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材料

县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时间:2021-07-01 09:05:56 汇报材料 我要投稿

县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篇一:生态文明建设汇报材料

县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尊敬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调研组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谨代表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对何炳光司长一行莅临我省视察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从三个方面就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能源资源节约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成效

  山西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供应基地。建国六十多年来,累计生产原煤120亿吨,外调80亿吨,支撑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资源环境损耗高达万亿元以上。为此,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促进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扎实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面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稳步实施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同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山西先后被列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循环经济试点省、循环经济统计试点省、生态建设试点省、半导体照明产品应用示范试点省、循环经济认证试点省、全国首个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省。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的成效,集中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2.66%,以能源消费年均6.4%的增速支撑了GDP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0.68下降到0.57,扭转了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长的势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xx年底,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xx年的151.6万吨下降至20xx年的124.92万吨,累计下降17.6%。化学需氧量由20xx年的38.67万吨下降至20xx年的33.31万吨,累计下降13.93%。11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4%;10个重点城市、93个县(市、区)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省地表水监测的97个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上升10.8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27.7个百分点。汾河水库断面水质首次达到一类水质标准,下游河段基本达到农灌标准,全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截至20xx年底,全省资源综合利用率由20xx年的不足20%提高到了50%左右。其中,洗中煤、煤泥利用率达到95%以上;焦炉煤气利用率提高到86%;矿井瓦斯抽放气综合利用率达到55%左右;焦油、粗苯加工回收率达到100%,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

  四是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成效显著。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全省煤炭矿井数由整合前的4389座压减到1053座,煤矿办矿主体已减少到130个,30万吨/年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平均单井规模由36万吨/年提高到110万吨/年,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煤矿采区回采率由20xx年的47%提高到79%以上,选矿回收率和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非煤矿山由整合前的4194座关闭压减到2917座,矿产开发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大型矿业集团为主体,大中小型矿山协调发展的矿产开发格局。

  五是煤层气开发利用水平稳步提高。20xx年,全省煤层气(含煤矿瓦斯)抽采总量42.78亿立方米、利用总量21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46.88%和54.08%,生产规模、增长速度均居全国前列,成为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领跑者和排头兵。

  六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更趋合理。20xx年,全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8.7%,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0;城镇供水管网漏失率下降到15%,节水器具普及率提高到50%。万元GDP用水量由20xx年130.55立方米下降到7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65.83立方米下降到28.52立方米。

  二、主要做法及基本经验

  “十一五”期间,我省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总体要求,重点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工业新型化为核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为方向,出台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进一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环境污染末位淘汰力度,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443.36万千瓦,淘汰落后钢铁产能5346万吨、水泥2586万吨、电石铁合金181.3万吨、焦炭3282万吨、造纸29.8万吨。对新建项目严格土地预审、环境评价、节能评估审查等审批条件,从产业准入、行业布局、能耗限额、信贷投放等方面,加强对电力、冶金、化工等“两高”行业的项目审批管理,严格控制新增能耗,抑制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和产能过剩。深入推进服务业“1+10”工程,积极推动低能耗产业发展,实施了218个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全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是以循环经济为基本路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制定完善政策,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科技支撑,加大资金投入,开展试点示范,初步建立完善了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了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节约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先后成立了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组和循环经济促进会、循环经济研究院等服务机构,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等,《山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已进入人大立法二审程序;公布了《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导则》、钢铁和焦化行业循环经济评价实施指南;开展了“煤炭行业循环化发展”等专题研究,提出了《关于推进煤炭行业循环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编制了《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煤矸石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山西循环经济》杂志双月刊、《循环经济在山西》画册等。针对我省资源禀赋、产业相近、容易耦合等特点,以试点示范为带动,确定两批省级试点单位共120个,积极探索符合省情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如煤炭行业的“煤-电-材、煤-焦-化”、煤化工行业的“洗煤-焦化-冶炼-水泥-余热发电”等。每年与循环经济相关项目的政府投资约57亿元,达到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67%,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中的100个项目已建成75%以上,总投资约1400亿元。通过综合利用资源,每年可减少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等固体废弃物排放量2700万吨以上,减少焦炉煤气等余热资源排放8亿立方米以上,形成矸石砖、粉煤灰砌块等利废建材生产能力150亿块标砖。

