,像你所说的超越逻辑去爱,一定得超越逻辑,那时我才理解其涵意。”

  这对话里有着某种存在主义的味道。虽然老陀一再痛斥虚无主义,但我认为他所痛斥的是“既然一切虚无则凡事都可为”的逻辑。而在我的认知里虚无是一种生活氛围,是一种理不清因果,找不出方向的混沌处境。一直拒绝承认“生活毫无意义”,也是怕滑入“凡事可为”的不复之地。

  借伊万之口老陀感叹:重要的不是上帝是否存在,而是它“必须”存在,人们会为此造出一个“上帝”。

  老陀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三人身上分别突显了人性的某一面,米嘉的欲望,伊万的理智,阿辽沙的笃信。他也赋予他们一个共同的特质——坦诚,这坦诚尤其指对自己,借由这一特性,即便最惹人厌的米嘉也是让人喜欢的。如果非要对比,最不坦诚的大概是伊万,但我真的好喜欢他,也许是他那种想要笃信“爱”而不能的挣扎让我倍感熟悉。理智从不轻信,当他对阿辽沙慷慨激昂地讲完关于宗教叛逃的长诗,绝望而悲凉,阿辽沙在他嘴唇上轻轻吻了一下。我觉得伊万是羡慕阿辽沙的,因为阿辽沙不必经由撕裂的自我辩论,凭着善良纯真引导而去笃信(现实中,我也是羡慕那些凭着善良纯真而去笃信宗教的朋友)。

  老陀似乎并不认同三兄弟中任何一个,但似乎隐隐的承认了三者存在的合理性。欲望,理智,笃信是人性的一体三面,套用一句俗到不能再俗的话,和谐才是根本,但前提依然是坦诚。

  书的最后一章是伊柳沙的葬礼,在巨石旁,阿辽沙对守护伊柳沙的孩子们说,“记住这一刻,永远不要忘记,当年我们被一种善良而美好的感情联结在一起……关于你们的教育问题人们经常向你们谈起,而某一段从童年时代保留下来的美好而神圣的回忆或许正是最好的教育。不管我们会变得多么狠毒……我这样说只是唯恐我们变成坏人,可我们为什么一定会变成坏人。”

  确实,《卡》这本书带来的哲学思考可以说是非常的震撼和发人深省。陀氏本人被冠以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但我个人认为他更是一个哲学作家、心理学作家、神学作家。《卡》里面伊凡与阿辽沙的长篇对话,佐西马长老的临终回想,米卡的精神冲突,伊凡与魔鬼的对话等篇幅,以及“宗教大法官”和“辩护人演讲”等场景,里面实在有太多的精华值得令人深思和回味的。

  简要回顾一下本书的内容,或者说本书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本书的书名《卡拉马佐夫兄弟》很清楚的说明了本书是围绕了卡拉马佐夫兄弟几人而展开的故事。可能“兄弟”还不足以完全涵盖整卷书的内容,因为老父亲费尔多也是贯穿整卷书的人物。本书描述了旧俄罗斯的一个富有的地主及其三个儿子、包括一个可能是他的私生子之间的故事。

  老父亲费奥多尔是一个完全反面的角色,这一角色在故事最后律师激情的演说中被评价为不可能让他的儿子将他当作父亲来看待。他贪婪、好色、自私,但他本身又是一个悲剧。妻子早早去世,儿子们又不尊重他甚至不爱他,他晚年所爱慕的女子又只是在玩弄他。因着财产的纠纷,他被大儿子冲进家里暴打一顿,最后又被私生子所杀。传统对小说的理解都是讲述诸如“万恶的农奴制下所产生的贪婪、欺诈、压迫的农奴主阶级”,以此来批判沙俄的农奴制。但其实在这个社会之下,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公平,这样的人在封建社会,在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在中国所谓的社会主义社会中,都是比比皆是。我不认为老费奥多尔有多么的可恶,他只是一个悲剧的贪婪者,一个可怜的人。

