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文注释翻译赏析

时间:2023-07-19 15:52:03 诗琳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文注释翻译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为南宋时期的辛弃疾。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作者登台望远,“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兴亡之感。下片抒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蕴藉深沉,手法实为高超。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②,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③,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④。

  [注释]

  ①造口:江西皂口镇,在万安县西南六十里。

  ②郁孤台:在赣州西南田螺岭上,为风景名胜。

  ③长安:汉、唐旧都,后代指京都。

  ④闻鹧鸪:汉代杨孚《异物志》:“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其鸣呼飞,‘但南不北.”词人用它来嘲讽南宋小朝廷不想恢复北方。

  翻译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难的人的眼泪。

  “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夜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赏析]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登郁孤台而写下这首词。词人先从眺望和联想中,引起对往事的回想和对故土的思念。又以“青山”两句,喻主和派为遮掩恢复之志的“青山”,但它挡不住北伐的呼声。到最后,还是乐不思蜀的鹧鸪占了上风,此鹧鸪是影射最高统冶者。因此,最后词人还是陷在哀愁中。全词由江水起兴,鹧鸪点睛,概括了人民抗敌决心不可阻挡但统治者却大违人心的历史事实。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创作背景

  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至1176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昼夜奔腾的滔滔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在南宋,辛弃疾历任滁洲知州,湖南安抚史,晚年任镇江知府。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这首词写于1176年。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文注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赏析05-24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赏析09-15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赏析11-11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赏析合集(5篇)09-15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赏析优选(5篇)09-15

书江西造口壁赏析09-01

菩萨蛮原文及赏析09-03

《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原文、注释及赏析08-19

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翻译赏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