  三是以节能降耗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先后以国家“千家企业”、省“双百家”企业和“省千家”企业行动计划为载体,积极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等重点工程和节能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实现节能能力2500万吨标准煤以上。支持建设了约50万用户的大型沼气工程、约630万平方米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工程、约2.5亿平方米以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为重点的城市集中供热工程、约2086万支以农村和公共机构为重点的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工程、约65万盏以市政交通、商业建筑等为重点的半导体照明产品应用示范工程、39万平方米公共办公建筑的节能诊断与改造工程、48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程、1000万平方米建筑按热计量收费的热改工程等,社会领域节能形成年节能能力约980万吨标煤;初步建立健全了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监测体系和重点能耗企业网上能源消费月报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能源需求侧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等节能新机制,全省节能服务公司已发展到80余家,节能投融资能力达到30亿元以上。积极实施每年两次的山西省能源紧缺体验日活动、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专题活动和“以步代车”、停开电梯、关停公共照明灯具等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引导全社会民众进一步树立节约意识,形成了“节约能源,从我做起”的良好风尚,营造了“节能减排,人人有责”、“节能攻坚,全民行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是以城乡生态化为突破,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全省投入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资金600余亿元,按照县县有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生态公园的目标,支持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13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由20xx年的143.61万吨/日提高到295万吨/日,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县城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工程。实施了太原西山环境综合整治、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十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2+10”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汾河清水复流和生态补水取得积极成效,流域地下水位较治理前平均回升3米以上,局部地区地下水位回升达16米,汾河多年季节性断流后实现了全线复流;实施了100个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工程,有效控制了农村面源污染。全省燃煤电厂提前两年实现了全行业脱硫,焦化行业已基本实现焦炉煤气全脱硫,基本实现了电力、冶金、焦化等行业生产废水“零排放”,9208家重点工业污染源实现全面达标排放。20xx至20xx年累计植树造林1653万亩,森林履盖率由20xx年的13%提高到18%以上。

  五是以资源整合为抓手,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按照国务院于20xx年4月做出的在山西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的重大战略决策,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煤炭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的意见(试行)》,通过了《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办法》(省政府187号令),实施了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非煤矿山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等三大专项行动,截止目前,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工作已全面完成,矿产开发产业集中度、产业素质、产业竞争力、安全生产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积极加强对煤炭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能力,我省12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的矿业权设置方案全部获得国家批复,对新设立的煤炭矿业权实行有偿使用,征收矿业权价款。同时建立了煤炭矿业权价款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制度,主要用于解决因采煤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国有企业办社会等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关闭合法矿井的补偿和煤矿企业所涉及乡村的地质生态环境治理等。

  六是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支撑,强化政策措施保障。采取财政贴息、税收优惠、差别电价、阶梯水价等措施,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机制,支持接续替代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继续深化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建立起了以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为主的生态环境综合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机制,探索建立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机制,引导优势资源投向转型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立流域跨界断面污染补偿机制,排污权交易制度、超量减排奖励制度。成立了山西省排污权交易中心。设立了环境质量改善奖励资金,每年对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2个市、20个县(市、区)进行奖励。

  三、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山西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理念、产业结构、体制机制、管理方式、能力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问题:

  一是重经济发展速度轻发展质量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的市、县在发展观念上重GDP增长、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一些企业重经济效益、轻社会责任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观,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增长依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是产业结构畸重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山西煤、电、冶、焦、化、建等六大高耗能行业比重占规上工业约90%左右,能耗比重占规上工业的95%左右,增加了节能降耗、产业结构调整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矛盾和压力,一产弱、二产重、三产不强的产业结构重型化趋势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扭转。

  三是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压力十分巨大。山西每采1吨煤炭造成水资源损失2.48立方米,每采1万吨煤炭造成土地沉陷0.33公顷、水土流失235公顷。据测算,因采煤造成的生态环境经济损失高达115元/吨。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难以做到“渐还旧账,不欠新账”。

  四是能源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山西属于欠发达省份,当前最大问题就是发展不足。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十二五”实现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这就需要通过以一定的能源消耗来支撑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五是矿权重叠问题亟待解决。煤炭和煤层气矿业权重叠的问题导致煤炭和煤层气综合利用开发水平不高,制约着煤炭和煤层气在勘探、开发、利用方面的发展。

  四、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省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推动产业结构大调整。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资源型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善能源资源利用水平。依法淘汰“两高”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把旅游业打造成重要的支柱产业,努力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

  二是加快生态治理大修复。实施生态“大修复”工程,以汾河流域和大同矿区生态修复为龙头,全面推进全省11条重点河流以及国家规划的18个重点矿区采煤沉陷区、采空区、水土流失区、煤矸石山的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保护重点工程。全面推进尾矿库安全治理与闭库。开展生态建设示范区和生态文明试点工作。