  大儿子米嘉是一个复杂的人,或者这就是所谓的“卡拉马佐夫”因子。一方面他不惜进取,胡乱花钱,为了女人神魂颠倒;另一方面他又追求高尚。他可以为了素不相识的女人递出三千卢布而不思回报,他可以为了不做一个完全的贼而不肯花掉卡捷的另外的一千五百卢布。米嘉的身上有很多东西值得人思考。他追求爱情时的一无反顾,他维护人格时的坚定不移,他内心深处的怜悯,都值得我们学习。但他的不顾后果,冲动易怒,无视尊长,不学无术等,都是对人的一种警戒。

  二儿子伊万虽然在主要的故事情节和线索中看起来并不是非常的重要。他和父亲没有明显的冲突,但其实故事的悲剧却是他一手造成的。没有他对父亲的私生子的思想灌输和影响,没有他高举的“一切都是可以做的”理念,就不会酿成最后的悲剧。不过伊万透过故事而带来的巨大的影响更多是在情节以外。他在与阿辽沙的谈话时所流露出的思想令人深思。

  他的“小孩子的眼泪与无辜如何能成为上帝和谐国度的肥料”确实令人难以回答。“和谐被估价得太高了,我出不起这样多的钱来购买入场券。所以我赶紧把入场券退还。只要我是诚实的人,就理应退还,越早越好。我现在正是在这样做。我不是不接受上帝阿辽沙,只不过是把入场券恭恭敬敬地退还给他罢了。”伊万就是因为这样不愿意接受上帝,他接受不了为了最后的幸福而出现如此的苦难。

  他的宗教大法官的诗更是本书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神学和哲学思想。在宗教大法官这一篇章中,他以宗教大法官为了给予人类幸福这样一个崇高的目的,而拒绝耶稣基督的再来,拒绝耶稣基督为使人类获得自由的教导。他认为人类的软弱不配拥有真正的自由,人类要服在那可怕的精灵之下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他认为教会的高层真的有像宗教大法官那样,为了人类的幸福而采取欺骗的手段,甚至将再来的耶稣送上火场。

  伊万的信念因着父亲的死而受到冲击。他因此犯上了脑炎,在梦境中魔鬼与他的对话同样非常的精彩。魔鬼只是伊万思想中拒绝上帝、相信一切都可以做的那个信念,是伊万的另一个自己。在两个自己的冲突与辩论中,伊万战胜了自己的另一面,他最后敢于在法庭上宣告是因为自己的默许和影响,使仆人斯灭尔加科夫杀死了父亲。作者用伊万的行动和悲剧去辩驳之前伊万不信上帝,相信一切都可以做的宣告。

  三儿子阿辽沙我倒不知道该如何来回顾他了。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讲到的,关于将阿辽沙作为书中的主人公,他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呢?作者自己也说不上来。因此我的感觉是,阿辽沙就是一个天使,一个将近完美的概念。或者是陀氏将基督的化身植入到阿辽沙身上,使人看不出他的缺点在哪里。但是这样的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或者是很难找到的。阿辽沙可以早早的入修道院修行,他完全的爱着佐西玛长老,深信他的每一句话。他同样的爱着他的父亲费奥多尔,虽然他的哥哥们都不爱父亲,但他依然爱着父亲,听父亲的话。他的爱感染了他的父亲,使费奥多尔这个冷酷的人也会生出爱心来。他爱他的哥哥米嘉,可以为了米嘉东奔西跑,毫无怨言,并深深的为着哥哥与父亲的冲突而担心。他也爱他的二哥伊万,希望能改变伊万的信念,并用他的行为最终使伊万有所改变。他还爱那个可怜的轮椅上的女孩,甚至答应和她结婚。他还爱着那几个孩子,并在孩子们中间广受尊敬。他在整本书中都用爱来履行佐西马长老的教导,或者说履行基督爱的教导。这使我想起佐西马长老的一句话,当你对信仰不够坚定时,用不断的爱去爱人,你就会感受到上帝的存在。

