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及方法的培养

时间:2023-11-08 13:25:28 志升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及方法的培养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很多人都在不断学习,保持进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很多。那么,大家知道要怎样正确高效的学习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及方法的培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及方法的培养

  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及方法的培养

  【摘要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生知识水平的充分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充分发展。学校的教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生知识水平的充分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充分发展。学习困难的学生最主要的成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的教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其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课堂学习、课外作业、测试检查等环节。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从课堂学习、课外作业和测试检查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

  一、课堂学习的习惯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课堂学习的习惯是学生学习习惯最重要的内容。数学学科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会思考、会提问、会笔记、会“发现”。

  1、会思考

  会思考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数学各种定义、定理的基础上,对于比较类似的概念加以类比、区分(如“半径”和“直径”、“圆心距”和“连心线”等概念),通过区分、类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达到运用自如,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思考。教师要通过在课堂上经常性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形成这些思维活动的模式,养成会思考的习惯。

  2、会提问

  发现和寻找思维上的困难、疑惑,并将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在课堂上向教师发问,这就是提问。“学者须要会疑”,“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积极提问是学生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的重要学习习惯。学生积极提问,教师便能及时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帮助学生学得知识。学生积极提问,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相互激励学习动机,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帮助学生会提问,使学生知道,只有清楚数学中的各种概念,才能发现问题。如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中,两圆内含0≤d|r1-r2|,两圆内切0公共切点。若D=0,这两圆重合,与内切矛盾了。通过这样的提问不仅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促使学生更深一层理解了概念。对提问的学生要表扬——不管怎样的问题,哪怕是相当幼稚和离奇的问题,因为这是学生思维活动的结果,都要给予鼓励,使这种学习行为在以后的学习中持续发生。要使学生习惯于积极提问,教师还要在课堂内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使学生自由无束缚地进行思维,更广泛、更深刻地追求“是什么”、“为什么”的答案。

  3、会笔记

  上课做笔记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师的板书进行抄写,而是要求学生对听课中得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它包括教师的思维方法和学生本人思考的过程和成果以及所存在的疑难。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做笔记的过程是语言操作过程,也是大脑积极思考的过程,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做笔记还能使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学习效率更高。如讲解例题:已知△ABC中,AB=AC=5,BC=8,求△ABC的内心和外心之间的距离。经过分析得知,内心、外心都在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上。有一位学生及时将这发现的结论记在笔记本上,我立即表扬了这位学生,将心得记在笔记本上。其他同学都模仿他,将结论记在笔记本上。这样便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用课内督促、课外检查的办法培养学生这一习惯。其中还需要教师经常性地讲评和个别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就能习以为常。

  4、会“发现”

  这里的“发现”指的是寻找规律,通过启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出一般性结论,使知识达到条理化、系统化。这里,要求教学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索。除了解模仿性题组外,还通过探索性、变式性、综合性、发现性、发展性等题组进行猜想的练习,形成“试算——归纳——猜想——论证”的学习模式。还应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的教学,拓展学生的思路。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和运用“引出问题——形成猜想——演绎结论——知识运用”等科学思维方式,养成“发现”规律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课外作业的习惯

  课外作业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括:复习、口头、书面作业、预习等。

  1、复习习惯

  阅读课本、整理笔记,及时的复习可以巩固和加深对当天获得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复习可以保持对这些知识的记忆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后在最短时间内及时地进行复习,知识保持效果最好,学习后相隔时间越长进行复习,保持的效果越差。

  2、作业习惯

  课外口头和书面的作业是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来体验学得的知识,使知识内化成认知结构。一定量的练习能强化这种内化作用。好的作业习惯应该是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先复习课文,再进行作业,不依赖别人独立完成,对作业能自我检查,能订正、改正作业中的错误,书写整洁、有条理。

  3、预习习惯

  预习是指对将要在课堂内学习的知识预先进行学习。这是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探索新问题的学习过程。不仅对以后的学习内容、所要遇到的困难有所了解,便于在课堂学习中把握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更重要的是这种自学的过程锻炼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探索中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得到了加强。

