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别离原文赏析

时间:2021-03-13 10:33:18 赏析 我要投稿

别离原文赏析

别离原文赏析1

  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至此肠断彼心绝。

  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

  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

  古诗简介

  《久别离》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前两句用两个七字句说久别之事,引出夫妻思恋之苦的原因,接着忽用两个五字句,道出主人公的失落,且以“况”字领起,带来节奏之变,表现了感情忽起波澜的特点。此外,诗中连说“去年寄书”、“今年寄书”的话语方式、如同口语的句子,以及祈求东风的做法,都与词、曲、民歌有相似处。全诗行文全用夫君自述口吻,表达久别女子思夫之情。

  翻译/译文

  自从分别以后,不知几个春天没有回家了,又是个温暖的春日,隔窗望去,樱桃花已经开放了。这时远方又有书信传来,开启后不禁让人嗟叹不已。至此伤心肠断,悲痛欲绝。女子头发浓密如云,因为她愁绪万千,像旋风吹动雪花那样绵绵不断,她实在懒得梳理。去年寄书回来,就说要回来了;今年寄书重新诉说将要归来之意。东风啊,你捎去女子的思念,使他早些归来吧。等待他归来他却迟迟未归,实在是百无聊赖,只见满地落花堆积,青苔蔓延整个台阶。

  注释

  五见:即指五年。

  锦字书:用苏蕙织锦字回文书事。见《晋书·列女传》。详见《乌夜啼》注。使人嗟,一作令人嗟。

  缄:信封。

  至此肠断彼心绝:宋本作”此肠断,彼心绝“。

  梳结:宋本作”揽结“。

  回飚:旋风。

  阳台:地址有二:一在今四川巫山县北,一在今湖北汉川县南。阳台喻指男女欢愉之处。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东风兮东风:宋本作“胡为乎东风”。

  行云:喻游子,思妇所思之人。

  赏析/鉴赏

  首句开门见山,直抒别情:“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花开花落,已历五载,丈夫仍然没有归来,面对玉窗花色,曲折地表达女主人公注意于花开花落,感伤青春易失的情怀。“况有”,将诗意递进一层;她打开丈夫的来书,不禁肠为之断。“彼心绝",说明丈夫已绝意还家,“愁如回飚乱白雪“,借雪花在旋风中上下飞舞的景象,比喻女主人公愁绪纷乱的心境,真切可感。

  诗写至此,人物情感已达高潮,诗意大体也已讲完,本可在此终篇,但作者笔峰所至,又生曲折,将人物内心活动向纵深引进:“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阳台”,本为楚王遇巫山神女的处所,这里一语双关,既代指丈夫所居之地,也隐含丈夫现在另有新欢之意。因另有新欢,故“彼心绝“,然纵令他心已绝,做妻子的仍然盼望丈夫能心回意转,所以她去年寄书,今年又寄书,寄书不行,更寄意于东风,将那如行云般无定性的负心丈夫给吹回来。这四句诗,宛如登山之阶,一步一进,将思妇的一片痴情表露无遗。

  结尾二句与开篇二句相呼应,点明从花开到花落,女主人公又盼望了一个春天,却始终没有见到丈夫的踪影,自然界留给她的,只有那”落花寂寂委青苔“的一片暮春惨景。

  这首诗写思妇之情,缠绵婉转,步步深入,加上和谐舒畅的音节,错落有致的句式,一唱三叹,极富艺术感染力。

别离原文赏析2

  久别离

  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至此肠断彼心绝。

  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

  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

  翻译:

  自从分别以后,不知几个春天没有回家了,又是个温暖的春日,隔窗望去,樱桃花已经开放了。

  这时远方又有书信传来,开启后不禁让人嗟叹不已。 至此伤心肠断,悲痛欲绝。

  女子头发浓密如云,因为她愁绪万千,像旋风吹动雪花那样绵绵不断,她实在懒得梳理。

  去年寄书回来,就说要回来了;今年寄书重新诉说将要归来之意。

  东风啊,你捎去女子的思念,使他早些归来吧。

  等待他归来他却迟迟未归,实在是百无聊赖,只见满地落花堆积,青苔蔓延整个台阶。

  久别离赏析

  《久别离》,乐府《杂曲歌辞》。李白这首诗写的是女子等待久离不归的丈夫早日归来,以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别离原文赏析3

  原文: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诗词赏析:

  离情别思就象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变换,我内心的忧愁更加滋长。

  古代有山川,也有孤舟。

  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速度,因此会加倍生人的离愁别虚。

  (火车、轮船)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即使有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

  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荡漾。

  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别离原文赏析4

  原文:

  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至此肠断彼心绝,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飚乱白雪。

  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摧。

  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

  诗词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直抒别情:“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花开花落,已历五载,丈夫仍然没有归来,面对玉窗花色,曲折地表达女主人公注意于花开花落,感伤青春易失的情怀。“况有”,将诗意递进一层;她打开丈夫的来书,不禁肠为之断。“彼心绝",说明丈夫已绝意还家,“愁如回飚乱白雪“,借雪花在旋风中上下飞舞的景象,比喻女主人公愁绪纷乱的心境,真切可感。

