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题苏武诗/别诗·其一》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4-02-19 11:07:15 偲颖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旧题苏武诗/别诗四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旧题苏武诗/别诗四首·其一》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朝代:两汉

  作者:佚名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

  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译文

  兄弟的亲密关系就像树叶长在树枝上,朋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相亲。

  四海之内都是兄弟,谁也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

  何况我们是枝干相连的骨肉兄弟,我和你同出于一个身体。

  从前亲近的如鸳鸯,现在像是居于西方的辰星与居于东方的商星彼此出没不相逢。

  从前总是在一起,现在遥远的像北方的胡人与南方的秦国人。

  在即将离别之际,越发觉得情谊日益亲切。

  麋鹿遇到好草总是嗷嗷呼叫它的同伴一起来吃,它可以用来比喻我宴饮嘉宾的心情。

  我有一樽酒,想赠给远行的兄弟。

  希望你再多留一会酌饮此酒,以叙我们平日的亲爱之意。

  鉴赏

  今人谈古诗,常常会有不同的角度。研究者注意较多的是作品的真伪及本事出处;而一般读者欣赏的则是诗的本身所能带来的审美情趣。例如关于旧题为汉代苏武和李陵的五言诗,就存在这个问题。宋代文豪苏轼因不满《文选》的编选,首先在相传为苏、李的长安送别诗中读出了“江汉”二字,便据以怀疑是后人的伪作。而以博学著称的洪迈,也在《文选》所载李陵《与苏武三首》诗中发现了“盈觞”之“盈”犯了汉惠帝的讳,于是愈坚苏轼之说。后来明清及近代学者顾炎武、钱大昕和梁启超等人也展转相承,于是苏、李诗之伪几成定谳。而今人汪辟疆先生却力排众议,以为《文选》中《苏武诗四首》为别李陵之说起于唐代,“江汉”、“盈觞”也难定二人诗之伪,他主张“与过而疑之,宁过而存之”(《汉魏诗选按语》)。至逯钦立先生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即基本采取了“存之”的态度。不过他采取了一种比较审慎的方式,这就是既不认为是苏、李之作,同时也不认为是“六朝拟作”,而是把这些作品均归入东汉卷,并系之于“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以上是历代学者从考证角度来谈苏、李诗的一些概况,与今天从欣赏角度来读这些作品有所不同。不过,至少有二点是不应忽视的,即《文选》和《古文苑》所传苏武、李陵诗是汉代作品(苏轼亦谓这些诗“非曹、刘以下诸人所能办”),但所写内容又与历史上西汉时苏武与李陵之别无关。这是考据为今天鉴赏这些诗作提供的基本点,读者需注意。

  “骨肉缘枝叶”是《文选》所录《苏武诗四首》中的第一首。这首五言诗抒写兄弟骨肉的离别之情,用笔浑重朴厚,风格淡中见醇,近而犹远。

  诗一开始,作者就用“骨肉”二字直接说出诗中“我”与“远人”之间的特殊关系,然后再以“枝叶”作比喻,进一步暗示和强调这种关系的亲密。按理次句应顺着这层意思往下写,可是诗人却把笔触转向了与“骨肉”不同的另一种关系,这就是人世间亲朋好友间的交往。“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二句继续由此生发,写天下朋友之交都能亲如兄弟,不忍相别。这里诗人巧妙地借知己挚友托出“兄弟”二字与前“骨肉”二字相应,同时又借朋友相别预为后文骨肉之离作陪衬。“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二句紧接进层递进,不仅回映首句,离而复即,而且退而后进,领起下文,其用笔直中有曲,折转顿挫。前人曾谓“况我连枝树’承上四海兄弟,言此密友亲交,尚为兄弟,况真兄弟乎?”(方东树《昭昧詹言》)诗人用意在写兄弟之亲,而先借密友为喻,从而使兄弟之亲更为突出。“昔为”以下四句想象与兄弟相处时和离别后二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前者“常相近”,一如“鸳与鸯”,何其相得;后者别如“参与辰”、“胡与秦”,几多哀愁!在此相处时的亲密无间、形影不离与离别后的相距千里、后会无期,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这四句一前一后两两相对,看似重复拙钝,却也反映出诗人处于人生变故中那种不堪回首、无法预期的复杂心态。

  “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二句既承上而言,说出了兄弟平时相处弥觉珍贵、离别后尤感痛苦的原因,又为下文对临别饯行、樽酒留人的描写预作交代。汉诗转折、联结高妙,浑然一体而不见针迹线痕,于此可悟。然而这二句的好处还不仅见之于它在全诗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以浅显的语言,说出了一种人生中的宝贵体验:这就是当一个人要失去某件东西时,会超乎异常地体会到它的珍贵。人与物的关系是这样,人与人的关系更是这样。诗人正是在离别在即时,充分感受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在为将要远行的亲人饯别时,一再要以酒相赠,以酒留饮,以酒叙情。酒是消愁物,诗人当时的心情和行人当时的心情,都在这种赠别和留饮中表露无余。“鹿鸣”二句系化用《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之意,有兴起和借喻设筵饯别之妙;末四句状写赠别留饮情状,言近意远,词浅味浓。人至临别而以杯酒相赠,愿以此挽留片刻而畅叙平生之亲,此景此情不能不令人唏嘘。后代不少传诵千古的名句,如梁代江淹《别赋》中的“可班荆兮赠恨,唯尊酒兮叙悲”、唐代诗人王维《阳关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所写也正是这种景和这种情。

  作者资料:

  苏武,字子卿。杜陵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希望两家不再打仗,和好如初。

  然而,匈奴却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但与苏武无关。单于逼他投降,给他高官厚禄,而苏武始终不肯屈服。

  单于见诱降没用,于是把苏武关到了一个大地窖里,那时正值寒冬,可苏武穿的还是秋天的衣服,十分单薄。又饿又冷,他饿了就吃两口毡毛,渴了就喝一捧雪水。七天过去了,他竟没有饿死。单于以为有神灵相助,就把他迁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放羊。单于说:“等羊生了小羊时,就放你回去。”可是苏武一查点,发现这些羊全是公羊。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单于还是打的长期监禁苏武的鬼主意,然而苏武却什么也没说。

  一年又一年,苏武的头发和胡子斑白了,旌节上的毛也掉光了,但苏武的心总是像铁石一般坚固。晚上,远方经常传来凄凉的胡笳声,令人心酸。苏武并不是无情无义的人,他每时每刻都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家里,或许白发的老母亲在窗前望着他去的方向,或许美丽的妻子在空屋里正以泪洗面,或许幼小的,不,现在已经长大的儿子在处处打听他的下落,即使心中十分思念,也只能在梦中相见。皇帝驾崩了,匈奴也分成了三个部落,皇帝经常去打听苏武的去向,但单于却谎称苏武死了。皇帝信以为真,不再追究。

  但是,苏武的随从常胜却买通了匈奴,给汉使通风报信。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时,才四十岁。十九年过去了,他已两鬓斑白。苏武回国时,全城的百姓都出来迎接。大家见到衣衫褴褛、老态龙钟的苏武,还拿着一根光秃秃的旌节,大家的眼睛都湿了。

【《旧题苏武诗/别诗·其一》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己亥杂诗其一的原文及赏析02-09

题墨葡萄诗古诗原文及赏析11-18

杂诗·旧山虽在不关身原文及赏析10-20

《马诗》原文及赏析03-30

《昨日诗》《今日诗》《明日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4-12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4

重别李评事王昌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2

杂诗七首·其一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7-31

天保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0-21

薤露诗原文及赏析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