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次韵伯氏长芦寺下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2-11-04 12:42:46 赏析 我要投稿

次韵伯氏长芦寺下原文及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次韵伯氏长芦寺下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风从落帆休,天与大江平。

  僧坊昼亦静,钟磬寒逾清。

  淹留属暇日,植杖数连甍。

  颇与幽子逢,煮茗当酒倾。

  携手霜木末,朱栏见潮生。

  樯移永正县,鸟度建康城。

  薪者得树鸡,羹盂味南烹。

  香秔炊白玉,饱饭愧闲行。

  业祠思归乐,吟弄夕阳明。

  思归诚独乐,薇蕨渐春荣。

  创作背景

  元丰三年(i080)春天,黄庭坚罢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到汴京(今河南开封)改官,得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秋天,他从汴京起程归江南,先回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乡里,然后赴任,一路上写了许多纪游诗。这首诗为途经真州(今江苏仪征)阻风游长芦寺作。

  赏析

  秋天,他从汴京起程归江南,先回洪外分宁(今江西修水)乡里,然后赴任,一路上写了许多纪游诗。这首诗为途经真州(今江苏仪征)阻风游长芦寺作。伯氏,指黄庭坚之兄黄大临,字元明。长芦寺,据《传灯录》记载:“真州长芦崇福禅院祖印禅师,讳智福,江州人。四处住持,胜缘毕集。三十年间,众盈五百。”可见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寺院。这首诗依黄大临的诗韵而作,故称次韵。在《山谷外集》卷八中,有一首题为《外舅孙莘老守苏州留诗斗野亭庚申十月庭坚和》的诗,作于这首诗之前,韵脚也和这首诗相同。喜欢写次韵诗,是黄庭坚诗的特点之一。

  这首诗写长芦寺下所见所遇,抒发了归江南故乡的喜说心情。

  起首四句,概括描写长芦寺外景,笔力雄健而自然。行旅之人对风势、风向往往特别敏感。第一句“风从落帆休”,把这种感受写得极其生动。江上行舟,人们往往从船帆上观察风力大小。此时船落下了帆,风也因帆落而停息。这种写法颇为出人意外。第二句“天与大江平”,极写形势的开阔,放眼远望,水天相连,十分壮观。以上为目之所见;三四句写耳之所闻。“僧坊昼亦静”,僧坊即长芦寺。寺院本是幽静的所在,在深秋季节,即使大白天,也常常寂无声息。不过,也不总是一点声音也没有。“钟磐寒逾清”,长芦寺里传来的钟磐之声,在寒风中,听起来更觉清越。这四句诗写了季节、环境、气氛,看似不费力,却极为精警,起笔不凡。

  接着用移步换形之法写各处景致。“淹留”四句写登高看景。诗人这次游长芦寺,客观原因是风不顺而滞留。在此诗之前,作者写有《阻风入长芦寺》。可见他颇有空暇,心情相当悠闲,所以能细细游赏。他时而拄杖高岗,闲数座座相连的寺院屋顶;时而路逢幽人,煮茶共话。

  接着诗人又换了一个角度,“携手”四句写从高处远望之景。“木末”,树梢。“携手霜木末”,极言立处之高。这句诗是从杜甫《北征》“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句化来。诗人倚栏俯视,看到了江潮上涨,看到了往来于永正县(宋代的真州,在唐代为永正县的白沙镇)江面上的船只;远远望去,连飞越建康(今江苏南京)城的鸟儿也看得见。这四句以极生动之笔,描绘了长芦寺登高眺望的一幅雄阔画面。特别是“潮生”、“墙移”、“鸟度”等词语,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

  “薪者”四句,写山中樵夫采得树鸡(一种生在树上的菌子,可食),引起诗人的一番联想。他想象樵夫把采得的树鸡,回家做成具有南方风味的羹汤,又把白玉般的秔米(即粳米),煮成香啧喷的米饭,一家人美美地饱餐一顿。樵夫一家的做饭、烹羹,其实并非诗人亲眼所见,他依然在长芦寺下山间闲行。但是他却从樵夫为一家人的生计而辛苦操劳,对照自己领着朝廷的'俸禄,顿顿饱饭,还在这里游逛,渐愧之情油然而生。字里行间反映了作者可贵的爱民思想。