  诗写至此,人物情感已达高潮,诗意大体也已讲完,本可在此终篇,但作者笔峰所至,又生曲折,将人物内心活动向纵深引进:“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阳台”,本为楚襄王遇巫山神女的处所,这里一语双关,既代指丈夫所居之地,也隐含丈夫现在另有新欢之意。因另有新欢,故“彼心绝“,然纵令他心已绝,做妻子的仍然盼望丈夫能心回意转,所以她去年寄书,今年又寄书,寄书不行,更寄意于东风,将那如行云般无定性的负心丈夫给吹回来。这四句诗,宛如登山之阶,一步一进,将思妇的一片痴情表露无遗。

  结尾二句与开篇二句相呼应,点明从花开到花落,女主人公又盼望了一个春天,却始终没有见到丈夫的踪影,自然界留给她的,只有那”落花寂寂委青苔“的一片暮春惨景。

  这首诗写思妇之情,缠绵婉转,步步深入,加上和谐舒畅的音节,错落有致的句式,一唱三叹,极富艺术感染力。

别离原文赏析5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

  云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言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远别离注释

  ⑴《远别离》,乐府“别离”十九曲之一,多写悲伤离别之事。

  ⑵皇英,指娥皇、女英,相传是尧的女儿,舜的妃子。舜南巡,两妃随行,溺死于湘江,世称湘君。她们的神魂游于洞庭之南,并出没于潇湘之滨。见《水经注》。

  ⑶乃,就。

  ⑷潇湘,湘水中游与潇水合流处。这里作湘江的别称。

  ⑸“海水”两句意为:谁人不说这次分离的痛苦,象海水那样的深不见底!

  ⑹惨惨,暗淡无光。冥,阴晦的样子。两句意为:日光暗淡,乌云密布;猩猩在烟云中悲鸣,鬼怪在阴雨中长啸。这是比喻当时政治黑暗。

  ⑺纵,即使。补,益处。皇穹,天。这里喻指唐玄宗。窃恐,私自以为。照,明察。凭凭,盛大的意思。雷凭凭,形容雷声响而又接连不断。这三句意为:我即使向唐玄宗进谏,又有什么补益?恐怕他不会了解我的忠诚,以至雷公也将要为我大鸣不平。

  ⑻禅,禅让,以帝位让人。这句是“尧当之亦禅舜,舜当之亦禅禹”的意思。

  ⑼“君失臣”两句意为:帝王失掉了贤臣,犹如龙变成鱼;奸臣窃取了大权,就像老鼠变成猛虎。

  ⑽或云,有人说。幽囚,囚禁。尧幽囚,传说尧因德衰,曾被舜关押,父子不得相见。舜野死,传说舜巡视时死在苍梧。这两句,作者借用古代传说,暗示当时权柄下移,藩镇割据,唐王朝有覆灭的危险。

  ⑾九疑,即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因九个山峰联绵相似,不易辨别,故又称九疑山。相传舜死后葬于此地。重瞳,指舜。相传舜的两眼各有两个瞳仁。两句意为:九疑山的峰峦联绵相似,舜的坟墓究竟在哪儿呢?

  ⑿帝子,指娥皇、女英。传说舜死后,二妃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上呈现出斑纹。见《述异记》。这两句意为:两妃哭泣于翠竹之间,自投于湘江,随波一去不返。

  ⒀“恸哭”四句意为:两妃远望着苍梧山,大声痛哭,泪水不断洒落在湘竹上。除非苍梧山崩裂,湘水断流,竹上的泪痕才会消灭。

  远别离的诗意/远别离的意思

  远远的别离,古代有舜皇的两个女儿,在洞庭的南边,潇湘的水边。

  海水直接流下万里深远,谁不说这离别之苦。

  太阳光惨淡云朵昏昧飘渺,猩猩在烟云中啼叫鬼魅长啸雨中。

  我就是说什么又有什么用处?

