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论文

时间:2022-11-27 10:05:57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论文

  “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 是具有高度责任感、个性化、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人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到2020 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关键。”根据国家的总体布局,四川音乐学院音乐舞蹈专业围绕本院自身优势,同时结合当下的社会实际需求,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革新考试制度,以“具有一定音乐、舞蹈专业性知识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作为音乐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体现在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改善、专业结构布局、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计划修订上,也要体现在每一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只有渗透实施在每一门课程、每一次教学活动中,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本文就四川音乐学院音乐舞蹈专业舞蹈编创课程,谈谈对音乐舞蹈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论文

  一、舞蹈编创教学的特殊性: 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 一) 在模仿中学习深入

  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在一定知识积淀基础上的创新,没有相关的知识支撑,创新无从谈及,铺垫、筑牢舞蹈编创基础知识是学生未来创新的根本。针对音乐舞蹈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了一套“先入为主式教学法”,即通过对各类型经典舞蹈作品的赏析,让学生直观理解舞蹈编导的基础知识。在作品分析中告知学生动作造型、动机发展、段落结构、空间调度、舞蹈构图、形象塑造、情感把握、情节展现、音乐驾驭、服装设计、舞美应用等相关的编舞技法,并对不同导演在题材选择、人物捕捉、情节发展、动作设计的优长之处着重分析,让学生建立起一种先入为主的知识结构与创作理念。在教授编创课程的前一学期,用选修课“舞蹈作品赏析”进行铺垫,而后以“模仿—改动—改编”的阶段教学进行授课。第一阶段模仿,即参照已有作品( 下文称为原作品) 的同时建构自己的舞蹈结构概念; 第二阶段改动,即在原作品类似的舞蹈段落中,替换主题动作或造型,使之与自己的创作主题相接近,这种做法不改变舞蹈结构( 如A—B—A 结构、A—B—A—C 结构) ,只改动舞蹈语汇与舞蹈表现; 第三阶段改编,即在原作品的基础上,变换主题、变换音乐、调整作品结构、舞蹈构图、空间调度,以参照为起点,以变身为终点进行创作练习。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掌握舞蹈编导的技法。在“模仿—改动—改编”的探索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编舞的乐趣,并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 二) 在探索中寻找自我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两个过程: 教学过程和探索研究过程。”四川音乐学院音乐舞蹈专业在教学计划设定上,部分课程是对已有知识的学习,模仿学习他人作品进行创作也只是一个铺垫,虽然都很重要,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个性发展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授课中必须要赋予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帮助他们培养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动手能力。“编导技法,在我看来可理解为处理舞者动作关系的构成法……在于其‘技’可通于‘道’,‘以技通道’的舞蹈编导教学……虽着眼于处理舞者动作关系的构成,但却能有效地揭示‘动作关系’背后蕴藏的情感关系、性格关系———‘技’非‘道’却通‘道’。”于平先生的这番话虽然是针对双人舞和三人舞编导教学而言的,但是可以有更为深入的解读与阐释,笔者认为,“以技通道”可以被理解为“通过编舞技法的学习,寻找创作规律的把握”。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也是如此,如果始终让学生受限在对他人创作技法的模仿上是不合适的,关键是通过模仿掌握到舞蹈创作的规律,而这种领悟和感知需要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对此,在编创课第二学期的授课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自主选题、寻材、创编,在从无到有的实践过程中提升编创能力。如北京舞蹈学院肖苏华教授所言:“教材的创造性应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指其理念与方法论具有独创性与独特性。其二,是其为启迪和发挥学生主体的创造性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这部分教学主要在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的基础上展开,用一学期的时间进行。具体授课过程中,看似简单的问题,对大多以模仿学习为主的学生来说是不适应的。如在编创动机的切入方式上,有些人会从动作入手,有些人从选好的音乐入手,有些人从主题入手,有些人则会从即兴入手,或从实际生活中的故事,或者是从小说、电影、电视中选题等等,可谓千头万绪、多种多样。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使之舞蹈化,即捕捉到与作品形象主题适宜的,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舞蹈动作,以及发展出有序的、合理的、可观的舞句、舞段,这就需要把学生所有的舞蹈智慧都调动起来。如果这一关过不了,创作也就无法实现,这是基础也是难关。

