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普天乐·平沙落雁》赏析

时间:2023-11-04 23:45:08 炜玲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吕·普天乐·平沙落雁》赏析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吕·普天乐·平沙落雁》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中吕·普天乐·平沙落雁(稻梁收)

  鲜于必仁

  稻梁收,菰蒲秀。

  山光凝暮,江影涵秋。

  潮平远水宽,天阔孤帆瘦。

  雁阵惊寒埋云岫,下长空飞满沧州。

  西风渡头,斜阳岸口,不尽诗愁。

  【注释】

  平沙落雁:在同一组小令第一首《洞庭秋月》的题下,注明“潇湘八景”。这是其中第五首。

  菰蒲:菰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夏秋间根部生成肥大嫩茎,即可食用的“茭白”。蒲也是水生植物,即苇子,可以编席。菰和蒲都是浅水植物,所以刘得仁《宿宣义池亭》诗说“鸟屿无人迹,菰蒲有鹤翎。”

  岫:峰峦。谢朓《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

  沧州:水边比较开阔的地方。古时常用以指隐士的住地。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

  【赏析】

  这是一片清秋时节江边暮色。稻谷已经黄熟收割完了,水边的菰和蒲正在秀美之时。山光里凝聚着暮色,江水倒映着秋天的景致。江潮平缓沉静,显得秋水格外宽阔;秋空辽远空旷,显得孤帆更加瘦小。雁阵为秋寒所惊扰,穿过山边薄薄的云层,齐整地落在江边开阔的沙滩上。红日冉冉西沉,在微凉的秋风吹拂着的渡口,主人公痴痴地望着,心头荡漾着诗一般的缕缕愁绪。

  这一派秋江暮景,气氛十分宁静,境界十分开阔,宛如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风景画,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主观感受的色彩,萦绕着无限悲秋凄然的诗情。语言文雅自然。小令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最后以“不尽诗愁”作了情景交融的概括。

  【题解】

  这支小令写衡阳独特风景。勾画了一幅秋江落雁图,很有淡远的情致。

  中吕·普天乐·平沙落雁(稻梁收)

  作者

  《中吕·普天乐·平沙落雁》的作者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白朴(1226-约1306)字仁甫,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他的作品以抒情和写景为主,手法细腻,语言流畅。

  人物简介

  白朴(1226—约1310后)元隩州(今山西河曲旧县)人,原名桓,字仁甫、太素,号兰谷先生。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一带),南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流寓河北真定(今正定)。至元十七年(1280),迁居建康(今江苏南京)。著杂剧十六种,现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两种;另有《天籁集》,收词作二百余首,后附散曲四十多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白朴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称为“元曲四大家。”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贞祐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士,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交往甚好。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白朴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重重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从而无暇顾及妻儿家室。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树炮攻城,金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今河南商丘),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金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朴聪明颖悟,所以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投降了南宋,做了均州提鲁(八品官)。不久,白华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朴12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满庭芳·示列子新》词,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他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恢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及不满。

  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熬,感到十分痛苦。

  白朴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却被他谢绝了。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81岁时,还重游扬州。而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主要影响

  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中吕·普天乐·平沙落雁》赏析】相关文章:

吕本中《夜雨》的译文与赏析05-12

《中吕·喜春来·春宴》赏析04-21

静美平沙岛11-26

吕本中《木芙蓉》原文译文和赏析10-28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原文及赏析05-15

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词赏析06-21

《临平道中》道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4-12

刘方平《月夜》赏析03-19

《田园乐》赏析04-20

田园乐赏析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