  惟恐皇天不能照看到我的忠诚不二。惊雷阵阵像要怒吼。

  尧舜遇到也要把君位禅让给大禹。君主失去臣子苍龙变为游鱼,权力归于臣子老鼠变为猛虎。

  有人说唐尧被偷偷囚禁,虞舜死在荒野。

  九嶷山连绵都很相像,虞舜的孤独之坟。

  舜皇之女在绿云间哭泣,随着风波逝去没有会还。

  恸哭中远远望去,看到苍梧的绵绵山峦。

  苍梧山崩塌湘水流绝,湘竹上的泪啊就可以断灭了。

  远别离赏析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帝尧曾经将两个女儿(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嫁给舜。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这个传说,使得潇湘洞庭一带似乎几千年来一直被悲剧气氛笼罩着,“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一提到这些诗句,人们心理上都会被唤起一种凄迷的感受。那流不尽的清清的潇湘之水,那浩淼的洞庭,那似乎经常出没在潇湘云水间的两位帝子,那被她们眼泪所染成的斑竹,都会一一浮现在脑海里。所以,诗人在点出潇湘、二妃之后发问:“谁人不言此离苦?”就立即能获得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接着,承接上文渲染潇湘一带的景物:太阳惨淡无光,云天晦暗,猩猩在烟雨中啼叫,鬼魅在呼唤着风雨。但接以“我纵言之将何补”一句,却又让人感到不是单纯写景了。阴云蔽日,那“日惨惨兮云冥冥”,不象是说皇帝昏聩、政局阴暗吗?“猩猩啼烟兮鬼啸雨”,不正象大风暴到来之前的群魔乱舞吗?而对于这一切,一个连一官半职都没有的诗人,即使说了,又何补于世,有谁能听得进去呢?既然“日惨惨”、“云冥冥”,那末朝廷又怎么能区分忠奸呢?所以诗人接着写道:我觉得皇天恐怕不能照察我的忠心,相反,雷声殷殷,又响又密,好象正在对我发怒呢。这雷声显然是指朝廷上某些有权势的人的威吓,但与上面“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相呼应,又象是仍然在写潇湘洞庭一带风雨到来前的景象,使人不觉其确指现实。

  “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这段议论性很强,很象在追述造成别离的原因:奸邪当道,国运堪忧。君主用臣如果失当,大权旁落,就会象龙化为可怜的鱼类,而把权力窃取到手的野心家,则会象鼠一样变成吃人的猛虎。当此之际,就是尧亦得禅舜,舜亦得禅禹。不要以为我的话是危言耸听、亵渎人们心目中神圣的上古三代,证之典籍,确有尧被秘密囚禁,舜野死蛮荒之说啊。《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载:尧年老德衰为舜所囚。《国语·鲁语》:“舜勤民事而野死。”由于忧念国事,诗人观察历史自然别具一副眼光:尧幽囚、舜野死之说,大概都与失权有关吧?“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舜的眼珠有两个瞳孔,人称重华。传说他死在湘南的九嶷山,但九座山峰联绵相似,究竟何处是重华的葬身之地呢?称舜墓为“孤坟”,并且叹息死后连坟地都不能为后人确切知道,更显凄凉。不是死得暧昧,何至如此呢!娥皇、女英二位帝子,在绿云般的丛竹间哭泣,哭声随风波远逝,去而无应。“见苍梧之深山”,着一“深”字,令人可以想象群山迷茫,即使二妃远望也不知其所,这就把悲剧更加深了一步。“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斑竹上的泪痕,乃二妃所洒,苍梧山应该是不会有崩倒之日,湘水也不会有涸绝之时,二妃的眼泪又岂有止期?这个悲剧实在是太深了!

  诗所写的是二妃的别离,但“我纵言之将何补”一类话,分明显出诗人是对现实政治有所感而发的。所谓“君失臣”、“权归臣”是天宝后期政治危机中突出的标志,并且是李白当时心中最为忧念的一端。元代萧士S认为玄宗晚年贪图享乐,荒废朝政,把政事交给李林甫、杨国忠,边防交给安禄山、哥舒翰,“太白熟观时事,欲言则惧祸及己,不得已而形之诗,聊以致其爱君忧国之志。所谓皇英之事,特借指耳。”这种说法是可信的。李白之所以要危言尧舜之事,意思大概是要强调人君如果失权,即使是圣哲也难保社稷妻子。后来在马嵬事变中,玄宗和杨贵妃演出一场远别离的惨剧,可以说是正好被李白言中了。

  诗写得迷离惝恍,但又不乏要把迷阵挑开一点缝隙的笔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这些话很象他在《梁甫吟》中所说的“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轰震天鼓。……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不过,《梁甫吟》是直说,而《远别离》中的这几句隐隐呈现在重重迷雾之中,一方面起着点醒读者的作用,一方面又是在述及造成远别离的原因时,自然地带出的。诗仍以叙述二妃别离之苦开始,以二妃恸哭远望终结,让悲剧故事笼括全篇,保持了艺术上的完整性。

  诗人是明明有许多话急于要讲的。但他知道即使是把喉咙喊破了,也决不会使唐玄宗醒悟,真是“言之何补”!况且诗人自己也心绪如麻,不想说,但又不忍不说。因此,写诗的时候不免若断若续,似吞似吐。范Z说:“此篇最有楚人风。所贵乎楚言者,断如复断,乱如复乱,而辞意反复行于其间者,实未尝断而乱也;使人一唱三叹,而有遗音。”(据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转引)这是很精到的见解。诗人把他的情绪,采用楚歌和骚体的手法表现出来,使得断和续、吞和吐、隐和显,消魂般的凄迷和预言式的清醒,紧紧结合在一起,构成深邃的意境和强大的艺术魅力。

  远别离的作者——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别离原文赏析6

  原文:

  暗水通潮,痴云阁雨,微阴不散重城。留得枯荷,奈他先作离声。清歌欲遏行云住,露春纤、并坐调笙。莫多情,第一难忘,席上轻盈。

  天涯我是飘零惯,任飞花无定,相送人行。见说兰舟,明朝也泊长亭。门前记取垂杨树,只藏他、三两秋莺。一程程,愁水愁风,不要人听。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此词不同于其他送别之作的地方是:男女主人公均将离开他们一起生活过的地方。词开笔先渲染送别时的景色,接着叙写别筵上侑歌行酒,貌似欢乐,其实笼罩着浓浓的离愁。过片自我宽慰,谓“我已习惯于飘零,人生离合已不在话下”。然而一旦想起佳人明朝也将离去,便一时悲不自胜。只觉愁水愁风,更增凄恻耳。