  动作创编出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进行修正,即根据作品形象、音乐感觉、结构设计、情节发展等诸多要素进行舞蹈形式( 时、空、力、造型、动作、调度、构图、衔接等方面) 的修正,让编创出来的舞蹈形式与作品的题材或者感觉合拍。除此之外,还要对作品音乐、服装、道具、舞美等辅助内容进行设计与选择,同时结课时尽可能将一个班级学生所编作品按照风格、性质、特点等分类串接,做一个作品展演,让学生学会组织作品晚会甚至更大型的文体活动。通过这一整套的教学设计,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通过引导、指正、辅助,帮助学生完成舞蹈小品,使之学会与舞蹈编创相关的设计、编排、修正、整合与组织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操作、自主创编的能力,这一学期课程虽然会上得异常艰辛,但是非常有意义。

  ( 三) 借助音乐启发创作

  如果说音乐舞蹈专业的学生,舞蹈的基础弱、底子薄,但是他们的音乐修养是很多舞蹈专业学生达不到的。用音乐的知识来启发舞蹈创作,对于懂音乐的学生来说事半功倍,甚至教学收效往往会出乎预料。音乐语言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诸多要素,上述要素在舞蹈中也都存在,只不过是用身体进行体现。例如独舞编创,如何发展主题动作,如何强调动作的节奏、节拍以及速度、力度上的变化,是编好一部作品的关键。对于群舞来说,也可以理解为一部用身体演奏的交响乐。北京舞蹈学院肖苏华教授曾开设过“交响编舞课”,其授课的核心就是借鉴交响乐的思维方式,依据音乐的结构创作舞蹈。这种音乐与舞蹈达到高度统一的编舞方式,要求编导有较高的音乐素养,不仅要深刻理解诸如其内在的结构、织体、风格、情绪、内涵、作曲特征及创作背景等音乐要素,还要尽可能地像俄罗斯舞蹈编导人才的培养一样,具备一定的作曲知识,以便能够从宏观上把握音乐,从微观上处理好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这一注重音乐与舞蹈融合的编舞理念,对于音乐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切实可行的,也是效果显著的。尽管会有动作、舞段上的不甚完美,但是他们能将整个作品做得结构完整、有模有样。

  二、舞蹈编创教学的改革:“创新型”

  人才培养的探索在音乐舞蹈专业舞蹈编创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笔者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一定的反思。首先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反思。“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包括创新基础积累、创新意识培育、创新动机激发、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成果催化等复杂的训练和养成过程。”前文说道,舞蹈编导教学作为舞蹈教育的一个领域,是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舞蹈创作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舞蹈编导教育活动过程,它要求编创者自主原创。“动作编排需要创新,表现形式需要创新,结构立意更需要创新,一切都不能重复他人也不能重复自己。从动作的细节、轨迹到形态,形式的选择、融合到创新,视角的切入、引申到表达,艺术作品的个体创造性要求,也是个舞蹈艺术领域的创造性体现和追求。”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如何把握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之间的平衡,如由于学生的舞蹈基础弱,因此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教师往往无法引导而需要主导。教师的介入,优点是能很快引导学生进入创作,缺点则是过多的干预使得学生创新能力受限,作品中老师的影子太重,看不到学生自己的创意与追求,甚至会出现同班学生创作模式化、雷同化的现象。此外,过度鼓励学生对已有经典作品的学习,也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依赖感,甚至会出现没有可参照的作品就编不出舞,如何能参考而不模仿,让学生能够找寻到个性独特的语言、陌生化的形式、自己擅长的创作风格、编舞手段,是需要认真探索与研究的。

