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求诊注意事项

时间:2022-10-24 15:02:25 注意事项 我要投稿

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求诊注意事项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求诊注意事项,欢迎阅读与收藏。

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求诊注意事项

  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求诊注意事项 1

  考试焦虑症

  “我现在一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小莉从小成绩优异,可进入初三后,成绩一降再降,由于一心想考重点高中,因此她一直都在自我加压的情绪下紧张学习。总复习开始后,她每次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数理化公式忘得精光,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不会做了。她说:“我觉得自己无颜面对父母,还不如死了算了。”

  每个学生都有考试焦虑,只是程度因人而异,显然小莉是得了典型的考试焦虑症。这时,父母和家长的耐心鼓励很重要。家长应该先接纳孩子的紧张焦虑,听孩子说说他的担心与不安,让他慢慢放弃那些不利的想法,进而改善考试焦虑的情形。孩子也可以找一个亲密朋友,把种种委屈都发泄出来。

  所谓“考试焦虑”,是指由考试所引起,在生理或心理上的紧张。生理上的紧张,诸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头脑一片混乱或空白等;心理上的紧张则大多以担心的形态呈现,例如:担心考试时自己有一大堆题目不会写、担心考坏了被父母责骂等。

  强迫症

  自从进入高中后,琳琳觉得学习比以前更紧张了,可是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却是要将家里所有的东西进行整理、归类。做完了这些事后,才能集中思想做作业。有时放好的东西又会再拿出来重新放。这样的事总要重复几次,最终必须做到全部让自己认可,才终止这一行为。这花费了琳琳许多宝贵的时间,为此她感到很烦恼,但她表示,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

  一般来说强迫症的背后都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比如父母追求完美,对孩子要求很高等等。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经常发呆、做功课特别慢、咬指甲、耸肩膀等,就得注意了,这很有可能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这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原因,并及早带孩子去看医生。

  强迫症是一种通过仪式化行为来减轻内心焦虑的精神疾病,病患会产生挥之不去的想法,出现不得不做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在患者脑海里的某些想法、冲动、情绪等,患者能认识到这些是不必要的,很想摆脱,但又摆脱不了,因而十分苦恼。

  性别角色模糊

  明明是个男孩,今年10岁,长得白白净净。由于父亲去世早,他从小就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开学一周后,他的一些异常举动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说话嗲声嗲气,经常抱着年轻女教师撒娇。一个月后,他不仅要抱女教师,还经常去抱女同学,有时还会亲女孩子。

  明明这样的表现显然是性别角色模糊,心理专家研究后发现,由于明明从小的社会关系网中几乎都是女性,这使他产生爱跟女孩玩、认为她们同自己一样的想法。为了改变这一性别偏差,可以请他的外公和学校的男教师经常和他谈心、交流、玩耍,同时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男同学和他一起做游戏,使他在男性榜样的示范下,肯定自己是个男子汉,并逐渐学会勇敢、坚强。

  所谓性别角色模糊是指个体对自己性别角色认同的错位。一般来说,大约从3岁起,儿童开始逐步形成性别角色的概念。如果小男孩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与周围女孩子一样的人,在打扮、表情、举止上努力模仿女性,即成为女性化男孩,反之也一样。

  恐学症

  青青今年8岁,刚念一年级,原先是一位十分活泼可爱的孩子。可是近半年来,每天早上上学前,她就千方百计找借口赖在家中不肯走,或是发寒、肚子胀、胃痛,或是昨天晚上没有睡好、吃不消等等。但一到双休日不用上学时,一切异常情绪就都烟消云散。后经医生检查,发现小青青原来是得了恐学症。

  家长、学校和教师的各种压力和教育方式不当,及孩子的胆小、敏感、经不起批评等性格特点都易导致恐学症。家长首先要寻找孩子不肯上学的原因,不要采用简单的恐吓的方法迫使其去上学。开始时先让孩子在学校呆一个小时,如果这步成功了,可将时间逐步延长。

  “恐学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7—12岁的小学生。由于学生害怕上学,具有恐惧心理,也称为学校恐怖症。常见的表现是,儿童害怕上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上学时感到勉强、不高兴,该上学的时候不去或提出苛刻条件,一旦到校又借故回家,或在上学当日清晨或前一天晚上诉说头痛、头晕、腹痛、呕吐等不适,以上症状在节假日不出现。