别离原文赏析7

  杂曲歌辞·古别离

  [唐] 聂夷中

  欲别牵郎衣,问郎游何处。不恨归日迟,莫向临邛去。

  作品赏析

  【注释】:

  这首小诗,情真意蕴,质朴自然。

  开头“欲别”二字,扣题中的“别离”,也为以下人物的言行点明背景。“牵郎衣”的主语自然是诗中的女主人公,有人认为这个动作是表现不忍分别,虽不能说毫无此意,不过从全诗来看,这一动作显然是为了配合语言的,那么它的含意也就不能离开人物语言和说话的背景去理解。她之所以要“牵郎衣”,主要是为了使“欲别”将行的丈夫能停一停,好静静地听一听自己的话;就她自己而言,也从这急切、娇憨的动作中,流露出一种郑重而又亲昵的情态。这一切当然都是为了增强语言的分量、情感的分量,以便引起对方的重视。

  女主人公一边牵着郎衣,一边就开口说话了:“郎今到何处”?在一般情况下,千言万语都该在临别之前说过了,至少也不会等到“欲别”之际才问“到何处”,这似乎令人费解。但是,要联系第四句来看,便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并不是不知“到何处”的问题,而是担心他走到一个“可怕”的去处──“临邛”,那才是她真正急于要说而又一直难于启齿的话。“郎今到何处”,此时此言,看似不得要领,但这个“多余的弯子”,又是多么传神地画出了她此刻心中的慌乱和矛盾啊!

  第三句放开一笔,转到归期。按照常情,该是盼郎早归,迟迟不归岂非“恨”事!然而她却偏说“不恨归来迟”。要体会这个“不恨”,也必须联系第四句──“莫向临邛去”。临邛,即今四川省邛崃县,也就是汉代司马相如在客游中,与卓文君相识相恋之处。这里的“临邛”不必专指,而是用以借喻男子觅得新欢之处,到了这样的地方,对于她来说,岂不更为可恨,更为可怕吗?可见“不恨归来迟”,是以“归来迟”与“临邛去”比较而言。不是根本上对“归迟”而不怨,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之谓。这句诗不是反语,也不是矫情,而是真情,是隐忍着痛苦的真情,是愿以两地相思的痛苦赢得彼此永远相爱的真情。她先这么真诚地让一步,献上一颗深情绵绵之心,最后再道出那难以启齿的希望和请求──“莫向临邛去”!以己之情,动人之情,那该是更能打动对方的吧?情深意挚,用心良苦,诚所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

  诗的前三句拐弯抹角,都是为了引出、衬托第四句,第四句才是“谜底”,才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抓住它方能真正地领会前三句,咀嚼出全诗的情韵。诗人用这种回环婉曲、欲进先退、摇曳生情的笔触,洗练而又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满爱情生活的同时又隐含着忧虑不安的心理,并从这个矛盾之中显示出她的坚贞诚挚、隐忍克制的品格,言少意多,隽永深厚,耐人寻味。它与“不知移旧爱,何处作新恩”(白居易《怨词》);“常恐新声发,坐使故声残”(孟郊《古妾薄命》);“不畏将军成久别,只恐封侯心更移”(薛道衡《豫章行》)等诗句一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可悲的处境,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诗用短促的仄声韵,亦有助于表现人物急切、不安的神情。

别离原文赏析8

  【原文】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译文】

  远别离啊,古时有尧之二女娥皇、女英在洞庭湖之南、潇湘的岸边,在为与舜的远别而恸哭。洞庭、湘水虽有万里之深,也难与此别离之苦相比。她们只哭得白日无光,云黑雾暗,感动得猿揉在烟雾中与之悲啼!鬼神为之哀泣,泪下如雨。现在我提起此事有谁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呢?我的一片忠心恐怕就是皇天也不能鉴照啊。我若说出来,不但此心无人能够理解,还恐怕要由此引起老天的雷霆之怒呢?国君若失去了贤臣的辅佐,就会像神龙化之为凡鱼;奸臣一旦把持了大权,他们就会由老鼠变成猛虎。到了这个份上,就是尧也得让位于舜,舜也得让位于禹。我听说,尧不是禅位于舜的,他是被舜幽囚了起来,不得已才让位于舜的。舜也是死在荒野之外,死得不明不白。结果,他葬在九疑山内,因山中九首皆相似。娥皇和女英连她们丈夫的孤坟也找不到了。于是这两个尧帝的女儿,只好在洞庭湖畔的竹林中痛哭,泪水洒到竹子上,沾上了点点斑痕。最后她们一起投进了湖水,随着风波一去不返。她们一边痛哭,一边遥望着南方的苍梧山,因她们与大舜再也不能见面了,这才是真正的远别离啊。要问她们洒在竹子上的泪痕何时才能灭去,恐怕只有等到苍梧山崩、湘水绝流的时候了。

  【赏析一】

  《远别离》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乐府诗。这首诗通过娥皇、女英二妃和舜帝生离死别的故事,表现远别离的悲哀,并从故事中引出“尧幽囚”、“舜野死”的传说,说明人君失权的后果。“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