  三是全力推进污染大治理。实施污染“大治理”工程,加大执法力度,推进工艺改造,加强工业生产全过程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确保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控制在国家约束指标之内,烟尘、工业粉尘排放得到严格控制,单位GDP能耗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四是开展植树造林大绿化。实施太行山、吕梁山和荒山、荒沟、矿山、道路、城乡重点区域“大绿化”工程,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绿色生态体系。集中建设晋北晋西北防风固沙林区、吕梁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区、太行山土石山水源涵养林区、中南部盆地防护经济林区四大生态屏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

  五是促进循环经济大发展。全力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从企业、园区、区域三个层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开展“一市一园”、“一县一企”省级循环经济试点,推广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用循环经济理念和模式对各类园区进行再规划、再改造,形成以园区带动社区、辐射区域,逐步形成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互动格局。加快推进国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带动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提高全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

  六是加快建设山西大水网。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大中小型水库建设,完善地表水利用配套工程,做好山西大水网规划和实施工作,建设山西“大水网”。加强汾河、海河流域城镇生活和工业污水处理能力建设,提高城市中水循环利用效率。完善引黄配套供水体系,改造提升提黄能力,推进提黄灌溉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矿井水、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

  七是促进能源利用效率大提高。到20xx年,资源就地转化率达到40%,煤炭资源回收率达到75%,煤矸石利用率达到68%,焦炉煤气利用率达到100%,煤层气及瓦斯气抽采回收率达到70%。加强项目节能评估,严格限制“两高”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实施高耗能行业重大节能和清洁生产示范工程;推进交通、商贸、市政及居民生产等社会领域节能;大力实施以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为主的集中供热“全覆盖生态文明建设汇报材料(20xx.2.1)”工程。

  八是合理控制能源总量。大力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

  结构,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转换升级。合理控制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逐步建立和完善能源市场交易机制,引导能源消费流向能效水平高的地区和企业。建立能源消费总量预警预测机制,及时预警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切实改变敞开口子供应能源和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坚持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与节能目标、GDP增长指标、经济结构调整指标以及配额市场化交易相挂钩,建立严格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评价考核体系。

  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政策建议

  山西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高度关注、关心、重视和鼎力支持,恳请今后继续给予大力支持。

  一是进一步理顺煤炭等资源使用开采的体制机制。继续完善煤炭矿业权按市场原则有偿取得制度,矿业权价款收益除用于资源勘查、保护和管理支出外,主要用于支持转型发展和分离国有煤矿企业办社会职能。提高煤炭等资源开采准入标准。巩固完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政策。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保障资源枯竭企业平稳退出和社会安定。开展国有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改革试点。

  二是深化煤层气开发与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气随煤走,先抽后采,采煤采气一体化”的原则,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和综合利用。第一,“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着眼未来”的原则,对煤层气矿权人登记面积过大、勘探开发进展缓慢的区块,建议国家参照建设用地开发期限规定,予以清理、调整和重新审核登记。第二,对煤炭现采区和10年左右将要开采区域的煤层气,由当地大型煤炭企业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划部署统一开发;对山西12个国家煤炭规划区的煤层气资源,原则以煤炭企业为主,煤炭企业和煤层气企业共同开发;对煤炭开发的远景区煤层气,由煤层气企业为主进行开发。第三,利用好我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这一平台和载体,贯彻“先行先试”这一最大优惠政策,在我省率先深化相关煤层气开发与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煤炭资源和煤层气资源矿业权一体化设置,并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支持。

  三是完善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财税政策。扩大生态环境转移支付补助范围,加大对山西水源保护、生态恢复的支持力度和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民生项目的转移支付力度。“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对山西的转移支付达到中部省份平均水平或平均水平以上。探索开展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试点,用于支持资源型经济转型。完善资源环境税收制度。统筹推进各类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煤炭等资源税改革,将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定率计征,促进资源高效节约利用和生态保护。研究开征环境税。完善和创新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四是推进国土整治和土地复垦。建立集约节约用地奖惩考核机制,实行单位GDP用地考核制度。开展对采矿业土地整理和朔同地区成片盐碱地改造利用,组织实施国家级重大土地整治工程。建立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土地开发整理多元投入机制。开展煤矸石占地、采煤沉陷区、工矿废弃地的土地复垦,将复垦地与建设用地调整利用相挂钩,实施用地指标置换,优先用于煤矿企业转产和资源性经济转型项目。探索露天采矿用地方式改革,露天开采矿山用地按暂时用地审批管理,煤矿开采完毕后进行恢复。探索推进土地审批、耕地占补平衡、重点转型项目用地保障、未利用地审批等改革。