  佐西马长老也是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他同样也是爱的典范。他在临终时的长篇叙述令人印象深刻。关于他个人的经历使人感受到一个曾经是如此暴躁和没有信仰的年轻人最终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修士,这都是上帝的作为。他在讲话中谈到那个因着杀人而饱受心灵痛苦的中年人更是引人深思。这也说明了上帝所给赐人的良心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可以使一个人几十年为了过往的错事而不断谴责自己。虽然可以瞒过自己的妻儿,但却欺瞒不了自己的良心。最后这个中年人宁愿向众人宣告自己的不义,来换取心灵的真正平安。就算最后因此付出生命,他也没有后悔。这正是上帝值入人心中的良心和道德律,使人对罪恶、不义生出抵抗和拒绝。正如康德的墓碑上所刻的',有两样东西令我感到伟大和深不可测,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但尽尽靠道德律是不够的,人们更需要头顶的星空,就是创造天地的上帝,才能真正的使人脱离罪恶和死亡。

  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所描写的每一个人物都如此的细致和生动。除了以上主要的人物以外,书中其他的人物同样也令人深省和回味。卡嘉为了父亲的名誉宁愿牺牲自己的身体,及她和米嘉、伊万之间的敢爱敢恨的感情,令人感动。格露莘卡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令人难以理解。她可以同时玩弄卡拉马佐夫父子二人的感情,为了和等待许久的旧情人相会,而躲避米嘉。但最后却发现她爱的人其实是米嘉,并在米嘉犯罪受审的时候依然陪伴在他身边,也是一个为了爱情勇于付出的可怜的女人。斯乜尔加科夫同样是一个悲剧的人物。他受了伊万的影响又杀死了可能是他亲生父亲的主人,并且策划了一个完美的谋杀和陷害的计划,使米嘉替他承担了杀父的罪名。但最后他却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而自杀,一切都化为虚无。

  最后谈一下那几个小孩子。伊柳沙的悲剧使人禁不住想掉眼泪,多么可怜的一个家庭!他为了父亲的名誉而与小孩子们起冲突,同时因着使一个狗吃了大头针可能死掉而良心受责,最后病倒直到夭折,实在令人心痛。郭立亚是一个有趣的小孩,人小鬼大的他比其他小孩胆大而聪明。可以为了一个赌而卧身铁轨,可以做很多惊心动魄的事。但他终究是一个孩子,在最后他去看望伊柳沙时,才展现了他真正的自我。在人性里面的纯洁的、真正的、无瑕的爱在这里体现出来。虽然他自认有知识有智慧,但他却从心里佩服阿辽沙。可能阿辽沙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样的知识和学问,但他从内心的散发出来的生命力却使每一个和他接触的孩子都深深为之倾倒,毫无保留的听从他的话。阿辽沙最后的讲话中告诉孩子们,不要忘记伊柳沙,也不要相互遗忘。让他们记得要珍惜友情,永远的彼此相爱。

  从这本一千多页的书中,可以读到太多的令人感动、难以忘怀、激动人心、发人深省的文字。而且里面有好多的内容不是只看一遍就可以真正认识的,而是要一次又一次的用心去体会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思想美、感情美、哲学美(尤其是对虚无主义“凡事皆可做”的批判)。可能别人看到的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但在我眼中本书却是一部复杂的思想著作。从这本书中可以感受到人性深处的真善美,让人不断的思考自身的处境,思考人类的意义,思考心灵的跳跃。可能很多思考没有答案,但人就是需要在不断的思考中,破碎自己,从而提升自己。时间和精力的有限使我写这些文字时有些凌乱,不论是形式上或者思想上的。很多内容和人物我都没有展开详细的回顾和探讨。虽然我对伊万的“孩子的眼泪”依旧没有答案,对宗教大法官的理解依然有限,对佐西玛长老的临终绝唱认识不够,但阅读本书已经带给我很多的不可言说的价值,并且我还会一再读它,和作者其它的作品。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相关文章:

卡拉ok赞助策划03-27

《稻盛和夫经营学》的读后感12-25

卡拉ok大赛策划书01-25

别饿坏那匹马读后感02-08

《罪马》读后感15篇01-17

稻盛和夫活法优秀读后感(精选10篇)12-27

《佐贺的超级阿嬷》读后感-六年级01-15

安卡拉的气候特点是什么11-22

五四青年卡拉OK比赛主持词05-05

稻盛和夫名言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