  全诗议论、抒情和情景描写穿插得妥帖自然,以娥皇女英事开头,又以其事作结,既保持了结构上的完整性,又令人领略了悲剧式的崇高之美,艺术手法与诗歌主旨并行不悖,体现了李诗行云流水的风格。

  【赏析二】

  诗所写的是二妃的别离,但“我纵言之将何补”一类话,分明显出诗人是对现实政治有所感而发的。所谓“君失臣”、“权归臣”是天宝后期政治危机中突出的标志,并且是李白当时心中最为忧念的一端。元代萧士S认为玄宗晚年贪图享乐,荒废朝政,把政事交给李林甫、杨国忠,边防交给安禄山、哥舒翰,“太白熟观时事,欲言则惧祸及己,不得已而形之诗,聊以致其爱君忧国之志。所谓皇英之事,特借指耳。”这种说法是可信的。

  李白之所以要危言尧舜之事,意思大概是要强调人君如果失权,即使是圣哲也难保社稷妻子。后来在马嵬事变中,玄宗和杨贵妃演出一场远别离的惨剧,可以说是正好被李白言中了。

  【赏析三】

  诗写得迷离惝恍,但又不乏要把迷阵挑开一点缝隙的笔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这些话很像他在《梁甫吟》中所说的“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轰震天鼓。……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不过,《梁甫吟》是直说,而《远别离》中的这几句隐隐呈现在重重迷雾之中,一方面起着点醒读者的作用,一方面又是在述及造成远别离的原因时,自然地带出的。诗仍以叙述二妃别离之苦开始,以二妃恸哭远望终结,让悲剧故事笼括全篇,保持了艺术上的完整性。

  诗人是明明有许多话急于要讲的。但他知道即使是把喉咙喊破了,也决不会使唐玄宗醒悟,真是“言之何补”。况且诗人自己也心绪如麻,不想说,但又不忍不说。因此,写诗的时候不免若断若续,似吞似吐。范Z说:“此篇最有楚人风。所贵乎楚言者,断如复断,乱如复乱,而辞意反复行于其间者,实未尝断而乱也;使人一唱三叹,而有遗音。”(据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转引)诗人把他的情绪,采用楚歌和骚体的手法表现出来,使得断和续、吞和吐、隐和显,消魂般的凄迷和预言式的清醒,紧紧结合在一起,构成深邃的意境和强大的艺术魅力。

  【赏析四】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帝尧曾经将两个女儿(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嫁给舜。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这个传说,使得潇湘洞庭一带似乎几千年来一直被悲剧气氛笼罩着,“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一提到这些诗句,人们心理上都会被唤起一种凄迷的感受。那流不尽的清清的潇湘之水,那浩淼的洞庭,那似乎经常出没在潇湘云水间的两位帝子,那被她们眼泪所染成的斑竹,都会一一浮现在脑海里。所以,诗人在点出潇湘、二妃之后发问:“谁人不言此离苦?”就立即能获得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接着,承接上文渲染潇湘一带的景物:太阳惨淡无光,云天晦暗,猩猩在烟雨中啼叫,鬼魅在呼唤着风雨。但接以“我纵言之将何补”一句,却又让人感到不是单纯写景了。阴云蔽日,那“日惨惨兮云冥冥”,就像是说皇帝昏聩、政局阴暗。“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正像大风暴到来之前的群魔乱舞。而对于这一切,一个连一官半职都没有的诗人,即使说了,也无补于世,没有谁能听得进去。既然“日惨惨”、“云冥冥”,那么朝廷就不能区分忠奸。所以诗人接着写道:我觉得皇天恐怕不能照察我的忠心,相反,雷声殷殷,又响又密,好像正在对我发怒呢。这雷声是指朝廷上某些有权势的人的威吓,但与上面“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相呼应,又像是仍然在写潇湘洞庭一带风雨到来前的景象,使人不觉其确指现实。

  “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这段议论性很强,很像在追述造成别离的原因:奸邪当道,国运堪忧。君主用臣如果失当,大权旁落,就会像龙化为可怜的鱼类,而把权力窃取到手的野心家,则会像鼠一样变成吃人的猛虎。当此之际,就是尧亦得禅舜,舜亦得禅禹。诗人说:不要以为我的话是危言耸听、亵渎人们心目中神圣的上古三代,证之典籍,确有尧被秘密囚禁,舜野死蛮荒之说啊。《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载:尧年老德衰为舜所囚。《国语·鲁语》:“舜勤民事而野死。”由于忧念国事,诗人观察历史自然别具一副眼光:尧幽囚、舜野死之说,大概都与失权有关吧?“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舜的眼珠有两个瞳孔,人称重华。传说他死在湘南的九嶷山,但九座山峰联绵相似,究竟何处是重华的葬身之地呢?称舜墓为“孤坟”,并且叹息死后连坟地都不能为后人确切知道,更显凄凉。不是死得暧昧,不至于如此。娥皇、女英二位帝子,在绿云般的丛竹间哭泣,哭声随风波远逝,去而无应。“见苍梧之深山”,着一“深”字,令人可以想象群山迷茫,即使二妃远望也不知其所,这就把悲剧更加深了一步。“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斑竹上的泪痕,乃二妃所洒,苍梧山应该是不会有崩倒之日,湘水也不会有涸绝之时,二妃的眼泪自然没有止期。这个悲剧实在是太深了。