  体象烦恼

  小亮今年正读初二,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只是身材瘦长,长相不佳。情窦初开的年纪,他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位女孩子,没想到表白后,女孩转身就逃,一边逃还一边喊:“难看死了。”“我是不是真的很难看?”小亮不停地问自己,当天回去就照镜子,镜子里的他小眼睛、塌鼻子,他越看自己越难看,于是产生了自卑心理。他想“改头换面”,但没办法,于是常常失眠,开始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人多的地方是再也不敢去了,成绩终于一落千丈。

  男孩更多地忧虑自己的身躯不够高大,女孩则担心自己的形体不够优美。进入初中的学生,随着生理的变化,都渐渐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其中不少青少年甚至由于容貌或生理上的缺陷而产生了严重的精神负担,可以说体象烦恼在青少年各种心理烦恼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心理专家建议,告诉这类孩子,体象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俊男美女也有不足,告诉他们气质才是最重要的,要学会欣赏自己的才华,比如小亮虽然眼睛小,但很有神,虽然长相普通,但身材不错。

  体象烦恼是一种性心理障碍,一般出现在青春发育期。此时面对性别差异的突然出现,青少年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会不由自主地与他人进行对比,一旦出现较大的差距,其中的一些人就会产生体象烦恼。

  恋爱受挫

  瘦高、文弱的小杨从高一开始就对同桌女同学产生了好感,买雪糕总是买两支,有新书主动借给人家,晚上放学还护送同桌回家。学期结束时,小杨便兴奋地提出“发展恋爱关系”,同桌却说他“歪心眼”,并让老师给调了座位。被浇了冷水之后,小杨不但没有冷静下来,反而产生了强迫性思维:“她为什么不喜欢我呢?我长得太瘦弱?我对她还不够好?”终日胡思乱想,使他的成绩不断下降,终于有一天,他选择了轻生。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是不同步的,因而恋爱受挫往往使他们心灰意冷,这时候心理承受力差的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因此对恋爱受挫的青少年,家长和老师应当及早发觉,并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可以对青少年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并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和伟人的事迹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此时一些微小的事情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像恋爱受挫、体象烦恼等属此类。

  社交恐怖症

  “要我上台发言,还不如把我杀了。”小张是名高中生,性格内向。上初中时,由于爱斜着眼看同一排的女生,引起了对方的反感。调换座位后,仍无法改变这种行为,后来连男生也不愿意坐在他旁边了。从此他便认为世上最难打交道的是人,十分害怕与人交往。老师说,每次遇到同学必须轮流上台发言,他宁愿装病逃学,也不敢面对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说话。小张显然是得了社交恐怖症。

  内向的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惧怕与人交往,从而引发社交恐惧。因此作为父母应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给予更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则要注意训练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患社交恐怖症的人,面对不熟悉的人讲话、在众人注视下运动或与异性交往时,往往会出现显著的、持续存在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将面临窘境或耻辱。患者对所恐惧的环境一般采取回避行为,即使坚持下来也十分痛苦,经常会出现焦虑、多汗、面红耳赤等症状。

  学习障碍

  小丽今年刚刚入学,可是父母却发现孩子写作业时十分粗心,经常多一撇少一划,把答案抄错。一次试卷发下来,父母发现中间竟然漏做了很多题,而小丽却说自己根本没看见这些题,父母于是觉得孩子学习态度有问题,故意不肯做题,于是打了她一顿,但整整一个学期,这种情况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专家指出,小丽其实是有书写障碍。一般这类患者的眼睛似乎与别人的不一样,好像“懒惰的眼睛”,会漏掉许多明显的信息,表现在学习时视而不见,可以把整个题丢掉,事后却说自己没看见这道题。这种孩子最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误解,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能力障碍。只有进行有关的视知觉训练才能见成效。因此,遇到孩子学习表现不佳时,家长和教师应当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从而为孩子设计一个个别化的教育方案,针对特殊的学习能力不足进行培训。

  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但因学习能力落后而导致成绩低下的现象。研究表明,大约有5%—10%的在校生属于学习障碍儿童。学习障碍是由若干不同类型所构成的,包括书写障碍、阅读障碍、数学障碍(又叫非语言学习障碍)。

