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篇》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3-12-09 00:25:09 春莲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仙人篇》原文及赏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古诗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仙人篇》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仙人篇

  朝代:魏晋

  作者:曹植

  原文:

  仙人揽六箸,对博太山隅。

  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

  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

  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

  韩终与王乔,要我于天衢。

  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

  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

  回驾观紫微,与帝合灵符。

  阊阖正嵯峨,双阙万丈余。

  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

  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

  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潜光养羽翼,进趣且徐徐。

  不见昔轩辕,升龙出鼎湖。

  徘徊九天下,与尔长相须。

  译文

  仙人们把揽着黑白各六枚棋子,悠闲地在泰山一角对博。女神湘娥抚弄着琴瑟,秦穆公之女秦娥吹着笙竽。仙境中,不仅有美妙的音乐,还有美酒珍肴。而尘世中天地何其狭小,不知道哪里才可以安身。仙人韩终与王乔,邀请我来到天上。还没举步就已经行了万里路程,轻轻一跃就登上了太虚仙境。在云端飞腾,天上的风吹着我。回头看到了上帝所居之所紫微,手持神符,让上帝信任自己得以升仙。只见宫门嵯峨,殿高万丈,玉树夹生于道旁,门枢有守门的神兽。驾着轻风游览四海,向东经过王母的居所。俯观五岳之间,人生就如寄居那样无所着落。真希望能够隐居求仙,得道后长出羽翼,得以升天。想着往昔黄帝铸好鼎以后,上天便派龙下来迎接,黄帝就骑着龙升天了。真希望我也如此。在九天中徘徊,希望与黄帝相约在天上。

  注释

  ①六箸:古人博戏用的器具,类似于棋子,共十二枚,黑白各六枚,以此争胜。

  ②太山隅:泰山的一角。

  ③湘娥:湘水女神,一说即帝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

  ④秦女:指秦穆公之女。她嫁给萧史,善吹箫。

  ⑤局:局促,狭小。

  ⑥安所如:到哪里可安身。

  ⑦韩终:人名,传说中古代的仙人。

  ⑧要:与“邀”相通,邀请的意思。

  ⑨天衢:天上的路。

  ⑩紫微:星名,古代人认为上帝所居之地。与帝合灵符:指手持神符,让上帝相信自己得以升仙。扶道生:即夹生在道路旁。白虎:古代神话中为上帝守门的神兽。潜光养羽翼:指隐居求仙,得道后长出羽翼,得以升天。进趣:一作“进趋”,行进的意思。徐徐:安稳的样子。与尔长相须:与黄帝相约在天上。

  简析

  《仙人篇》,杂曲歌辞。这种游仙题材在曹植诗中为数不少,他其实不信神仙,只是借此排解自己受压抑的苦闷。《乐府广题》曰:“秦始皇三十六年,使博士为《仙真人诗》,游行天下,令乐人歌之。”曹植《仙人篇》曰:“仙人揽六箸。”言人生如寄,当养羽翼,徘徊九天,以从韩终、王乔于天衢也。

  文学赏析

  这是曹植的一首游仙诗,写的是他想象中遨游整个仙境的情况。全诗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开头六句,写的是仙境里的日常生活。仙人们有的在太山隅对搏。其中“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二句用语华美,表现出物质生活的丰美,从而更衬托出仙人的雍容闲适和潇洒自在。在描绘仙人世界时,诗人运用了许多神话典故。湘娥、秦女、河伯等,这些典故传说的运用使诗篇更具瑰异色彩。

  第二层是“四海”以下的八句,写的是上天衢、凌太虚的情形。诗人描写神仙世界的美好、自由,原是为了反衬现实的黑暗。故而诗人接下来就说:“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这两句乃是全篇的要旨所在。为了摆脱这狭小的世界,诗人幻想自己与仙人一起在仙境遨游,即“韩终与王乔,要我于天衢。”之后的四句,则是在此基础上描写升天飞行时的轻松与自在。

  第三层是“回驾”以下八句,写观紫薇宫、过王母庐的情形。描写了天宫之巍峨,诗人把最高级的仙境全都游遍了。

  第四层从“俯观”至结尾八句,写在天上俯视人间的感受。诗人于“王母庐”俯视人间,更觉人生短促,如寄居之客。之后,对于现实人生的感慨使得诗人结束了幻想,回到现实中来。现实的一切无从逃避,所以诗人劝人应该“潜光畜羽翼,进趋且徐徐”。诗人在字里行间都隐隐流露出愤恨迫害之情。

  此篇与《飞龙篇》《五游咏》同为游仙诗,但写法与这二者又有所不同。一是略去遇仙、上天过程的描述,直写天界神仙的生活;二是略去神仙赠药和关于药物作用的叙说,诗人对于仙药长寿等等已觉得不在话下。诗以更大的篇幅,更多的笔墨,描绘仙人生活的悠闲自在、多姿多彩,这说明诗人对于仙道的向往已发生变化,主要在求得感情的肆意渲染和意志的充分表达。 [4-5]

  名家点评

  清代学者朱乾:托意仙人,志在养晦待时,意必有圣人如轩辕者,然后出而应之,所谓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较《五游》、《远游》意更远矣。(《乐府正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韦凤娟:在苦闷的禁锢生活中,诗人只能在笔墨间驰骋想象力,在与神仙同游的幻想中让心灵挣脱现实的束缚,翱翔八荒,逍遥云表,借以舒展自己忧愤的心情,以一种曲折的形式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此诗正是曹植游仙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诗意象恢宏,笔调瑰丽,充分展示了诗人“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的精神追求。(《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诗歌卷》)

  运城学院中文系教授孟肇咏:古人云:诗言志。这首诗用大量的篇幅写仙境,真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景!可是透过这壮美欢愉的情景我们却感到孤寂、苦闷,养晦待时正是这首诗的主旋律。所以说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似更为合适。这首诗明显的艺术特色是继承了楚辞的奇伟瑰丽和深沉悲壮的风格,又不失汉乐府民歌的通俗化,其叙事的连贯,写景的铺陈,无不显出这是生长在民歌沃土上的一朵奇葩。当然,经过才高八斗的曹植巨笔的渲染就更显得词采华茂,神韵飞扬了。(《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

  作者介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在山东聊城市莘县人,一说生于山东菏泽市鄄城。191年(初平二年)曹操为东郡太守,治所在东武阳(今聊城市莘县朝城镇),眷属随之,192年曹植就出生在这里。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三国时期曹魏黄初年间(220—226年)。其时曹丕用严峻法律,派遣监国官吏控制诸生行动,而且颁布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的规定。曹植名为王爵,却寄地千里之外土地贫脊的藩国,过着“块然独处,左右惟仆隶,所对唯妻子”的孤寂生活(见《求存问亲戚疏》),并时时受监国官吏的监视,过恶日闻。在这种处境下,道教所宣扬的神仙世界自然就很为他所憧憬。这首诗就是诗人描述神仙世界作的一首游仙诗。诗人追求神仙世界,实际上是为了追求一个更辽廓更自由的彼岸世界,从而表达他对现实的不满。

【《仙人篇》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金铜仙人辞汉歌原文及赏析02-14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原文及赏析08-08

《酌》原文及赏析10-24

《羔羊》原文及赏析11-11

《别离》原文及赏析10-26

南湖原文及赏析08-19

硕鼠原文及赏析07-29

蓼莪原文及赏析10-14

咏史原文及赏析10-10

玄鸟原文及赏析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