  其次是对如何体现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思考。“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但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象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在舞蹈编导教学中也如此,针对各地编导教学过渡模仿北京知名艺术院校,脱离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实际能力而导致的同质化趋向,部分学者提出了警示: “相关高校的决策者不但应清醒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区域及现有的教学资源,不陷入盲目; 更要找准自身的优势、特色,并不断强化它,使其成为自己的品牌。”这一倡议值得推崇,艺术创作讲究独特与不同,舞蹈编创也是如此。多年来我们将外来的编舞技法奉为编舞的圭臬,似乎不用这些方法,不创作类似的题材,就不能与现代、时尚划等号。如此追求导致对一些本地的舞蹈资源、素材很少关注,就更别说像过去那样走村串寨地进行田野考察与体验生活了。如果不对本地域、本民族的舞蹈资源加以关注、认真开发,那么我们永远都是长不大或者不称职的学生,学会了别人,却找不到自己。四川音乐学院的学生主要就业于四川地区,服务的对象依然是四川的各族人民。因此,在借鉴、学习、应用比较前沿的编导教学知识的同时,潜心钻研编创四川地区各民族舞蹈作品的方法,是必须要加以重视与积极探索的。特别是授课过程中,加大向传统的蜀文化,以及彝族、藏族、羌族等省内世居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倾斜,争取能培养出一些在民族舞蹈创作领域有独到见解和有所作为的人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本地的文化建设。守住历史资源,守住地域文化资源,服务当下,探索未来,是舞蹈编创课程必须加以思考的。再次是对如何海纳百川、广采博学的思考。

  “‘创新能力强不强,要看学生知识基础牢不牢’,虽然说知识的多少不等同于创新能力的强弱,但广博而合理的知识结构的确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养成。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是建立在广博知识基础上,通过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实现的。没有开阔的眼界、多方面的知识,创新能力也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型人才必须是有创新意愿和创新动力,拥有创新所必需的相关知识、技能、信息或经验的人才,因为创新需要融合各方面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手段。舞蹈编创强调个人的悟性,而悟性又是与编创者的生命体验、人生经历分不开,解决了动作语言、编舞技法等基础性要素之外,舞蹈编创更多是一个由生活到感悟,由感悟到创造的过程。编舞技法是教师可以教授的,但是创作的主题、内容,选用的语言、形式,创作的深度、广度,却与学生的文化修养、生活阅历息息相关,很多是教师在课堂中无法教授的。创编出一个作品不难,但是创编出一个有深度震撼人的作品却不易,这就是人们常说编导是学不出来的原因。北京舞蹈学院章民新教授谈道: “我认为不论派别有多少,以生活为基础,现实主义扎实的基本功是不能动摇的。在舞蹈学院编导系教学中‘观察生活’、‘捕捉形象’等基本的方法还是要坚持,当然也需拓展。”肖苏华教授也谈道: “除了学生中重专业轻文化的思想倾向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处理好教材的整体性与个体性的关系,造成学生严重的‘偏食’的毛病。我认为专业课的课时量还可以适当压缩,增加共同课的课时量,特别是在第四学年教育专业和编导专业都可以‘砍掉’起码30% 的专业课课时。”224两位教授的话语提醒我们,教授学生编舞技法的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如何完善和补充生活知识、社会知识以及相关的跨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新。具体而言,利用各种可能帮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寒暑假期间安排学生田野考察; 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文学、电影、戏剧、哲学、美术、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诸多其它学科知识,这些都是完善、丰富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

  结语

  舞蹈编创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推进艺术教育改革,提升舞蹈艺术创造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教学中如何摆正教师的位置,做到只引导不主导,强调对学生创新主体意识的挖掘,注重创作实践与本地文化建设相联系,教会学生间接学习、自主学习,有目标、有方向地自我设计、有序发展,是该课程最为核心的建设内容,需要认真地探索与不歇地实践。

【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论文】相关文章:

中职生人际交往问题探索论文12-03

宝宝探索自己身体的方法有哪些05-12

破解国有企业人才培养难题的方法11-28

电力生产安全问题分析及措施探索论文08-05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中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研究论文11-28

可持续发展出路问题探索毕业论文11-28

毕业论文答辩方法、技巧08-03

企业价值评估基本方法论文04-19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的探索的论文11-28

新型玻璃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