  精神分裂症

  小王自从升入高三后,成绩每况愈下,每天一回家便躲在房间里不出来,而且几乎很少跟父母说话,也越来越少与朋友联络。一开始王妈妈以为小王是因为升学压力太大,而出现暂时不适应的情况,岂料小王的状况越来越怪异,整日自言自语。某天晚上吃完晚饭后,小王竟然声称看到阎罗王要夺取他的性命,而父母便是牛头马面,于是拿起菜刀想要追杀父母。最后,小王被送入医院急诊,诊断的结果是精神分裂症。

  由于这类疾病常有许多前兆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因此父母或老师应提高警觉,一发现征兆,立即送医院治疗,以免错过治疗时机。这类患者的挫折应对能力较正常人差,因此在面对较大的生活压力时,便可能恶化,不能承担太大的学习任务。应尽量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不要对他们有太高的期望。可以将家中许多压力较小的家事交由病患处理,让病患自觉对家里有贡献,以提升其自信心。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多发于15岁到20岁。主要症状包括思考、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在发病之初,病人可能出现成绩或工作表现一落千丈、社交退缩、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先兆,在潜伏期阶段,若未予以适当的处置,病情便会更加恶化,而衍生出幻觉、妄想、语无伦次、行为怪异等症状。

  抑郁症

  小张正读高一,是某校的特困生之一。有一天他找到班主任老师,紧张而急促地说:“我完了。一个多月了,晚上几乎通宵失眠,白天神思恍惚还经常呕吐。”说着懊丧地抬手扶了扶眼镜,右手腕上一道伤疤赫然而现,这是他不久前试图割脉自杀留下的痕迹。

  经过心理专家的咨询,发现小张得了抑郁症。专家建议,为了避免心理问题导致情绪低落,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得充实一些,避免因过多的空想和胡思乱想而产生失落感,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自己心情舒畅起来。另外,还可以多与父母及亲近同学谈心交流,向他们倾吐心头的积郁,使自己心情愉快起来。

  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异常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无趣、无力、无望、无能、无助。症状包括:极度忧伤、绝望、疲劳、身体疾病。患有抑郁症的人,其情绪低落的程度和性质都远超正常变异的界限,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那样容易逐渐地“云消雾散”。

  心理求诊注意5要素

  有心理问题要及时求诊。每个人都有偏离正确认知的时候,人只要醒着就有情绪表达,因此每个人都会产生心理问题。有心理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就要及时求诊。

  心理医生的劳动是高价值的复杂劳动,收费比一般门诊高。美国心理医生一小时收费200美元,国内社会开设的心理机构一小时收费200元。求诊者如因为收费高一些就望而却步,会延误心理问题的解决。

  沪上目前有众多心理咨询机构,它们各有特长。找怎样的心理机构求诊一要看其心理咨询师的组成及其专长,二要看其是否适合自己。

  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是其个性的反应。个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会顽强地表现在其行为中。心理问题是一个人不良个性的表达,心理咨询师解决心理问题靠一次往往是不够的,而要进行几次甚至十多次的心理干预。求诊者要配合心理治疗,不要中途中断,以免前功尽弃。

  家庭对一个人具有重大的影响,孩子有了心理问题,家长除应及时带其到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治疗,自己也要虚心向心理医生求教,找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配合心理干预,这样才能使心理咨询发挥最大的效果。

  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求诊注意事项 2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基石。

  有些家长认为只要保证孩子的物质需求即可,这种想法和做法其实是削弱了家长本来的功能。家长的发自内心的理解、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及时的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帮助和指导,可以减少很多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家长认为的好就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好”。在临床心理治疗中,不乏这样的情况,孩子遇到问题,往往选择自己憋在心里不愿和家长沟通,自己承受迷茫、无助、焦虑、恐惧等。其原因是孩子认为和家长的沟通,并无法让家长真正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自己实际的需求与帮助。也收到过很多家长的反馈信息,面对自己最亲近的孩子不愿和最亲近的家长袒露心声,感触最多的便是“悲哀与无奈”。