  五是给予山西能源消费总量的政策倾斜。“十二五”时期山西要实现转型跨越,加速发展,能源需求量仍保持较快增长,目前国家给予山西2.3亿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费总量,恐难满足山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议国家在能源消费总量上对山西予以倾斜。

  六是健全资源节约机制。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把矿业权取得、资源开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安全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退出和转产、改善民生等费用列入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构成,实现资源开发外部成本的内部化。加快水权转换和交易制度建设,开展跨行政区域水权交易试点。

  各位领导,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坚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坚定信心、勇于开拓、扎实工作,在先行先试中开辟转型跨越、科学发展新路,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篇二:国土资源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首次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常态下,**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一个中心、四个**”的经济发展总纲,生态成为这一总纲中的关键词,对我市今后经济建设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局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总要求,围绕主打“生态牌”的**经济新常态,主动作为,努力争取政策支持,扎实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切实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一、取得的成效

  (一)坚持规划先导

  1、极力保障生态建设用地。充分发挥国土资源规划的管控作用,按照“合理布局、用好存量、留足空间”的原则,在全市用地空间布局上,主要从基本农田、新增建设用地布局入手,结合城镇村建设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格局,突出生态保护功能,严格控制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项目用地,努力做好“两个统筹”(统筹基本农田和新增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建设用地),为生态文明建设预留足够的用地空间,重点保障民生用地和新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优先保障污染治理等生态建设用地。我局对**市中心城区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xx年规划修改(扩规)情况进行梳理,总规模为114.73平方公里,其中生态用地12.11平方公里,占比达到10.56%。

  2、积极申请生态建设保护区。自20xx年以来,我局积极与通道县人民政府会同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开展向国土资源部申报万佛山为国家地质公园工作,20xx年12月26日国土资源部对第七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评审结果进行公示,拟授予湖南通道万佛山地质公园为国家地质公园。省国土资源厅于去年已正式行文批准通道县万佛山为国家地质公园。

  (二)推进农业生态建设

  1、强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按照省厅和市局要求,以“因地制宜、突出特点、体现亮点”为工作理念,加大项目监管力度,去年我局按时保质保量完成44个各级各类投资项目建设任务,其中,连片推进示范县4个,一般省投项目5个,灾毁复垦项目11个,市县投资项目24个,全部完成验收和报备任务。这些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大大提高了土地生态涵养能力,通过农田整治,建设了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标准、成规模的基本农田,提高了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有效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以及农村生态环境。

  2、突出强化耕地保护。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现了耕地保护由单一的数量和质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协调管护,更加注重国土资源的生态文明建设。1-8月,全市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已立案的涉及耕地10.85公顷。目前,全市耕地保有量510.68万亩,基本农田377.67万亩,确保了全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444.3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372.6万亩的目标要求。

  3、做好历史遗留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工作。按照省厅《关于安排实施20xx年度市县历史遗留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项目的通知》,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及时向各县市区下达了任务指标,已安排各县市区使用本级开垦费安排1个损毁土地复垦项目,共计12个,资金361.52万元。同时,加大督导力度,保证项目实施进度和工程质量,按时保质完成省厅下达的硬性任务。

  (三)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1、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情况。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去年以来,我局积极落实国土资源部和省厅“矿山复绿”行动要求,对全市36个入选第一批“矿山复绿”行动(20xx-20xx年)的矿山进行细致安排和部署,结合矿山具体实际和我市正在开展的“碧水青山蓝天”工程、“五城同创”工程等活动,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并严格落实。今年4月我局对20xx年度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下达的辰溪县寺前铺煤矿矿山复绿示范工程进行中期督查,该项目工程资金总额200万元,整个工程已完成80%。

  2、城镇坏境恢复治理情况。会同安监、环保、公安共四部门人员集中对市区周边36家采石场、砖瓦窑进行专项整治。今年以来,结合源头治超巡查工作,组建5个巡查小组,不分节假日连续巡查,目前采石场、砖瓦窑源头情况稳定,绝大部分进城车辆都能做到平装密闭运输,基本杜绝由此给城区环境带来的粉尘污染威胁。