  最后四句写听到鸟叫声的感受。突然,草木丛中传来思归乐的啼叫声。思归乐是一种形状如斑鸠的小鸟,暮春时节,鸣声像“不如归去”,人们听到它的叫声,就会起思乡之情。古代诗人专有描写这种鸟的,如唐代元稹在《思归乐》中写道:“山中思归乐,尽作思归鸣。应缘此山路,自古离人征。”白居易在《和〈思归乐〉》中也说:“山中不栖鸟,夜半声嘤嘤。似道东归乐,行人掩泣听。”在离人听来,思归乐的叫声是凄凉的。可是黄庭坚这次归江南顺道回乡,感觉就大不一样了。在诗人耳中,思归乐的叫声不啻一曲动听的歌。思归乐在明亮的夕阳下婉转吟唱,十分悦耳,充满了温情。他在《阻风入长芦寺》诗中也曾流露了这种喜悦心情:“岁寒风落山,故乡喜言旋!”他自1067年(治平四年)登进士第,任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尉,到这次赴太和知县任,中间整整相隔十三年,内心是十分高兴的。

  “丛祠”四句和前面相接,是经过诗人精心构思的。细细寻去,针线极密。由“闲行”而听到“丛祠”(草木茂盛处的土地庙)思归乐的叫声;从“不如归去”的叫声,想到他正在回乡路上,喜上心来;这次回乡已在岁末,不久春天即将来临,那时薇蕨已经长得茂盛,聊能充饥,和前面“饱饭愧闲行”句相呼应。

  清代方东树说:“山谷之妙,起无端,大笔如椽,转折如龙虎,扫弃一切,独提精要之语。每每承接处,中亘万里,不相联属,非寻常意计所及。”(《昭昧詹言》卷十)这首诗正是体现了这一艺术特点。更为可贵的是,这首诗气象“雄远壮阔”,却并不显得作者在用力,可见诗人功力之深厚。

  词句注释

  1.休:停止。

  2.僧坊:即指长芦寺。

  3.逾(yú):更加。

  4.淹留:停留。

  5.暇(xiá)日:空闲之日。

  6.植杖:拄着手杖。

  7.连甍(méng):相连的屋顶。甍,屋顶。

  8.颇:经常。

  9.幽子:幽人。

  10.煮茗(míng):煮茶。

  11.木末:树梢。杜甫《北征》:“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12.朱栏:红色的栏杆。

  13.樯(qiáng):船上的帆。

  14.永正县:即宋代的真州,唐时为永正县的白沙镇。

  15.建康:即今江苏南京。

  16.薪者:樵夫。

  17.树鸡:即楮鸩,一种生于楮树上的菌类,其味似鸡肉。

  18.羹(gēng):汤羹。

  19.南烹:具有南方的风味。

  20.香秔(jīng):一种稻米,即粳米。秔,同粳。

  21.白玉:白色的玉粒。

  22.愧:惭愧。

  23.丛祠(cí):草木丛生的土地祠。

  24.诚:诚然。

  25.薇蕨(wēi jué):一种野菜。[2]

  白话译文

  船上的帆落了下来,似乎风也因为帆落而停息,极目远望,水天相连。

  长芦寺是个幽静的去处,十分安静,寺中传来钟磐之声,在深秋的寒风中听起来更加清越。

  我因风停留在此地,我曾拄着手杖登到高处,从高处细细数着那座座相连的寺院的屋顶。

  我也时常在路上遇到一些山中幽人,与他煮茶共饮,相与闲谈。

  我曾经登上高地,那秋日落霜的树梢都可以顺手牵到;凭栏远望,看那江潮上涨。

  我凭栏远望,看到了往来于永正县江面上的船只,远远看去,连飞越建康城的鸟兑也看得见。

  想那山中的樵夫,把砍柴时采得的树鸡拿回家,做成具有南方风味的羹汤。

  樵夫把白玉粒般的粳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但想到我白领朝廷俸禄,不禁油然而生惭愧之情。

  突然从草木丛生的土地祠传来了思归乐的叫声,在夕阳下吟唱,那叫声是那样的悦耳。

  想到我正在回乡的路上,不禁十分高兴,等我回到家时,薇蕨都该长出,大地一片欣欣向荣。

【次韵伯氏长芦寺下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原文及赏析08-17

《伯兮》原文赏析02-20

伯兮原文及赏析07-21

巷伯原文及赏析07-22

遗爱寺原文及赏析08-25

巷伯原文翻译及赏析02-27

伯夷列传原文及赏析08-21

人月圆·春晚次韵原文及赏析08-22

刘氏善举原文及赏析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