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鉴赏及赏析

时间:2023-12-16 12:15:13 雪桃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木瓜》鉴赏及赏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木瓜》鉴赏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木瓜》鉴赏及赏析

  《木瓜》

  先秦:佚名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木瓜》译文

  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木瓜》注释

  木瓜: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蔷薇科,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按:今粤桂闽台等地出产的木瓜,全称为番木瓜,供生食,与此处的木瓜非一物。

  琼琚(jū):美玉,下“琼玖”“琼瑶”同。

  匪:非。

  木桃:果名,即楂子,比木瓜小。

  木李:果名,即榠楂,又名木梨。

  《木瓜》赏析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可是论传诵程度还是《木瓜》更高,它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按,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从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这体现了宋代《诗》学废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但这一说法受到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批驳,《诗经通论》云:“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因此诗主旨说法多不同,而“木瓜”作为文学意象也就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象征意义。其中“臣子思报忠于君主”“爱人定情坚于金玉”“友人馈赠礼轻情重”三种意象逐渐成为“木瓜”意象的主流内涵。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翻剥法。”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其他解此诗者似也有此病。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从这一点上说,后来汉代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尽管说的是“投金报玉”。其意义实也与“投木报琼”无异。

  《木瓜》创作背景

  关于《卫风·木瓜》这首先秦古诗的背景,古往今来的解析多有分歧。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主要有七种说法。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作者当是一位青年男子。

  诗词详解:

  春秋时期, 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比较先进,所以自称华夏,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南方是蛮;东边是夷;西边叫戎;北边叫狄。

  有一段时间, 戎狄势力很盛, 他们时不时地侵略一下各诸侯国。当时的卫国国君卫懿公特别喜欢体态美丽、羽毛洁白的鹤,对于鹤极尽奢侈之能事,不仅为鹤加盖华美宫殿, 给鹤封官赏爵,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连卫懿公出游, 也携鹤同行,而且鹤们都有专车接送、专人服侍。总之,一句话,卫懿公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日常工作就是买鹤、赏鹤、指挥喂鹤、带鹤出外游玩,而老百姓生活日趋艰难,他却根本不管不问。卫懿公好鹤荒政、卫国人心离散的消息传到北狄。北狄王正愁手下数万骑兵无猎可狩, 于是有一天,趁卫懿公浩浩荡荡、驾鹤出游之机,带领两万精兵突袭而来。卫懿公闻讯大惊, 连忙组织迎战。可是百姓受够了卫懿公横征暴敛的苦,拒绝出战:“让大王派那些鹤去打仗好了!它们都享受大夫的俸禄,而我们穷得连饭都吃不饱,怎么有力气打仗呢?”无奈之下,卫懿公只好召集少得可怜的近卫军仓促迎战。但是,面对凶悍异常的狄兵,这支部队无异于以卵击石。最后,卫懿公兵败而亡。

  据说此次战役及其惨烈,卫国被屠城灭国, 只剩下 730 人死里逃生。就在此时, 春秋霸主之一的齐桓公,救卫国于危难之中,他把幸存者们安置下来,并联合其他诸侯赶走了北狄。然后, 送给卫国新任国君卫文公良马好车五十乘、 金银美锦三十端, 牛、羊、猪、鸡、狗各三百只;又送了木料五十车用以修建宫殿,还派来三千士兵修筑城墙,以防狄患。

  卫文公对齐桓公感激涕零, 作《木瓜》一首, 为齐恒公霸主歌功颂德。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木瓜,落叶灌木,果似小瓜。古代有以瓜果作为朋友信物的风俗。琼琚、琼

  瑶、琼玖,都是指美玉。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做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做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做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其实,当时的卫国君一穷二白,什么也没有,他就是要表达自己想与齐国永远相好之意。《诗经》中还对此曰:木瓜,美齐恒公也。即以木瓜传齐恒公美名流芳千古。

  《诗经卫风木瓜》中的名句“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后来生发出了一个成语“投木报琼”,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与之相似的是,《诗经·大雅·抑》中“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也生发了一个成语“投桃报李”。有趣的是,论诗文的传诵程度《诗经·卫风·木瓜》明显高出一筹,但成语“投木报琼”的曝光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木瓜》这首诗,句式简单,内容明了。但是古往今来解析其含义的说法居然有七个版本之多。“美齐恒公”之说,只是其中一个版本,今天的人们更相信这是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爱情诗作。

  据《周礼·地官·媒氏》记载:仲春时节,令会男女。每年的二、三月份,春暖花开,周朝掌管婚姻的媒官,都会把未成婚的小伙子和姑娘们聚集在一起举行 party,其情况很类似于现在的相亲大会。若姑娘看上了小伙儿,便用木瓜传递爱慕的心事,只愿君心似我心。如小伙儿同样心仪姑娘,则回应一块随身携带的美玉,以证真情与慎重:此物并非回报,我只想表达与你共结连理的心意。我想你陪我走一段很长的路,那条路叫余生。

  但无论是“美齐恒公”之说,还是“男女相互赠答”之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它不单向我们展现了古代人约会的风情画面,还教会我们要懂得礼尚往来、投桃报李。你赠送给我的是木瓜果子,我回赠给你的美玉,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昂贵得多,所以说它并不仅是一种回赠,而代表了自己对对方情意的珍视。

  我们中国人教人向善,常常讲“善有善报”。教人要知恩图报,常常讲“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其思想源头,大概便来自《木瓜》一诗“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感恩报恩精神吧。

【《木瓜》鉴赏及赏析】相关文章:

《诗经.木瓜》原文翻译及赏析03-13

望木瓜山原文、赏析07-02

《秋思》赏析鉴赏09-15

《燕燕》鉴赏及赏析11-11

《木瓜》诗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4-12

《乌江亭》鉴赏赏析11-18

《钗头凤》赏析鉴赏的内容12-02

《采葛》鉴赏及赏析03-07

《无衣》鉴赏及赏析07-28

《关雎》鉴赏、赏析和解读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