  对于亲子关系的修复,“避而不谈”并不是长久之计。有些家长认为,如果将孩子的情绪问题部分责任归到家长这边,很可能会加重孩子的“仇亲”心理。的确如此,直面问题的存在,很可能会一过性加重孩子的仇亲心理,但从长远来看,将孩子心里对于父母的各种“怨、恨”摆在桌面上逐一剖析,将孩子的不合理思维予以疏通、纠正,真正达到他们希望家长做到的理解、宽容,才是真正解决亲子关系的根本。“避而不谈”,仇亲心理可以暂时被“掩盖”,但随时可以诱发孩子的情绪波动,因为问题一直在那里,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另外,还有一部分家长,总是习惯性的按照自己固有的、认为对孩子“好”的育儿方式去培养孩子,过度保护孩子,“免受伤害”,却很少考虑孩子自己内心是否真的需要。当孩子小时候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还没有发挥自己能力试着解决时,家长便“身先士卒”帮助孩子解决完了。当时也确实是真心为孩子着想的,殊不知这样长此以往的话,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正常成长的“权利”。我经常会给家长说这样一句话:“试着放手,让孩子回归到属于他(她)自己的真实的生活状态,而不是家长为其打造的理想王国”。不要等到孩子真正需要自身社交能力时,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不知用什么方式去交往,或他人不愿意与其交往,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孩子渴望与人交往的愿望,成为一种负担和抱负。无形中被他人排斥、孤立,成为群体中的异类。这种现象也会明显增加了校园暴力的概率。在孩子出现情绪困扰时,无人相助、无处宣泄也增加了发生心理障碍的危险性。

  有些亲子关系比较恶劣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度严苛。在各个方面总是以过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孩子。不断地发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经常批评惩罚孩子,让孩子时时处于一种挫败自卑不满的情绪当中。孩子会对这样的父母心存厌恶,不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或真实的想法说出来。甚至拒绝交流,只要父母一开口说话就会反感,不管说的是否正确都一律否定,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作为对父母的抗争方式。这种日积月累的对立往往是许多小事情的积累和重复,待孩子成长到一定的年龄阶段,特别是青春期前后,自我意识不断成长,内心的各种观念逐渐形成,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加剧了亲子关系的恶化。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就失去了教育孩子的资本。

  以上便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表现。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呢?

  1、 重视父母的自身修养,重建良好的家庭氛围,改良父母的教育方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a.正视父母自身的问题,积极将孩子对于父母的怨恨情绪“合理化”;

  b.多发现孩子优点长处,适时给予肯定、鼓励、表扬和信任,让孩子体会到自信,支持等温暖的内心体验。充分信任和有效的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而良好的亲子关系,又是父母教育引导孩子的必要条件。

  c.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我们都需要整体看待彼此。我们每个人都是“优点与缺点”紧密结合无法分割的一个整体,“求同存异”的面对彼此,才能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2、 重视孩子人格的培养,建立良好、健康的应对方式。有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孩子的人格特征是平时的行为、思维习惯固化的表现。良好的人格是各种不良心理行为习惯的天然免疫屏障。孤僻、敏感、偏执、敌意等不良的人格因子,除了遗传因素外,与日积月累的小事的积累以及家庭学校的教育引导紧密有关。在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或者困惑时,有时难以找到正确的方式去应对。这时候家长、老师就要发挥相应的作用,及时正确地给予理解、支持、帮助,让孩子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去认识和解决问题,这就是健康良好应对方式形成的途径。任何的不良情绪,不能得到合理的宣泄,当累积到超过“心理极点”之时,便是“爆发之日”。所以通过倾诉、转移、运动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是预防心理行为障碍的有效方式。具有良好的人格基础,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和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便会具有的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孩子健康快乐人生的基石。

  3、 家长和教师放弃对孩子的过高要求,调整至与孩子本身能力相匹配的预期值。

  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希望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是最好的,给予各种压力,提出过高要求,超出了孩子的天赋和本来的能力,容易造成逆反心理,产生厌学情绪。始终达不到期望的状态,会一直处于失败和无能的阴影中,从而全面否定自我,怀疑生活,自卑自责,想要放弃一切,产生极端想法。

  4、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

  作为家庭与学校,需要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重要的关注内容,注重心理健康的培养,预防各种心理行为障碍的发生和恶化。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求诊注意事项】相关文章:

考研冲刺阶段常见的心理问题12-01

心理学考研初期常见的问题11-09

职场中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集锦04-01

青少年心理问题解决方法02-28

2022高考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02-16

高考高三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08-30

面试常见问题回答技巧及注意事项09-14

高考体检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汇总06-11

雅思考生报名常见的问题及注意事项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