  为了使学生完成数学课外作业有好的习惯,教师要做到:布置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要求,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加深理解,使学生感觉到有必要去完成。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不使学生感觉到负担过重而产生厌倦的心理。因为作业要在课外完成,教师布置作业时应作适当辅导的指示,避免学生做作业时产生不必要的挫折,对作业的完成丧失信心。教师要及时认真地检查、批改作业,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成果,强化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养成做好作业的习惯。

  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及方法的培养

  1 重要性分析

  1.1 拓展学习思路

  相较于小学数学,初中数学知识增加了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坚实的基础知识等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在面对数学题目时,能沉着冷静,有序分析,能够对数学题目中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分析,理清他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快速的解决数学问题。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够帮助学生上形成系统性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并把这种内在的数学素养转化为外在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学生拓展更加广阔的解题思路。

  1.2 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形成的稳定性的学习行为方式,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有效锻炼,能够对自身的思想进行准确真实的表达,对数学概念和数学题目进行深度理解,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定性特点,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助力自主学习探究,提升学习效率。

  2 策略探究

  2.1 课前预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推动意义。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接受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很多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导致学希信心受挫。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提前对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预习和了解,把知识难点、重点以及疑点进行标准,以便在正式上课时进行针对性的听讲和学习,也可以向教师进行专门性的咨询等。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高效性,提升学习效率,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大有助益。

  此外,初中数学不同章节之间的知识存在千丝万缕的逻辑关系,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已经学习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预习,既可以达到复习旧知识的目的,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接受和掌握新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的数学知识框架网络,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认知和运用。例如,在学习“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预留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的预习方向,并通过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预习的深度和广度。如经过两点可以作一条直线,那么经过一点可以做几个圆?经过两点、三点呢?作圆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怎样通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画一条圆呢?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开展针对性的预习活动,并逐渐掌握预习的方法技巧,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促进其数学思维的拓展。

  2.2 听课习惯

  课堂教学是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途径,优化数学听课效率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率的提升都极有帮助。良好的听课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强化在课堂上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意识,使其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并在听课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强化其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升听课效率;还要主动发言,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之间开展讨论和合作;学生要对自己内心的疑问大胆提出,在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认真听,并对其答案的正确与否进行思考,并探究是否还有更佳的解决方案等

  2.3 合作习惯

  团队合作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在团队合作讨论中,实现不同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彼此之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助力其数学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开发,强化对数学知识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平均划分为几个合作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然后让每一个小组派出代表,对各自的讨论结果进行展示。针对“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生活中有哪些几何图形,几何图形和实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存在怎样的联系?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引导合作小组成员结合各自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常识展开激烈的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培养学生合作讨论的良好学习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打开解题思路,拓展数学思维,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思考和探究活动中去。

  2.4 解题习惯

  解决数学题目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学生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有效联系,并对题目中各种要素、关系进行梳理,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需要学生对数学题目进行认真准确的阅读,不要放过任何细节,然后仔细审题,对题目中的各类要素之间的关系逻辑进行梳理,在解题过程中要对解题步骤进行规范性书写,最后要对解题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全面的检查。养成良好的数学解题习惯,对于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解题准确率大有助益。

  2.5及时总结习惯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各个章节的知识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学生只有理清思路,掌握其内在联系,形成系统性的数学知识体系,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网络框架体系,从而形成完善的数学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熟练应用,有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日常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思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总结习惯,锻炼其数学思维。在学习一章节的知识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整个章节的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掌握章节知识脉络,然后逐步拓展数学知识的体系,强化学生知识总结意识和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应用,强化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完“二次函数的图像与形性质”的相关知识时,经过对这一章节,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含义、意义,抛物线的概念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描点法绘制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对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掌握和总结。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涵盖各种知识点的数学应用题目,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总结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和梳理,提升其知识总结能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强化其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意义非凡。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思维,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强化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锻炼其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及方法的培养】相关文章:

学习习惯及能力培养的方法03-30

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10-19

在初中阶段培养好习惯的方法09-24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方法10-10

宝宝的习惯培养方法12-14

培养宝宝的睡眠习惯的方法12-05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方法03-29

培养学生的养成习惯的方法07-04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方法12-05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是哪些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