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唐]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原文、注释、赏析

时间:2022-10-17 15:09:43 赏析 我要投稿

[唐]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原文、注释、赏析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首诗借楚汉对峙的古战场遗迹,评论乱世英雄项羽、刘邦的成败,阐述拨乱反正的经验,总结历史规律,具有辩证精神。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原文、注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原文、注释、赏析

  [唐]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赤精斩白帝,叱咤入关中。两龙不并跃,五纬与天同。楚灭无英图,汉兴有成功。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伊昔临广武,连兵决雌雄。分我一杯羹,太皇乃汝翁。战争有古迹,壁垒颓层穹。猛虎啸洞壑,饥鹰鸣秋空。翔云列晓阵,杀气赫长虹。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沉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抚掌黄河曲,嗤嗤阮嗣宗。

  注释:

  1、广武,山名,在今河南荥阳市。上有东西两城,相距约二百步,中隔广武涧。楚汉成皋之战时,刘邦在西城,项羽在东城,隔涧对峙。

  2、鹿,喻指帝位。

  3、项王,指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在《垓下歌》里曾以“力拔山兮气盖世”自诩。

  4、紫电,形容目光锐利有神。双瞳,重瞳,相传项羽每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

  5、赤精,赤帝子,指汉高祖刘邦。赤精斩白帝,传说刘邦起义前,曾趁醉斩杀当道的白蛇。夜间有个老妇在斩蛇的地方哭着说:“我的儿子是白帝子,变成蛇被赤帝子杀了。”

  6、叱咤(chìzhà),发怒声。这里形容威武强大。关中,指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的地方。

  7、两龙,指刘邦、项羽。跃,腾跃。

  8、五纬,即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古人认为五星同出是国家吉祥的征兆。这里是用史书的说法,作为刘邦将要统一天下的象征。

  9、英图,良好的策略。

  10、八极,八方极远之地。这里指天下。

  11、大风,刘邦所作的《大风歌》。

  12、太皇,太上皇,指刘邦的父亲。楚、汉两军在广武对阵,相持数月,刘邦断绝项羽的粮道。项羽军中缺粮,急于一战,便扬言要烹刘邦的父亲。刘邦回答说:“我俩都受命于怀王,约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烹他,就分给我一杯羹吧!”

  13、壁垒,古时军营周围的防御建筑。颓,倒塌。穹,隆起的样子。

  14、翔云,飞云。

  15、赫,赫怒。

  16、拨乱,平定纷乱。豪圣,才德威望出众的人。这里指刘邦。

  17、通,理解。

  18、沉湎,饮酒过度、沉迷的`样子。因阮籍嗜酒,故称。竖子,小子,对人轻蔑的称呼。阮籍登广武战场时叹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19、抚掌,击掌。黄河曲,黄河的弯曲处,指广武山所处的地势。

  20、嗤嗤,愚憨无知的样子。嗣宗,阮籍的字,三国时期魏国诗人,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赏析:

  此诗或是太白自东京游梁园,途径广武,有感而作。诗人登广武山,面对遗迹追怀往事,以豪放的笔调,讴歌了汉高祖刘邦。全诗开篇即徐徐展开一幅楚汉争霸图,汉得天下而楚失之,对于二者优劣得失,作者不预设立场,而是进行了客观理智的分析,字字珠玑,难能可贵。而今诗人回首再望,则徒留荒墟,昔日英雄,早已不见风流,又一春秋矣。诗末对于阮籍给予刘邦的评价,作者大力进行讥讽,认为刘邦拨天下之乱有功,非鄙俗之儒而能知也。

  创作背景

  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诗人游大梁(今河南开封一带)和宋州(州治在今河南商丘)之时,是在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新唐书》本传)之后。

  作者简介

  李白像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唐]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原文、注释、赏析】相关文章: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原文及赏析09-05

[唐]李白《赠从弟冽》原文、注释、赏析10-28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原文、注释、赏析08-24

[唐]李白《丑女来效颦》原文、注释、赏析10-19

[唐]李白《长干行》原文、注释、赏析10-19

吊古战场文原文、注释及赏析10-18

登鹿门山怀古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09

[唐]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原文、注释、赏析10-19

[唐]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