  【赏析五】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这两句是说,帝王失去权力,就有国家危亡、个人遇害的危险,诗句也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帝王如果用人失当,失掉了忠贞和贤能之臣,犹如龙变成鱼那样可怜;奸臣窃取了大权,就像老鼠变成吃人的猛虎那样可怕。奸邪当道,国运堪忧,即这两句诗的旨意所在。

  所谓“君失臣”、“权归臣”是天宝后期政治危机中的突出标志,是诗人最为忧虑的事。玄宗贪图享乐,荒废朝政,政事交给李林甫、杨国忠,边防交给安禄山、哥舒翰。李白目睹其事,欲言恐祸及己,形诸于诗,强调人君如果失权,难保社稷之安。这两句诗乃讽喻性之议论,言正理端,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别离原文赏析9

  古诗《杂曲歌辞生别离》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食檗不易食梅难,檗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

  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鸡载鸣残月没,征马重嘶行人出。

  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檗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

  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

  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积心劳血气衰,

  未年三十生白发。

  知名民俗学家齐守成表示,将七夕节当成“中国情人节”是对七夕节的一种误读。事实上,“中国情人节”确实有,但不是七夕,而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即“上元节”。

  今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相传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所以,很多人已经把七夕当成了“中国情人节”。但昨日,知名民俗学家齐守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七夕节当成“中国情人节”是对七夕节的一种误读。

  齐守成介绍,“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最早起源于汉代。节俗是晒经书及衣裳,向双星乞愿和穿针乞巧。齐守成认为,如果真要将七夕节赋予一种通俗的叫法儿,应该是“中国女儿节”。齐守成解释,在历史上“七夕”节这一天,未出门的姑娘们一定要手绑彩线,乞求未来像天上的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因此,“七夕节”是古代女孩最重视的节日。在东北地区,七夕节的传统活动就是女孩子们用彩线穿上绣针,比比谁的针线活做得好,同时摆上瓜果贡品,乞求心灵手巧。

  之所以当今社会将七夕节误读为“情人节”,齐守成认为,可能是源于牛郎织女的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

  事实上,“中国情人节”确实有,但不是七夕,而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即“上元节”。齐守成解释,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要点起彩灯、出门赏月、燃放焰火。“在古代,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妇女往往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抛头露面是不守礼节的做法,只有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才能出门逛灯会,少男少女这一天才能互相会面,倾诉爱慕之情。所以,正月十五,才算是真正的中国情人节。”

  齐守成认为,如今很多商家将七夕节当成情人节进行商业炒作,很多青年人把七夕节当成情人节来过,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传统节日的保护,而且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扭曲了。“包括媒体都应该多宣传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对如何过传统节日有个正确的引导。七夕节之所以能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是因为它是有中国特色的节日。我们应该珍惜,千万不能把自己的东西丢了。”

别离原文赏析10

  古别离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古诗简介

  《古别离》是唐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二句写眼前离别时的情景。第三、四句继而写想象中离别后对江南春景的感受。这首诗以景抒愁的寻常比拟,用优美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并做到了色调鲜明,和谐统一。

  翻译/译文

  晴空云淡柳色青如烟,别情难遣散饮酒丰酣。

  手拿着玉鞭指向云外,使人断肠是明媚江南。

  注释

  ⑴毵(sān)毵:柳枝浓密下垂的样子。一作“鬖(sān)鬖”。

  ⑵不那离情酒半酣(hān):为了排遣离情而饮酒到了半醉。不那,无可奈何的意思。那,同奈。

  ⑶玉鞭:精美的马鞭。云外:天外。

  ⑷断肠:指因离愁而断肠。

  赏析/鉴赏

  用美丽的景色与欢快的感情互相衬托,互相点染,这是诗人们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韦庄这首诗却不同,诗人别开生面,用美景衬托离愁,用离愁点染美景。把离愁与美景揉和在一起,使其互相作用,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依依,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解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使满眼春光都好象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酒半酣”三字也下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压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刻的体味。“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三句用“更”字一转,用一“指”字,写出临别时的杨鞭指点动作,使这幅图画更加栩栩如生。四句用“断肠春色在江南”七字,作进一层的`抒写,将要云的江南,春天来得更早,春色也就更加动人,它带给行人的不是欢乐,而是更多的因春色而触动的离愁。写到这里,诗意也就自然突现出来了。

  全诗色调鲜明,音节和谐,语言流畅华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晚唐写景伤别的作品中是较好的一篇。

  《升庵诗话》:“晴烟漠漠柳毵毵······”韦端己送别诗多佳,经诸家选者不载。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李云:结有余恨。

  《唐诗广选》:高廷礼曰:晚唐绝句兴象不同,而声律亦未远。如韦庄《离别》诸篇,尚有盛唐余韵。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扬慎曰:妙品。周珽曰:古色古貌,杂诸王、李,何辨。后二句正是第二句意。与陆鲁望《有别》后联语意相同:陆以留别者言,居人登楼所望,有不堪增愁处;韦以送别者言,行人玉鞭所指,有不胜断肠处。

  《唐诗摘钞》:读此益知王昌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倒叙之妙。常建云“即令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与此同意,此作较饶风韵。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觉字字有情有味,得盛唐余韵。

别离原文赏析11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的诗意:我不怨恨你回来得迟了, 只希望你不要到临邛去。

  出自孟郊《古别离》

  欲别牵郎衣, 郎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 莫向临邛去!

