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淮民谣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1-08-20 12:11:24 赏析 我要投稿

淮民谣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东府买舟船,西府买器械。

  问侬欲何为,团结山水寨。

  寨长过我庐,意气甚雄粗。

  青衫两承局,暮夜连勾呼。

  勾呼且未已,椎剥到鸡豕。

  供应稍不如,向前受笞箠。

  驱东复驱西,弃却锄与犁。

  无钱买刀剑,典尽浑家衣。

  去年江南荒,趁熟过江北。

  江北不可往,江南归未得。

  父母生我时,教我学耕桑。

  不识官府严,安能事戎行。

  执枪不解刺,执弓不能射。

  团结我何为,徒劳定无益。

  流离重流离,忍冻复忍饥。

  谁谓天地宽,一身无所依。

  淮南丧乱后,安集亦未久。

  死者积如麻,生者能几口。

  荒村日西斜,破屋两三家。

  抚摩力不足,将奈此扰何。

  译文

  东府购买了船只,西府购买了器械。

  要问他们买这些干什么?是为了组建山水寨。

  寨长经过我的家,盛气凌人,态度粗暴。

  两个穿着青衣的公差,在黑夜里还忙着来拉人,大呼小叫。

  呼叫声没落,就催着杀鸡宰猪。

  供应稍不如意,马上就被鞭打侮辱。

  做了乡兵被东驱西赶,没时间种田,田园都已荒芜。

  家中拿不出钱买刀剑,只好当尽妻子的衣服。

  去年江南受了灾荒,逃荒到了江北。

  在江北没法活命,回江南也没有生路。

  父母生下了我,教我种田养桑;

  从来不知道官府的规矩,怎能够当兵打仗?

  拿着枪不知道怎样刺,拿起弓射不准目标。

  拉我来当兵干什么,只是白白劳民,毫无益处。

  逃到了东边又逃往西边,忍受着寒冷又忍受着饥饿。

  谁说天高地广?我居然没块地方安身立足!

  淮南自从经过战乱,人民回归家园,安定不久。

  死去的人如麻数也数不清,生存的又有几口?

  荒芜的村庄斜阳西照,只见到破败的农家没有几户。

  他们没有力量医好战争的创伤,对这番扰害又怎能承受?

  注释

  东府、西府:泛指掌管地方武装的官府。

  问侬:犹言借问。

  何为:干什么,做什么。

  团结:组织。

  山水寨:即乡兵。宋兵制,官军之外有乡兵,选自百姓或自己应募,就地组织起来,作为防守部队。

  寨长:指乡兵首领。

  意气:精神;神色。

  雄粗:雄豪、粗野。

  承局:公差。

  勾呼:点名传唤。

  椎剥:谓残酷搜刮。

  供应:伺候,听候使唤。

  不如:不如意

  笞箠(chīchuí):用鞭杖或竹板打。

  浑家:妻子。也可作全家解。

  趁熟:到未遭灾荒的地方去乞讨谋生。黄震《日抄》:“浙人乡谈……盖谓荒处之人于熟处趁求也。”

  耕桑:种田与养蚕。亦泛指从事农业。

  戎行:当兵打仗。

  不解:不知道。

  “谁谓”句:用孟郊《赠别崔纯亮》:“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

  安集:安定、聚集。

  抚摩:抚慰、体惜。

  力不给:力量不够。

  将奈此扰何:奈何,对付。此处意谓人民如何对付得了这种扰害。

  赏析:

  这首诗的起首两句,描写的是当时情景。第三句是一问,第四句是一答,将诗的主题表现出来。宋代兵制,官军之外,尚有乡兵。诗中所说的山水寨,即当时淮南的一种地方武装。这种组织,对于抗击金兵,起过一些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许多骚扰危害,此诗所揭露的就是这种弊病。

  自“寨长过我庐”起,直至下面“一身无所依”,全是一个流离失所的难民的自述,具体描写了所受之苦。“寨长过我庐”一下八句,写抽丁时寨长粗暴傲慢,公差吆喝呼唤,乡人忙着杀鸡宰猪,如果供应稍有不合意之处,便会立即遭到一阵鞭打。这种敲诈勒索的情景,在古诗中常可看到。但即使这样,当地的人们还是难逃被征入伍的命运。“驱东复驱西”一下四句,写抽丁后之苦楚:既已应征,就是兵,而非农了,故整年被东驱西赶,疲于戎事,把农事全荒废了。但这兵又是乡兵,只有义务,没有薪饷,甚至连买刀剑之钱,也要自己承担。一个农民,不耕作,肯定没钱。为了买刀置剑,甚至于把妻子的衣服当光,由此更见山水寨扰民之烈。这种典衣卖地的`情景,在古诗中也常可看到,此诗可注意的是尤袤揭示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官府不许人民务农,驱使他们从事戎行;另一方面官府又不承担任何责任,连军备开支也要他们自己承担——好比“既要马跑,又不供草”。组织山水寨,原是为了抗金保民,现反驱民于死地,那又要它就没什么用了。尤袤把这个矛盾深刻地揭示出来,也就揭露了当时一批官吏豪强,借建寨抗金为名,行夺民肥私之实的真相。这个矛盾在当时是没法解决的,百姓既在淮南无法为生,那又为何不远走高飞,而坐以待毙呢?“去年江南荒”一下四句,就对此作了回答,将诗意拓宽,由“团结山水寨”的扰民,进而言整个社会的不安。诗中所描写的这个淮民原居江南,因逃荒来到江北。江北以兵乱不能安生,江南因灾荒同样没有活路。这天灾人祸齐之,百姓流离、无家可归的情景,跃然纸上。

  “父母生我时”一下八句,言当地百姓本是农家子弟,只习耕田种桑,连官府规矩都不懂,是不能当兵打仗的。把这样的人召集起来,不加训练,连武器都不会使,也是没有用的。这是十分明显的事实,那些官吏、寨长也是看到的,明白的。事实上即使他们看到,也无动于衷,因为对不少人来说,组织山水寨,一方面是欺蒙上司,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趁机勒索,至于这支队伍究竟有多少战斗力,原非其所考虑之事。这就进一步揭露了建立这种山水寨徒劳百姓、无补于事的实质。“流离重流离”一下四句,和上面“驱东复驱西”以下八句呼应。想那唐代孟郊一生潦倒,难免冻馁,也尝作诗:“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别崔纯亮》)可如今这淮民惨苦之状,更甚于孟郊,颠沛流离,饥寒交迫,茫茫天地,竟无容身之所。残酷的现实,终于迫使诗中这个淮民发出了这样的愤激之言:“谁谓天地宽,一身无所依!”

  结尾紧接上面官吏之言,针对当时形式,围绕诗的主题,抒发自己的感慨和议论。自“淮南丧乱后”以下,为作者戒辞,言淮南已经丧乱,安定未久,人口稀少,村落荒凉,用具体的描述,道出了“死者积如麻,生者能几口,”这样的慨叹。对此,官府原应加以安抚、救济才是。但如今官府无力救济,反加以扰民,百姓是受不了的。在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民不堪其扰了!即“抚摩力不给,将奈此扰何!”尤袤此诗为民请命,也在结句中明白地表现出来。

【淮民谣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淮村兵后的原文及赏析10-27

淮中晚泊犊头的原文及赏析12-23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原文及赏析10-16

佳人原文及赏析08-22

别离原文及赏析12-13

南湖原文及赏析11-19

《乌衣巷》原文及赏析11-19

出关原文及赏析11-19

《别离》原文及赏析11-19

《般》原文及赏析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