  3、自然灾害恢复治理情况。结合生态环境文明和扶贫开发政策,把安居工程和脱贫致富相结合,对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住户进行易地搬迁,原居住点进行生态恢复和保护,做足生态经济发展文章,20xx年全市实施搬迁避让1500户以上,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按照1个县1个重大项目、3个中小工程及一批临时应急处臵项目的基本原则安排部署和推进,加大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实施治理和搬迁避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从实现项目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出发,积极在不断实践之中创新思路,现探索出“工程治理+项目开发”的经验模式,通过治理项目实施,解决了群众灾险隐患问题的同时,还为当地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达到“实施一个项目,造福一方百姓”的目的。截至目前,今年自然灾害恢复治理类项目已完成竣工验收4个、其余1个已完成95%以上的工作量并正在加紧施工中。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方面要创新国土资源配置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国土资源部门的资源配臵工作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以理念创新服务城市提质。结合**城镇发展现状和阶段性特征,我们的国土资源配臵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统筹实行配臵立体化、配臵生态化。坚持以人为本。土地配臵要从重视“城”转向关注“人”,把以人为核心的理念贯穿到城市提质改造全过程和各环节,为居民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让居民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城市发展成果,在城市土地利用上保障城市生态用地。实行配臵立体化。就是用地配臵时要将城区主次干道与背街小巷、城市水系与地下管网、公共服务与城市空间、广告招牌与路边立面、亮化绿化与美化净化等等,一并纳入考虑范围。通过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实现土地资源配臵效益最大化。实行配臵体系化。就是在土地资源配臵前要充分考虑对城市水系、湿地、山体的保护,尽可能减少因建设项目用地对城市生态的干扰和损害,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朝着“城市融入自然”的方向努力,实现推窗见绿、开门见花。

  另一方面要扎紧国土资源规划生态关口。科学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提高土地、矿产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必经之路。国土资源部门要科学统筹土地保障与保护的关系,会同发改、规划、交通、水利、经信等部门,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从严管地,合理用地,切实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要严把国土资源规划生态控制关。对“两高一资”、违反生态要求、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项目,坚决从严控制。符合政策的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也要按照实际需求,合理确定供地规模,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同时,要大力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积极促进矿山企业整合,有效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篇三:县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生态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基础。××区作为**工业重镇**市的主城区所在地,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一直领跑各县(市、区)。20xx年,全区工业化率达到50.19%,城镇化率达到54.53%,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66和13.17个百分点。在加快发展的征途中,我们既经历了高速增长黄金期的辉煌,也深切感受到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生态压力。20xx年,××区被列为**湖生态经济区重点建设的38个县(市、区)之一。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及时确立了绿色崛起的战略方针,制定了《××区对接<**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正式拉开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帷幕。经过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年大发展,××区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得到明显加快,生态环境容量得到明显提升。连年荣获国家园林城市、江西省首届园林城市、江西省文明城市、江西省耕地保护先进县(区)、20xx年中国六大绿色城市之一、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全国首批8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之一、全国首个合同环境服务试点市、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等一系列生态名片。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立区的基本方针,实现了城市规划与生态理念的有机结合,生态创建与多城同创的和谐统一。××区十分重视多规合一、多城同创,把制定完善生态区规划与制定完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起来,与对接落实《**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结合起来,把创建生态××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多城同创有机衔接起来,科学编制了《××区生态区建设规划》这一生态创建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生态区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确定了生态功能区划,提出了相应的重点建设工程及其保障措施,并十分注重一规与多规、一创与多创的有机统一,使整个创建工作做到相互策应、相互促进、主题突出、纲举目张,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规划基础。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转型升级的战略之基,实现了治标之举与治本之策的有机结合,生态××建设与实力××建设的和谐统一。××区坚持把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作为生态××建设的治本之策,大力实施不间断的技术改造提升工程,促进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向终端深加工延伸;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支持光电信息、装备制造、光伏发电、动力与储能产业集群发展。坚持绿色产业的发展方向,着力发展电子商务、商贸物流、职业教育、文化旅游和现代金融等第三产业,加快构建集约高效的绿色服务业体系。坚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切实抓好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蜜桔)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高产油茶林建设示范县区、全省绿色(有机)食品十强县区建设,着力推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创建,加快构建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业体系,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县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材料】相关文章:

生态文明建设汇报材料05-07

文明生态村建设情况汇报07-04

玉山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汇报材料05-09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03-19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03-19

县交通建设发展的情况汇报03-31

生态建设汇报材料09-25

生态文明建设者03-19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教案03-26