  注释

  古别离:新乐府歌曲名。

  临邛:唐代郡县名,蜀中商业重镇,今四川邛崃。《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的富豪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因私奔相如。故古代诗文多以临邛为花花世界。借喻男子觅得新欢之处。

  翻译:

  我拉着将要离别的丈夫的衣服,

  你今天要到什么地方去呢?

  我不怨恨你回来得迟了,

  只希望你不要到临邛去。

  赏析

  《古别离》

  这首小诗,描写一个女子送别情郎的场景,通过对其动作、语言、心理的刻画,表现出女子的深情与忧虑。全诗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处境——丈夫常年在外游荡,妻子整年空守闺房,好容易迟迟归来,没有多久,又要出门远走。临行时,妻子依依不舍地牵着丈夫的衣服,问他要到哪儿去?我不怪你回来得迟,只希望你记着在家的妻子,不要变心另觅新欢。诗人用回环婉曲、欲进先退、摇曳生情的笔触,洗炼而又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满爱情生活的同时,又隐含着忧虑不安的心理。从这个矛盾中显示出她坚贞诚挚、隐忍克制的品格,言少意多,隽永深厚,耐人寻味。

  首句“牵郎衣”的举动,颇显小女儿娇羞的情态。这个动作是为了使将行的丈夫能稍作停留,体现出女主人公的依依不舍之态。“郎今到何处”句,作轻声发问,问的重点在于深情,而非寻求回答,因为在临别之时,她怎么会还不知道丈夫要去哪里呢?结合最后两句来看,她是因为担心丈夫去临邛,才故意发问。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女主人公在这里作了让步,她不恨丈夫晚归,最希望的就是丈夫不要到临邛去。说是“不恨”其实是反语,盼郎早归是人之常情,如果丈夫迟迟不归,她哪里会不恨呢?然而,对丈夫的深情使她甘愿承受等待的煎熬,甘愿以苦苦的相思来慰藉彼此相恋的真情。因此,她宁愿退步,只希望丈夫不辜负她的等待,“莫向临邛去”。诗的前三句拐弯抹角,都是为了引出最后这句,这句才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归宿。

别离原文赏析12

  原文:

  远别离(苍梧山崩湘水绝)原文: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远别离(苍梧山崩湘水绝)拼音解读:yuǎn bié lí ,gǔ yǒu huáng yīng zhī èr nǚ ,nǎi zài dòng tíng zhī nán ,xiāo xiāng zhī pǔ 。

  hǎi shuǐ zhí xià wàn lǐ shēn ,shuí rén bú yán cǐ lí kǔ ?

  rì cǎn cǎn xī yún míng míng ,xīng xīng tí yān xī guǐ xiào yǔ 。

  wǒ zòng yán zhī jiāng hé bǔ ?

  huáng qióng qiè kǒng bú zhào yú zhī zhōng chéng ,léi píng píng xī yù hǒu nù 。

  yáo shùn dāng zhī yì chán yǔ 。

  jun1 shī chén xī lóng wéi yú ,quán guī chén xī shǔ biàn hǔ 。

  huò yún :yáo yōu qiú ,shùn yě sǐ 。

  jiǔ yí lián mián jiē xiàng sì ,zhòng tóng gū fén jìng hé shì ?

  dì zǐ qì xī lǜ yún jiān ,suí fēng bō xī qù wú hái 。

  tòng kū xī yuǎn wàng ,jiàn cāng wú zhī shēn shān 。

  cāng wú shān bēng xiāng shuǐ jué ,zhú shàng zhī lèi nǎi kě miè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诗词赏析: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帝尧曾经将两个女儿(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嫁给舜。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这个传说,使得潇湘洞庭一带似乎几千年来一直被悲剧气氛笼罩着,“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一提到这些诗句,人们心理上都会被唤起一种凄迷的感受。那流不尽的清清的潇湘之水,那浩淼的洞庭,那似乎经常出没在潇湘云水间的两位帝子,那被她们眼泪所染成的斑竹,都会一一浮现在脑海里。所以,诗人在点出潇湘、二妃之后发问:“谁人不言此离苦?”就立即能获得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接着,承接上文渲染潇湘一带的景物:太阳惨淡无光,云天晦暗,猩猩在烟雨中啼叫,鬼魅在呼唤着风雨。但接以“我纵言之将何补”一句,却又让人感到不是单纯写景了。阴云蔽日,那“日惨惨兮云冥冥”,就像是说皇帝昏聩、政局阴暗。“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正像大风暴到来之前的群魔乱舞。而对于这一切,一个连一官半职都没有的诗人,即使说了,也无补于世,没有谁能听得进去。既然“日惨惨”、“云冥冥”,那么朝廷就不能区分忠奸。所以诗人接着写道:我觉得皇天恐怕不能照察我的忠心,相反,雷声殷殷,又响又密,好像正在对我发怒呢。这雷声是指朝廷上某些有权势的人的威吓,但与上面“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相呼应,又像是仍然在写潇湘洞庭一带风雨到来前的景象,使人不觉其确指现实。

  “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这段议论性很强,很像在追述造成别离的原因:奸邪当道,国运堪忧。君主用臣如果失当,大权旁落,就会像龙化为可怜的鱼类,而把权力窃取到手的野心家,则会像鼠一样变成吃人的猛虎。当此之际,就是尧亦得禅舜,舜亦得禅禹。诗人说:不要以为我的话是危言耸听、亵渎人们心目中神圣的上古三代,证之典籍,确有尧被秘密囚禁,舜野死蛮荒之说啊。《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载:尧年老德衰为舜所囚。《国语·鲁语》:“舜勤民事而野死。”由于忧念国事,诗人观察历史自然别具一副眼光:尧幽囚、舜野死之说,大概都与失权有关吧?“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舜的眼珠有两个瞳孔,人称重华。传说他死在湘南的九嶷山,但九座山峰联绵相似,究竟何处是重华的葬身之地呢?称舜墓为“孤坟”,并且叹息死后连坟地都不能为后人确切知道,更显凄凉。不是死得暧昧,不至于如此。娥皇、女英二位帝子,在绿云般的丛竹间哭泣,哭声随风波远逝,去而无应。“见苍梧之深山”,着一“深”字,令人可以想象群山迷茫,即使二妃远望也不知其所,这就把悲剧更加深了一步。“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斑竹上的泪痕,乃二妃所洒,苍梧山应该是不会有崩倒之日,湘水也不会有涸绝之时,二妃的眼泪自然没有止期。这个悲剧实在是太深了。

  诗所写的是二妃的别离,但“我纵言之将何补”一类话,分明显出诗人是对现实政治有所感而发的。所谓“君失臣”、“权归臣”是天宝后期政治危机中突出的标志,并且是李白当时心中最为忧念的一端。元代萧士赟认为玄宗晚年贪图享乐,荒废朝政,把政事交给李林甫、杨国忠,边防交给安禄山、哥舒翰,“太白熟观时事,欲言则惧祸及己,不得已而形之诗,聊以致其爱君忧国之志。所谓皇英之事,特借指耳。”这种说法是可信的。李白之所以要危言尧舜之事,意思大概是要强调人君如果失权,即使是圣哲也难保社稷妻子。后来在马嵬事变中,玄宗和杨贵妃演出一场远别离的惨剧,可以说是正好被李白言中了。

  诗写得迷离惝恍,但又不乏要把迷阵挑开一点缝隙的笔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这些话很像他在《梁甫吟》中所说的“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轰震天鼓。……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不过,《梁甫吟》是直说,而《远别离》中的这几句隐隐呈现在重重迷雾之中,一方面起着点醒读者的作用,一方面又是在述及造成远别离的原因时,自然地带出的。诗仍以叙述二妃别离之苦开始,以二妃恸哭远望终结,让悲剧故事笼括全篇,保持了艺术上的完整性。

  诗人是明明有许多话急于要讲的。但他知道即使是把喉咙喊破了,也决不会使唐玄宗醒悟,真是“言之何补”。况且诗人自己也心绪如麻,不想说,但又不忍不说。因此,写诗的时候不免若断若续,似吞似吐。范梈说:“此篇最有楚人风。所贵乎楚言者,断如复断,乱如复乱,而辞意反复行于其间者,实未尝断而乱也;使人一唱三叹,而有遗音。”(据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转引)这是很精到的见解。诗人把他的情绪,采用楚歌和骚体的手法表现出来,使得断和续、吞和吐、隐和显,消魂般的凄迷和预言式的清醒,紧紧结合在一起,构成深邃的意境和强大的艺术魅力。

别离原文赏析13

  别离原文

  【别离】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赏析:

  这首诗,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下笔挺拔刚健,调子高昂,一扫送别诗的老套,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坚强刚毅,真有一种“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的气势,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彩笔浓墨描画出大丈夫的壮伟形象。威武潇酒,胸怀开阔,风度不凡,气宇轩昂,仿佛是壮士奔赴战场前的杖剑壮别,充满着豪情。

  颈联运用成语,描述大丈夫的人生观。“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本意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作者在这里形象地体现出壮士为了事业的胜利和理想的实现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颈联如此拓开,有力地烘托出尾联揭示的中心思想。“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尾联两句,总束前文,点明壮士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那么,眼前的离别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叹息。

  此诗以议论为诗,由于诗中的议论充满感情色彩,“带情韵以行”,所以写得生动、鲜明、激昂、雄奇,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别离原文赏析】相关文章:

别离原文及赏析12-13

《别离》原文及赏析11-19

西施原文、赏析11-24

春雨原文、赏析11-22

纳凉原文、赏析10-21

菊花原文、赏析10-19

佳人原文及赏析08-22

南湖原文及赏析11-19

《乌衣巷》原文及赏析11-19

出关原文及赏析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